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随笔

时间:2020-11-13 08:04:26 随笔 我要投稿

放风筝随笔

放风筝随笔1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答应下午带我去公园放风筝。于是我们吃过午饭兴高采烈的奔向公园。

放风筝随笔

  走到公园边上远远的望去,我看到好多的人和天空飘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小燕子、蝴蝶、蜈蚣千姿百态,漂亮极了。

  我迫不及待的和爸爸说:我们也来放风筝吧!然后爸爸带我来到公园边上的一个风筝摊。我左挑右选终于选中了一个我最喜欢的风筝,是一个红色的小金鱼。

  我们带我风筝来到公园的中心,一切准备就绪。我让爸爸帮我高举着风筝,然后我拉着线飞快的往前跑,看着我的小金鱼缓缓的飘起,心里特别高兴。可是风筝刚刚飞起来不久,就有点蠢蠢欲动慢慢的掉了下来。我们又重新开始,这一次我的风筝飞起来了。就在这时突然线脱落了,风筝在空中东倒西歪的眼看要飞走了。还好有爸爸在,他一个箭步冲上去拉住了飞出去的风筝线,虽然风筝拉回来了,但是风筝也慢慢的落在了地上。我慢慢的走过去捡起地上的风筝,有点灰心了。爸爸一直在一旁鼓励我。

  我坚定信心一定要把风筝放起来,也一定能放起来。经过前两次的失败我总结了经验。这一次看着风筝慢慢飞起,我时刻关注着它的动态,只要它往下落我就轻轻拉两下。终于我的风筝成功的飞起来了。

  不知不觉天快黑了,爸爸说:我们该回家了,下次再来。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公园,爸爸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这次放风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因为失败而放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放风筝随笔2

  正月十三那天,阳光被雾气遮掩,老天灰蒙蒙中悬着阴沉的苦脸,庄严的建筑物压不住尘埃的轻浮,城区被阴霾严重笼罩,几十米远已模糊不清。寒风凛然,扑面如刀割,手指在袖外感受风凉,耳朵受到冰冷欺辱麻木生痛,边走边上提外衣拉链并裹紧躯体,抵御一股讨厌的寒气。

  下午,为了延续多年惯例续结同学情谊,我从长安区出发坐上600路公交车进城,坐到钟楼北站从拥挤人潮里下车。走在尽是陌生人的街道,也怕别人小觑,昂扬挺胸精神赶路,匆忙向同学聚会约定的地方赶往。来来往往中有都市丽人穿着臃肿显得丰腴,中年男人身着羽绒服像企鹅般笨拙,保洁工人手提扫帚低头清洁,小摊小贩依旧陪着笑脸吆喝中辛苦经营。偷窥与浏览的眼神猜想交错路人有何身份,心里寻思潜在的N个不同理由?

  一路在车上受颠簸、遭挤压,虽然默默无言,心里一直翻腾着五味瓶,心情波澜跌宕。因为,不足与落后令人有些灰心、颓丧、燥热不安,忧郁根源是心潮涨浮,烦恼原因是欲望如火外窜不止。在恍惚中也更明晓,理想少不了最平实的滋养,和谐同样需要物质的奠基。虽然,眼下生活与十几年前缺吃少穿比已经很美好了,本应该知足中享受,人偏偏都是不知足的主儿。是的,每个人不能缺乏信仰,组织不能缺乏目标,人类前进不能没有方向。还好,平日靠一些信念支撑、一些理想支持、一些爱意牵系、一些过滤净化,能散去诸多干扰,有所努力、有所期望自然不空虚。尽管左右摆动能应付袭来的一切,偶尔喜欢清淡禅坐的轻松,世事难容无心无肺的平庸,当你放弃进步,或许已经开始滑坡落后了。

  当走出城市高楼夹缝,步行路过新城广场,眼界豁然开朗,高楼炫目耸立与亮丽广告牌所给予的心慌不适,内心隐藏的压抑,在广场空间才渐渐松弛下来。环视,广场上人数稀少,有几位大小不等的小学生在练习滑旱冰,喷泉封冻没有水幕变化的欢快,冬天的广场不仅人少也没有绿叶红花衬托,在恓惶中凄冷。抬头看见了空中飘荡的风筝,那长龙之形在灰褐天空里摆动,瘦身的骨架摇动着生硬,飘零出一份苍凉,我在孤行中寂寥。

