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26 15:00: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红楼梦读后感[共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共14篇]

红楼梦读后感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读后感2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名著,不仅是中国文化之林的奇珍异宝,更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它描绘的社会观念,涉及了封建社会家族、官场等诸多方面。它描述的悲伤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读者留下一掬泪水。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服饰是以清冷的浅色系:白、绿、蓝为三原色。主要装饰图案是竹子、兰花与梅花。而曹雪芹笔下的林妹妹又曾经穿过哪些漂亮的衣服呢?我相信仔细阅读过得朋友们应该知道并没有。伟大的文学天才曹雪芹采用了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他并不是用通俗的小说手法来描绘林妹妹而是从服饰上来突出林妹妹的特点。从穿衣颜色就可以知道林妹妹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悟性极强。衣饰花纹也少用俗气的缠枝,连理等繁杂花样,以梅、兰、竹三花为主要方案,梅之冷艳,兰之馨雅,竹之风骨恰是黛玉个性倔强又幽雅的最好表现。从这些大家对林妹妹的认知估计是一个冷清的女子吧。可谁能想到林妹妹最后是含泪而亡呢……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这便是宝玉的穿衣风格,从这些便可以知道宝玉很显然是个富家子弟追求自由鄙弃功名利禄等特点。但对于贾宝玉来说从服饰上来看他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贾宝玉毕竟是个富家子弟肯定沾染了一点社会不良风气,例如他对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看法等等。虽然他和女子的交往是讲究人人平等但有些时候还是会摆着少爷的架子去说话,这就导致了最后他和黛玉的`爱情并没有坚持下去。并且在黛玉临死前还被祖母蒙在鼓里娶了宝钗,这也许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吧。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这本小说的重要主角,她的服饰都是以蜜合色、葱黄色为主。这样简单的服饰颜色就勾勒出了一个淡雅、通情理、识大体的女子。在她误会黛玉被黛玉公主病批评时并未记恨她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欣赏黛玉和黛玉成为了朋友这就足以看出宝钗有着男人一般阳刚的气概,她完全没有阴险小人一般记仇。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最让我眼前一亮的,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一出场就应了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穿衣打扮也是非常明显的写出了“风辣子”的干脆利落、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有着“玫瑰花”之诨名。从她逼死尤二姐又可以看出她的阴狠毒辣。最终也是落得了一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的下场。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人物,他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这部小说也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

红楼梦读后感3

  “自古离愁谁怨多,一世红尘了此情,可恨我无缘相遇,只得后世自行悟。多愁善感林黛玉,聪明过人薛宝钗,爱恨情愁无处诉,只留千古诉佳作。云翳散,只因顽石一颗,惹起这不朽姻缘。无怨离愁,一曲歌尽《红楼梦》。”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过结局的悲惨,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贾宝玉中举了红尘,薛宝钗夜下挑孤灯以及贾家的衰败萧条。

  我也曾抱怨过曹雪芹的狠心,为何不让黛,宝二人终成眷属,而让他们终归阴阳两隔,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难道就没有纯真的爱情吗?

  放下这本书,却难以忘却颦儿的泪,颦儿的笑,颦儿的悲,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美,却“娇袭一身之病”更显得她如此弱不禁风。

  她本是一位冰雪聪明的奇女子。她有“魁夺菊花诗的潇洒,芦雪庵争联即景诗的'聪颖,凹晶馆月下苦联诗的寂寞,至今历历在目,她的才情无人能比,令数万人垂怜倾倒。但细细品来,那一句句感伤的词句,背后却又有多少的泪水,惹我轻唱低吟。

  三月,花开怒放,满天飞舞。那黛玉却用锄将那绯红的瓣儿,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这芬芳的香冢之中。“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虽不懂黛玉的词句,但在这此词此句之中却领悟了她内心的苦涩。

  好一个怡红公子,好一个潇湘妃子。他们本该长相厮守,最后却被贾母的一言落的阴阳两隔,可却不能空凭怪罪,只怨他们本生无缘。回想起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愁,真是不忍以襟拭泪:宝玉初见黛玉时便要摔玉砸玉:那年夏天把袭人当做黛玉又说了好些私心话儿;紫鹃的玩话便把他弄得死去活来。然黛玉却也如此矣:宝玉挨打,颦儿偷拭泪;黛玉探宝玉,叫门不应,黛玉伤心落泪;凤姐设奇案,颦儿迷本性,宝钗成大礼,黛玉断痴情。哪一个为情而死为情而终。我无不感叹他们的爱情悲剧。真是应了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只因今世有梦,梦中人影蹉跎。寒塘闲来渡鹤影,冷月忙去葬花魂。可怜此人无处诉,只留哀怨病一身。自知生命不久矣,忙却衣襟拭泪干。或喜或悲终不好,只是难忘情中人。可怜,可怜,一曲了却《红楼梦》。”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完。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

  青纱素帐,黛玉你的房间如你一般素雅。手中怀拥着一本《红楼梦》,闭上眼睛轻嗅着季节的芬芳,仿佛一睁开眼便会望见你那婀娜多姿的模样。一颦一笑无不忧伤,“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啊黛玉,你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啊?

