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时间:2023-03-19 13:19:42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1

  新的课程标准已出台,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合理使用中学物理新教材,如何遵循《课标》的思想及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理学人才,就成了摆在我们这些中学物理教师或准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想就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物理教育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物理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学科教育学的范畴。物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物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学习和研究物理教育学,首先要钻研和领会已有的物理教育教学理论,因为这是人们多年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成果,接受这些成果有助于避免重复别人在物理教学上所走过的弯路。但对物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必须与当前的物理教学实践。

  二,注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物理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

  三,认清《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近代物理学推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的迅速发展,继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中物理课程。

  四、注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物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物理。

  1.创设动画情境,学生对于形象的动画卡片、投影、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非常感兴趣,他们的思维也就容易被启迪、开发、激活。对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可持续的动机,这种直观是一种“催化剂”,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定的生活色彩。不仅对创设情境产生表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

  2.创设生活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物理的理解。

  3.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物理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物理启示。

  4.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6.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7.创设实践情境,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渗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高考模式的改变,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不应单纯立足于物理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生物、地理乃至历史知识相互穿插,并适当增加这方面综合题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学科综合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能量转化守恒定律

  在讲解“原子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与化学上的电离及生物上的遗传、变异等相联系;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时,可以与生物上的血液流动方向挂钩;《电磁感应》一章中,在判断飞机在某地方上空飞行时两机翼的电势高低时,可以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联系。

  六,改进评价方法,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标准及大纲的要求,目前的评价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更多地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的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题精神。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评价主体互动化:即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与协商;

  ⑵评价结果效益化:即重视评价结果的科学化反馈作用,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的接受;

  ⑶评价方式动态化:即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注意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

  ⑷评价内容多元化: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⑸评价模式过程化:即不要只关注评价结果,不要只关心学生作对了多少,要更重视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去了多少时间?是否与他人合作过?是否遇到过较大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⑹评价施实日常化:即重视评价的实效性。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评价日常化,通俗化。

  此处以研究性学习评价为例:为了让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及时知道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不足,通过设计量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操作时分五个步骤:

  ⑴教师设计量表。具体内容包括开题评价,过程评价和结题评价。三各项目下又各有子项目,各个项目又各占一定的权重。

  ⑵组织学生根据量表自评。包括自我肯定,自我批评,意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⑶教师评价。指导老师根据量表对所指导的学生客观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份。让学生与自评量表对照。如有明显争议,鼓励学生提出来和老师商榷。

  ⑷课题组评价。在课题组内组织评价委员会,既有资深老师参加,又有年轻老师参加,对各班小组“研究”进行评价,选出优秀研究组,通过表扬和树立榜样形式,在班内,校内倡导研究之风。

  ⑸校内评价,在学期结束时,在各班中选取研究比较好的小组,向全校公开汇报,以号召全校师生都支持研究性学习。

  关于对新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新理念的理解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细细地摸索,探寻。这里指出的几点看法只是一家拙见,希望大家能加以补充和指正。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2

  读了《教育新理论》我的感触良多,下面就谈一下我认识和体会:

  一、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

  书中写道: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人,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境界。为了达到教师境界我们必须提升自己.另外,在学生的眼中,我们是“无所不知,无所无晓的”。因此,我们具有的知识面愈广博、愈丰富愈好。所以教师更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联系实际,不断反思

  1、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

  (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2、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加强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因为教师居高临下.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课下要多些关心和多些谈话,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教师要像一个朋友般地听学生诉说,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总之,一个成功的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观念的学习者,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反思、加强沟通,做一个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者。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3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县小学英语领雁工程理论学习培训已经结束了。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够聆听前沿的教育理念,能够与众多教授、专家、名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倾听他们对英语教学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英语思想理念,聆听他们纯粹流利的英语口语,这样的机会是弥足珍贵的。

  培训的时光尽管短暂,却也收获颇丰。这段时间,我们聆听了将近二十名教授、专家、特级教师深入浅出的讲座,他们从自己切身的经验体会出发,畅谈了对教师专业发展、人文素养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等教育教学各个领域的独特见解。如听了屈小武老师聊家例程的讲座后,让我深切明白了:知识也是有保质期的。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作为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滴水,首先自己要先具备一桶水。面对着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全国特级教师刘定一老师在教师人文素养的讲座中也明确强调了: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急需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除了有专识之外,更要有通识。人生教育应当是通识教育,缺乏通识教育,只有专业教育,是培育不出我们心目中渴望的参天大树的,有的只会是矮小的、只见枝条不见主干的灌木丛。