  有意走过放风筝白发老人的身边,先放慢脚步,迎上笑脸轻微点头为礼,得到同样点头回意,才有意打岔开口说:“老伯,春天未来,现在放风筝,有点早了吧!”白发老者转头露者慈祥笑脸说:“只要有风,就能放飞,我才不管春夏秋冬,放风筝只为心情!”扯放拉拽的手,无纠缠与困绑,一盘线拐在手,轻松又简捷。细细观察,老人穿着黑色平底布鞋,身上着灰色外套,眉毛冗长白眉弯度有形,眼中透着一种炯炯有神的坚定,平实又沉稳的形态令人折服。我静心琢磨其意味深长的话语,愁闷的心有所开朗,轻松吸气吐郁,抬头再观望上空,风筝在灰蒙里天真嬉闹,随风飘忽游荡升降,接受一根银线拨弄,传导着一份快乐,调动了大地上层层压制的呆板。那风筝高接苍冥,具有精气神浓缩的飘逸,用轻盈之形与天神共舞。

  伫立在广场上,北望行政机关大楼的庄重,凝结着肃然。但是,四周楼型各显个性模样、色调活泼,配上广告的灵气慧文,又预示着另一种创新的动力。差异里忆古今,想起多年冬天里的故事,曾经的艰难困苦尽是磨砺,走过都是好日子,也期待下一个春天的来临。放眼而观,直杆路灯上串串的大红灯笼示意着年味未尽,孩童们踩着滑轮从身前而过,洋溢的笑声回荡在耳边。能看见沿街店面玻璃窗内满座举杯的喜庆,商家们在街上挂着喜气洋洋的横幅,关于年的氛围与巧妙细微装饰为古城增添了无数华丽篇章。往日,瞧见东边高楼下那段土墙残垣,低矮不起眼,曾鄙视与现代建筑高辉极不相应。今日,觉得亮显出了六朝古都历史深厚的底蕴,借此更能怀想汉唐盛世的昔日辉煌,斑驳之痕能幻想出皇城根下兵戈铁马快鞭扬尘,一截土墙陈旧简陋让城市人能唤起对故乡深情。那古城墙的侧面,一块块大灰砖在现代氛围之中透显出古朴素美。斜坡断面,水泥磨制出光滑,初视纳闷不解,低智力认为是城市新旧搭配的可笑,突然醒悟冲开是时代的豁口,拓宽引伸向条条康庄大道幸福路,一些国际潮流与文明从此鱼贯而入。再观,路边华丽灯饰有与生俱来一种优雅,打破了先秦文化兵马俑般的固守。玻璃橱窗内新时代一些艺术细腻已超过了唐三彩的绘釉。脚下土地经千年积淀,又开始欣欣向荣的新路径、新财富。

  我环视四方,投来的眼神,望着空中风筝有着翘嘴的喜悦,沉默中隐含着一种希冀、一份活泼的暇思。我在寒冷中自语:“速度是发展的特征,运动是前进的必要。”万事无外乎都是人在做、天在看、事竟成,扶摇直上冲云霄,任尔东南西北风,落降本是归平地,付诸一笑万事空。当寒风来劲了,抬头那孤飞的风筝并不飘零,活龙活现游动在空中……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择日有空隙,我还要走近秦岭山去观春景、放风筝,接近自然把真实流露,让梦想继续装扮现实,让心情高远翔飞。

放风筝随笔3

  “哦,终于可以自己放风筝啦!”

  四月二十八日下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放自己做的风筝。

  我们来到潍坊湿地,大家兴高采烈地跑向一片大草坪,草地绿油油的,踩上去软绵绵的,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老师发手中的线。当大家系好线时,个个像从笼子里飞出的小鸟,飞跑向四周。我看见有的同学放得很熟练,跑了几步风筝就飞上天了;有的同学跑了许久,风筝才飞上天;还有的同学不会放,正在向其他同学请教。我看见一位同学,他趁着起风了,就放开线,跑向远方,风筝就“呼”的飞了起来。当没有风时,他就把线往里收,使风筝一直在天空中飞翔。

