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四声和平仄区别

时间:2018-04-25 16:48:19 古代汉语 我要投稿

古代汉语的四声和平仄区别

  四声

古代汉语的四声和平仄区别

  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字音有声调,这是汉语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一共有四个:阴平(第一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第二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第三声)是一个低升调(有转折,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第四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每声都分阴阳,所以共有八声)是:

  ⑴ 平声。到后代分为阴平和阳平。

  ⑵ 上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 去声。古代为仄声。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 入声。古代为仄声。这个声调的发音特征是:

  ①是一个短促的调子。例如用杭州话念“休息”、“毛竹”等词,就会明显觉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这叫做“清入(阴入)”。

  ②既有①的特征,念起来,声带还有明显的震动。例如用杭州话来念“月亮”、“国家”等词就会感到“月”和“国”音程既短,而且声带震动很明显。这叫做“浊入(阳入)”。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留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留着入声。这些地方的人写作古体诗词的时候,将入声字入仄声韵(宋词中还有一些词牌规定了要用入声韵)就会得心应手了。入声字在北方,变为四声的都有,普通话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分为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和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两大类。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类的字一般不能押韵。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

  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对句①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 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介绍见前),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或韵书来解决(参见作者的另著《诗韵全编.现代汉语语音》)。

  注意:

  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①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古代汉语的四声和平仄区别】相关文章:

1.古代汉语中的尊称和谦称分哪几类

2.征文和作文的区别

3.自主招生和高考的区别

4.自主招生和统招的区别

5.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6.古代汉语试题附答案

7.动词短语和短语动词的区别

8.再见和拜拜的区别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