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优秀作文

时间:2023-02-23 08:58:54 作文精选 我要投稿

高考优秀作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优秀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优秀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 篇1

  当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可以悠然吟出意韵深远的佳句时,我们便说他拥有了智慧;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时,我们也说他拥有了智慧。智慧作为人内心的闪光,总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缤纷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间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理的真相,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智慧不是学校教育中书本的内容,它与知识或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身为刚出阁的少女,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最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生,反而存在于藉藉无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这种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学。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了清贫安逸的闲云野鹤。古代德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庄子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一个人的心灵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时,这种糅合了静与慢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都还未来得及拨开心头的迷雾。

  “什么是智慧”的争辩绵延千年,智慧的内涵无限地拓宽。今人窥古人的书卷以收获智慧,成了一种时尚捷径。殊不知这样的体悟或许只是入门。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关心灵,事关生命,它瞄准的是一个圆足的灵魂。

  智慧大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系苍生,积极入世;另一种则是超然物外,高蹈世界,潇洒出世。

  但此两种,都要有“愚”。这里的“愚”,并非愚钝,而是老子所言的“大智”,乃是要求人们忘记一些东西,让智慧成其为智慧。

  这几年来,网上涌现许多“大V”,粉丝也是动辄上百万。其中有如孔庆东,时常与人掀起骂战,粉丝皆叫好,称其为“犀利”、“智慧”。要我说,这并非智慧,充其量不过是“小聪明”罢了。

  智慧者,首先着眼于大事,从不拘泥小事;其次,心中须无杂念。像那些左顾右盼者,心中其实充满了“欲”,实在难以称之为智慧。

  不免有人要说,要人心中无“欲”,岂不是个个都去当和尚吗?非也!我所谓的“无欲”,乃是专注心中所思,摒除杂念,笃定地行己,抑或是坚持人生的某种信念。

  我们中国人历来是讲究中庸的,而当下却戾气不少。于是,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争吵乃至网络骂战时,若能平和以待,坚守“中庸”,这便是智慧。这种智慧,本于我们对传统道德的坚守。

  智慧也是一种“欲望”,是一种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中的欲望。这便是入世的智慧。孔子一生风餐露宿,周游列国,只为传播“仁”,恢复礼制,乃至被农夫嘲笑“其愚不可及也”。孔子愚吗?他确实有点愚,愚就愚在“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像箭一样,一往无前;愚就愚在明知会失败,却尽力一搏。“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孔子以他的失败,以他的智慧,丰富了人类精神,启示着我们民族的心灵远游。

  智慧又是人生境界。佛家有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智慧,是看破了俗世纠葛的一种超脱。王维正是有了这种智慧,才会在官至右丞后突然隐去,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旷达;才有了“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澄澈。清人张潮也是在看破物质喧嚣后才写出《幽梦录》,才有了“人生三境界”。这时,智慧之愚便是对于人间烦恼的忘却,对生命大自由的执着追求。

  智慧的景象,其实是我们对于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能“愚”者,善“和”善“舍”,无“欲”有“愿”,故能渐臻“三境”,智慧地生活。

  爷爷的手,拿得起粪叉,舞得了笔杆。

  爷爷是一个农人,他常常“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从没有过“草盛豆苗稀”。因为他精通耕种之道,不滑不懒;最重要的是,他施用农家肥。每天晨曦初露,爷爷便背一竹篓,操一粪叉,游走于村头巷尾,捡拾牲畜秽物。及至天一放亮,村郊不上不下地被飘来的炊烟裹住,爷爷就回家。奶奶摆好了早饭,小米粥、馒头、青椒、拍黄瓜!呼噜呼噜喝完汤,顺便踢走死缠脚下的巴儿狗。偶尔奶奶也夸一夸爷爷捡来的大粪:“这肥好,臭!”老头老太太对视一眼,笑了。