  我的风筝是五彩的,非常漂亮。我学着其他同学的样子,放开线,迎着风飞跑起来,风筝慢慢飞起,像鸟儿一样飞向蓝天。我也沉浸在快乐之中,听着“鸟儿”的欢笑声。我仿佛变成一只风筝,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翱翔……可是,不一会儿,我的风筝就掉了下来,一头栽倒在地上。我非常失望,仔细想想,一定是在风力减速时,忘记收线了。我鼓励自己,再次迎着风飞跑起来,风筝重新飞上蓝天,这回我掌握了放风筝的技巧,随时收放手中的线,风筝在天空中飞了很久很久。

  看着天上的'风筝,我忽然感觉到,我们就像一只只风筝,父母就是另一端的风筝线,不管我们飞得多远,父母都会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

放风筝随笔4

  又是阳春三月天,风筝飞满天。抬望眼,心思念,拽拽手里的风筝线。风筝高飞线相连,松松紧紧才平安。多象家长的违心话:你走了,我清闲,谁想你个累赘蛋。管好自己就行了,哪个用你瞎惦念。通通话,聊聊天,只为孩子能心安。

  思绪浓情亦渐,紧紧手里的风筝线,借你传个好心愿:祝愿风筝变雄鹰,搏击长空慰亲情。

  曾经安慰别人:孩子走了,是去上学,又不是干别的,别想。劝人容易,劝己难,孩子真走了,晚上睡不着觉,好想好想。我还好点,能明着哭,老公装坚强,躲厕所哭。一个男人,如果不是真舍不得,真挂念着,他才不会哭。

  年轻的时候,曾跟老公说:他是风筝,我是放风筝的人,孩子是线。无论他飞多远,拽一拽线,就回来了。老公开玩笑说:不怕线断了,我飞了?我说,你飞了,我重新栓一个,接着放。你以为离了你不行呢。老公一瞪眼:你敢!

  我嘿嘿一乐,我知道,我选的风筝是好的,是对的。我的风筝放啊放,一直放,家庭平静而和乐。老公一个劲儿的紧忙活,为了家,为了我,为了孩子,为了生活。越忙活,线越结实,越忙活,线越粗壮。

  孩子渐渐长大了,上大学了,忽然觉得从那时候起,线的那头,又多了一只小风筝,时时牵着我的思绪,时时进到我的梦里。老公也一样,怕她不会照顾自己,一天打几次电话,紧嘱咐,毕竟头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离开家,去那么远的地方,独自去经历风雨,独自去闯天下。

  于是,情况变了,孩子是风筝,思绪是线。老公也帮我一起放这只小风筝,生怕她飞不高,飞不稳。没有电脑,不能视频,我们就发信息,打电话,好让她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去学习,去生活,去适应。

  孩子也时不时打电话回来,嘘寒问暖,嘱咐我们注意身体,刚开始的时候,说着说着,声音就不对了,孩子哭了。我们赶紧换个话题,或找个借口挂掉电话。离开父母的孩子,长大了。

  风筝越飞越高,线越扽越紧,却不敢收回。还盼着飞高点,飞久点,再飞高点。

  有时候看着打完电话的老公出神,我就说,知道风筝难放了吧。你以为风筝线是抓在手呢,它是握在手里,栓在心上呢。

  放风筝,放的是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一个家庭。风筝飞稳了,家庭才平安。家庭平安了,生活才更美好。

  一年又一年,放风筝的人,年年在增多,都盼着经历风雨的风筝,能够变成雄鹰,翱翔在那广阔的天空呢。

  一年又一年,高飞的风筝依然,人依然,心依然,岁月依然而悠然。

放风筝随笔5

  小时候,我们兄弟特别调皮,尤其是在每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刚刚脱下一身厚重的棉衣,浑身上下有一种说不出来轻松的感觉。才开春,地里的活计特别多,浇地、施肥、保熵,忙个没完,爹娘见我们兄弟在家里地里又打又闹又跑又跳,影响到他们干活时,往往没好气地朝我们兄弟喊上一嗓子:别闹啦,闹得人头都昏了,快去地里放风筝吧。这等于给了一道金牌令箭,我们兄弟就蹦蹦跳跳地去放风筝了。

  当时的华北平原还比较穷,人们连吃顿饱饭都成问题,西吕津村里的小卖店里绝对是没有风筝卖的,要想放风筝,只能靠自己的手来糊。都说农村的孩子能吃苦,肯动脑筋,这绝对是最忽悠人的话。农村的孩子也特别想享福,也想来个现成的,只可惜没有,一切都得靠自己动手来获取。我们兄弟小时候就是这样。刚开始,我们兄弟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会糊风筝的孩子尽情地放风筝。不会,就虚心得跟着别的孩子学,慢慢地,我们兄弟也学会了糊风筝。

