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7-04-25 15:07:07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我要投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用全方位的视角,以大手笔、大气度为选择对象,收录了鲁迅、冰心、茅盾、老舍、巴金、萧乾等十三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牌作家的一流作品百余部。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

  一、填空题

  1、短篇小说《故里三陈》的作者是( ) 。

  2、王蒙的小说《春之声》这个题目,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 ) ,这一标题也蕴涵着 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3、棋呆子王一生是( ) 小说《棋王》中的主要人物。

  4、《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 ) 。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 ) 。

  5、《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作家王安忆称为( ) 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 的故事。

  6、《孕妇和牛》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 ) 的情绪。

  7、许三观是余华的小说( ) 一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酒楼上》后收入小说集( )。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坟》

  2、“陈聋子”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____中的人物。

  A、《菱荡》      B、《桥》

  C、《莫须有先生传》  D、《竹林的故事》

  3、“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句话是___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

  A、瞿秋白      B、鲁迅

  C、郭沬若      D、胡适

  4、老舍被人称为____小说的鼻祖。

  A、京味       B、京派

  C、海派       D、北京市民诗人

  5、《正红旗下》里写得最为传神的人物是二哥福海,小说里有两处突出的场面描写是____。

  A、请安       B、当油漆匠

  C、加入白莲教    D、洗三

  6、关于《呼兰河传》,正确的说法有____。

  A、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

  B、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D、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儿童的不同视角。

  7、关于《李有才板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描绘农村生活的小说。

  B、它以人道主义的视角和观念去挖掘农民内心深处的东西。

  C、小说运用了评书体的方式认识、体验农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D、反映了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斗争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的巨大变化。

  8、收入到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作品有____。

  A、《金锁记》       B、《倾城之恋》

  C、《沉香屑:第一香炉》  D、《花凋》

  9、废名《桥》的主要人物有____。

  A、纯     B、小林

  C、琴子    D、细竹

  10、周作人最欣赏废名作品的____。

  A、理趣    B、禅趣

  C、涩味    D、京味

  三、简答题

  1、 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四、分析题

  1、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汪曾祺

  2、《春之声圆舞曲》、八十

  3、阿城

  4、莫言、“金色的'红萝卜”

  5、“虚构自己”

  6、温婉和谐

  7、《许三观卖血记》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  2、A  3、A  4、A  5、AD  6、ABCD

  7、BCD  8、ABCD   9、BCD   10、ABC

  三、简答题

  1、 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在30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方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相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全景式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它文学流派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子夜》和《林家铺子》等一批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请结合作品分析)

  2、 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美的文学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俗人情的协调与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来展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边城》的语言明净质朴,蕴藉自然,是一种散文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沈从文追求一种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的美文效果,他总能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吸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长处,形成纯正,自然,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

  四、分析题

  1、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倾城之恋》中主要有两个空间意象:一个是上海白公馆;另一个是香港。在作者笔下,上海的白公馆是一个压抑窒息,单调无聊的死灭世界。小说开篇就写道:"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的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作为一个时间意象,它浓缩了白公馆那种陈陈相因的旧时代面影,与后面描写到的神仙洞府般的白公馆里的种种陈设共同创设了一个死灭世界、白流苏正是从这样一个凝固的家常时间逃出来的,她要拒绝白公馆的时间轨道,开创私人生命时间、在此,白公馆的时间被赋予了极强的指代意味,代表了年衰,绝望,丑,现实与死亡、因此,上海虽然在小说中也是十里洋场,也有灯红酒绿,但在作者笔下,就像"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种苍凉,与白流苏周围冷漠,残酷的人际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昏暗,阴森,沉闷,令人感到无限恐怖的氛围,充满着被压抑的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另一个空间――香港,表面看来,到处是新奇和洋气,跳舞,郊游,海滩,逛商场,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等等,但在作者笔下也是充满了虚空的心理体验的、:战前,白流苏旅居香港的寓所是"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没有人影儿、……呼喊着的空虚……"(教材178~179页)劫后"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教材183~184页)正如有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张爱玲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具有末世意识的作家之一,而且这是一种彻底的对荒无的体认、在她看来,人心早已虚空,劫难只是彻底地粉碎了历史与文明,一切伦理规范,道德秩序已溃散成一片瓦砾的荒漠,"什么都完了",,寒风,黄昏,断墙颓垣更增加了这种精神劫难的可怖意味、因此有人用荒凉,苍凉,悲凉来概括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征,我们从《倾城之恋》中的上海和香港正能感受到这种风格。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墙","墙"是什么———"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灰墙代表了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现在预言变成了现实、可见张爱玲自始至终没有对现代文明有过任何希望、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具有极敏锐的时代感,她甚至觉得时代仓促得比个人生命还要等不得,时代已在破坏,未来是更大的破坏,在破坏中等待破坏,难怪要生出荒凉、而且这是种"惘惘的威胁",是一种宿命的力量,人在破坏面前无能为力、只有慌慌张张地追赶着现世中的急功近利、同样,"墙"这一意象,也是悲风习习,透明透亮的人生顿悟,却浸透着如烟似雾的人生失落感,从而使团圆也变成灰冷的,悲凉的团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2.2017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3.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4.外国文学名著试题及答案

5.中国通史试题及答案

6.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7.外国文学名著选讲试题及参考答案

8.《中国通史》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用全方位的视角,以大手笔、大气度为选择对象,收录了鲁迅、冰心、茅盾、老舍、巴金、萧乾等十三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大牌作家的一流作品百余部。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

