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时间:2024-01-02 14:46:56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看见》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1

  人一旦进入思想的困惑,就会遇到难以自拔的艰难,这也是为什么哲学家多走偏锋的原因。看见柴静的一个节目,也是柴静这本书的中心,从她的眼看这个社会,从一双无忧的眼,变成理智的眼,忧伤、悲伤的`眼。不评论柴静的人,只说这书,我觉得是写的很好的,写的真实,写的深刻,生活是多面的,也是多角度的,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收获。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要管控住自己的思想,治理国家的是政治家,不是理论家。

  曾经有人说倪萍你是个举手委员,什么题案都举手,倪萍说我觉得我没有比这些题案更好的题案,所以我举手。

  这就是最大的政治,明知有问题、有瑕疵、甚至是错的但就是得先这样。理想和现实差距就是这么大,一个思想家的困惑,就是在自己觉得不完美的时候,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最大的难受就是自己以为想出来的好办法,也有如此多的不完美。思想的多次遍体鳞伤后有的人在痛苦中沉沦偏激,有的人在低头后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那么多思想,普通一点,毕竟自己只是普通人。毕竟世界最大的法则是丛林法则……

《看见》读后感2

  用时18个多小时读完了《看见》这本书。只因柴静两个字!

  这本书中柴静写了发生在我国一些城市不同地方的很多事件,有些我听说过,有些不知道。

  通过《看见》的人和事,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在书中你看到千万年来的世界何以如此,降临在你身上的事不过是必然的`一部分,还是那句话:“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这本书里,看到了我生活范围之外的很多“不可思议”的事,让我从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上,了解和理解着现在我生活的这个社会大家庭。并让我更清楚的明白每一件事的发生,不仅仅是你眼前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不是他(她),就无权去猜测和臆想别人,更无权去批判和指责别人!只因你不是他(她)。

  “这世上没有好人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谢谢!

《看见》读后感3

  总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的很妙,叫“看见”,它确实也为我推开了一扇窗,使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有个朋友喜欢问我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每次都不以为然,告诉她吃吃喝喝就很快乐,所以活着这么高深的问题,交给胃来回答就好。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懵懂无知,只看到了井口大的世界,就已满足。

  如果叫我现在回答,我一定会告诉她:一切都已定,一切都未知,还有东西交给我们探索,还有东西能让我们感受,就蛮不错。

  我不太了解记者这个行业,属于电视的'时代也即将落幕,但记者所担负的责任是仍要有的,或许会由另一个职业继续承担下来。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可敬可爱的媒体人,他们也平凡,却更多了一分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认真。对我而言,他们从此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无论过世还是仍在的,都会在我的世界中留下。谢谢你们,一直在为这个社会,为我们发声。

  不用说,这本书文笔相当好,叫人对着手机哭哭笑笑,浑若痴狂。好几次不知为何潸然泪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这样的文字离人很近,所以一个情感的浪头,就直直的拍在心里。曾经有个老师常告诫我,别把文章写的连自己都看不懂了。终于明白,字还是要给人看的,甭瞎想什么艺术,艺术离了人也都是沫子。让自己感动了,让别人也看明白了,就差不多成功了。

  零零星星看了几个月,到今天看完,还是蛮不舍。就像刚掀开锅盖,闻到了点儿香味,就不得不松手。期待下一部作品吧。

《看见》读后感4

  时间回到20xx年,那个看见世界的柴静多了一个身份,成为了母亲,而让人触痛揪心的是,在小生命还孕育在腹中的时候,就被告知患了良性肿瘤。

  穹顶之下的开头,柴静以一位母亲的视角切入,去讲述那段令人心痛的回忆,是需要有多少的力量去支撑,才能让自己看起来不动声色。

  怀抱着美好的期许去孕育一个小生命,想带她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想让她看见这个美丽的世界,想让她感受到母亲全部的爱。

  但是绝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带着病痛来到这个世界,我想是母亲这个身份的`力量吧,让她有了更强的动力去做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希望千千万万的孩子们都能看得见蓝天,都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都可以吃到安全的食物。

  这是一件看起来特别质朴的事情,每一桩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是一个新闻人敏锐视角下的探寻,那些她也看不懂的数据,却被她用大众都能明了的方式展现出来。

  她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又是为了谁,在柴静带领下让我们“看见”的世界,正是我们生活的当下,也是我们原本就看得见的世界。

《看见》读后感5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才把这本书看完。中间哭了很多次,一开始还不知道控制情绪,流泪就流泪了,再看下去觉得每一个字都牵动泪腺,反而做好了心理准备,暗暗咬紧嘴唇,就是不哭,倒是好些了。