  爷爷曾是个大学生,当官的,有过出息。太爷爷共有六子,本来都该安安分分做个小农民,但爷爷不。他天分异常好,私学,中学,及至大学,都是一路直上。后来当了小官,虽不大,但在镇上也算是有头有脸了,在村里更是红极一时。眼看升官在望,爷爷却收拾行囊,携家带口,回了村里。村里人都表示理解:“对喽,农民好嘛,看看庄稼看看草,啥都不愁。”

  村里人称赞爷爷的农活,还敬佩爷爷的书法。逢年过节,红白大事儿,都找爷爷来写字儿。不必狼毫,不必端砚,更不必宣纸——乡下人也不懂欣赏这个,但他们都知道爷爷见多识广,高文凭,有技艺。对于求字之人,爷爷总是来者不拒,放下粪叉,洗手执笔,挥洒而下。当淳朴的邻人拿到字后,喜悦之情全溢于脸上,总想夸一夸这字儿——就像汪曾祺笔下的乡亲们一样:“这字儿好,真黑!”我是爷爷的长孙,却去之远矣!常问爷爷:“您咋就愿意做个农民呢?”他总会拿他喜欢的文人汪曾祺做例子:“你看啊,老汪这人写文章写得好。俗而不厌,多而不滥。为啥?他虽是文人,却也近于农人。勤恳、淳朴、达观。”我点头:“是啦,他也掏过粪,而您是叉粪。又都是执笔之人,又都上过大学。您和汪先生差不多嘛!”爷爷很得意我的说法,却仍摆手不赞同:“有一点不一样,他种地不如我。”奶奶看我们爷孙俩笑闹,总是很无奈,叹道:“这老头子。”

  我不知道我何时会有这种高度,更不知道爷爷眼里的世界是怎样,但我深知,爷爷表现的那些,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粪叉和笔杆共存的境界。

  平淡而知足,是爷爷的智慧。

  老李是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副所长。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品茶,二逗宝贝孙女玩。

  说起品茶,老李是行家,怎么辨茶、闻茶、敬茶,怎么区别各种不同类的茶,什么信阳毛尖啦,清香茉莉啦,牡丹绣球啦,他能跟你说得一套一套的。

  说起孙女,老李有两个,大的叫大兰,小的叫小兰。虽然两个女孩一样乖巧可爱衣着打扮完全相同,但老李私下里更喜欢小兰,不仅仅因为大兰不是他的亲生孙女,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小兰嘴更甜,手脚更勤快。每天老李回家,小兰总是为爷爷捧上一杯浓香可口的茶,而大兰不是正在看书,就是躲在房里。“到底是亲生的孩子疼爹妈呀!”老李想。

  高考优秀作文 篇2

  【精彩文题】泰戈尔 说:“世界 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是啊,这痛是范仲淹以水沃面的艰辛,是文天祥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是司马迁不能像男人一样站立的痛苦,是李白四处漂泊的孤独,是你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磨砺……你能读懂泰戈尔的这句话所蕴含的人生况味吗?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许你有过“痛”的亲身经历,那或许是一次误会,一次委屈,一次受伤,一次打击;也许你有过关于“痛”的深沉思考与独特感悟……

  请以“生命中的痛与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思路导引】就本文题来说,关键性的词语应是“痛”与“歌”,其中的“歌”才是本文应该表达的主要内容。“痛”喻指人生伤痛;“歌”则是喻指对待伤痛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心确立后,就要开放思路,启动联想,精选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典型素材,就本文来说,“痛”与“歌”之间的详略选择,引言段与主题段、“痛”与“歌”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是选材与构思的关键,否则,会出现“痛”而不“歌”的偏题作文,或者是七零八落、结构发散的作文。就本文来说,适宜选用叙议结合的散文体裁。

  【习作原文】生命中的痛与歌

  不是每一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在某些阴暗的角落寒冷正在蔓延;不是每一棵小草,都能生长于肥沃的土壤,在险峻的石壁上,贫穷正在生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上天恩赐,在另一个地方,缺陷正挂在脸上。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不幸而又幸运的被世界以痛吻过的人,请不要悲伤。