  清冷的晚风撩起岁月的帘幕,斯人已去,后人无语··· ···

红楼梦读后感4

  《红楼梦》书最少买过十本,很多次翻看,不过没有一次真正完整看完过,要么看过前面三四十回或者抽着看过常被提及的回目。去年看过《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最近抽着看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课程视频,蒋勋的《细说红楼梦》也曾经尝试听过一部分,周汝昌先生的红学著作大学也看过几本,却没完整通读过《红楼梦》很奇怪。欧丽娟老师的课程视频应该可以算今天最棒的偶遇了,文学研究真正扎扎实实下过功夫可以做到怎样,有扎实的文论功底做文学研究可以做到怎样,对前人各种流派、各种成果进行深入辨析可以做到怎样,对《红楼梦》文本烂熟于心可以做到怎样。业余兴趣来说,其他方面很难做到,但是通读下文本,对文本慢慢做到熟悉还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

  还是缺耐心,多次看得想把书丢开。对论述型书大多可以做到一口气读完,小说缺耐心,或者说是缺训练吧,仅止于中篇,看过的长篇也就一两部。

  看下来更加对看过的欧丽娟老师的视频认同。《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等的继承仅止于文词、情绪等,更多的是批判,甚至很不屑,因为那些作者对贵族生活大多只是猜想、臆测而已,并没有真正的贵族生活体验,对贵族生活也缺乏真正的了解,显示出真空状态;而《红楼梦》则不同,展现的是真正的贵族生活,真正的贵族爱情,扎实。作者也是反对自由恋爱的,因为几个自由恋爱的结果都不好:贾宝玉和林黛玉,柳湘莲和尤三姐……都没有好下场,倒是上承天命,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以落实的,反而大多有较好的'结局。

  抽空耐着性子把余下的回目看完,把欧丽娟老师的视频也追完。

  《红楼梦》大量的谶语式表达是曹雪芹追求艺术形式结构的美感精心设计,还是他确实具有强烈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从梦游太虚幻境里的判词到抽中的签里的命运暗示的诗谶,大观园里一幕幕戏剧上演时参透命运或泄露天机的戏谶,指引或预示人物婚恋关系走向的物谶……带来强烈的命中注定的感觉。孔子有五十知天命的说法,其实,回顾来时路,曾经经历时的看似偶然在放大尺度的时间维度里都展现了无法抗拒的必然趋向,这应该是精心设计和一定的天命神道观的体现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更加体现出《红楼梦》具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整本书从头到尾都笼罩在一道一僧的的带有警醒性的对话和解救世人的企图中。就和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参悟人情天机、终到西天取经成功、修成正果一样,《红楼梦》则可以算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红尘众人历尽情劫、看破红尘、脱离苦海、度脱得道的人生记录;贾宝玉则和孙悟空一样由灵石幻化而成……《红楼梦》确实有些像《西游记》的现实生活修炼得道的重构。

  看过一本本红学著作后,终于真的完整读过了《红楼梦》,有点像残留脑海中的红学观点的一次求证之旅。是幸?还是不幸?

红楼梦读后感5

  又是一年的除夕。春节一开始,就代表着人们终于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歇一歇。而我有了空之后,闲来无事,便开始阅读白话文版的《红楼梦》。

  对于《红楼梦》,每次翻阅同一处,却能感觉每每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同于往日。不知是要说《红楼梦》内容的博大精深还是我从未读懂过它。知红楼,品红楼,只怕我连读红楼都未曾做到过。关于《红楼梦》的书评更是一波高过一波,更有甚者,摒高鄂之作,续曹沾之梦。而《红楼梦》中所揭露出的君不仁,臣不良,父不慈,子不孝等种种都是古时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弊病。

  读完红楼后,内心的感触并不是因为《红楼梦》中的故事和诗词,却是直指这本书的作者——曹雪芹。而我现今要谈的也不是《红楼梦》中鲜活的人物,是它未完的作者。

  正所谓“正史兼野史窥探古人真性情”,“正史野史兼而有之”。我也并不认为,野史比起正史来差几分。相反,二者相溶,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所以,我要谈的便是曹雪芹的.正史与他的野史两者的融合处。