  刘老师除了让我们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还向我们灌输了不少儒家思想,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给我们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大洗礼。其中的一句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感慨颇多。起初我只是简单地把这句话理解为:自己不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听了刘老师举的一个个例子后才恍然大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多的是教育我们做任何事任何决定前要懂得先进行角色转变,简单地说就是要换位思考,知道了若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的感受之后再去决定该不该做这样的事。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都要时刻谨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尊重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听着不同类型的讲座,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这些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培训是短暂的,但学习却是终生的,培训绝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自我发展的起点。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不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超越。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4

  新课程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服务,而不是一定恪守 以往的常规秩序,应当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应当给予肯定。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但不是不要传授,必要的概念还

  要讲,但是学生自己探索解决的问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 解决,是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角色上主要 讲述教师是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教师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是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这三个方面。结合《数学》课程,在课改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 课改实验教师认真从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自己角色灵活转变入手。

  一、学习课改的教育理论。

  任何实践都应有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缺乏科学性 的。作为一名课改实验教师,应深深懂得这次自己所肩负的任务的重量,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应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

  《课标》中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 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反

  映了英语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也是初中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方式,真正实现 学生的英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还有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课程要具有开放 性; 把对学生的多样化评价引入课程等。

  当然是在前人教学的基础上发展与探索出来的。理论的学习解决了我们教学的方向性问题。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培养起来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面对全班学生,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端正,那个学生的学习障碍要排除;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精心创设,学生个体的巨大差异要尊重;共同性的疑难要解答,独立思 考的问题要诱导……这些细致而复杂的内容,只是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有了新的变化,即由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变为“充分 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让教师重新定义“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教的过程精彩纷呈,更要让学生学的过程充实、辉煌。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5

  读了《当代教育新理念》这本书,我受益不少。该书提出了如主体性教育、生命教育、创新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尊重的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等等,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觉得以下方面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一、修身养性,拓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职业是一种以造就未来新一代人格为特点的职业。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具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态度。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为学生的安全而献身的女教师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是教师的楷模。

  二、教师应尊重学生宽容学生

  教师每天接触的学生各种各样,有的聪明好学,品德优良,受到教师的关怀自然较多,但有的学生聪明顽皮,喜欢生事,教师对这样的学生应特别有好的心态。

  三、爱岗敬业,为学生服务

  因为教师的信念,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我时刻要求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保持乐观的生活、工作态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时刻影响学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是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党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备课要先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状况,上课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地学习,对后进生要给予鼓励、帮助。不仅要做学生的严师,更要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的生活有困难时更要关心。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6

  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忽视以学生为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忽视学生的利益需求,缺乏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深人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无论从实践出发、还是理论思考都需要有新的思维和新的视角才能推进道德教育创新,进一步推动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一、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主体论,强化学生的自律精神

  主体,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认识的对象性。主体性,即独立性、主动性。指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有作为主体去独立地完成某一个工作任务的意愿,能够自己寻求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和找到解决这一任务的方法、技能,这种意愿与方法、技能的统一叫做主体性。主体性问题反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规律,即知识技能、道德观点、信念都不可能是外部交给学生的,而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投人力量,积极活动才能获得。

  马克思指出:“道德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原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第1卷人类精神的自律是自我主体的发生机制,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尊重个体的自律和自由。道德是社会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道德教育是以实现人自身的完美和幸福为目的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的道德教育强调个人从属于集体,从属于社会,从属于国家,主要以道德秩序和道德准则来规范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有时甚至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在形式上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推行一体化秩序的道德约束;在评价上,奖惩成为支配个人行为的外在统治力量,遏制了个人道德主体性。限制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个人的权利,容易使学生产生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知行脱节的现象,这种道德的外在强迫、忽视主体对道德的自主选择和判断,难以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

  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人的主体性在道德活动中的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作为道德主体的主体性,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动力,它既有发展人自由的一面,又有约束人的一面,它反映了主观和客观,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主体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包括受教育者对道德规范的对象化活动和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活动,道德教育应该在弘扬主体性基础上,实现双方的统一。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从主体性意义讲是受教育者对自身发展的改造,这种改造是通过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能动作用而实现统一的过程。即教育者要使道德教育成为主体的要求,使道德教育过程成为映现自我、确证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过程,完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投射。这种投射在受教育主体通过实践的渗透和自身的融合成为主体的存在,成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客体主体化表现为主体对道德规范的选择和实践。道德规范一旦完成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则成为人发展的`动力源。

  道德教育的主体性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与主体的平等关系(互为主客体关系)。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两个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实现的,因此,无论是从内容或目的出发,都应该强调平等主体双方的理解、移情和互动;道德教育关注人生的意义、价值、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精神存在,把握的是一种意义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主体精神和健康心理的塑造,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相互尊重对方、在相互的理解接纳中承认并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完整性,进而实现道德主体的自律。