  其实,我也是这样一个被世界痛吻的人,自我出生开始,那个永远无法抹平的痕迹就刻在了我的脸上——一块紫色的胎记。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她特意留给我的印记。她还说,她怕我丢失了,这样就能很快找回来。我偎依在妈妈怀里,听着这样一个近乎美丽的故事。

  当我第一次发现我的脸不同于其他同学时,我哭了。那是开始我学业生涯的第一天,当我高高兴兴地背着我妈妈亲手缝制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时,从陌生同学眼中发出的奇异的眼光,让我惊慌得不知所措,最后畏惧地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我仔细地听着同学们之间取笑我的对话,心开始剧烈地疼痛。我真的很恨妈妈,恨她为什么对我美化一个让人可笑的生理缺陷?但是,当我发现妈妈因此而愧疚得流泪时,那些埋怨却又烟消云散了。这怨不得母亲!

  我开始试着去面对这块胎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因为母亲曾经对我讲过,塘泥虽然污浊,但是它能育出洁白的荷花。我一直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战胜这心理的阴霾。

  现在,我已经慢慢长大了。很多事理我都能明白,很多问题我都能面对。记得有人说过:当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闭时,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也许,母亲的那话就是她留给我的那扇窗,她替我将阳光接进屋来,藏在心房。朋友们,请善待世界留给你的痛,打开心窗,将阳光注入心房。

  当你在漫步田野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健全的双脚;当你在尽情歌唱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甜美的歌喉;当你在挥毫作画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柔韧的手臂……如果上帝没有赐予你这一切,请不要悲伤,试着用心灵歌唱。记住,没有比心灵的歌更美的声音,而这声音正来自你的心房。

  阴暗的土地得不到阳光的恩惠,却滋吸养分,育出了一片鲜绿的苔藓,供蚂蚁觅食,蜻蜓歇脚。石壁上的百合,虽然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却在陡峭细密的岩缝中练就了柔韧的根须,开出了洁白的花朵,让蜜蜂采蜜,供游人观赏。池塘里的淤泥虽然污浊丑陋,却不言辛苦,滋养了荷塘里绚丽开放的花朵,供蝴蝶起舞,供游鱼蔽阴……

  这一切的一切,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唯有善待生命中的痛,唱出欢乐的歌,才能让你的生命活得精彩,像那百合一样,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升格点拨】习作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对于命题作文,审题时抓住“题眼”是关键,习作能抓住文题中的关键性词语“痛”与“歌”来立意、选材和组材。二、明确文题的寓意是写好命题作文的前提,文题中的“痛”喻指生活中的挫折、困难、误会、委屈等;“歌”则喻指人们对待“痛”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习作以先天的生理缺陷为“痛”,抒发了自己对这一“痛”的顿悟与正确态度。三、选材要围绕文题来设置中心,特别要注意文题所暗示的详略和侧重点。显然,习作在围绕“痛”与“歌”组材时,是以“痛”为生发点,以“歌”为落脚点的,能避轻就重,详略得当,使文章主题显得鲜明而突出。

  习作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一、入题不够直接,语言有些拖沓。二、文章前部分的过渡显得突兀,不够自然。三、遣词造句欠斟酌,有用词不准、语义重复的现象。建议作者在升格时,从上述不足的三个方面进行修改。

  【升格佳作】生命中的痛与歌

  不是每一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也许你就是生长在阴暗寒冷蔓延的.石壁上的一棵小草;不是每个人都会沐浴到上帝的恩赐,也许你就是那个心理或者生理缺陷缠身难脱的“倒霉”者。

  现实生活中,这个世界会常常以痛来吻你,会使你难堪、悲伤,以至于始料不及和无法左右。妈妈把我一生下来,就给我脸上留下了一块无法抹掉的紫色胎记,它有巴掌大小,就挂在我右边那白皙娇嫩的脸上。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这是她特意留给我的印记,怕我丢失了,这样就能很快把我找回来。我偎依在妈妈怀里,听着这样一个近乎美丽的故事。

