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文学做什么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10 09:25:0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还要文学做什么读书笔记

  《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

还要文学做什么读书笔记

  作者:[英]石黑一雄

  豆瓣评分:7.8

  买下这本小说的初衷是石黑一雄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作者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杰”之一,自然是有阅读的必要。这本书也许算不上是石黑一雄最杰出的作品,但却是他最新的作品,能够反映他最近的一些思考与论断。其实初读,甚至读到三分之一,感觉还是有些无聊的。首先,如果抱着读西方奇幻的想法去读,肯定没有办法满足我的猎奇心,因为一切似乎都非常平淡,尽管背景是公元六世纪的英国,厮杀不断,猛兽横行。其次,小说的主角不是屠龙的勇士,甚至不是年轻人,而是一对垂垂老矣的夫妇。如果要搞些噱头的话,我可以说这是一场行至暮年的冒险,一段历久弥新的爱情,一个逐渐被揭开的事实,这些都不错,但小说其实是卡夫卡式的、绝不荒诞的寓言。在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逐渐明白了其中深藏的隐喻,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该遗忘还是该想起的疑问,关于过往的权威是否该被推翻的论争,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爱情——推而广为所有感情——是否在遗忘背后存活,又会否在真相面前瓦解的追问。尽管读完这本书的我把它上升到这个高度,但仍然不能掩盖本书开头的慢热和些许枯燥,不过,毫无疑问,作者善于营造气氛,设置悬念,也善于揭开真相,留下疑问,现在回想一下开头,我发现那些全然是中世纪冒险小说必备的元素,也难怪有许多人都将其当做中世纪奇幻冒险小说了。

  综上,尽管这部小说是一个披着中世纪奇幻冒险外皮的哲理故事,我还是愿意给它一个“奇幻”的标签,因为毕竟,它具备所应有的各种元素。其次,对于爱情的追问。如果各位非单身狗们有什么对对方隐瞒的事情,不知道该不该开口,我建议你读一下,虽然你可能还是得不到结论,但说不定事情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呢。再次,隐喻和各种意象的运用。现代小说,在几乎所有小说模式都被前人尝试过之后,只能不断开发新的模式,尽管隐喻在古老如《圣经》的经典中就已经存在,也不妨被现代小说家们拿出来做新的尝试。最后,更深层次的,关于遗忘与拒绝遗忘的哲理思考,是否要守护先辈们留下的衰朽遗产,等等。倘若各位有兴趣亲自读一读,这些道理最好自行感受。

  2.《葡萄牙的高山》(The High Mountains of Portugal)

  作者:[加]扬·马特尔

  豆瓣评分:8.8

  先说作者,即使诸位不知道扬·马特尔,也应当知道他的一部流传最广的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这部作品因被改编成电影而家喻户晓。且不说电影对小说的改编到什么程度,其中隐喻的部分是几乎没变的,而读完《葡萄牙的高山》之后,我也真真切切地认识到马特尔这个人对隐喻与象征手法的热爱。而之所以把我本月读的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放在一起写,也正是因为二者的隐喻与象征手法。

  很明显的是,二者的豆瓣评分相差整整一分,虽然不能单纯通过大众评分来断定一部作品的好坏以及一部作品是否适合自己,但通过我的阅读体验,我可以说,也许一分的差距有些大,但后者的确比前者要更得我心。

  单纯从可读性方面来讲,《葡萄牙的高山》用词俭省,没有过多的形容,很清爽,一共讲述了相互关联的三个故事,每个故事几乎都有反转和“发现”,每个故事的故事性也非常强,读起来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让人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这种感觉,我在《被掩埋的巨人》里是没有发现的。

  接下来大概说说这本书本身。从三个章节标题可以看出:无家可归;归途;家园。从失去家园,到寻找归途,再到回归家园。整本书的确是在将这样一个过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不同,甚至时代跨度也很大,譬如第一个故事是上世纪初的葡萄牙,最后一个故事是现代的葡萄牙和加拿大,但他们中间由一条线索相连。而“归乡”这个三段式的展开模式,与《圣经》中耶稣传道、死亡、重生的模式相互对应(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还花了不少的篇幅来探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模式与《圣经》故事模式的相似之处),这就上升到一种对理想,或者说是宗教信仰的追寻。小说中大量的宗教元素让我兴奋又苦恼,如果我深入研究基督教,或许会有更深的了解。还有对生命本质的追寻,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隐喻,象征物在此处不多言,不过毫无疑问是非常明显的,也是最重要的。

