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时间:2025-06-19 09:32:06 赛赛 文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精选11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精选11篇)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1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2

  和煦春风暖 田间地头忙

  伴随着欢笑和歌声,伴随着感动和泪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落下帷幕。9月10日晚,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教师格桑德吉荣获2013“最美乡村教师”,光荣地站在了颁奖典礼台上。

  牵挂学生,不愿在北京多待

  昨日下午5点,记者拨通了格桑德吉老师的电话。因为信号不太好,和格桑德吉老师的对话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我现在正在回学校的路上,因为发生了泥石流,路被冲断了,摩托车不能坐了,我现在只能走路回学校,至少还得4个小时才能到,好在我爱人送我回学校,一路上陪着我。”格桑德吉在电话里气喘吁吁地说。

  在北京的时候,格桑德吉除了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其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参加教师培训上面。“我在北京教育学院听了好几场名师讲座、作家讲座和其他提高业务的讲座,感觉受益颇深,恨不得立即回到学校把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分享给其他老师,用在学校管理和学生教学当中。”

  对于匆匆从北京回到西藏的格桑德吉,他的爱人格桑多吉有点抱怨。“我们一家人好不容易有机会聚在北京,我和女儿都很想在首都多待几天,一是想让女儿增长见识,再是我们一年才见女儿一面,这次应该好好陪陪孩子。她倒好,说是学校开学了,不知道路况怎么样,有多少学生去报名,一直在担心工作。培训课一结束就买机票回来了。”

  乡亲们称她是门巴族的“护梦人”

  说到这次荣获“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激动地说:“获得这么大的荣誉,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动力。我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山,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漫步在充满书香的大学校园里。”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了在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回到自己的家乡——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任教。她的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

  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路。为了让孩子们上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天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去帮邻村的学校代课;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趟过冰冷的河水、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12年来,她教过的孩子里,有6名考上了大学,20多名考上了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3

  格桑德吉,一个名字在藏语中意为“幸福的花朵”,她是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却用自己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这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但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格桑德吉老师用她的坚持与爱,点亮了孩子们求知的灯火。

  2000年,刚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的格桑德吉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这个她成长的'地方,成为了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当时的学校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蜡烛;没有自来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更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许多老师都选择了离开,但格桑德吉却留了下来,因为她知道,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说,知识就是改变命运最有力的武器。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格桑德吉不仅承担起了日常教学工作,还主动承担起了家访的任务。她经常背着书包,翻山越岭,走访那些因为家庭原因无法上学的孩子们家中,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劝说他们让孩子重返校园。有一次,在去往学生家的路上遭遇泥石流,险些丧命,但她从未因此而退缩。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村子里辍学率逐年下降。

  除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外,格桑德吉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她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她还积极联系外界资源,为学校争取到了图书、体育器材等物资支持,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格桑德吉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她也因此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等多项荣誉。然而,在她心中,最重要的是看到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走出大山,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她所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简单而又质朴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一位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无比真挚的热爱以及对下一代深切的关怀。

  格桑德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她就像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上的美丽格桑花,不仅装点了这片土地,更为无数渴望知识的心灵带去了希望之光。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4

  格桑德吉,女,门巴族,1978年出生于西藏墨脱县帮辛乡。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而帮辛乡更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发。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一位用生命守护孩子梦想的乡村教师——格桑德吉。

  2001年,格桑德吉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拉萨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帮辛乡小学任教。当时的帮辛乡小学条件极其艰苦,学校只有两间平房教室,没有电、没有水,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但格桑德吉没有退缩,她深知教育对于家乡孩子的重要性,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亮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为了劝说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格桑德吉常常天不亮就出发,走悬崖、过泥石流,挨家挨户地做家长和孩子的工作。有一次,在劝学的路上,她遇到了一条翠绿色的'长蛇吐着芯子,但她没有退缩,等蛇爬走后,继续前行。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了校园,帮辛乡小学的入学率逐年提高。