  当我第一次发现我的脸不同于其他同学时,我哭了。上学的第一天,当我高高兴兴地背着妈妈亲手缝制的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的时候,从陌生同学眼中发出的奇异眼光,让我惊慌得不知所措,最后畏惧地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我仔细地听着同学们取笑我的对话,我幼小的心灵开始剧烈地疼痛。我真恨妈妈为什么美化了我一个让人可笑的生理缺陷。虽然妈妈因此而愧疚得流下了眼泪,但是,却在我心中埋下了隐隐的痛。

  我开始试着去面对这块令人痛心的胎记,面对人们异样的目光,却怎么也未能战胜这心理的阴霾。

  后来,我慢慢长大。母亲常常对我讲:塘泥虽然污浊,但是它能育出洁白的荷花;当上帝把所有的门都关闭时,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母亲的这些话就像给我洞开了一扇心窗,她替我将阳光接进屋来,藏在心房。

  朋友们,请善待世界留给你的痛,打开心窗,将阳光注入心房。

  当你漫步在田野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健全的双脚;当你在尽情歌唱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甜美的歌喉;当你在挥毫作画时,你应该感谢世界给予了你柔韧的手臂……如果上帝没有赐予你这一切,请不要悲伤,试着用心灵歌唱。记住,没有比心灵的歌更美的声音,而这声音正来自你的心房。

  阴暗的土地虽然得不到阳光的恩惠,却滋吸养分,育出了一片鲜绿的苔藓,供蚂蚁觅食,蜻蜓歇脚;石壁上的百合,虽然得不到充足的养料,却在陡峭狭小的岩缝中练就了柔韧的根须,开出了洁白的花朵,让蜜蜂采蜜,供游人观赏。墙角边的腊梅,虽然经受着凛冽寒冬的煎熬,却孕育出美丽而奇异的清香,传达出春天的讯息,让蝴蝶起舞,燕子翻飞……

  这一切的一切,教会了我太多太多,唯有善待生命中的痛,唱出欢乐的歌,才能让你的生命活得精彩,像那百合一样,永远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升格启示】升格文与原文相比较,更注重直接入题,抓住“题眼”;更注重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更注重遣词造句的精当和准确;更注重合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注重用精当的材料来凸现主题;更注重结构的严谨和语言的优美。而小作者着意修改的这些地方,正是提高一篇考场佳作分值的要件。

  高考优秀作文 篇3

  1、当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它微风拂面;当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它屋檐滴水;当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它萤火流逝。人,决不能在逆境面前屈服。

  2、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的奋斗,来印证我们生命的真正存在。这样我们便须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照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园圃里有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醇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去孕育。人生是一条永远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3、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星光的照耀;失去了甘霖,你还有露珠的滋润。可以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写出《离骚》这样灿烂的篇章?司马迁不失去个人的名誉和尊严,哪里会成就《史记》这样辉煌的巨著?

  4、路边的那一潭死水,无纹无波。我不要这样的生活!要么就卷入长江大海,要么就无声地滋润田禾。墙壁上的那幅肖像,不哭不乐。

  我不要这样的生活!要哭就哭出眼泪,要乐就乐出性格。

  5、积极者说,人生犹如一首歌,有低音也有高调,抑扬顿挫是人生美妙的旋律;消极者说,人生犹如一场戏,有高潮也有低潮,喜怒哀乐是人生无奈的节奏。消极者说,风雨是小鸟出征长天的罗网,有了它,随时会折羽断翅;积极者说,风雨是雄鹰翱翔高空的翅膀,没有它,飞不出美丽的弧线。

  6、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登多高?这话不要问身躯,而是要问意志;人能创造多少?这话不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智慧;人能看多远?这话不要问眼睛,而是要问胸襟。

  7、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膛;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血液;黄帝陵丘,是我远古的怀想;黄海大潮,是我激荡的心声;黄山劲松,是我不屈的脊梁;黄埔大桥,是我展开的臂膀;大兴安岭,是我坚硬的肋骨;洞庭鄱阳,是我明亮的眼睛;喜马拉雅,是我高昂的头颅;巍巍长城,是我不屈的脊梁。