  正史中,都说曹雪芹是由家中原先的昌荣到后来的变故才写出了现今的巨著《红楼梦》。可个中滋味却都没有细说,例如曹雪芹是如何写出大权在握的王熙凤,不知上进的贾宝玉,娇弱多病的林黛玉等等。这原由,怕不是单单一个正史就能说得清,还需借鉴野史的记载。野史记载何其多,就单说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的形象竟是出自曹雪芹的妻子——曹香玉。

  话说曹雪芹原名曹天佑。曹天佑与雍正的皇后曹红玉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姻缘。雍正荒淫无度,最后在曹天佑和曹红玉的合谋下暴毙。曹红玉本是曹家的一名丫鬟,原名竺红玉。红玉贵为皇后,又在雍正辞世后与曹天佑暗渡陈仓,甚至为曹天佑怀有一子,不免激起了曹香玉的醋意。当年本是她去进宫参选的,她死活不肯,只好由竺红玉以她的名义参选,她原以为竺红玉会在终不见得人的去处孤独寂寞地了却一生,却不料竺红玉从贵妃到皇后,步步青云,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于是曹香玉便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对待怀有身孕的尤二姐一般,对竺红玉想尽法子,明里暗里百般折磨。

  孩子生下后,事情败露,红玉便在曹家的天香庭院悬梁自溢,“耻情归地府”。天佑再次逃禅当和尚,“惧祸走他乡”。一段姻缘就此结束。

  风险过后,天佑还俗,辗转回到香山脚下黄叶村,化名曹雪芹安顿下来。

  这般才有了曹雪芹。

  此后,曹雪芹在悼红轩中,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下,滴泪为水,研血成墨,开始了红楼梦的艰辛创作。曹雪芹在一书中将红玉作为一个为爱情敢作敢为的精神流芳百世、传诵千古,并发誓要把雍正皇帝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曹雪芹在著作《红楼梦》期间,正是清朝文字狱盛行的时候。曹雪芹绞尽脑汁,采取前人从未有过的分身、秘写法、隐写法,将一部完整的红玉传和清宫秘史巧妙地隐藏在小说的背后。

  这才有了《红楼梦》。

  关于曹雪芹的野史何其多,我在这里就简单的举了一个例子。不论真假,却有着一定的历史考证性。

  寒假还未结束,梦红楼还在继续。

红楼梦读后感6

  想曹公当年,“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因此上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我们便很难“都云作者痴”了。但“谁解其中味”呢?鄙人不才,愿浅评一二。

  初读《红楼梦》的人,首先便会倾倒于其间那字字珠玑的文字。

  不必说卓绝千古的《葬花吟》,动人心魄的《五美吟》,奇葩争艳的咏菊诗,单是大观园中的几副对子、匾额,就令人啧啧不已。年幼的惜春可以写出“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这样如诗如画的句子;笔拙的贾宝玉可以写出“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这类惟妙惟肖的句子;而才思敏捷的黛玉稍转笔锋,便写下“花媚玉堂人”这样极富才情智慧的句子。

  再读《红楼梦》,便不得不惊叹于曹雪芹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了。书中的人物纷繁冗杂,然而作者却写得各有新意。主要人物便生动地刻画了三十余位,有的点一两笔也立即是一个“活人”了。

  单单一个云儿,只露了一面,还是“叫局”出的场,便显出她的聪明伶俐。薛蟠不同意行酒令,云儿却推他坐下,说:“怕什么?这还亏你天天吃酒呢,难道你连我也不如!我回来还说呢。说是了,罢;不是了,不过罚上几杯,哪里就醉死了。你如今一乱令,倒喝十大海,下去斟酒不成?”说得薛蟠“只得坐了”。只这一段,就能看出云儿要比薛蟠高出许多。行令时,又让云儿道出了心中之苦,但不便令客人扫兴,只说了两句,便改为助兴的话。这样,一个形象丰满的云儿便凸现了出来。

  读到这里,不禁又发现了《红楼梦》的一大特点一然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上到帝王后妃、文臣武将、纨绔膏粱,下到市井小民、奴婢仆役、僧道丐尤。文体也很全。有诗,如古诗《诡_词》、《葬花吟》、《代别离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律诗《世外仙源》、《有凤来仪》,绝句《石上偈》、《五美吟》等;有词,如小令《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双调词《柳絮词》中的《南柯子》、《唐多令》等;有曲,如《山门寄生草》、《寄生草解偈》、《邯鄣记赏花时》,小令《点绛唇耍的猴儿谜》,以至俚曲;有赋,如《警幻仙姑赋》;有歌谣,如《好了歌》及《好了歌赋》、《护官符》;有楹联;有谜语;有诔,如《芙蓉女儿诔》;有偈;有骈体文,如《赞会芳园》;有骚体,如《与林黛玉书并诗四章》中的诗;有酒令,如行酒令、牙牌令、花名签酒令、骰子酒令;有启;有书;有请帖。反复翻看,你不难看出作者的苦心经营。