  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其实很压抑,它就是要带着你触摸到最真实的东西,没有任何包装和修饰,等到你猛的一下子反应过来,它又在你耳边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说,我给你看的只是真实。然后等着你心中翻江倒海,等着心神魂魄集体发抖,再等着你忍到呼吸平缓睁开眼后,接受它讲述的`真相。

  情感太过充沛,所以看一会断一会,饶是这样,室友还吐槽你最近仿佛特别的感性,是有什么心事么?然而只是呆呆的书生气迎着一阵清冽的寒风霜雪,两厢碰撞之后,触摸世界就多了一层深刻,或尝试深刻。

  如作者所言,这本书里“我”太多了些,读完我觉得,当做作者的一种成长记录也不为过,只是有一点令我惊喜,这段成长记录里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太多了,穿街转巷,总有一些熟悉的气味。

  最后一点,文字功底很厉害,很喜欢书中的景色描写,笔触细腻,一字一句真像是写在心上,每读一句,心就跳动一次。

  应当多回头看看。

《看见》读后感6

  书里写的很多事都很打动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些故事是契合你的某段经历,触景生情的动容也越多。第一章地震以后的阿西木的故事,第二章非典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透露出来的人情,让人不觉为之动容。看什么是真实,很多你看见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看到老杨和他的猴子的那张合照,看到老杨的眼神,忽然间情难自禁。

  跆拳道选手苏丽文的'故事中,她和父亲约定,自己夺冠的话,父亲的病就好起来。比赛中,一次次的倒下,又一次次地站起来。她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和父亲说,要坚持下去。

  “到了这个年龄,像有什么东西扯着你一样往回望”往回,望什么呢,想起来前几天重读陈情表的时候,和几年前高中读的时候完全是两种心境了,原来,当你真的经历过一些什么的时候,你才会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而不是字面上的一套标准答案。有些事,文字是表达不全面的。

  很遗憾,这么多年没学会怎么思考,我被自己的弱点绑架着,悲催的是,我却改变不了,我已经养成了那种放弃自己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谈自己愿望的习惯了。

  真可悲。

《看见》读后感7

  柴静更为著名的则是她20xx年出品,自费斥资百万拍摄的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让我们通过103分钟的画面,再次感受到了“十面霾伏”世界的可怕。

  让我们知道了“同呼吸、共命运”下的柴静视角,那份责任感与思虑,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匹夫之责,在这位看似弱小的女性双肩上显得如此之崇高,那双满是真诚的眼眸里,藏着对这个美好世界最为深沉的爱与担忧。

  在这部记录片里有一段20xx年采访一位6岁小女孩的画面:

  柴静:“你见过真正的星星吗?”

  小女孩:“没有。”

  柴静:“你见过蓝颜色的天吗?”

  小女孩:“见过蓝一点的。”

  柴静:“你见过白云吗?”

  小女孩:“没有。”

  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是那么地理所当然,是那么地理直气壮,但是却忘记了,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规则,当不断侵略的步伐日日夜夜之时,大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我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糟糕,我们入口的.食物越来越令人不放心,我们原本温暖的心变得越来越坚硬,或者说我们以王者自居的孤傲下那份越来越疏离的彼此的“心”已然失了神。

《看见》读后感8

  我是被这个书名和作者吸引的,柴静,通过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记住的,为了她的孩子自费拍摄的一部片子,当时上面的数据让我一阵心惊,看着都不敢使劲呼吸,人对未知的.死亡都是有恐惧心理的,生怕自己所处的环境就是那样。不出所料,《看见》一样揭露了社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里不公开的丑和恶,并不是说喜欢看人性的另一面,只是活在生活无忧的层面,知道社会还有我不了解的更底层,却没想到竟会触动至此。

  同性恋,我不愿意触碰,但我尊重他们的情感,人都是一样,遇到的无奈多于自己能控制的事,面对这些,也只有深深的无力感。

  家暴,一个很经常出现在社会上但却很难根除的词,清官难断家务事,又能说谁对谁错?女人的爆发力似乎只有在最后关头才最强,不反抗则已,一旦开始,便意味着结局。家暴通常发生在男性酒后,酒精会麻痹人的神经,就像酒驾,只能立法禁止人酒后驾车,可是每个人酒后的行为都不一样,总不能一个个规定饮酒后不能做什么,只能夫妻提高防范意识,男女是平等的,当今社会女性并不需要依附男性生活,将潜意识里男尊女卑的想法抛弃,或许有所不同。