  8、爱如灯盏,照耀着在情感黑夜中摸索前行的`人;爱如甘泉,滋润着在情感沙漠中艰难行走的人;爱如阳光,温暖着在情感雪地中哆嗦爬行的人;爱如春风,抚摩着在情感泥淖中受伤挣扎的人。

  9、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它能让贫病交加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广袤无垠沙漠中的一股请泉,它能使濒临绝境的人获得生存的希望;爱心是一首动人的歌谣,它能使心灰意冷的人获得精神的慰藉;爱心是一场久旱的甘霖,它能使悲观失望的人获得心灵的滋润。

  10、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我们有美的胸襟,我们才活得坦然;我们活得坦然,生活才给我们快乐的体验。

  11、挫折就像一块巨石。懦弱的人,面对他,止步不前;坚强的人,依靠它,站得更高。 诚信就像一面神镜。奸佞的人,面对它,原形毕露;善良的人,依靠它,识别真伪。

  12、海潮,放远了谛听才觉得深邃;山峰,放远了望才觉得秀美;忠告,放远了品味才觉得亲切;友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所以,哲人说“距离产生美。”

  13、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

  14、你有你波涛汹涌的豪迈,我有我细流涓涓的从容;你习惯在高山间一泻千里,我喜欢在小村边缓缓流过。你是大江,我是小河。你有你条条框框的教养,我有我无拘无束的洒脱;你习惯在餐桌前慢条斯理,我喜欢在篝火旁狼吞虎咽。

  15、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这话没错。但不必为此走向另一极端,夸大书籍对人的品格的影响。更多的情况是:好人读了坏书仍是好人,坏人读了好书仍是坏人。

  16、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17、滴水之所以能够穿石,原因起码有二:一是在于它们目标专一,每一滴水都朝着同一方向,落在一个定点上;二是在于它们持之以恒,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从未间断过这种努力。由此及彼,我们可以想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在它们身上,都体现了“专”“恒”二字。

  18、母子之爱、兄弟之情,虽然也有浓厚的利他色彩,但它的前提是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还不能称得上无私奉献。只有超越亲情血缘,超越个人功利之上的利他和牺牲,才称得上无私奉献。这种无私奉献,既不同于道德家的界说,也不同于 慈善家的善行。它不是从“小我”意义上寻求和感悟精神的皈依和心灵的慰藉,而是从“大我”的意义上承诺和践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责任和使命。

  19、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时间好比一个良医,它能教我们医治流血的伤口,时间如同一位慈母,它将帮助我们抚平心灵的创伤。

  20、只有波涛汹涌的大海,才能创造出沙滩的光洁与柔软,而平静的湖边,只好让污泥环绕;只有狂风暴雨,才能洗涤污泥浊水,而和风细雨,只能留下泥沙;只有一望无际的森林,才能创造出大地的翠绿与娇美,而孤独的树木,只好任狂风摧残。

  21、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门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热,兴趣是爱。因为兴趣,我们抛弃了兴趣以外的享乐;也因为兴趣,我们探索奥秘去,收获成果还。

  22、既然目标是遥远的地平线,就该多一些冷静和从容。秋天的累累硕果全靠春天的辛勤播种;成为大海的一脉热血,全靠小溪日夜不停地奔涌。也许,付出了汗水,不一定能收获那个日渐成熟的梦;也许,洒下了热血,并不一定拥有那片火红的风景;也许,黑暗中的苦苦挣扎,并不一定迎来灿烂的黎明……。可我并不一味伤感。尽管默默地耕耘,还未听到生命的回声,但热爱生命的我,一定会赢。

  高考优秀作文 篇4

  自1979年以来的20年间,高考作文体裁用得最多的是议论文,长达13年,高考作文大家谈。也许是议论文对学生的要求比之其它文体更高一些,也许是作为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并无多少议论可发,莘莘学子们在高中三年的训练之下,论点、论据、论证一路写下来,文章写作的感觉反而麻木了,枯竭了。随着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呼声渐高,1998年开始,高考作文有了新的方向——淡化文体。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材则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裁除诗歌外一律不限,可以大胆想象。此题一见“天日”,就引来各路评论,褒贬不一,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这样的题材,作家们会怎么看、怎么写呢?