  二、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需要论,提升学生的摇要层次需要,指个人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即对事和物的欲望和要求,它是客观需要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在积极的活动中产生的。

  在道德教育中,一直有“崇高理想”和“共产主义道德精神”等终极价值目标的设定,忽视了从实际、从主体需要出发道德教育的空洞说教与现实生活中道德行为的脱节,成为道德教育的误区。追求道德理想就意味着要做一位“完人”,做“完人”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方向,道德变成人们企盼但难以实现的目标。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曾这样讲过:人的全部行为可以用存在着的三种“内驱力”理解,即利己主义、恶意和同情。美国学者马斯洛在《人的激励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的分析中人的一切需要都是在生理需要中产生的、是生理需要相对满足的产物。人的生理需要满足越充分,道德需要越多,反之,道德需要越少。伦理道德是所有追求自身的最大幸福与利益的行为规则,是人们追求幸福快乐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需要”,二是“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很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满足自身的各种生理心理的需要,就要了解社会运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个体只有在掌握了社会规则并遵守时,才能被社会认同实现个人的需要。道德一开始在个体生活中出现具有工具性的意义,是个体实现利益,满足需要的手段,当个体把道德作为一种手段来思考和应用时,道德主体处于他律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必经阶段。此时,个体道德行为并不是为了道德而做出的,而是为满足个体利益的需要。伴随着个体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的发展,个体道德需要日益强化和理性化逐步从他律阶段走向自律。因此,个体道德需要对于道德的发生和发展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个体首先从自身出发,从自己利益出发决定对客观事物的取舍,个体是否遵守有关的道德法则,遵守的程度,取决于个体从需要出发做出的道德抉择。

  个体道德需要不是先天的,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个体道德需要本质上是社会对其药束对其要求,是社会需要。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有机体,这些矛盾表现为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群体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有序化、规范化。道德应社会有序化运行的客观要求而生,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普遍有效性。社会道德通过外部压力和动力成为个体道

  德需要,社会道德需要对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形成了一种外在压力,也是一种动力,需要是个体道德发生发展也是社会道德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种精神需要。任何道德都只有转化为个体道德才有意义,因此,只有唤醒主体道德需要才能在道德实践中实现这种需要。

  三、坚持和发展道德教育功利论,倡导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

  西方功利主义道德观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资产阶级伦理学家边沁(jeremybentham)和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穆勒(johstuartmill),他们认为,快乐幸福是评价道德行为善恶和优劣的终极标准。在穆勒看来,功利就是快乐与免除痛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快乐的最主要的情境条件是一个人追求并达到目的。每个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实现一定的欲望,如行为成功,欲望、需要得到满足则快乐,反之则痛苦。就道德而言,人们最初完善自我品德是因为美德给了自身利益,之所以爱人而生同情心和报恩心,是因为别人给其以快乐,追求美德的直接动因和原动力是自爱心、求生欲和自尊心,而终极的动因则是自己得到了快乐和利益。

  西方伦理学家主张从人的自然本性,人的基本心理反应(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快乐的追求)引申出道德来,将道德从人本身的利益出发并将其放在实际利益的范围中来考察反映出人们对道德认知的一种深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就道德目的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将个人的感受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作为道德原则和根本目的,在实践中容易导致价值的偏倚。虽然功利主义道德观也提出了将个人幸福和社会、他人幸福,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但它只是把社会公益,社会幸福的道德行为看成是获得个人利益、个人幸福的方法和手段;其次,功利主义道德观将人生的一切目的只解释成快乐和幸福,将道德原动力与道德目的混同起来也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道德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马克思主义并不笼统地反对功利主义,如果就“利益”而言,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各有不同的功利主义,我们提倡的是以劳动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革命功利主义。主张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倡导的是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既有其功利性的一面,又有其超功利性的一面,以满足方式和效果而言是利他的,以期望实现个人幸福的动机而言,是利己的、是功利的,两方面不可分割又互相缠绕,有机统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我国的道德教育自身有着优良的传统和很多成功经验,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传统道德观受到冲击,新道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之中。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就要进行创新,就要强调对人个体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道德需要,重视个人道德建构的幸福观、功利观、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唯此,才能突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在道德教育理念上进行创新,惟有观念的转变,才可以带来新的道德教育目标、内容、体系、途径的构建。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与现实结合,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察觉到奇特的不寻常的事件,对习惯的态度和评价勇于质疑,追求答案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善于变通,做到思路开阔。同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综合利用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以期取得道德教育上的进展和突破。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01-09

物理教育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02-14

坚持以学生为本探索德育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心得10-02

教师《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08-19

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学习心得02-11

教育学习心得10-21

教育学习心得01-08

《生命教育》学习心得12-19

《爱的教育》学习心得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