  人性的弱点存在于各个方面,即使是伟人,注定做不到十全十美,能做的,只是不断完善自己。

《看见》读后感9

  柴静的这本书,其实一开始光看作者名和书名的时候,我是没什么太大的兴趣的,也真心没有太去在意,只是当做随意翻翻的心态去开始看的,可是当看到非典时期的这一章时,真的感受到了内心翻腾的情感,哭的不能自已;也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全部的兴趣,用认真的态度去看,不得不说,越往后看,真的感触越多、越深;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毒的书,让人不由自主的会去思考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教育的思考……

  柴静是个感性的人,也许只有这样感性的人,认真的对待生活的人,才可以用这样细腻的文字来去描写出自己的经历,与人、与事之间的'细节与感受;我不禁在想,我总觉得我的日常很无趣,什么都是平常与普通的,是否是因为我不曾像柴静一样,用心去看待、去感受?

  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大堆一大堆的日记本,我有多久没写过日记了?好像好多年好多年没有去提笔写过什么了,没有去记录过什么了~看了柴静的书,我在想,我要重新拿起我的笔、拿起我的日记本,我想也去用心感受生活,将自己每日的经历,每日的思考,每日的省悟,都去记录下来!这也是给孩子的一个教育方式……

  其实,柴静还是幸运的,她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不少“良师益友”,他们督促她成长,帮助她成长,也为她答疑解惑,也让她去从事实中汲取营养、经验。可以说,柴静的背后,站着一个团体,这是让人羡慕的,一个好的团体,一个好集体,真的是对人影响很大的。否则,总归是要多走些弯路的。

《看见》读后感10

  这本书描写了一位小女孩姬得,在放暑假的时候,她和弟弟到农场度假,却巧遇一位美丽的少女吉丽的故事得。

  想像力丰富的姬得独自带着弟弟约翰到伯父的.农场过暑假,她为自己和弟弟取了新名字,她叫姬得,弟弟叫脚指男孩。在农场里,他们遇见一位高佻美丽、气质优雅的养猪女孩吉丽,姬得对她深深着迷,还把她当成偶像!

  有一天,姬得在一本老旧的杂志上看见一张非洲皇室女王的照片,那人长得和吉丽很像。于是她猜想吉丽也是女王,所以她把吉丽的故事告诉村里的每一个孩子,吉丽则是想尽各种方法,再三向姬得解释自己不是女王,但是姬得还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不听吉丽任何的解释,反而觉得吉丽是个伟大的女王,不想让身分曝光呢!之后的日子里她每天跟踪吉丽,希望找到更多线索。直到在一次特别的会面中,吉丽告诉姬得自己真的并不是女王,姬得才终于相信坦然回到现实。

  故事结束了,虽然吉丽不是真正的女王,不过,在姬得的心目中吉丽仍然是一个女王,是她精神上、心灵上的女王!

  我们要分辨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不同,并勇敢面对现实。只要勇敢走出幻想、回归残酷的现实、重新肯定自我,相信自己,也必定实现梦想。

《看见》读后感11

  看到了关于同性恋的章节,内心还是有点震撼,震撼于作为中国记者,柴静无疑是一个前卫又大胆的人,对于这个话题,很多人知道但并未有更深入的了解。作为被“尊称”为名记的柴静,选择了深入这个话题,当时的人们对同性恋的排斥程度也侧面反映了这个题材的难度,庆幸的是,虽然时隔几年,努力没有被雪藏,它被呈现在了大众面前。

  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是在一步泰国的影片中,讲述的是一对女同性恋。当时的伦理道德不足以支持她们看似的举动,虽然有过侮辱,有过谩骂,有过冷眼旁观和众多人极力的的反对,整个过程很是曲折甚至离奇,好的是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还是有很多的人认可她们。虽没有一纸证书来见证她们的爱情,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多数人都会打着道德的'幌子去指正别人,用道德去绑架别人,就觉得你是谁,你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很讨厌这种无知的道德绑架。没有人有资格评论别人的人生,不管对错,不管如何选择,那都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作为旁观者,你可以不支持,但也请不要用你无上的道德去反对。毕竟,你只能过你自己的人生,过得好坏还说不准呢,为何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硬要去参与别人的人生呢?大多数人的认知是非黑即白,但别忘了还是所谓的灰色地带,同理,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用对错来判断。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想,不喜勿喷。当然,欢迎多多指教。