  为什么说是糊风筝呢?因为农村的孩子要想制作风筝,必须要浆糊来往风筝龙骨上糊纸,增加风筝的浮力,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起来。这个浆糊,就是城里人所说的胶水。农家当时没有胶水,有的只是用自家白面熬成的浆糊。当年农村家家户户糊的窗户纸,就是用这种浆糊糊上去的,风一吹,窗户纸就呼打呼打地响个不停。当然,在给风筝糊纸前,先要做个架子,也就是风筝的龙骨。这个龙骨可不好做,得又轻、又结实,不能变形,也是糊风筝时最技术的活。

  农村人没有别的,地里高梁秫秸应有尽有。高梁不太好吃,太粗,扎心,可是高粱最上端的那个秫秸经常被乡亲们串成在锅里熥干粮的箅子。南方人一般用竹箅子,因为南方的竹子多。华北平原没有竹子,就只能用秫秸来串成箅子,这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习惯成自然了。搭风筝的龙骨,一般先找一长一短两根秫秸,搭成一个十字架。当然,这个十字架不是搭在长秫秸的正中间的,要靠上一点,然后用手或老虎钳把两个秫秸中间用铁丝拧牢。然而,在秫秸搭成的十字架边上,再围上一圈秫秸,这样,风筝的龙骨就算搭成了。

  搭好风筝的龙骨后,就到了用浆糊往龙骨架子上糊纸的阶段了。糊风筝用的纸,可不是一般的纸,必须得用糊窗户的那种纸。一般的纸,张力太弱,在天空中风一吹,撕拉一下,就变成碎条条了,风筝一头就栽了下来。窗户纸的抗风能力强,糊在风筝上,一般的风是吹不破的,浮力特别强。糊窗户纸时,用的浆糊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一定要均匀,绝对不能让用浆糊糊的窗户纸中间有空隙,否则,结果就和高空中的飞机没有关好门窗是一样的。

  再往后,就要往风筝龙骨下边拴绳子了,这是一个经验活。一般在龙骨上打三个眼,拴绳子的角度、长度、跨度是很有分寸的,我们兄弟可是苦学了两年才学会的。拴风筝的绳子,太细了不行,没力,风筝一飞,就被扯断了;绳子太粗了也不行,绳子太重,风筝根本就飞不起来。不粗不细的风筝绳,最好的就是娘纳鞋底的绳子。为此,我们兄弟可没有少偷娘纳鞋底的绳子。我们兄弟小时候,经常看见娘望着蒲罗里放的纳鞋底的绳子自言自语地说,真是奇了怪了,最近怎么绳子用得这么快呀,也没有纳几双鞋底子呀。

  做到这个程度的风筝还不能飞,因为没有尾巴的风筝,不平衡,也是飞不起来的。在我们老家,认为一个风筝糊得好不好,漂亮不漂亮,最关键的不在风筝本身,而是在风筝的尾巴上。如果风筝糊得不结实,肯定飞不高,尾巴也长不了。你想,风筝飞上天,那么高,你在地上又能够看到什么呢。只有一个风筝拖着长长的、五颜六色的大尾巴在高空中飞行时,地下的乡亲们会抬着头品头论足,不错,不错,真不错,这是谁糊的风筝呀,太漂亮了,了不起,真了不起。

  因此,我们那个地方所有糊风筝的人,几乎都会把主要精力放在风筝的尾巴制作上。我们兄弟记得,有的人,风筝的尾巴就是用绳子串起的一条彩带,什么颜色都有,什么形状的都有,在天空中就象一条飘逸的彩虹,印象极深。也有的人,也不知道怎么把鸽子笛放在了风筝的尾巴上,飞上天的风筝,飞到哪里,鸽子笛就会响到哪里。还有的人,把风筝的尾巴打扮成了麻花辫子,有好几根,看了让人感觉也很过瘾。可是,给我们兄弟印象最深的风筝尾巴不是以上所说的这些,而是三多放的风筝。

