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

时间:2022-05-04 12:54:50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

  中国经济史论述中国经济千百年的变迁,中国经济曾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

  篇一: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

  中国经济史著者,大多为“历史的经济”,而非“经济的历史”。这在马克思主义一元统治的大陆思想界,尤是如此。经济学擅长提取一般规律,历史学固然也有此愿望,但头绪繁多,人性论,阶级论,地域论,不一而足,很难达到化简的结果。台湾已故学者侯家驹先生所著《中国经济史》,是罕有的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历史(不仅仅是经济部分)的著作。全书上迄三皇五帝,下至清末。既有细节展示,又能一般归纳。从学术上讲,是认真而有诚意的作品。说理清晰,对于略微生僻一点的概念都有普及化的解释。文字则是台湾学者固有的娓娓道来的传统气质。作者“最费心思”十一年着成此书,自信“不仅是经济学人的读物,亦可作为通史与断代史学者的参考”。有所成果,才能有所恃。

  对于中国经济史的争议,历来说法芜杂。立场不同,就会有大相径庭的阐释甚至结论。而且任何试图阐释全局的作者,都难免挂一漏万。本书作者作为典型的市场经济者,但亦承认政府失灵存在。如同绝大多数经济学者支持相对小的区域更有经济活力,但并不反对大一统,身在台岛,仍歌颂大一统的规模经济、外部经济、一般均衡经济,更没有太多政治情绪,这是一位独立学者的良知。某些地方,难脱书生气的主观臆断,一厢情愿,但较之业内受盛赞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FairPlay”甚至“国家机会主义”的批评,不知强去多少。整体而言,虽有“以论写史”的倾向,但全书能够自我圆善,形成系统,所持观点一以贯之,亦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功力。

  在选材的特点上,本书显得巨细无遗,以致于连续数页累积史料。个别材料的使用,也证明经济学家治史的'疏漏。个别观点硬作解释,难免底气不足。但单就书后所附参考文献之多为笔者罕见来看,既能博览而后整合,就是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书中颇多新鲜见解,诸如仿西方的历史分期;对经济史学科的自我认同;以作者提出的“制度成本”定义衡量历代经济得失,并用现代经济视角与术语阐述。教育较为普及、士商不分、怀疑精神之提倡三个基本贡献连同科技水平的提升,将可降低转换成本。对外贸易的扩张有规模经济,故亦将降低此类成本。坊制崩溃与新市制出现,以及信用工具之提供,将可降低交易成本。至于社会互助,则是降低不明显制度成本。

  人地比例与统一分裂的关系;通过区分工业资本主义与商业资本主义解决了中国古代何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判断;通过库兹涅茨(书中为顾志耐)世俗主义、平等主义、国家主义(或民族主义)的原则考查中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程度,并得出了汉代文景时期、南宋、明代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的结论;认定司马迁时代出现了零利润的均衡市场。

  《史记》货殖列传 平准书: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2“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3 “网疏而民富” 4 “礼始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5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也” 6 “富贵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之” 7 “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

  司马迁亦可能以此人类第一套自由经济理论而自豪,其于《报任少卿书》中所云:“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很可能是指蕴涵于《货殖列传》及《平准书》中这套思想体系p227

  以及对汉武帝、唐太宗这样雄主经济领域的过分干预甚至谬错的严厉指斥;对于元清野蛮民族的批评,则少见于大陆史学界;多赞扬理学使人自立,认识本我,进而维我权利,促进平等主义的贡献;作者还特别着眼于历代人民生活水平,有专章分析物价工资。讨论财经得失,也多从民生考量;作为台湾学者,自然亦有受台湾(民国)学界观点的影响。

  书中对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惜篇幅,这种矛盾也必然存在。掩卷而思,我们今日所见,均是后人揣测前人。前人无辙可依,摸石过河。后人有所警戒,可以根据情势调整之,宽松程度可大增。这便是从不同角度读史的好处。

  抛开前期泛读不谈,笔者所作“读书笔记”,誊抄精要,历时一周。择其数点,略谈感想,遂是此文。了结之日,台风“梅花”迫境,暑濡炎炎,汗发如浆。

  篇二: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

  半年之前,完整地阅读了钱穆讲授、叶龙记录整理的《中国经济史》。这本书买了些时候了,以前也翻看过前面几章,然后撂下。这次是先将最后两章看完,接着从头看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我想搞明白的是,中国古代经济,或曰“封建经济”到底是怎样一个思路,具体说就是怎样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和西方的“封建经济”的异同是什么。

  阅读之后,得到如下启示和思考。

  1. 中国经济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上个学期讲《西方商业发展》时,说过四大文明就其起源来说是河流文化,西欧文化是海洋文化。看来不完全准确。钱穆的意思是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而非海洋文化;是高地文化(或陵谷文化)而非平原文化(如埃及和巴比伦);是村落文化而非都市文化(如古希腊和古埃及)。

