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诗词赏析

时间:2021-11-13 18:28:23 诗词赏析 我要投稿

《采桑子》诗词赏析

《采桑子》诗词赏析1

  采桑子 欧阳修 北宋

《采桑子》诗词赏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①群芳:百花。

  ②西湖: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

  ③狼藉: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④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⑤帘栊:带纱之窗。

  【译文】: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着栏杆,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濛濛,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

  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本词是第四首,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全词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下片写“笙歌散尽”,表现出环境之清幽,“始觉春空”,微传词人的惜春恋春之感。入室垂帘,双燕归来,表现游春之后的闲适自在。以蒙蒙细雨结局,暗应上片的“尽日风”。和风细雨,暗衬心情之平和怡然,景中见情。词中“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对西湖暮春美景的独特发现。“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然而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本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采桑子》诗词赏析2

  添字采桑子

  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象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芭蕉有“余情”,自然是由于词人有情;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创造了情景相生的艺术境界,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本已是枕上落满伤心泪,更加上三更时分窗外响起了雨声,雨点滴滴哒哒地敲打着芭蕉叶,声音是那样地单调,又是那样地凄凉。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深怀着这种飘泊沦亡感的词人起坐听雨,从这凄凉的雨声中她听到了些什么呢?她又想到了些什么呢?词的尾句就这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余地,也留下了词人面垂两行思乡泪,坐听雨打芭蕉声的感人形象,收“言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采桑子》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采桑子诗词赏析03-14

李清照诗词赏析07-21

《相思》诗词赏析01-09

古典诗词赏析11-02

《忆秦娥》诗词赏析11-03

中考诗词赏析11-05

《竹枝》的诗词赏析11-22

东郊的诗词赏析11-19

《山石》诗词赏析11-19

《无题》诗词赏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