  三多是我们西吕津村的孩子头,整天虎着一张脸,好是吓人。可是,不论对三多多么不服气,三多糊风筝的本事在我们西吕津村里绝对算不上出类拔萃的。有一次,我们兄弟和一大帮孩子正在一边看三多放的风筝,大家都感觉三多放的风筝尾巴来别人的不太一样。风筝后边先是一条绳,然后是一块红布,再后边又是一条绳子。当我们看得正入巷时,突然三多他娘找来了,问三多把她做饭用的围裙藏在哪里了。这里的我们才突然明白,原来三多是把她娘做饭用的围裙做成了风筝尾巴,于是大家都抬着头哈哈大笑起来。当三多他娘终于看到她的围裙在天上高高飘扬时,这个小脚的女人就开始追三多。三多在前面牵着风筝跑,三多她娘摇摇晃晃地在三多后边拼命地追,成了当年西吕津村里的一条大新闻,一直说了好几十年。

  村里的房子多,树多,人也多,是没有办法放风筝的。如果在村里非要放风筝的话,风筝不是落在人家的房顶上,就是挂在人家的树头上,要不放风筝的人在放风筝时,一不小心,就会撞到行人的身上。因此,要想好好放风筝,不是到村外一望无际的麦苗地里,就是到村路上去放。这时正逢开春,村外地里的麦苗也正在返青,不仅不怕踩,听老人们说,返青时的麦苗,你越压它、踩它,麦苗就会长得越旺。因此,在西吕津村,春天的麦苗地,绝对是我们这帮孩子们放风筝的好天地。在麦苗地里,你可以尽情地撒欢,尽兴地胡闹,开心得实在受不了了,干脆就在地麦苗地里翻几个跟头,和在地毯上翻跟头一模一样。

  长大后,我们兄弟先后都离开了家乡,到处流浪,四海为家。我们兄弟也曾在不同的地方,放过各种样式的风筝,长的,短的,扁的,宽的,贱的,贵的,素的,艳的......可是,无论是在草长莺飞的江南,还是在嫩芽初醒的塞北,也无论我们兄弟怎么尽性地放着风筝,都再也找不到当年在老家西吕津村放风筝的那种感觉了。或许,对我们兄弟来说,在这一辈子里,当年在故乡西吕津放风筝的那种滋味,也只能在思乡梦里来悄悄地回味了。这个时候的我们才突然明白,原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我们,一不小心,竟然把我们自己也放成了回不了故乡的风筝。是喜?!是悲?!是福?!是祸?!我真的有点分不清了。

放风筝随笔6

  ——可以

  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星期天,我难得有机会,到城外大堤上,带着小孙女,借风随线上云天,老翁闲余学少年。

  大堤是上帝赐给A城人得天独厚的风筝放场。长长大堤,天高气爽,无遮无掩,堤内外绿茵茵坡面上,紫云英野花点缀其间,象是两块嵌着花儿的绿毡毯,长长的见不着头见不着尾,大自然无意装扮,却把自己装扮得如此秀美。清明时节多为阴雨天,可那天天公特作美,风和日丽,白云蓝天,微风习习,清香阵阵,堤上无数小孩嬉闹追逐,空中风筝,形色各异,欢快地争相摇头摆尾,好一派艳阳春景。我顿时觉得时空突然翻越了历史的栏杆,一下子把我带回到几十年前的孩提时代……

  A城以大堤为界,自成上、下街两个城区。上街在大堤外,濒临皖水,千百户小镇,规模不算大,但,独占濒水之利,上转潜(潜山)、岳(岳西)、太(太湖)木材檀香、山珍土产,下纳苏杭丝绸脂粉、新洋奇货,商贾云集,十分繁荣,人称“水陆集”,自古沿袭至今。

  皖水,是那种典型的“三天不下水断流,三天不晴水上楼”的“易涨易退”的“山溪水”。“我家就在岸边住”,“看惯了船上白帆”,但,却未“听惯艄公的号子”。因为,号子是上游川江船工和筏工们与激流博斗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产物,平流地区却很少见。

  河边有一片白皑皑的沙滩地,又宽又长,一望无际,那便是我童年的“天堂”。儿时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天堂”里渡过的。

  然而,这沙滩对于大人,又何尝不是块宝地?大水过后,沙滩上要沉积下许多烂根腐枝,拾回家晒干是理想的柴火。沙河常年退退涨涨,涨涨退退,自然这柴火也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城镇贫民的“柴源地”。所以,只要我们对妈妈说一声“捡柴去”,便可理直气壮地带着风筝和篾篮在沙滩上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