  除了劝学,格桑德吉还承担着护送学生回家的重任。帮辛乡的孩子大多住校,由于路途艰险,有的学生要四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到放假,格桑德吉都会和老师们一起,护送孩子们回家。他们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孩子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12年间,这样的护送她做了66次,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格桑德吉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她的努力下,帮辛乡小学的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了入学率100%。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5

  格桑德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在帮辛乡小学,许多孩子家庭贫困,格桑德吉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生贴补学习费用,买学习用品和衣物。她还建立了学生档案,完整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定期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

  有一个学习很好的14岁女孩,因为家庭贫困,家长准备让她辍学结婚。格桑德吉得知后,急忙赶到学生家里,对家长说:“这个孩子肯定有出息,她上学的钱我来出,她要是考上内地学校国家也会管,你们不要为钱担心,这个婚绝对不能结!”在她的坚持下,女孩终于重返校园,并顺利在内地读完大学,还像格桑德吉一样,返乡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

  格桑德吉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上,还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她的带领下,帮辛乡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成为了当地的一所名校。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6

  格桑德吉在帮辛乡小学一干就是十几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在这十几年里,她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守初心,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教育梦想。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帮辛乡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建起了三层教学楼,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音乐室,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器材,老师们讲课也用起了PPT。门巴族孩子的入学率第一次实现了100%,小学毕业后升中学率也达到了100%。

  然而,格桑德吉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她继续坚守在教学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2014年,格桑德吉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格桑德吉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在崇山峻岭之中,为门巴族孩子照亮了一条走出大山的求学之路。她是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是用爱点亮希望之光的使者,是坚守初心、铸就教育传奇的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7

  格桑德吉,一个名字背后蕴含着坚韧与奉献的故事。她是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一名普通教师,却用自己不平凡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部,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在这样的地方从事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爱。而格桑德吉正是这样一位老师,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

  1978年出生的格桑德吉,自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2001年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时还是“高原孤岛”的墨脱县任教。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格桑德吉经常徒步数小时甚至几天时间,翻山越岭去家访,劝说家长们送孩子上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外界信息,她还自学了英语等语言,努力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

  除此之外,格桑德吉也非常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她深知,在这样一个偏远地区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往往面临着更多心理上的挑战。因此,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她还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大家勇敢追梦。

  多年来,格桑德吉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也为中国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格桑德吉曾说:“只要还有孩子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留在这里。”这句话简单却充满了力量,它不仅是对个人职业理想的坚持,更是对社会进步最真挚的贡献。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8

  格桑德吉,女,门巴族,1978年出生于西藏墨脱县帮辛乡。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而帮辛乡更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这里地势险峻,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交通极为不便。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格桑德吉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亮了门巴族孩子的求学之路。

  2001年,格桑德吉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拉萨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帮辛乡小学任教。当时的帮辛乡小学条件极其简陋,只有两间平房教室,没有围墙,也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但格桑德吉没有退缩,她挨家挨户去劝学,远的要走上百公里,近的也要走上几十公里。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或家长观念落后而辍学,格桑德吉就一次次地登门拜访,耐心地向家长们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了校园。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安心学习,格桑德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照顾学生们的生活。学校没有食堂,她就自己动手为学生们做饭;学生们住校,她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宿舍,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在放假时,她还要护送学生们回家。由于道路艰险,她经常要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据统计,12年间,她护送学生回家的次数多达66次。

  在格桑德吉的坚守下,帮辛乡小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门巴族孩子从最初的失学率30%,变成了入学率100%。她教的学生中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和中专。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9

  格桑德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然而,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她却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

  格桑德吉有两个孩子,但由于工作繁忙,她无法亲自照顾他们。为了不影响教学,她把年幼的女儿送到拉萨让婆婆照看抚养,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一年到头,她很少有机会见到女儿。有一次,她在“最美乡村教师”北京颁奖现场见到了节目组特邀的丈夫和女儿,这也是她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当女儿扑进她的怀里时,她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愧疚。

  尽管对家人充满了愧疚,但格桑德吉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她深知,家乡的孩子们更需要她。她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生贴补学习费用,定期家访,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格桑德吉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10