  阿来是《科幻世界》的主编,在高考之前,正好写了一篇与作文题相关的文章。他说:“写这篇文章,不是特别为了高考。现在媒体正做世纪末的谈点,写科普性的文章,用科幻的视角看20世纪科技的突破。而我则做了一个‘世纪回眸’,反映科幻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一年12期12个选题。7月份写的是第7个选题,选到记忆移植这一块。其实,科幻中记忆移植是一大题材。有人说这次高考作文转向可能太猛了些。中国很多人比较习惯循序渐进,慢慢来。这次猛一些,我觉得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冲击大一些。这次那些平时按照老师一步一趋,完全不关注当今科技发展的学生,面对这题,可能无从下手。

  当然,也不是说,这题非得写成科幻的。我那篇文章也不是科幻的。也有人提出,语文是人文,而这题更体现科学的东西,出这样的题是否合适。其实,科学也会冲击道德、伦理,产生新的文化、人类,都有可能,也产生人文。这两者是统一的。

  提出这种观点是对人文认识不完善的表现。如果我来写这篇文章,我会写一个小小说,更注重关注一些伦理、道德问题,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冯骥才一听记者的采访内容,马上快言快语地作了回答,声音洪亮。他说:“我认为这个题目无共向性,是一个个人认为题目,很糟糕,不高明。它不启发想象,可能会启发一些人的胡思乱想。它只能挤压、逼迫人的想象,而不是幻发。写这种题,就是受罪、煎熬。我不相信有多好的文章出现。这个题给作家,也出不了一篇好文章。反正我不写命题文章。”

  冯骥才还给记者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看电影,以前站着看,现在有座了只能说坐着比站着舒服,但不能说坐着就一定太好了。”

  李洁非告诉记者他没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他说:“从题目本身来说,任何题目既好写也不好写,关键在于写作者本身。当然,也得看出题者的意图。如果我写,会写荒诞一点的小说,实写不好,主题跟人性有关。不过出题者认为作家写得乱七八糟也是有可能的。”

  刘恒说:“这个题目写出文章差异大,不像别的题最后落实到某物、某人、某内容上。我不知道评分标准是什么,可能评分有困难。仅就题目而言,也可写成伪论文,就是可装成论文,但没有论据。自由度大,阅卷难度也大。两个小时里接受一个突如其来的题目,够呛,不一定有话说,说的时候也可能瞻前顾后。”

  徐坤笑言:“面对这题我的第一感觉是写科幻文章。把前辈好的东西移植过来,像电脑软盘里存的东西,用时一点点提出来,这样就可以偷懒了。”

  李鸣生则会写这样一个故事:我最好的朋友——一个跳芭蕾舞的漂亮女孩突遇车祸失去记忆。每次去探望,面对我时,她如同面对木头。我们之间深深的友谊、可以铭记在心里的一些事情都让她无动于衷,没有反应。于是我幻想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现出一种美好愿望,再推广到社会上的一些美好愿望。用一种残酷的与最美好的形成鲜明对比,来体现主题。

  那么,考生们是如何来作这篇作文的呢?阅卷结束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位阅卷老师,高中优秀作文《高考作文大家谈》。

  北大附中张文敏老师多次参与作文阅卷,对多年来的高考作文有较深的体会。她给记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很欣赏这题:考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鼓动学生大胆想象,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体裁上也没有限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很开放,有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点。这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冲击。作文重点考察的是创造思维能力,这题能体现这一点,也能体现高考选拔学生高素质潜力的功能。这个考题所有考生会有话说,有内容写,能发挥想象,体现才能、才华。”

  张老师说:“从考试结果来看,阅卷老师认为好作文少,特坏的也不多,平庸之作居多。那些思维活跃,科普文章读得较多的学生写得好。他们的想象力强,选材丰富多彩:有帮助失忆者恢复记忆的,有关注历史、人生的。有些学生缺乏想象,写得出轨。表现为:立意不高,暴露出一些不健康的情绪,例如希望移植别人的记忆,从此脱离苦海不用学习了;主题不集中,例如谈到移植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爸爸的记忆后,就变成这些人物的人物描写了,走题了。有的散文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会人才济济、荒山变良田、国富民强。其实记忆移植跟这种结果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有的想象不合理、不合情。