  一班顽童来到“天堂”,象是出笼的鸟儿放归自然。先是互相帮着用最短的时间把篮子里的柴火拾满,然后,便可尽情地放起风筝来。

  那时的风筝,不象现在有成品卖,就是有成品穷孩子也卖不起,都是自己动手做。制作风筝是从大人那儿学来的。先拿篾条用皮纸捻扎成花瓶或鸟儿什么的,然后糊上既轻且牢的彩纸,或白纸用彩笔画点图案,再在中间适当的位置上按等边三角形的法则找三点系上三根细线,拢在一起正中心打一个扣作为系线用,一个简易的风筝就算做成了。

  别小看放风筝,这里面还真有点学问呢。先说这风,有风都能放,但,风小时未必都能放得起。有经验的大孩,是边跑边放,风筝因跑而迎风,风力大增,一股劲地往上飞,线儿一个劲的边跑边放,越飞越高,此时便可停下,天高气足,风筝飘摇其上不亦乐乎。再说风筝的尾巴,旧时的风筝是要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常用材料是一束稻草,且视其风悠风烈而定,很有讲究,轻不得重不得,而且要随风的变化作适当调整。风筝渐渐下坠,那是风悠所至,尾巴必须减其重;风筝突然在天上划圈圈、栽跟头,那是风烈之象,尾巴必须增其重,以求平衡。

  童年是幼稚的,对许多事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长大了才慢慢地感悟到风筝里也含有人生哲理。世人多以当官为荣,作梦都想象风筝一样,借人手中之线直上云天。而朝庭有人就有线,此人权之大小恰如线之长短。权大线长,青云直上;权小线短,低空盘旋;权失如线断,风筝不复升起,自古皆然。实在是风筝无线望空叹,“朝庭无人莫作官”。

  风筝尾似有尾随跟踪监督之意,自然风之悠烈如社会风气之优劣。风气优则风悠,尾轻筝亦升;风气劣则风烈,尾增则筝稳。风愈烈而尾愈轻,风筝那有不转圈圈、栽跟头的呢?人言“仕途多风险”,就是这个道理吧。“无官一身轻”是我的人生信条。或许是“阿Q精神”吧,“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是的,我就认定“葡萄酸”的悖理。我不愿象风筝一样飞起,更不愿为了飞起而被线牵着,我只想作个自由的人。

  人生如纸鹞,沉浮由人操。

  何不作云雀,无线自逍遥。

放风筝随笔7

  今天我们举行了风筝比赛,我参加了。阳光非常刺眼,并且,那天的天气也非常的热。我们来到了操场上,做好了,然后校长先让我们升旗、唱国歌,最后,校长宣布第16节风筝艺术节开幕。

  随后,二年级的第一组的高高的飞了起来了,我们都欢呼着,呐喊着,看大精彩的一幕,我们更是喊了,有的别的班的人都站了起来。

  过了很长的时间,就轮到我们四年级了,首先,让我们班的前5组去检查。到了那里,杨老师,年我们的名字,让后在照相。对了,我和任宗琦是一组,我是放飞手,任宗琦是助飞手。老师给我们照完相,就让我们去了跑道,我和任宗琦到了那里,花费了一点时间把风筝棍插好,把钩勾上,然后就等着,在这期间,我们看到了郝洋、胡子旭、武佳硕和侯晓阳,他们分别是1道,和2道。

  过了一会,就到轮到了我们这组上场了,我站到线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就飞快的跳起来,我实在是太紧张了,随让次,我参加过一次,可是我的心还是那样砰砰的跳着。忽然我们的体育老师吹了一口哨,我们就往后退,或者跑。在中间的时候,我的风筝和蝙蝠风筝缠住了,我的线在蝙蝠的肩上面,他在我的下面,我怎么也摆脱不了它。后来,那个蝙蝠风筝给飞走了。后来,我跑到了终点,不过我在终点又给蝙蝠缠住了,因此,我给掉下来了,后来评委老师,让我在不远处在飞一次。后来,我和任宗琦又试了一次,这次我跑到终点以后,风筝没有掉下来。

  最后,我和任宗琦回到了我们该做的地方。

放风筝随笔8

  春来地暖阳气升。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绝好时候。今年刚过雨水,性急的人们已经带着孩子,来到城市广场和田野河坡里放起了风筝。看着这欢快温馨的场面,不由想起半世纪以前我们少年的时候。