  四位小姐以“元、迎、探、惜”命名,实乃“原应叹息”,“贾雨村言”实为“假语村言”。更不用谈那“草蛇伏线,一挥千里”的笔法。黛玉的《葬花吟》便是她的`诗谶,明义也题道:“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其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显然是黛玉之死的暗示。

  作者用心血呕成的《红楼梦》难道仅此文字上的造诣吗?当然不是。

  仍以《葬花吟》为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难道不说明卫道夫对叛教者的摧残之深;“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如何不是将颓的封建大厦之中的黑暗、腐朽、龌龊的真实写照?然而,作者倾心歌咏的绛珠仙子仍然“质本洁来还洁去”,如何不是作者本人真情的流露?

  凡此种种,足见《红楼梦》是“开辟鸿蒙”的鸿篇巨制,它的艺术魅力是亘古不衰的。

红楼梦读后感7

  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是我百看不厌的书籍,而且,《金粉世家》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这说明二者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学意义。记得看到《金粉世家》结局时,清秋带着孩子离开了燕西,他们仅仅维持一年的婚姻就此崩塌。燕西面对妹妹梅丽的惋惜,他怅然若失:花不是开过吗?

  是啊,花曾开过,多么无助的慰藉。《红楼梦》里林黛玉最让我惋惜,也最让我佩服。书里林黛玉和《金粉世家》里的冷清秋形象相似,她们都是高洁的女子,同时又不太通人情事故,从一出场防佛就带着悲剧的宿命。她们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最后,她们都没有挣脱世俗的桎梏。一个抑郁而终,一个失望而去。这么一来,还是黛玉的命运更加悲情,她没有退路,因为她一直是孤军奋战,她的背后没有后援,只有无尽的黑暗。

  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至此,我似乎理解了金燕西的话,花不是开过吗?是的,黛玉曾经那么真实地来过,她弱小却不曾怯懦,她无人理解,却始终竭力与命运抗争,直到最后一刻。

  花开花落,本来就是如此,让我们记住花开的样子,记住黛玉的美丽、真实和勇敢。

红楼梦读后感8

  一样花开到底迟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是九月,秋意渐浓。

  有风从墙外自由的天空吹入贾府,那四角的天空,终被风慢慢吹成了秋天。

  风从竹篱吹过,浸入即将盛开的菊花的经脉中,唤醒了枝头上贮藏了一春一夏的蓓蕾,以常人看不懂、也看不清的方式缓缓张开慵懒的蕊,清凉的香气,不知不觉在微凉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只可是,会有人看懂,只可是,时间未到罢了。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棵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作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姣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越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那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又该怎样同那冰冷森严的封建制度相融合呢?

  只好格格不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那是个怎样的女子啊。如冰雪般晶莹剔透,如玉般纯净无暇。从小寄人篱下,“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她只是想与心爱的人在一齐罢了。她那样的孤标傲世,可又有几人懂她?人们常把女子比作花,却很少把女子比作菊花。

  的确,那淡泊疏野、那孤标傲世、那顽强清高的菊,怎会和纤弱的女子联系在一齐呢?千年之前,有一个叫陶渊明的男人,把菊花的魂升华到了百花之外;千年之后,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林黛玉,用她纤纤玉手摘下了菊花沉睡千年的魂。花的魂魄和她的灵魂就这样契合在了一齐。因为她本是这样的人啊!

  有人说黛玉不如宝钗稳重、宽厚,可宝钗那样老成、圆滑处世的富贵花,又怎能和林黛玉这瓣瓣傲骨的世外仙姝相提并论呢?

  不禁想起爷爷的大书柜。从那里,我翻出了多少书?犹记得那四本《红楼梦》啊,浅青色的书面、老式的线装本,微微泛黄的纸,连“梦”字都还是繁体。旧旧的样貌,犹如一位在岁月里模糊了背影的女子。

  然而,那金陵十二钗却活灵活现地在纸上浮动了。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哀伤,让我一时不禁莞尔,一时不禁落泪。在别人大叫读不下去时,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红楼梦》,和那个,孤傲脱俗的女子。

  会忍不住想象,她在一百多年前某个睡不着的夜晚,怎样的落寞,怎样的黯然神伤。口齿噙香对月吟。无人懂。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不禁隐隐地心疼。在秋后的某个午后,徘徊在满园清香中,听伶人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偶抬头,迎风一笑,那样的林黛玉必须冷到了极点,孤到了极致,犹如一枝秋菊俯视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的清香,逍遥了整个秋天,逍遥了她的一生。