  例如我和猪的记忆移植后,猪就背书包去上学了,去买东西。

  在写法上,有散文化的,有编述故事的,有发表见解作理性思考的。我们觉得散文化的文章易暴露一些立意的弱点。编述故事的则不易合情合理,例如写小婴儿移植萧邦的记忆,那么他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乐曲。有一篇题为《记忆商店》的文章倒是编得合情合理。发表见解的文章好的不多,但发现了几篇,这是更高的'层次,需要的能力更强。”

  北京实验中学的孙静老师说:“这题散文化写起来容易一些,用一些排比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成……将古今中外名人的记忆移植过来,再加上文笔流畅,就可以算一篇好文章了。对于编故事的文章来说,如果构思新颖,情节也合理,也能算好文章。还有议论为主的,文章效果普遍不是特别好。有一种观点反对移植记忆,认为人生是一种过程,要有体会,要有自己的真实人生,这种观点是比较好的。

  有的虽然也辩证地看这个问题,提出有好处,有坏处,但还是显得比较平庸。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些文章是写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比如移植抗洪救灾中英雄人物的记忆,从而体现出对社会和人生的丰富感受。”

  孙老师认为,这次高考作文“虽然题目新了,但内容特别新鲜的不多,大多四平八稳。偶有大胆的,却把握不好。其实,随便出一个题,都是学生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的反映。作文题不是文章写得好的唯一前提,真正有思维能力的同学,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会处理得很好。”

  从张文敏老师处,记者选录了两篇好文章的片断。一考生以炽热的情感、严谨的结构、娴熟的语言征服了阅卷老师,得了满分。她这样写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也终究是别人的记忆,映射了别人的奋斗足迹和感情轨迹。一个人不能只活在记忆中,更不应该生活在他人的记忆中。一个人应该有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应该向生活付出每一滴汗、每一滴血、每一份热情,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坚韧和毅力,点燃生命的奇迹,丰富自己的记忆,也使自己的记忆丰富整个世界的记忆。

  另一篇题为《记忆商店》的文章结尾颇有画龙点睛的气魄:看来,伟人虽然伟大,但毕竟少而又少。如果人人都是伟人,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的社会更多的是一些平平凡凡的人。

  其实平凡更是一种伟大,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决不是极少数的伟人,而是广大的人民,广大平凡的人。我想科学技术也许真发展到可以移植记忆的那一天,到那时,我们该去做一个复制的伟人,还是平平凡凡的人呢?我想我会选择做一个真正的自我,无论他是多么的平凡,我相信自己的记忆才是最好的记忆。

  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总令一年一度的高考硝烟四起。作文在这其中只是一个部分,从它的发展趋势,我们是否可以对高考的整个形势窥斑见豹呢?这不应该仅仅是高三毕业生的期待吧?

  高考优秀作文 篇5

  高考优秀作文 篇6

  世事维艰,人的一生不容易,而能拥有一份成功的人生,当然更不容易。一个兢兢业业的电焊工,因自己的锲而不舍和精益求精,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绝美艺术,最终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这个耀人眼目的事例,足以让世人一番击掌惊叹: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电焊工是不起眼的,脸上淌着汗水,干的是粗活脏活,工厂甚至路边的维修店比比皆是。他们弯着腰,手握焊枪,在刺眼的火花里谋生活,一日复一日。但是,术业有专攻,有的电焊工成功了,因其精湛的技术晋身焊接大师。我想,其中的成功秘诀,无非是他们能吃苦耐劳,能不断进取,更有一个将自己由电焊工渐渐打造成电焊大师的人生目标。