  格桑德吉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格桑德吉小时候的求学经历十分艰苦。她上小学时,学校只有一座漏雨透风的茅草屋和两名夜校毕业的.民办教师。教材不全,校舍简陋,但她依然努力学习。后来,受益于国家支持西藏基础教育的好政策,她转入林芝市第二小学,接受优质的免费教育。在求学的道路上,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考上了湖南岳阳市一中的西藏班,后来又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深造。

  正是通过教育,格桑德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深知,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她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门巴族孩子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有的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也读完高中,找到了一条谋生的路。格桑德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成为了门巴族孩子心中的榜样。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11

  格桑德吉,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平凡的故事。她是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最美乡村教师”。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激励着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

  格桑德吉出生于西藏的一个偏远山村,自小就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尽管家境贫寒,但她从未放弃过学习的机会。通过不懈努力,她最终考入了西藏大学,并在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那个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任教。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格桑德吉没有退缩,而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格桑德吉不仅承担起了日常教学任务,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甚至自学英语等课程来丰富课堂内容。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原本辍学在家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得知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学业时,格桑德吉毅然决定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多年来,她已经帮助数十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有的甚至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

  格桑德吉的故事,是对奉献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爱、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正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让无数人看到了希望之光,感受到了人间温暖。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精选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相关文章:

爱国格言大全10-06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07-14

细节中的感动作文09-25

生活中的感动故事作文07-16

成长中的故事感动作文04-05

城市中的感动高中话题作文10-25

写给桑兰的信11-23

幼儿园大班语言故事300字:吉吉和磨磨09-17

澳洲留学阿德雷德大学工程土木与建筑本科专业的介绍11-03

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留学费用介绍09-03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精选11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精选11篇)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1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2

  和煦春风暖 田间地头忙

  伴随着欢笑和歌声,伴随着感动和泪水,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落下帷幕。9月10日晚,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教师格桑德吉荣获2013“最美乡村教师”,光荣地站在了颁奖典礼台上。

  牵挂学生,不愿在北京多待

  昨日下午5点,记者拨通了格桑德吉老师的电话。因为信号不太好,和格桑德吉老师的对话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我现在正在回学校的路上,因为发生了泥石流,路被冲断了,摩托车不能坐了,我现在只能走路回学校,至少还得4个小时才能到,好在我爱人送我回学校,一路上陪着我。”格桑德吉在电话里气喘吁吁地说。

  在北京的时候,格桑德吉除了参加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其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参加教师培训上面。“我在北京教育学院听了好几场名师讲座、作家讲座和其他提高业务的讲座,感觉受益颇深,恨不得立即回到学校把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分享给其他老师,用在学校管理和学生教学当中。”

  对于匆匆从北京回到西藏的格桑德吉,他的爱人格桑多吉有点抱怨。“我们一家人好不容易有机会聚在北京,我和女儿都很想在首都多待几天,一是想让女儿增长见识,再是我们一年才见女儿一面,这次应该好好陪陪孩子。她倒好,说是学校开学了,不知道路况怎么样,有多少学生去报名,一直在担心工作。培训课一结束就买机票回来了。”

  乡亲们称她是门巴族的“护梦人”

  说到这次荣获“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激动地说:“获得这么大的荣誉,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动力。我希望孩子们走出大山,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漫步在充满书香的大学校园里。”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了在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回到自己的家乡——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任教。她的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

  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路。为了让孩子们上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天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去帮邻村的学校代课;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趟过冰冷的河水、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12年来,她教过的孩子里,有6名考上了大学,20多名考上了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3

  格桑德吉,一个名字在藏语中意为“幸福的花朵”,她是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却用自己不平凡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墨脱,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这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但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格桑德吉老师用她的坚持与爱,点亮了孩子们求知的灯火。

