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序杂文随笔

时间:2019-01-09 12:08:02 随笔 我要投稿

腊序杂文随笔

  古代到近代对于腊月的记载和习俗的来历及其演变,不忘祖宗章法和礼数,把腊月做一考述,是为腊序。

腊序杂文随笔

  一

  腊月,好像在农历中是最为受到重视的。闲来阅古今,还真是值得一说,一来阅读对自己也是长点见识,二来也是对于渐行渐远的古老日子做个序,以利于国学和民俗的传承。

  翻看古书,原来腊月起源还真的很古老了。最早出现“蜡祭”这个词始见于《礼记?郊特牲》中的上古歌谣:“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

  这段话是对于《伊耆氏蜡辞》的解释。

  《伊耆氏蜡辞》只有四句话:“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意思就是:土,返回它的原处!水,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过度繁殖!草木,回到它的沼泽!蜡与腊通,也就是在远古伊耆氏一说神农,也有的说是尧的时代,是一种祭祀的语言,这种祭祀在每年十二月进行,后人把这个《伊耆氏蜡辞》称为腊祭。十二月也就叫做腊月。

  有记载的腊祭见于《周礼》《史记》《汉书》,就不多引用了。腊月八日固定为腊祭,比较详细的见于南北朝梁朝宗懔(约501~565)撰写《荆楚岁时记》,上面说,原来腊祭汉代是在戌日,魏朝在辰日,晋代定为丑日。《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当时是以记载南北朝的梁朝在荆楚地域的民俗,后来文化交融传至全国。《荆楚岁时记》中把腊祭定为腊月八日,后人称作腊八。这样也就使得民间很好记住了这个节日,比原来的戌日辰日丑日更好记住。因为戌日辰日丑日是以十二地支在全年周而复返出现的日子,在那一天每年每月都不一样,定在腊八可以说腊祭在民间祭奠和历法科学上都是一大进步。《荆楚岁时记》一书后来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南亚各国,他们的许多节日也延续了我国的习俗。古代人认为,腊祭就是“祭先祖,报百神。同日异祭也。”祭先祖大都知道,中国是农耕大国,报百神,就是报告并祷告来年再有丰收。

  其实腊八是受到佛教影响。《譬喻经》说:“佛腊月八日降服六师,投佛请死,言佛以法水洗我心垢,今我请僧洗浴以除身垢,仍为常缘。”《天中记》说:“八日佛道成。据经佛初成于泥莲池,故北人以十二月八日灌木佛像。”《岁时杂记》更记载“是日僧家以乳糖胡桃百合等造七宝粥,亦谓之咸粥,供佛及僧道檀越。”后来民间也有用红糟配以果子杂料煮粥的法子。

  渐渐民间就兴起八宝粥,一是祭佛,二是供给僧道,三是粥棚济贫,四是合家念及保佑丰收。《燕京岁时记》记录了千百年来的习俗终成定式的八宝粥制作:“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枣泥、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月初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亦,除祀先供佛外,分飨亲友,不得过午。”这里把烧制、用料、忌讳以及用粥时辰都说清楚了。

  腊八粥之外,还有制作腊八醋、腊八蒜的习俗,就是用醋泡蒜瓣,记得千万不要把洗过还没干的蒜放入醋中,小罐子封好后到正月食用,这时大蒜都已经绿莹莹的了,味道稍稍有点酸,醋也有点辣味,是吃饺子的上等醮品。

  二

  腊八,有谚语形容“腊鼓鸣,春草生。”,《荆楚岁时记》上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载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可见,腊鼓鸣有驱鬼逐疫的'意思。

  村人并击细腰鼓,载胡头及作金刚力士,这个在我生活了六十多年的丝绸之路上,多次考察,有很深刻的印象。

  从《丝路花雨》到《敦煌组舞》,仿佛给人一种误会:认为西部的鼓舞、古舞的主题,是以女子为轴旋转的。一谈敦煌,必及飞天。其实不然。

  近日随手翻书,看到的《荆楚岁时记》这样一段话:“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载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又翻阅《文献通考?一三六卷》,也记载有:“昔苻坚破龟兹国,获羯鼓、锴鼓、杖杖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广首细腰,宋?萧思话所谓细腰鼓是也。”

  细腰鼓是从西域龟兹国传入中原的,而且是由金刚力士扮演击鼓起舞人。到了唐代,细腰鼓叫做画鼓或柘枝鼓。而金刚力士也脱掉了胡头假面具,一变为婀娜的舞娘了。

  细腰鼓,羯鼓舞,是西域鼓舞的一种,在我考察西域三十六国时,理出了三十六国的地理位置和民俗情况,使得我有机会撰写了《西域三十六国》一文。这种舞蹈由十人组成围舞。《北京岁华记》也说:“十二月始击羯鼓……腊月羯鼓声益喧,以近年。”

  西域舞传入中原后,与中原舞合流,到了唐代,是舞乐的极盛时期,此时,西域舞被宫廷和达官贵人作为取乐手段,敦煌壁画上所画的半裸舞伎应该是那个时代生活的反映。

  三

  腊八日以后可圈可点的习俗就是“小年下”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祭灶,用胡麻糖、糯米糖、梨糕糖、总称“南糖”献给灶王爷,但是,古代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风俗,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所以各家都是以家长先拜,然后大家齐拜,将灶王爷的神龛投入火中。皇宫内廷还要供奉黄羊。据说,祭拜的南糖,小孩吃了会去除牙痛。小年下还有许多习俗,如放鞭炮、逛集市、买年货等等。

  小年下在清代还有一个规矩:由钦天监选择日时,颁示天下一体遵照执行“封印”。从这一天起到正月十五,君臣同乐,都不办公了。而那些“乞丐无赖,偷抢之徒,谓之官不办事,毫无顾忌”地行坑蒙拐骗伎倆,也是哪个时代的恶俗。这和现在逢年过节民警、刑警、特警全员上岗保护民众过个好节,真不可同日而语了。

  封印后,各部官员司院,相互邀请,聚欢畅饮,万骑齐发,北京城的前门一带、各大戏馆梨园、八大人胡同、嫣红柳巷云集了苦等一年不能去娱乐场所的大小官员们。

  这得一提的是封印后的戏园子八班合演。所谓八班合演就是昆、戈、秦、徽各戏班子显示在都城城内外的各大戏园子演戏,四天一换戏曲戏目,叫做四日一出箱,到年夜所有戏班子集合在一处,所谓八班合演。

  至于腊月的习俗和大年夜的守夜,各类文章不少了,我这里只是拿出一些网上不太提及的事情,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