  世上所有的成功者,都有相同的特质。从“电焊工变成焊接大师”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再粗重的工作,再不起眼的职业,从业者只要肯付出,肯钻研,还是可以变成同行中的翘楚。由此,我想到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当今浮躁的世间,浮躁的人心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安于从小事做起,从小职业做起?这个世上有太多眼高手低的人,有太多好高鹜远的人,他们不安心于脚踏实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是在社会激烈的竞争态势里挑肥拣瘦,无所适从,反而日日做着“天上掉馅饼”的好梦。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一种健康的人生,应该是一种有所追求的人生。没有追求的人生就如一潭泛不起半点微澜的死水。因为吃食,一个人的身体可以由低到高;因为学习,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可以由贫到富;因为拼搏,一个人的功业同样可以由小到大……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都有做强自己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他如何把握自己和如何去铸造自己。所谓成功的要素,应该是流汗流血的付出,百折不挠的求索,持之以恒的毅力。

  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每一个国民的强大。如果每一个人都有正确的人生观,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将自己的工作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那么,众人梦想的汇聚,便是强大的中国梦了。

  高考优秀作文 篇7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关于陈寅恪的传奇故事,就一直在清华园里流传着。甚至他的名字,也被人们一再讨论——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恪(què)”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似乎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坎坷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被称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大事:成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西学来建设自己的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校长说,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能连这些都没有呢?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定的,无从考证。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满36岁。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的脉络,给学生讲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在陈寅恪面前也是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游学海外13年带回的却是东方学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然开风气之先,兴学、办报、开矿、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陈寅恪就是这陈家的第三代。这一年他9岁。家国大难之后,陈宝箴携家带口回了江西老家,陈三立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显赫门庭,走向了与传统仕宦截然不同的结局。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和哥哥送去了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秀,掌握了德语、法语。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家、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统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开辟国学研究新领域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启超、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史的比较研究。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考题。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又仅有三个字:“孙行者”。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一个名叫周祖谟的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陈寅恪的预料。

  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当时很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其实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真正特色,尤其是跟印欧语系的区别在哪里。陈寅恪关注的是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对民族传统语文充满自信。

  每逢上课,陈寅恪总是抱着很多书,吃力地走进教室。他讲授佛经文学、禅宗文学的时候,一定是用黄布包着书来的;而讲其他的课程,他带来的书则是用黑布包裹着的。他的讲课旁征博引,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都成了后来的大家。其中有语言学家王力、敦煌学家姜亮夫、历史学家谢国桢、考古学家徐中舒、文献学家蒋天枢等等。

  登上中古史研究高峰

  就在这个时候,陈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也就是学界通称的“中古史”。这是陈寅恪第一次学术转向,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而最大的因素就是与抗战有关。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父亲陈三立这时已85岁了,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陈寅恪久久地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发。这时,陈寅恪由于高度近视,又用眼过度,右眼视网膜剥离,已经看不清东西了。医生告诉他需要手术,但做了手术就需要相当时间的休养。陈寅恪最终选择了不做手术,就是说,为了离开沦陷区,他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陈寅恪做学问的方式不是做卡片,而是在书上随读随记,也就是古人说的“眉批”,眉批上写满了他的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北平沦陷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但赶到长沙,还没等到这些藏书,便又匆匆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可是当书到长沙,竟悉数被焚毁在战争的大火中。书烧毁了,而他随身带着的常用的、备用的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部分竟也被盗走了。这意味着,他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他积攒的记忆了。“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就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这是两本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陈寅恪写书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被后世记忆着。在四川李庄的时候,邓广铭先生住在陈寅恪的楼底下,傅斯年对他说,陈先生如果有什么事一跺地板,你就马上跑上去。有一次邓广铭跑上去,看见陈先生躺在床上呻吟,说我要快死了,我这个身体快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牛津大学1939年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该校汉学教授,并于此后数年一直虚席以待。因为他们认为,陈先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学者”。

【高考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高考优秀作文及赏析」 高考优秀作文精选01-01

高考英语优秀作文12-24

高考优秀作文指导01-08

语文高考优秀作文11-12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02-11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02-11

学会双赢高考优秀作文09-02

高考优秀作文13篇02-24

高考优秀作文(13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