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自然地理考前考点知识复习资料

时间:2022-11-03 16:00:30 中考地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自然地理考前考点知识复习资料

  一、关于昼夜更替的疑难点

中考自然地理考前考点知识复习资料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太阳光线的照耀,地球面向太阳一面被照亮处于白昼状态,而另一部分由于自身的阻挡未被太阳光线照亮处于黑夜状态。因此,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为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及日地距离(太阳光线能够到达地面)有关,而与地球是否自转无关,也就是说假设地球不自转,也会存在昼夜现象。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是指地球上某地从昼到夜再到昼的地理现象,它的形成首先要求地球上存在昼夜现象,而周期的长短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是有关的。

  其计算法则可以从晨昏圈入手,晨昏圈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相切的切点连接而成,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把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某天或很短时间里,我们可认为晨昏圈相对于太阳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周期较长,在较短时间内日、地的相对空间位置变化很小,那么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的切点的空间位置变化很小)。由于地球不断自转,因此晨昏圈相对于地面向西移动,向西移动的角速度就等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因此,我们理解昼夜更替周期就可以这样认为,地球上各地随着地球的自转,从位于晨线上(见到日出)到位于昏线上(见到日落)再回到晨线上(再次见到日出),这样的一段时间长短就为该地的昼夜更替周期长短。昼夜更替就可以看作是地面上各地相对于晨昏圈的运动,其周期大小T=360°/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现在,地球上各地(除南、北两极点)角速度均为15°/小时,因此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如果地球只是公转而不自转,则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周期为一年。

  二、孟加拉国资源

  黄麻纤维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特点,主要用一纺织麻袋、粗麻布。在中国南部和西南一带,发现有处于野生圆果黄麻和长果黄麻。

  自然

  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击而成的三角洲上。东、西、北三面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濒临孟加拉湾。海岸线长550公里。全境85%的地区为平原,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湿热多雨。全年分为冬季(11月~2月),夏季(3月~6月)和雨季(7月~10月)。年平均气温为26.5℃。冬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最低温度为4℃,夏季最高温度达45℃,雨季平均温度30℃。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亚热带季风气候。孟加拉湾飓风常侵袭内地,造成灾害。

  【季节】冬季(11-2月)气温:平均最高29℃,平均最低11℃;夏季(3-6月)气温:平均最高40℃,平均最低21℃;雨季(7-10月)。冬季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最低温度为4℃,夏季最高温度达45℃,雨季平均温度30℃。

  【降雨量】1194-3454毫米(6-8月雨季平均)。

  【植被】草地,常青树木。

  【主要河流】孟加拉国被人称为“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全国有大小河流700多条(包括支流),主要分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格纳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恒河下游、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贾木纳河)等。其中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是我国的雅鲁藏布江。内河航运线总长约6000公里。这里不仅河流纵横,密如蛛网,而且池塘众多,星罗棋布,全国约有50至60万个池塘,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4个池塘。

  资源

  【粮食】稻米。

  【作物水果】稻米,小麦,黄麻,茶叶,烟草,甘蔗,豌豆,油籽,香料,土豆,蔬菜,香蕉,芒果,椰子,木波罗等,其中被誉为“金色纤维”的黄麻,是孟加拉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黄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8%,常年产量达100多万吨,居世界首位,孟加拉国所产黄麻纤维长,洁白而有光泽,黄麻及其制品是孟加拉国重要的出口商品。

  【世界之最】盛产黄麻,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有“黄麻之国”之称。

  总结:孟加拉地区的最早居民是亚澳人。尔后有使用藏缅语族的蒙古种人从东北部进来,再后又有与达罗毗荼人混血的雅利安人迁入。这几部分人经过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今天的孟加拉人。

  三、朝鲜气候及矿产

  朝鲜半岛从亚洲大陆向南延伸大约1,104公里,西面有黄海和朝鲜湾,东部临日本海,南部则有朝鲜海峡以及东海。北部多为山区,东北地区多深狭的山谷,而海岸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14.4%。主要河流包括朝中界河鸭绿江和图门江以及朝鲜半岛西部部的大同江。

  气候

  朝鲜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天的雨季降雨较多,冬天有时非常寒冷,年平均气温8~12°C,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朝鲜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平壤市,人口328万,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开城、西北部的新义州、东部的元山和咸兴以及东北部的清津。

  矿产

  朝鲜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矿产300多种,其中有用矿200多种。石墨、菱镁矿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及铝、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和煤、石灰石、云母、石棉等非金属矿物储量丰富亦有石油资源,其中,位于咸镜北道中朝边境地区的茂山铁矿已探明储量50多亿吨,可开采量30亿吨。水力和森林资源也较丰富。

  以20xx年为基准,朝鲜地下矿物资源总价值高达6983万亿韩元(约合6.4万亿美元),其中黄金20xx吨、铁5000万吨、菱镁矿60亿吨、无烟煤45亿吨、铜290万吨等。仅朝鲜正在开发的一个菱镁矿,就足够朝鲜使用1.8万年。

  两百多种储量丰富的矿物质、估价约6万亿深埋地下的宝藏,自20xx年9月以来,密集的招商活动正在中国的北京、丹东等地连续展开。这个“隐士之国”蕴藏着两百多种储量丰富的矿物质,不仅有铁矿及铝、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还有煤、石灰石、云母、石棉等非金属矿物,甚至有石油资源。

  四、东亚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即东亚季风区,气候湿润温和。

  特点

  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其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由来

  由于东亚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很大,从而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东亚西部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从而形成降水较少,年较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并且这一气候区由于东西部距离海洋的远近差异很大,从而东西部气候差异也是十分明显..

  东亚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最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侯。

  总结: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

  五、土壤盐渍化分布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2]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中国在建国初期对盐渍土的水盐运动规律认识不足,在开发大型灌区、发展灌溉、扩大灌溉面积中,也曾使大面积土壤出现过严重的次生盐质化,造成了不良后果。例如1956年一1961年间,在华北平原[1]大搞引黄灌溉便是一例。冀、鲁、豫三省平原有老盐碱地32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l0%左右(滨海区除外)。解放后,不少老盐碱地经过排水冲洗,挖沟种稻,引洪放淤,结合适当的农业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黄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黄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视了排水,曾导致平原北部大面积土壤盐渍化,使盐渍土面积由2800万亩增加到4800万亩,经过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复。

  黄淮海平原总面积35万km2,有耕地2.7亿亩,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当时引黄灌溉面积曾一度达到2.3亿亩,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来的2~4m减少到1~2m,土壤次生盐强化迅速扩展。据调查当时几处大型引黄灌区,次生盐渍化面积竞达实际灌溉面积的1/3。有些地区在开灌后一、二年,盐碱化即会露头,或在局部地区发展。三、四年后即有大片次生盐碱地出现,造成次生盐[2]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黄灌溉打乱和截断了排水系统,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渗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华北平原具春早秋涝、涝后又早,早涝交错的自然特点,地势低平,又多河问封闭洼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矿化度大(一叙2~10g/l),土壤属壤土或粘质砂壤土,具有易盐渍化的条件。

  总结:土壤盐渍化[1]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中考自然地理考前考点知识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汉字知识考点解析12-09

中考语文的知识精讲试题考点分析12-09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考前辅导12-09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12-09

中考历史知识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考点汇总12-09

中考语文知识精讲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练习12-09

考研数学必考考点阶段复习资料12-07

高考语文知识考点汇总12-09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考点解析考点复习12-09

中考历史知识点:三大改造考点汇总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