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识

时间:2022-05-09 16:53:46 灾害防范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识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旅行,遇到地质灾害的概率不会少,那么关于地震及火山等安全自救的地质灾害科普知识你了解吗?下面是阳光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地质灾害科普知识,供大家参阅!

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识

  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科普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主要类型介绍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动力诱发(破坏)下发生的。诱发动力有的是天然的',有的是人为的。据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动力成因概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制约,常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主要有:

  1、采掘矿产资源不规范,预留矿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体开裂,继而发生滑坡。

  2、开挖边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造成滑坡。

  3、山区水库与渠道渗漏,增加了浸润和软化作用导致滑坡泥石流发生。

  4、其它破坏土质环境的活动如采石放炮,堆填加载、乱砍乱伐,也是导致发生地质灾害的致灾作用。

  发生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识

  (一)地震前兆

  地震是有前兆的,一般可分为:

  一、宏观异常

  1、小震活动: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科学家称它们为前震。

  2、动物反常常见的或是高飞乱跳、狂奔乱叫;或是萎靡不振、迟迟不进窝等: 牛羊驴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兔子竖耳蹦又撞,鸽子惊飞不回巢;冬眠长蛇早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3、大气异常: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4、“地光”: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很多,有红、黄、蓝、白、紫等。地光的出现时间不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所以不易观测。

  5、“地声”: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地声”。一般说,如果声音越大,声调越沉闷,那么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较小。

  二、微观异常

  1、地形变:我国几次较大的.地震:如1966年邢台地震、1969年渤海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等等,震前都有地形变活动。

  2、电磁场异常:在1855年江户大地震发生的当天,吸到磁铁上的铁钉及其他铁制商品,突然掉落在地……

  3、地下水异常:震区范围的地下含水岩石在构造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现实生活中,前兆异常是十分复杂的,有的异常可能对应地震,也可能不然。所以除了识别异常,还要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才能定论。

  (二)防震减灾

  1、室内避震:

  地震时室内避震原则:应就近伏在床下、桌下和小跨间房屋里等安全角落,保护好头部,地震发生时可用事先准备好的枕头和坐垫保护头部,如果没有也可用双手抱住头部躲避。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切断电源、气源,防止火灾发生。

  ——平房避震:尽量保护头部,冲出房屋到空旷地带,如果来不及,就在坚硬家具下伏而待定,再伺机转移。

  ——楼房避震:遵循就近躲避原则。保护头部,就近躲避到床、桌下等“安全角”或厨房、卫生间、储藏室等小开间内,不要跳楼,待强震过后有序撤离。

  ——高楼撤离:从高楼撤离时应走安全通道,千万不要坐电梯。

  ——教室内避震:不要向教室外面跑,应迅速用书包护住头部,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待地震过后,在老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

  ——体育馆、影剧院避震: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书包等保护头部;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千万不要慌乱拥向出口,避开人流的拥挤,避免被挤到墙或栅栏处。

  ——商场、书店、展览馆、地铁等处避震: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悬挂物。

  2、室外避震:

  如果发生地震时身处室外,应当远离室外危险物和危险场所。室外危险物包括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危险场所如狭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高门脸等。一旦震动停止,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操场避震:在操场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街道上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人多的地方;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过街桥等结构复杂的构筑物。

  ——开阔地避震:躲开人流,就地卧倒或蹲下。

  ——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司机应及时停车。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遇到火灾时逃生:地震引起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逆风匍匐逃离火场。

  ——遇到燃气毒气泄漏:用湿布捂住口鼻,逆风逃离。注意不要使用明火。

  火山的安全科普知识

  火山喷发中的自救

  火山爆发会有前兆,比如地表变形,从喷气孔、泉眼等发出奇怪的气体和气味;水位、水温等会异常变化;生物会有异样反映,包括植物褪色、枯死,小动物的行为异常和死亡等。

  一旦发现火山爆发的前兆后,应该尽快选择交通工具尽快离开,逃离过程中要用其它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砸伤。

  当遭遇火山爆发时,我们针对火山喷发的性质应该做出相应的自救反映。

  1,应对熔岩危险:火山爆发喷出了大量炽热的熔岩,它会坚持向前推进,直到到达谷底或者最终冷却。它们毁灭所经之处的所有东西。在火山的各种危害中,熔岩流可能对生命的威胁最小,因为人们能跑出熔岩流的路线。当看到火山喷出熔岩时,我们可以迅速跑出熔岩流的路线范围。

  2,应对火山喷射物危险:火山喷射物大小不等,从卵石大小的碎片到大块岩石的热熔岩“炸弹”都有,能扩散到相当大的范围。而火山灰则能覆盖更大的范围,其中一些灰尘能被携至高空,扩散到全世界,进而影响天气情况。如果火山喷发时你正在附近,这时你应该快速逃离,并应戴上头盔或用其他物品护住头部,防止火山喷出的石块等砸伤头部。

  3,应对火山灰灾害:火山灰是细微的火山碎屑,由岩石、矿物和火山玻璃碎片组成,有很强的刺激性。其重量能使屋顶倒塌。火山灰可窒息庄稼、阻塞交通路线和水道,且伴随有有毒气体,会对肺部产生伤害,特别是对儿童、老人和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只有当离火山喷发处很近、气体足够集中时,才能伤害到健康的人。但当火山灰中的硫磺随雨而落时,硫酸(和别的一些特质)会大面积、大密度产生,会灼伤皮肤、眼睛和粘膜。戴上护目镜、通气管面罩或滑雪镜能保护眼睛--但不是太阳镜。用一块湿布护住嘴和鼻子,或者如果可能,用工业防毒面具。到避难所后,要脱去衣服,彻底洗净暴露在外的皮肤,用清水冲洗眼睛。

  4应对气体球状物危害:火山喷发时会有大量气体球状物喷出,这些物质以每小时160千米以上的速度滚下火山。这时,我们可以躲避在附近坚实的地下建筑物中,或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钟左右,球状物就会滚过去。

  5,如果是驾车逃离,那么一定要注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如果火山的.高温岩浆逼近,就要弃车尽快爬到高处躲避岩浆。

  6,,地球上的火山在爆发时,会辐射出大量的强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束,会影响火山周围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会出现电子钟表的计时误差。这类似于太空辐射的带电粒子对地球空间的电子通讯、电器设备、计时装置等产生的干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火山在爆发过程中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带电粒子飘逸。同时,这些飘逸出的带电粒子又会对电子设备构成磁脉冲干扰。最关键的一环是脉冲磁场在电子设备中可形成较强的感应电荷聚集累加,并可导致电子电路产生非正常状态下的运行错误。

【地震的安全科普知识】相关文章:

关于地震的安全逃生知识05-11

地震安全顺口溜11-23

地震安全小常识顺口溜11-23

防地震小学生安全顺口溜04-20

地震话题作文03-16

可怕的地震作文03-04

地震慰问短信11-17

地震救人作文05-11

地震防范知识05-11

地震演练作文精选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