《看见》读后感12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题记在

  《看见》中,我们沐浴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

  在现实的鞭策下,柴静逐渐成长成熟,她从花里胡哨的小年轻成长为成熟稳重出色的中央主持人。在瞬息万变的`镜头下,我们看见的是人物风景的变化,她却读懂了人世情怀,品悟了酸甜苦辣。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看见》中,我们懂得了要用心去看用心去听。一路看见,读懂人情。“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人生而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

  “只求认识与了解自我”虐猫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对踩猫女的批判上,充斥在人心中的只有痛恨。“采访时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这期节目彻底改变了我对“死刑“的认识与理解。采访就是为了我们戳破那块幕布,让我们看透事实,了解实质。没有人甘心成为遭受鄙夷的社会底层人物,现实就像一块镜子,有美就有丑,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一路走来,品悟生活。《看见》是真实地述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动人的描述,没有豪迈的呐喊,有的只是朴实的记录,真情流露。柴静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超多的新闻报道里,之选取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就是生活,真实即生活。看见的是视觉享受,品读的是人生真谛。用心去感受,才能读懂生活

《看见》读后感13

  《看见》是我阅读过的一本最为接近生活的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新闻,内容贴切生活和真实画面感。也让我在大脑里回忆了过往走过的岁月年华,现在选择看此书也是源于内心的需求。当我在合上《曾国藩传》之后,对此书有着特别浓烈的阅读心,于是此次翻阅挺让我感到意外的。

  书中大部分内容讲的都是当时时事新闻、人物故事、还有作者柴静一些个人生活、工作中的日常包括和同事领导相处共事的小细节。读这样一本书会让你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带入到当时的时间里,去体会去了解更清晰的知道作为一名青年新闻记者的努力与付出,包括一切来源于外界的声音。

  会让你对新闻记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对新闻的报道和真实故事的背后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这不仅仅只是一本新闻类的`书籍,它还是一本能让你在了解当时事件的情况下帮助你更容易《看见》故事内心的真相让我们更全面的去了解背后的真实故事。

  《看见》在新闻界是一本很值得去阅读的书,在新闻背后是一本能让我们更有必要去看见的书。

《看见》读后感14

  这本书看了很久,书中的很多情节都让人影起共鸣,特别是“双城的创伤”让我印象深刻。青春期也许就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时期,还好我们大多数人都挺了过去,至少我们是幸运的。

  柴静是一个文静而又尖锐的记者,这本书深度反应社会现实,她为正义发声,看都很多地方都让我热泪盈眶。非典、汶川大地震、华南虎事件、山西环境污染等等她都冲在一线报道,不顾生命安慰,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的人。刚看这本书的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觉得好像要撑不下去了,可是看了她才明白,自己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每个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她至少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心教导他的上级,愿意纠正她的缺点的知己,人生足矣。

  可现实往往不像书里那么单纯,他反应各种官员腐败,为虎作伥。而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她后来离开了央视我想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很庆幸他又这么一群可爱又正义的.同事,也感谢央视能够抓住像柴静,白岩松,崔永元这样的人才,他们的报道往往让我们更能看见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不管社会怎样,不能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自己吧!愿我们都能有一颗对生活保有热情的心,愿我们总能热泪盈眶[爱心]

《看见》读后感15

  这本书还没上本言情小说的评价高,哈哈哈哈,我一点都不客观,我从来都是个很主观的人,读书是我自己的事,我给五个星星。

  我这个阶段读这本书,书中给我最大的惊喜不是作者本身的言论,是作者同不同人物的对话中,其他人物眼中的世界,我觉得作者作为记者的还原事实的立场上挺好,我其实觉得我没什么立场评价,就是挺欣赏。

  过程中其实获益良多,曾经一度不愿意看这种书籍以为这有什么好看的,因为凡是市场所吹捧起来的书我都觉的很浮躁,可最近翻开发现浮躁的还是自己,同样的文字,不同阶段的感触是不同的',话说即便是先前的自己,看书也不见得能有现在的感知,这个过程挺逗的。

  在笔记中,我标注了老者说去除偏激的药方的方法—-多读书,哈哈哈哈,觉得有道理,读书会带来观点立场的碰撞,会带来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会慢慢的用自己的脑子和语言表达,会让一个人真正的站起来,真正的跟自己和谐相处。

  作为读者,很享受碰撞的过程,谢谢作者,最后,祝作者好,也祝自己好。

【《看见》读后感】相关文章:

看见征文03-31

《看见》中的经典名句05-12

我看见作文10-27

关于看见作文11-26

看见花落经典美文04-21

《看见》读后感04-17

看见读后感05-09

《看见》读后感09-03

看见的读后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