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时间:2023-03-10 13:48:13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不是我所读的书中最精彩的,却是让我回味最久的,以至让我在两三年后的今天仍思寻着说点什么。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2003年,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温克族下山定居,这被视为人类文明的伟大进展,引起人们争相前去观摩。

  然而,在作家迟子建心中却产生了挥之不去的苍凉感。她当然知道,融入现代文明,对鄂温克人来说,是其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对一些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某件事的看法,以及产生的情感绝非仅仅取决于近乎肤浅的利弊辩证关系,而更多是他们关于世间万物的平等视野。这个视野让他们产生了一种与此事有关的想法,即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古老”与“现代”仅仅是代号,不能衡量好坏,只能说明哪种更“迎合市场”。我说的“迎合”没有贬义,因为在我这种层次的人眼中,“迎合市场”可以为万世开太平。晚清就没有“迎合市场”,其结果是,让中国历史的某一页浸满了血泪。照这样看,推翻满清是进步的,是绝对正确的,是人人都不能有半点迟疑的。那么,王静安之死,绝对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呵呵,呵呵……人们用世俗的眼光,透过带着功过利弊的眼镜看待此事,指手画脚,尽其能事挖苦讽刺再加嘲笑,这种行为就像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嘲讽贝多芬没有听觉,尽显丑态。

  只要记住:永远都会有很多热情拥抱新事物的人,同时,也永远都会有沉痛祭奠旧事物的人。这两种人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或者全世界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任意一种,则平衡不再,极端可待。所以在人们歌颂鄂温克族下山定居之意义时,必然会有一些少数人如迟子建在想着另一些事情——这才是正常的。在迎接新事物之前,我们至少应该向以前陪伴我们的旧事物告别吧?在这两种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即拒绝接受新事物,而在旧事物以不可逆的趋势逐渐消失之时,被迫选择逃离,要么隐逆,要么自尽。鄂温克人柳芭就是这种人,“她以画家的身份带着才华走出森林,最终又满心疲惫的辞掉工作,回归森林,在困惑中葬身河流”。这第三种人无疑对第二种人影响更加巨大,柳芭的故事进一步促进了迟子建写出自己的想法,即为什么旧事物旧时代值得祭奠——《额尔古纳河右岸》就这样诞生了。

  读完这本书,我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因为书中描绘的图景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具备的。尽管生活艰辛,有瘟疫,严寒,猛兽相迫,但鄂温克人有驯鹿为伙伴,有萨满为之祈福,有万物的神灵受他们敬畏。他们平静地生活,无拘无束,在温饱面前,什么都不是问题。反观我们这个所谓的文明时代,解决了温饱问题,必有更高层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更高层的问题,那么困扰我们的就变成比这个更高层的问题还要高层的问题——始终都有问题困扰着我们,只不过它们在一步步升级罢了。如果它从物质的问题升级为精神的问题,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物质充盈的现代会有毒大米,染色面包,小悦悦事件等各种象征着精神匮乏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在物质方面不占优势的穷苦人家为什么可能在精神道德方面占很大比重。由旧入新,代表着你接受问题的能力必须提升,否则只有被淘汰。静安之死,柳芭之死,倒不如说是勇敢地退出。只是,斯人已逝,无可为证;斯时已逝,徒有缅怀。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11-19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范文11-30

左岸与右岸作文11-20

左岸是花右岸是山的青春征文11-21

我心中的额尔古纳01-08

《小说的骨架》读书笔记11-19

小说《飘》读书笔记03-11

鼹鼠的月亮河读书笔记12-09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11

《巨流河》读书笔记范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