  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某些地方让我既兴奋又恐惧,时而还能感受到来自故事深处的那种战栗,第二个故事的结尾让我深深感觉不能用一种看现实主义小说的眼光来读它,而是应当拿出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态度。《葡萄牙的高山》的确是需要“接受不可能”的小说,而且,如果摘掉这些隐喻和象征,我们会发现故事的本源还是疑问、追问,甚至质问,同时还有探寻、追寻,有“无家可归”的迷茫,还有归家之后的安宁与平静。

  总结一下,第一章具有公路旅行式的外在故事发展线索,第二章则是对文学与哲学的探讨,外加外科手术一般的深入剖析,还有最后令人惊骇的“发现”,第三章是义无反顾的归乡旅程,以及“人与动物”,或者“人与自身”的交流,直到最后的“谅解”与“死亡”。在这样的故事情节安排之下是与《圣经》耶稣故事叙事方法相一致的模式,类似《尤利西斯》。最终落到生命是什么,信仰是什么,追寻是什么这样的终极哲学问题,尽管读者也许没有得到答案,但阅读过程毫无疑问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旅行。

  3.《指匠》(Fingersmith)

  豆瓣评分:9.1

  四本书里评分最高的通俗小说,在故事性上也最为精彩,甚至多说一点关于情节方面的东西都算是剧透。我实在不愿剧透这样一个精彩的故事,所以只能告诉大家,这是一部女同小说,背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有阅读偏向的各位注意避雷。小说采用《罗生门》的叙述方法,其间的反转我真的是没有想到。至于小说的价值,我可以说对于它艺术价值的探讨应当放在对文化价值的探讨之后,尤其是同性恋文化,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从事女同性恋文化研究的。对于女性之间爱情细致入微的描述,那种基于人物性格基础上的刻画,入木三分。其他的不多说,在故事性上,我强烈推荐这部小说。

  4. 《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Brief Encounters With Che Guevara)

  作者:[美]本·方登

  豆瓣评分:8.7

  作者本·方登是《漫长的中场战事》的作者,这部小说后来被李安改编成《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而《与绝迹之鸟的短暂邂逅》是他的短篇小说集。中文译名虽然如此,但知道Che Guevara的人可能会发现,英文原名与中文译名看上去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有错译的嫌疑,因为所谓的Che Guevara正是存在于众多青年T恤上的理想主义者切·格瓦拉。我也一度很迷惑,但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有些能理解译者的想法了:或许与切·格瓦拉的短暂邂逅正如与南美洲丛林里五彩斑斓的绝迹之鸟邂逅类似吧,二者都如此令人向往,甚至着迷。这本书里有些故事真的打动我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们无一例外是作为旁观者,或者半参与者体验南美洲苦难的生活,体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体验那些受难者绝望的反抗,体验他们如何在神灵和宗教处寻找寄托,一边追问活下去的意义。

  上升到一种普遍的高度,其实之后所说完全可以为整篇推荐文章作结:

  我想说,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的生活都有一种普遍性,耶稣殉道的经历也好,离乡又归乡的旅程也罢,人们在经历一种普遍的磨练。同样,人们的问题也是普遍的,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理想、信仰和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两个女人,相爱,相互折磨,分离又团聚;在六世纪的英格兰,一对夫妻相爱,结合,渐渐遗忘,也坚持找寻。在海地,人们在战争间隙苟延残喘,寻找一线生机;在葡萄牙,人们失去挚爱,看遍世事残酷,归顺上帝,也反抗上帝。但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们写出了生命无穷无尽的形式,就在于即使道理是相同的,感动也是不同的,就在于你能在每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如果世间的道理全都浅显直白,一句话就能说尽,那么还要文学做什么?

【还要文学做什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美国留学申请完之后还要做什么11-20

读书笔记对语文学习的帮助作用12-08

爱,还要会爱初中作文12-08

生活还要继续唯美句子11-07

有了电脑还要练字吗作文11-26

话题作文:爱还要会爱11-27

会工作还要会休息励志文章12-09

还要几个四年爱情美文12-09

周末还要上班的心情说说200句10-18

文学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