  小男孩没有不喜欢放风筝的,那年月几乎没有卖风筝的,想放要自己扎。最简单的风筝,是用竹帘子上拆下来的竹篾,扎成长方形的架子,糊上一层薄纸,尺把见方,像个大瓦片,底下缀上一些布条作尾巴,就可以跑着放起来了。那时候没有什么高层建筑,连空中的电线都很少,到处可以放风筝;当然,大风筝扎得出奇,互相比赛性质的放风筝还是要到河坡里。

  放风筝一定要在春天是有讲究的,不光是春天景致好,更重要的是春天的风劲而稳。放风筝离不开风,冬天风倒是大,但吹得太猛;春季过后,风又变小了,都不适宜风筝升空。惟有开春以后,天空是蓝的,桃花是红的,麦苗青,菜花黄,风儿不大不小,人儿不冷不热,是放风筝的黄金季节。

  放风筝不是孩子们的专利,比较大的、漂亮的风筝只有大人才能玩起来,50年前,虽然都是自家扎的风筝,但各有绝招,做工精细,种类繁多,样式美观。那时候,我随父母住在人民医院的老院子里。医院里有几个大人每年都要放风筝,从他们动手扎风筝起,我们孩子们就围在一边兴奋起来。这种大风筝,骨架用竹子,绷面用绢绸,绘制精致,五色缤纷。

  放风筝的线也有路数,小风筝用合股的棉线就行,大风筝就要用坚固的丝线,线绕在用木棍钉成的、可以用双手旋转的木拐上,用起来灵活迅速,可以收放自如。扎好风筝拴线的角度、长短都有一定比例,要准确无误;尾巴重量要配备合适,否则不是放不起来,就是容易栽跟头。

  放风筝除了风筝本身和线、拐子硬件要好之外,技术非常重要。放风筝像驾驶飞机一样,起飞和着陆时最容易出事,最怕电线和大树,要善于躲避。放飞的时候,至少要两个人配合,测好风向后,牵线的人在前面跑,拿风筝的人在后边送,力要用一致,风筝借着风力直冲上天,大家就可以在下边尽情欣赏了。

  放风筝这个人很关键,他要根据风力,对风筝线的松弛控制得当。风太大的时候,风筝会左右摇摆,突然向高处跃升;如果线拉得很紧,一不小心,风筝就会一头栽下来,这时候不能慌,要顺着风劲随时松线,风筝很快又浮起来了,这叫退一步海阔天空。手段差的人看见风筝要栽跟头,便急忙往回收线,反而造成风筝一头栽到地上,弄不好连骨架都摔碎了。而在风力减弱的时候,风筝会自然下降,这时候要频频扯抖,尽量放线,然后再及时收回,一松一紧,有张有弛,可以维持风筝在风中平稳飞行而不下坠。

  风筝的“筝”字,就是古筝的“筝”字,原本是一种乐器。《洵刍路》中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这就是风筝名称的来历了。

  50年前,大人们做的风筝,奇就奇在不光能飞能响,还能“送幡”,幡就是用铁丝圈套在风筝线上,圈上附一长香和彩练;等风筝在空中稳定时,将幡放飞,铁丝圈和香被风吹着在空中飘荡上滑,顺着线抵达风筝脚下为止,用送幡的方式,点燃风筝事先带上去的那挂鞭炮,空中会传来清脆的鞭炮声。这是放风筝的最高境界,仰观者无不拍手叫好,欢欣鼓舞。50年过去了,许是孤陋寡闻,我没有再见过比送幡更高级的放风筝的方式。

  放风筝的过程,既是一种快乐,又能品味人生。在万物萌发的春天,何不让我们的思绪和风筝一样放飞呢!

放风筝随笔9

  有风筝挂出来卖了,忽然发现是春光明媚,春风浩荡了,又是一年放风筝的时节了。

  走,到郊外放风筝去。看风筝在天空飘荡,看麦苗在春风的怂恿下返青,看嫩绿的小草兴奋地钻出地面,你的心中也一定会春意盎然!