  2000年,刚从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的格桑德吉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这个她成长的'地方,成为了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当时的学校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电灯,晚上只能点蜡烛;没有自来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更别提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了。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许多老师都选择了离开,但格桑德吉却留了下来,因为她知道,对于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来说,知识就是改变命运最有力的武器。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格桑德吉不仅承担起了日常教学工作,还主动承担起了家访的任务。她经常背着书包,翻山越岭,走访那些因为家庭原因无法上学的孩子们家中,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交流,劝说他们让孩子重返校园。有一次,在去往学生家的路上遭遇泥石流,险些丧命,但她从未因此而退缩。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村子里辍学率逐年下降。

  除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外,格桑德吉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她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同时,她还积极联系外界资源,为学校争取到了图书、体育器材等物资支持,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格桑德吉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她也因此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等多项荣誉。然而,在她心中,最重要的是看到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走出大山,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如她所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简单而又质朴的话语背后,蕴含着一位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无比真挚的热爱以及对下一代深切的关怀。

  格桑德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她就像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上的美丽格桑花,不仅装点了这片土地,更为无数渴望知识的心灵带去了希望之光。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4

  格桑德吉,女,门巴族,1978年出生于西藏墨脱县帮辛乡。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而帮辛乡更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交通闭塞,自然灾害频发。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一位用生命守护孩子梦想的乡村教师——格桑德吉。

  2001年,格桑德吉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拉萨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帮辛乡小学任教。当时的帮辛乡小学条件极其艰苦,学校只有两间平房教室,没有电、没有水,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但格桑德吉没有退缩,她深知教育对于家乡孩子的重要性,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亮孩子们的求学之路。

  为了劝说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格桑德吉常常天不亮就出发,走悬崖、过泥石流,挨家挨户地做家长和孩子的工作。有一次,在劝学的路上,她遇到了一条翠绿色的'长蛇吐着芯子,但她没有退缩,等蛇爬走后,继续前行。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了校园,帮辛乡小学的入学率逐年提高。

  除了劝学,格桑德吉还承担着护送学生回家的重任。帮辛乡的孩子大多住校,由于路途艰险,有的学生要四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到放假,格桑德吉都会和老师们一起,护送孩子们回家。他们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孩子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12年间,这样的护送她做了66次,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格桑德吉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她的努力下,帮辛乡小学的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了入学率100%。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5

  格桑德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母亲。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在帮辛乡小学,许多孩子家庭贫困,格桑德吉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生贴补学习费用,买学习用品和衣物。她还建立了学生档案,完整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定期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

  有一个学习很好的14岁女孩,因为家庭贫困,家长准备让她辍学结婚。格桑德吉得知后,急忙赶到学生家里,对家长说:“这个孩子肯定有出息,她上学的钱我来出,她要是考上内地学校国家也会管,你们不要为钱担心,这个婚绝对不能结!”在她的坚持下,女孩终于重返校园,并顺利在内地读完大学,还像格桑德吉一样,返乡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

  格桑德吉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关怀上,还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同样的关心和爱护。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她的带领下,帮辛乡小学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成为了当地的一所名校。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6

  格桑德吉在帮辛乡小学一干就是十几年,她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在这十几年里,她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守初心,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教育梦想。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帮辛乡的教育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建起了三层教学楼,学生们有了自己的科学实验室、音乐室,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器材,老师们讲课也用起了PPT。门巴族孩子的入学率第一次实现了100%,小学毕业后升中学率也达到了100%。

  然而,格桑德吉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她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付出。她继续坚守在教学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乡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2014年,格桑德吉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格桑德吉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在崇山峻岭之中,为门巴族孩子照亮了一条走出大山的求学之路。她是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是用爱点亮希望之光的使者,是坚守初心、铸就教育传奇的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7

  格桑德吉,一个名字背后蕴含着坚韧与奉献的故事。她是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一名普通教师,却用自己不平凡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成为了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部,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交通闭塞、环境恶劣。在这样的地方从事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更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爱。而格桑德吉正是这样一位老师,她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美好。