  想,潇湘馆那里的竹篱是否日日被黛玉那沉静悠然的喃喃细语所敲打?黛玉又是否常坐在那石上,看着书,轻念一句“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还是,如后人所道,潇湘妃,枉凝眉,千古红楼梦一回。还是如往常一样,不悲不喜。

  或,应对那菊花,轻拢水袖,漫展柔荑,轻捻一朵菊,念道:“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到底迟。”

  庭院深深,没有回答,仅有回音。

红楼梦读后感9

  即将枯萎的绛珠草,无意得到了神瑛侍者的慈悲灌溉,修炼成仙。两位因灌愁海水,结下一段生死缘分。高山晶莹的绛珠仙子,不能受人之恩惠而不报,听说神瑛思凡下界,于是要用一生的泪水交换,换取他的回头是岸,以报答灌溉之恩。当年看到那里,深深被绛珠仙子的高尚宏愿和无私行为所感动。之后方知,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黛玉前生仙体,神水浇灌,一尘不染,纤纤弱质,来到污浊的凡间,深涉红尘,无所适应,遂染无医之病。初见化为宝玉的恩人,便泪如雨下,高兴之极乎,感恩之深乎?无论如何,绛珠最终又遇到神瑛,三生石上旧精魄,万劫人世有情缘。

  既然入凡尘,即行凡间事。当年神瑛因动情红尘,万事自然从他富贵闲人的生活开始,黛玉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根深种。为了让宝玉早启慧根,懂得世无常欢,花无常艳,黛玉不惜以泪洗面,让宝玉在锦衣玉食中,看到悲苦无常。而常人视她,只当黛玉心胸狭窄,目下无尘。可怜绛珠一片心意,正是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所以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所以真正欢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我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

  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被人间奉为金科玉律的圣贤典籍,到了黛玉眼中,无非是名利险滩的一片野木蓬篙。而被常人贬斥的污秽戏文,到了黛玉口中,便化为馥气馨质的蕊白梅芯。春华秋叶,晨风夜雨,无人相诉之时,黛玉便轻挥藕指,弹奏云山缥缈的天籁之音,微启噙香唇齿,歌咏澹澹寒水的修篁之情。居潇湘桂阁,以碧竹为墙,坐月洞琴台,以笔砚为友。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仅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我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我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读后感10

  最后那句贾雨村言与假语村言完全懵的不知道啥情况继六月份看完《道林·格雷的画像》后,我就开启了《红楼梦》之旅。充分利用了平时上下班没有站台停靠的那段路的时间,能看多少看多少,不规定不限制,不强求累了就不看,晕车了也不看,困了也不看,周六周日乘车也不看。也没想过什么时候会看完,也没迫不及待想看完的心理,就这样在20xx最后一个月开头的日子里我把它看完了。记得看完的当时我不可置信的内心里问了自己三遍,就这么结局了!就这么结局了!就这么结局了!我还不死心的重复点了好几下屏幕。

  我依稀记得刚开始看的时候各种困累,后来状态就慢慢的好了些,《红楼梦》全程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处吧,比较意想不到的就是凤姐居然也死了。我最记得看到宝玉跟那帮姐妹们大家在一起玩的那几个章节,里面的对话用词,我甚是欢喜,所以那段时间我跟人聊天里面的那些言语用词都是被我看似不经意的用上了,什么方可万不能可好什么横竖之类感觉可好玩了,用得我心情可愉悦可带感可带劲了。但是那些的章节看完了,渐渐的那些词也少用了甚至想用的时候已经想不起来有那些词怎么去用了,谁能给我解释下这种现象产生及结束的原因。

  其次就是宝玉被骗亲,黛玉死的那段。看完那章艾玛呀,简直就不想再看下去了,有种就是为了看黛玉而看的感觉,所以后面的几段章节都是草草的看下去的。

  我跟同事说我看到黛玉死了感觉看不下去了,她说是的,基本看红楼梦都是为了看她。我说嗯,其实宝钗吧也挺好,但是就是让人爱不起来,有种太聪明了反而不招待见,但是也不会呀,黛玉也很聪明呢,但是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觉得我自己也不解,也有可能觉得她太假吧。

  其实我当时想宝钗当时是知道宝玉跟黛玉的,而且他老妈也甚是听她的话,以她的聪明不至于说服不了众人,但是为何她选择了随从,我当时心理给她的辩解是那个朝代的`环境让身不由己。至于黛玉嘛为什么不直接去大闹礼宴问个明白,突然很好奇,她们要是都按我想的那样结局又是怎样子的呢?哎呀我的妈呀,我都快可以改编剧情了,哈哈,后来也是由于她们当时所处的朝代跟环境这个原因,才稍稍让我那飞往天际无边无垠的想象收住了些哈哈,对了,还有贾母那句话也忒让我郁闷呢,怎么就是为了想成为贾家的什么人了,这句话当时看的时候,对它特有想法,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是为啥。