  放风筝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有,且由来已久。清代戏曲家孔尚任作过这样的词:胜日爱清明,白袷少年攀柳憩,绣鞋游女踏莎行,处处放风筝。人们为什么喜欢放风筝,大概与人类想“飞”的理想有关。传说南北朝时,就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往下跳而没有跌死;再就是放风筝有益健康。宋人《续博物志》说,放风筝时,“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燕京岁时记》说,风筝“放之空中,能清目”。《红楼梦》在描写林黛玉和姑娘们放风筝的情景时说,“放风筝是放晦气”,“林姑娘的病根都放出去了”。

  小时候也放过风筝,但没条件买,自己动手扎。一张八开的纸,四根细细的小麦秸杆就成。大概因为是自己动手扎的,玩起来兴致特浓。那时候买风筝放的人不多,卖的人也就生意清淡。风筝没有当今华丽,品种也不多,但价格低廉,却还没几个去买。在少年眼中的大人们会扎正经的风筝,骨架是有韧性的竹篾,上面糊的纸是旧报纸。《扬州画舫录》说,有一种风筝“其声在弓,其力在尾。大者方丈,尾长有至二三丈者,式多长方,呼为‘门板’”。我的一位本家大大(伯伯)就扎这样的风筝,有米把高,上面驼两个大哨子,经风一吹,那悦耳的“嗡嗡嗡”的声音随着风势的强弱,像天庭之乐一样抑扬起伏。天晚了也不收风筝,就让它这样在黑夜里“嗡嗡嗡”地斑斓着少年的梦。

  也陪年少时的女儿放过风筝。这时又没条件自己扎风筝了,而小城卖风筝的好像只周姓老者一人,卖单调的一种。于是买了一只星期天陪女儿到对而的小山包上去放。风筝放到天上去,女儿的心似乎也被放到天上去了。从女儿的兴奋、激动中,我找回了我的年少时光。

  去年夏秋时节路过潍坊,令我难忘的是,当我来到这个城市的中心广场时,夕阳把西天染得红彤彤的,一群银发老者正在这里放风筝。西、南两面的大道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而这广场上却如此闲适自得。时值夏秋之交,不想也可以放风筝?胜日爱清明,处处放风筝。以前人们都说,清明一过风筝放不高,因为没有“天风”,且风向不专注,飘忽不定。可潍坊的这些老者却能把风筝放上天,而且还放得很高,真让我见识了“风筝之都”的风采。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当年在潍县时对潍坊春天作如是描述,第一句说的便是风筝。可见“风筝之都”并不是浪得的虚名。在潍坊风筝博物馆(据说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专业博物馆),我见到了不胜枚举的风筝佳作。从“类”来分,有什么串子类、板子类、立体类、软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系列;这些风筝题材广泛,花样繁多,做工考究,绘制精细,造型各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平生从没见过这么多从品种到形态各异的风筝。经不住诱惑,我在商店里买了几只风筝从邮局寄回来,不想风筝不算太贵,可寄费差却不多和风筝等价。

  春光明媚,春风浩荡,天空中放飞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放飞着斑斓的梦。

放风筝随笔10

  成长的路上,有许多第一次。有的印象深刻,有的模模糊糊,还有的已经想不起来了。唯独我第一次放风筝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一天天气很好,难得的清闲,我和爸爸约好一起去放风筝。

  午饭后,我们来到龙源湖公园。这儿放风筝的人还真不少。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空中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你追我赶,好不热闹。

  爸爸也拿出了我们的老鹰风筝,三下五除二就把风筝的“龙骨筋”撑好了,动作非常娴熟。我拿着引线,学着别人的样子开始放风筝。可是它在我手里并不听话,几次都放不起来,终于放了起来,却也飞不高。我有点郁闷了。

  慈爱的爸爸却拍了拍我的头,接下来他要“传授”我放风筝的技巧了。我连忙收了线,高兴地把“老鹰”递给了爸爸。

  爸爸告诉我放风筝最关键的是找风头。爸爸往上撒出风筝,逆风小跑,牵放引线,这只“老鹰”晃晃悠悠地飞了起来,仿佛喝醉了酒。少时,“老鹰”稳稳地飞上了天。

  放风筝关键的第二步,收放引线。风筝刚飞起来时,引线要慢慢地放;当它越飞越高时,引线可以适当的放得快些;遇上疾风时,要及时收些引线。

  掌握这些,风筝自然就放得好,飞得高。经过我的几次试验,果然如此。我开心地笑了,“老鹰”也笑了。

  其实,生活和学习不就像放风筝吗?逆风而上,才会有所成长和收获。无论结果怎样,努力奋斗的过程最重要,也最有意义。顺境也好,逆境也罢,只要我们有一颗阳光的心,就是人生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