  钱穆的依据是远古中国的农业所耕种的“五谷”——黍、稷、稻、麦、粱——之中,前两者为最早,也最为人们珍贵。祭祀之器的第一等是簋,一种内圆的盛器,内盛黍和稷;第二等是簠,一种内方的盛器,放的是稻和粱。黍和稷多种植于高地之上,不靠河水。(稻主要用来酿酒,仅老人可饮用。)

  2. 何谓“封建”。封建从字义上和实际上来说,就是“封土建国”——一块土地以水沟合围,这就是封土;封土之内为国(国即郭)。钱穆说“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如果联系到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日耳曼蛮族不断由北向南侵蚀罗马帝国的疆土,法兰克王国将所占据之地分封割据,形成了原本意义上的封建制度(我们把这个概念从马克思那里搬过来后,套在中国,不仅是错用,而且是滥用。)我的困惑是,在中国的那个时代,所谓“封建”似乎出现了一个主体问题:农民并非受封主体,主体显然是受封的贵族,或者调侃一点地说是因为受封而成为贵族的那一小部分农民。所以,笼而统之地说“封建时期,可称之为农民集团的武装垦殖的活动时期”,但是实际上这个农民集团是个工具,是集团首领的工具。武装垦殖的结果并不是均分田地或按劳付酬。

  钱穆接着说,“西周时代的封建,其实是一种耕稼民族的武装开拓与垦殖。这种华夏的耕稼城郭之国,在西周以前就有。西周亦无法将之除灭,便任其和平共存;这些小城邦亦无法与西周匹敌,便承认西周为共主,遂以天子之礼事奉之。”

  这就有了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最早的封建到底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或怎么形成的?第二,封建的主体究竟是谁?谁封?封谁?我们缺少对这个过程的详细描述。

  不论封建起源于西周还是更早,都存在这两个问题。

  3. 井田制的被破坏。钱穆说,井田制跟随封建制而来。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后来谁破坏了井田制?钱穆说:“当初推行井田制度时,情况理想。渐渐的,农民萌生了尼采之哲学思想,大家不再勤力耕公田了,因此把公田废去,一律变为私田,不再有公、私之分,均改为征收十分之一的税。综上而言,土地所有权观念之改变,乃由赋税制度之改变而来。”

  这里我就有了三个问题。

  第一,最后的结论,应该颠倒过来,即先有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后有赋税制度的改变。虽然在发生时间上可能会有交错,但是,先有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应该是一定的。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会有赋税制度的改革?是因为土地所有权的变化还是另有别的原因?如果是另有原因,导致了赋税制度的改革,那么,赋税制度的改变诱发了土制度的改变倒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谁破坏了井田制?是封建主还是农民?仅从钱穆的前后行文上看,似乎是农民。我总觉得破坏的主导权在封建主,至少两者兼而有之。联系到西欧封建王权之后的十字军东征,其实就是早先的那群日耳曼蛮族进一步向东方武装殖民的行为,十来次东征的结果之一是自身封建制度的体制内改变。

  第三,为什么要破坏井田制?钱穆根据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给出几项因素即原因——人口增长、铁农具的使用、水利工程的兴建、税收制度的改变——它们使得突破井田制的限制、耕种更大面积的土地,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除去我对税收制度改变和井田制度的废除的关系存在疑惑外,另外,通过准备《西方商业发展》课程所阅读的书籍使我想到:会不会有商品经济的诱导因素在里面?

  4. 井田制度的主要内涵。井田制,田分九块,所有权全部在封建主。中间一块是封建主的,称作“公田”;周围八块分配给农民,称作“私田”。中间一块由八户农民共同代为耕作,作为分得土地的代价,可以视为地租,即劳役地租。井田制度的被破坏或被废除,就意味着没有了公田和私田的`区别,均要征税缴税了——始于公元前594年。

  九十一年后,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实行田赋制度,赋税种类包括——

  田租:农民耕种私田,向地主缴纳;

  田税:农民耕种公田,向政府缴纳;

  田赋:新增加的赋税种类。

  5. 钱穆认为,中国井田制与西方庄园制不同。“中国井田制是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农民并不附属于土地;土地所有权虽是贵族的,但农民并非农奴”——那么,那个时代的农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是自由民?

  另外,西方的庄园制下,领主住在城堡里面,农民住在城堡外面,遇到战乱的时候可以临时地躲进去。我国西周东周时代,诸侯和农民是怎样一种居住状态?

  6. 读过这三篇,特别是第一、二章后,感觉中外经济——应该说中国和西欧的经济——有些共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原有土地制度的被破坏。中国的井田制的被破坏,和新的土地的开发有关联,不管是由于人口增加,还是由于各种技术的进步;西欧封建土地制度的被破坏也和新的土地的开发有关联,因为要开发新的土地——无论是封建主要开发还是农民要开发,过去的制度约束总要被突破。而且,我直觉地认为,井田制的被破坏,多少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

【中国经济史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2-24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02-02

武汉大学硕士点专业介绍之经济史05-10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05-11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04-06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15篇12-28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范文04-06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范文04-06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03-25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体会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