  最后的一个点就是,宝玉对宝钗的贴身丫环说的那些话,其中有一句是你袭人姐姐是靠不住的,让我怀踹着好奇继续往下看。好奇袭人最后是个啥情况,说句实话其实后面的剧情倒是紧凑得让我看着停不下来那种,虽然看着有些凌乱,虽然剧情不似先前的讲的都是好的,虽然,我知道快结局了,但是我不曾想到结局来的那么超出预期,结尾让我觉得挺莫名其妙,看了好几遍没看懂那句“假雨村言与假语村言”啥寓意。

红楼梦读后感11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听着这首委婉动人的葬花吟,我眼前渐渐朦胧起来。

  朦胧散尽,眼前是一个古典的房间。一位容貌秀美,却脸色苍白的女子正倚靠在床榻上,一个双眉颦蹙,年龄虽小,却仪态温婉女孩,正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细心的侍奉着女子,细细看来,两人眉眼间有六七分相似。她们是谁?疑惑间,又一个儒雅的男子掀帘而入,眼眸间是可见的爱意。他放缓脚步,揉揉女孩儿的头发,接过药碗,轻轻坐在床边。他柔声到:"敏儿,我回来了,趁药热着,快喝了吧。"女子睁开明眸,看见男子和女孩,似有一阵笑意在眼中弥漫,女子喝下药,与女孩和男子轻声交谈起来。房间里满是温馨的味道。

  他们每日都如此温馨,满满的爱意在三人间萦绕,但女子却仍日渐消瘦。时日不知过了多久,有一日,温馨被悲凉代替,苍凉的白刺痛了双目,儒雅男子似是在一夜间老去,女孩的双目亦是一片通红,苍白的脸色令人担忧。

  情景一转,却是女孩与男子告别的一幕。"玉儿,此去贾府,你身子弱,你祖母虽会照拂,但毕竟不比家中知冷知热,你定要照顾好自己,别让为父担忧。”男子鬓角已满是银丝,脸上透满了关心,还有挡不住的疲惫。可女子还在时,他还是那么英俊潇洒啊。女孩望着父亲,眼中满是不舍:”父亲也要保重身体,孩儿会照顾好自己的……"一艘船带走了女孩,却阻不断这对父女的相互思念。

  一艘小船,带着女孩远离了从小生活的江南水乡,来到了繁华复杂的金陵。

  女孩来到贾府,与外祖母等人一一见面。贾府是个大家族,规矩到底不同,女孩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惯。女孩本是多愁善感的性子,人多嘴杂的贾府,让年纪小小的她便心事繁重。她本就心善,视众人平等,她教香菱写诗,与史湘云月下对诗,和宝钗交心……她也深谙下人的心思,会赏银抚慰人心,会发自内心的'表示关心……但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缘,也是生命中的劫。贾宝玉,万千宠爱下的娇子,他面容姣好,活泼单纯,在女孩初来乍到之际,给了她莫大的安慰。懵懂的二人相知相恋,女孩因他心事愈发繁重,花树下,女孩吟诵到”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般娇美柔弱的女子,埋着掉落的残花,唯美而又凄凉。

  天有不测风云,那个儒雅的男子不敌病痛,又或是追随早已离去的女子,女孩失去了最后的亲人。她在贾府的做客也成了寄人篱下。她多希望宝玉能给她依靠,可宝玉在姐妹间嬉闹,女孩为他伤神,为他落泪,心神在一次次煎熬中受伤。一次次的伤心后,女孩终于病倒了,金玉良缘,让疼爱她的祖母也放弃了她。宝玉以为和女孩结成百年好合时,女孩焚信烧绢,已是弥留之际,她的眼眸中,似有眷恋,似有思念。她最后一刻,心中想的是什么。这是永远没有答案的谜题。

  冷月葬花魂,魂归故里。

  萧瑟的音乐隐约在回荡,似有迷雾遮住了我的双眼。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仍是葬花吟在回响。

  那磋磨的一生,只是南柯一梦?梦醒时分,我怅然若失……

红楼梦读后感12

  懒洋洋的冬日的午后,突然莫名地想念起在很久以前拜读过的一本书,于是静静地靠在躺椅上,一本《红楼梦》斜斜在展开在眼前,开始了那段尘封已久的膜拜,想起了很多关于女人事情。