  1978年出生的格桑德吉,自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教师。2001年从西藏民族学院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时还是“高原孤岛”的墨脱县任教。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她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上学,格桑德吉经常徒步数小时甚至几天时间,翻山越岭去家访,劝说家长们送孩子上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外界信息,她还自学了英语等语言,努力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

  除此之外,格桑德吉也非常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她深知,在这样一个偏远地区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往往面临着更多心理上的挑战。因此,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她还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鼓励大家勇敢追梦。

  多年来,格桑德吉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她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也为中国边远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格桑德吉曾说:“只要还有孩子需要我,我就会一直留在这里。”这句话简单却充满了力量,它不仅是对个人职业理想的坚持,更是对社会进步最真挚的贡献。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8

  格桑德吉,女,门巴族,1978年出生于西藏墨脱县帮辛乡。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而帮辛乡更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这里地势险峻,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交通极为不便。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格桑德吉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点亮了门巴族孩子的求学之路。

  2001年,格桑德吉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在拉萨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帮辛乡小学任教。当时的帮辛乡小学条件极其简陋,只有两间平房教室,没有围墙,也没有像样的教学设备。但格桑德吉没有退缩,她挨家挨户去劝学,远的要走上百公里,近的也要走上几十公里。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或家长观念落后而辍学,格桑德吉就一次次地登门拜访,耐心地向家长们讲解教育的重要性。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回到了校园。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安心学习,格桑德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照顾学生们的生活。学校没有食堂,她就自己动手为学生们做饭;学生们住校,她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宿舍,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在放假时,她还要护送学生们回家。由于道路艰险,她经常要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身边。据统计,12年间,她护送学生回家的次数多达66次。

  在格桑德吉的坚守下,帮辛乡小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门巴族孩子从最初的失学率30%,变成了入学率100%。她教的学生中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和中专。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成为了乡亲们心中的“护梦人”。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9

  格桑德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然而,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她却不得不舍小家为大家。

  格桑德吉有两个孩子,但由于工作繁忙,她无法亲自照顾他们。为了不影响教学,她把年幼的女儿送到拉萨让婆婆照看抚养,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一年到头,她很少有机会见到女儿。有一次,她在“最美乡村教师”北京颁奖现场见到了节目组特邀的丈夫和女儿,这也是她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当女儿扑进她的怀里时,她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愧疚。

  尽管对家人充满了愧疚,但格桑德吉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她深知,家乡的孩子们更需要她。她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和爱护,用自己的工资为贫困生贴补学习费用,定期家访,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格桑德吉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她先后获得了“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国务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10

  格桑德吉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们,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格桑德吉小时候的求学经历十分艰苦。她上小学时,学校只有一座漏雨透风的茅草屋和两名夜校毕业的.民办教师。教材不全,校舍简陋,但她依然努力学习。后来,受益于国家支持西藏基础教育的好政策,她转入林芝市第二小学,接受优质的免费教育。在求学的道路上,她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考上了湖南岳阳市一中的西藏班,后来又考入河北师范大学深造。

  正是通过教育,格桑德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深知,只有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让他们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因此,她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去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门巴族孩子通过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才;有的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也读完高中,找到了一条谋生的路。格桑德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成为了门巴族孩子心中的榜样。

  感动中国格桑德吉事迹介绍 11

  格桑德吉,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平凡的故事。她是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的一名乡村教师,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最美乡村教师”。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也激励着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

  格桑德吉出生于西藏的一个偏远山村,自小就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尽管家境贫寒,但她从未放弃过学习的机会。通过不懈努力,她最终考入了西藏大学,并在毕业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那个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任教。面对艰苦的教学环境,格桑德吉没有退缩,而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教育,格桑德吉不仅承担起了日常教学任务,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不断探索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甚至自学英语等课程来丰富课堂内容。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原本辍学在家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校园,学习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更令人敬佩的是,在得知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学业时,格桑德吉毅然决定用自己的工资资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多年来,她已经帮助数十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有的甚至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

  格桑德吉的故事,是对奉献精神最生动的诠释。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爱、有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正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让无数人看到了希望之光,感受到了人间温暖。她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