  一直觉得《红楼梦》是一本女人的书,这样的书总会带着一种耐人寻味淡淡然的凄凉悲创,读这本书就好像是看一湾深不可测的湖水,波光万顷下也许是激流汹涌,也未不可知;又好像是人间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让人无法捉摸。这样的书,只能细嚼慢咽,不可轻亵,读得急了,味同嚼蜡,淡然无味,不知所云。

  女人的书,当然讲的更多的便是女人了。说起女人,总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个词,那便是歇斯底里,女人的心温婉细腻、聪慧敏感却又最会歇斯底里。都说太过聪明的女子反被自己的聪明才智所误,我看误的不是聪明而是她的“歇斯底里”,凡事过了头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同样聪明也不例外。正如古人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吧,因为聪明才智过了头,聪明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深入了骨髓,便似病之入了膏肓,即便是有回天之术也乏回天之力了。读《红楼梦》便可知其一。

  说到这,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之不讨贾府人喜欢,是因为她坚持了只为自己的心而活,从不愿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倒不一定是不会,所以对于自己的内心而言,林黛玉是聪明的,只是一过头就变得自私且讨人厌了,最后连自己的外祖母也对之有了二心,这也难怪;薛宝钗之廉洁寡欲,时时留心,处处留情,唯恐人前人后失了照应,她是聪明的,懂得人情世故孰轻孰重,在贾府里也得到了所有人的尊崇,但却谨慎过了头,结果苦了自己的心,这颗心可是真苦啊!

  王熙凤就更不用说了。《红楼梦》的人物中,她算是最为精明干练,最为八面玲珑,也最有手段了。她是贾琏的妻子,也是贾府的.内当家。她对上讨贾母的欢心,百般奉承;对待小叔小姑又俨如慈嫂,对待平儿则恩威并施,对待下人又凶神恶煞。她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百般算计,可惜啊,到头来还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尔性命。”便纵然是“模样极标致,言谈极爽利,心机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也还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我看造就其一生悲剧的,不是别的,正是她万不及一的聪慧啊。

  都说人生苦短。我看并不见得。只是有的事自己做的过了头所以才变得万劫不复。所以面对美丽与敏感,宁愿自己糊涂一点也不要太争强好胜,随意就好。太过理智,太过清醒的女子最后终会因为其过人的聪明才情造就其一生的不幸的。《红楼梦》中的女人们用一生的代价为后人酿制了一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美酒,供有心的后人细细品尝,不懂得品尝的人喝醉了便一生常醉,那也是常事;品出了其中的味的便糊涂也清醒。所以时不时地对自己放纵一点,宽容一点,糊涂一点,麻木一点,倒也可能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很多事情点到即止便可,一旦过了头陷入迷津无法自拔那就糟糕了。

  随意就好。

  凡事不能过头,一旦过了便聪明也糊涂,读《红楼梦》的时候,便这样想。

红楼梦读后感13

  贾妃荣耀归省,却是泪痕点点。第一处是和贾母王夫人相见时,贾妃满眼垂泪,一手挽贾母,一手挽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来,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觉又哽咽起来。第二处是贾妃见父亲时,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第三次流泪,是关于宝玉的,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第四次流泪是太监请驾回銮时,贾妃不由得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不忍释放,再四叮咛。重读这四次流泪,让我进一步走进元妃的内心,体会她内心的欢喜与悲伤。

  一、孤独与忧伤。

  元春虽身为皇妃,却是处处受限制,没有自由的。皇家规范,违错不得,连元宵节省亲也只是区区几个小时,而且还要在陪皇帝看完灯展之后。平日皇宫里的规矩她更是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更何况每天还要应付宫廷里尔虞我诈的内斗,她身心疲惫无处诉说,满腹的委屈都化作滚滚泪珠在亲人面前肆意的流淌。亲人相聚时的天伦之乐也要受到尊卑等级制度的约束,生身父母和老祖母也得给她跪拜。在这种礼仪面前,我们感受得到的更多的是皇权的威严,人性的压抑,亲情的距离皇宫在贾妃眼里就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一个“终无意趣的地方”。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虽令世人羡慕,但这却是以牺牲元春的青春为代价的,贾妃内心是苦是甜,滚滚的`眼泪足以说明一切问题。真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贾妃的眼泪是对她青春的祭奠,是亲人生离时的孤独与忧伤。

  二、牵挂与喜悦。

  贾妃对宝玉的手足之情令人感动。从昔日的手引口传,亲自教授课本,到入宫后时时带信叮咛“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待宝玉来到面前,又是携手怀内,又是抚其头颈,又是轻声念叨”比先竟长了好些。“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宝玉做诗之后贾妃又是欢喜倍至。由此看来,贾妃是一个有格局有担当的女子,其才华眼光更在王熙凤之上。她并不是贪恋荣华富贵的小女人。她把振兴贾家的希望寄托在宝玉身上,并对宝玉悉心培养。但宝玉的性格决定了他难以担此大任。他也无法挽救贾府衰退的命运。

  三、对家族命运的担忧

  贾妃省亲,是贾家权势的一次亮相,修建大观园,极尽奢华,连贾妃也觉得太过奢糜。贾妃明白,极盛过后必是走向衰退,而现在贾府上上下下,没有忧患意识,这才是贾府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但对这大厦将倾的局面,贾妃又无可奈何。临死前他托梦爹娘,警告家人“须要退步抽身早”。这般见识与格局,堪与秦可卿比肩。也和秦可卿死前托梦王熙凤一样让人感动。元春可卿这样冰雪聪明,有格局有远见的女子,也注定了他们有着多于常人的忧思,有着多于常人的眼泪。

  贾妃之泪,让我对她多了一份喜爱,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景仰。

红楼梦读后感14

  梦中,那一袭白衣的女子哭得梨花带雨,默默地挖着坑,埋葬着花篮里掉落的花瓣。那个女子,有着倾城的容貌,她叫,林黛玉。

  林黛玉,那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那个前路坎坷爱哭爱笑的女子,那个红颜薄命的可悲女子……她与贾宝玉的感情可以说是布满了荆棘,原以为只要越过荆棘便会看见希望,可谁知,在她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丝光芒之后,却得到了贾宝玉要迎娶薛宝钗的消息。最终,香消玉殒。

  或许,她很漂亮,但美丽的容貌在古代便是致命的缺陷;或许,她很聪明,但她终究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面对那限额的人心,她又能怎么样呢?

  林黛玉的的结局是悲惨的,正如那阳春三月的桃花。绽放一时,明艳一时,芳香一时,最终却仍是逃不了命中注定的凋零。她们的一生,如此这般的短暂,离去后,又会有几个人能想起她们,能因她们而感到悲伤?花开花落,乃是自然规律,人人都是习以为常的,大概,也只有像林黛玉那样的善良女子,才能从中读出那不甘和哀戚吧,那般深刻的无力感啊……

  人似乎都是如此。当你站在巅峰的时候,会有无数人仰头注视着你,然,当你跌入失意的.谷底,灿烂之后的凋零,又有谁,会去在意?初到大观园,贾母对她百般疼爱,可当她病危之时,贾母却是对她置之不理。最后,林黛玉也只能含着满口鲜血,孤独地死去。

  在林黛玉给大家的印象中,最多的,恐怕就是哭泣吧。其实,她也是常笑的。她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一样会任性,会使小性子,会因为一件小事乐得眉眼弯弯。这些画面,使她平平静静的生活多了些许的生气。然而,这些欢快却短暂的小插曲,就如烟火般,稍纵即逝……

  仔细想想,林黛玉和桃花,也是有不同的。桃花绽放过,灿烂过,芳香过,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作为一朵花,她不后悔。但林黛玉不同。林黛玉需要一份爱,却偏偏得不到爱。昔日的那些欢声笑语,到最后,徒留下更加凄凉的回忆。犹记得林黛玉撑着最后一口气,将那题了诗的帕子丢尽火炉,然后,与之一同化为灰烬的,还有她那早已千疮百孔的心……那一口鲜血,红得凄美,红得刺目。带着眸中彻骨的寒意,她拼尽全力,似是不甘,似是怨恨地说道:“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她便合上了那双清润的眼眸。最后,她到底想说什么呢?是指责贾宝玉的欺骗,还是怨恨贾宝玉的狠心,亦或是,希望贾宝玉自己,好好保重?那句没有说完的话,或许谁也不会猜到其中的内容了吧……只徒留一片遐想的空间,以及,她不尽的痛楚……

  命运于她,实在不公。或许,她本可以读读书,写写字,作作诗,画画画,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然后,过完一生,了无牵挂。但,如若是这样,何来《红楼梦》呢?其实,她的这一生,或许已经够了。她笑过,哭过,爱过,也恨过。她的生命透着凄楚,却也夹杂着一些快乐。她有牵挂的人,有致死不忘的人,也有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所以,与其每天重复着平静却无聊的安逸生活,这样的一生,也不错。

  前世,她是一株绛珠草,坠入红尘,只为为他流尽一生泪水;今生,她做到了,却悄然离开了……她报了前世的滴水之恩,他欠了今生的不尽情债。红楼梦,注定悲剧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完整11-13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读书笔记04-01

红楼梦的读后感11-07

红楼梦读后感05-08

《红楼梦》读后感05-12

《 红楼梦》读后感10-25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24

红楼梦读后感03-31

红楼梦读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