  一、填空题

  1、短篇小说《故里三陈》的作者是( ) 。

  2、王蒙的小说《春之声》这个题目,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的( ) ,这一标题也蕴涵着 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3、棋呆子王一生是( ) 小说《棋王》中的主要人物。

  4、《透明的红萝卜》的作者是( ) 。小说中的核心意象是第三节出现于黑孩幻觉中的( ) 。

  5、《纪实和虚构》是一篇被作家王安忆称为( ) 的小说,即以“小说”这一艺术虚构形式讲述作家 的故事。

  6、《孕妇和牛》这篇小说没有故事,着重传达的是对生命的( ) 的情绪。

  7、许三观是余华的小说( ) 一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酒楼上》后收入小说集( )。

  A、《呐喊》   B、《彷徨》

  C、《故事新编》  D、《坟》

  2、“陈聋子”是废名早期短篇小说____中的人物。

  A、《菱荡》      B、《桥》

  C、《莫须有先生传》  D、《竹林的故事》

  3、“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句话是___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

  A、瞿秋白      B、鲁迅

  C、郭沬若      D、胡适

  4、老舍被人称为____小说的鼻祖。

  A、京味       B、京派

  C、海派       D、北京市民诗人

  5、《正红旗下》里写得最为传神的人物是二哥福海,小说里有两处突出的场面描写是____。

  A、请安       B、当油漆匠

  C、加入白莲教    D、洗三

  6、关于《呼兰河传》,正确的说法有____。

  A、是一篇回忆体的小说。

  B、是成年的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C、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回忆。

  D、作者的叙述出入于成年与儿童的不同视角。

  7、关于《李有才板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描绘农村生活的小说。

  B、它以人道主义的视角和观念去挖掘农民内心深处的东西。

  C、小说运用了评书体的方式认识、体验农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

  D、反映了农民与地主间的阶级斗争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的巨大变化。

  8、收入到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作品有____。

  A、《金锁记》       B、《倾城之恋》

  C、《沉香屑:第一香炉》  D、《花凋》

  9、废名《桥》的主要人物有____。

  A、纯     B、小林

  C、琴子    D、细竹

  10、周作人最欣赏废名作品的____。

  A、理趣    B、禅趣

  C、涩味    D、京味

  三、简答题

  1、 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2、 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四、分析题

  1、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汪曾祺

  2、《春之声圆舞曲》、八十

  3、阿城

  4、莫言、“金色的'红萝卜”

  5、“虚构自己”

  6、温婉和谐

  7、《许三观卖血记》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  2、A  3、A  4、A  5、AD  6、ABCD

  7、BCD  8、ABCD   9、BCD   10、ABC

  三、简答题

  1、 结合长篇小说《子夜》谈谈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在30年代,一种主要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方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而且影响深远,这就是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相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从原来的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全景式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它文学流派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范式,从而决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独有的地位,茅盾在这一流派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子夜》和《林家铺子》等一批具有社会剖析小说特点的作品,代表着这一流派的最高成就、(请结合作品分析)

  2、 简述《边城》的艺术特色。

  《边城》是一部把湘西风土人情,自然景物和人事命运融为一体的抒情小说、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湘西优美的山水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纯美的文学世界,并以这一世界与都市社会的丑恶相对照,用这种牧歌情调的湘西人生形式,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弊端。沈从文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的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风俗人情的协调与融合,作者总是用水一般流动的笔致,在诗一般的意境中来展开小说的叙述,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韵味。

  《边城》的语言明净质朴,蕴藉自然,是一种散文诗一般的抒情语言、沈从文追求一种有真意,去伪饰,具个性的美文效果,他总能在生机勃勃的湘西口语的基础上,吸纳书面语言,文言文的长处,形成纯正,自然,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

  四、分析题

  1、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中多处出现“墙”这一意象,你认为所谓“城”或“墙”的象征意义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倾城之恋》中主要有两个空间意象:一个是上海白公馆;另一个是香港。在作者笔下,上海的白公馆是一个压抑窒息,单调无聊的死灭世界。小说开篇就写道:"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的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作为一个时间意象,它浓缩了白公馆那种陈陈相因的旧时代面影,与后面描写到的神仙洞府般的白公馆里的种种陈设共同创设了一个死灭世界、白流苏正是从这样一个凝固的家常时间逃出来的,她要拒绝白公馆的时间轨道,开创私人生命时间、在此,白公馆的时间被赋予了极强的指代意味,代表了年衰,绝望,丑,现实与死亡、因此,上海虽然在小说中也是十里洋场,也有灯红酒绿,但在作者笔下,就像"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种苍凉,与白流苏周围冷漠,残酷的人际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昏暗,阴森,沉闷,令人感到无限恐怖的氛围,充满着被压抑的悲观绝望的情绪、而另一个空间――香港,表面看来,到处是新奇和洋气,跳舞,郊游,海滩,逛商场,贵族社会的社交活动,等等,但在作者笔下也是充满了虚空的心理体验的、:战前,白流苏旅居香港的寓所是"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没有人影儿、……呼喊着的空虚……"(教材178~179页)劫后"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这里是什么都完了,,剩下点断墙颓垣,失去记忆的文明,人在黄昏中跌跌绊绊摸来摸去,像是找着点什么,其实是什么都完了、"(教材183~184页)正如有些评论者认为的那样,张爱玲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具有末世意识的作家之一,而且这是一种彻底的对荒无的体认、在她看来,人心早已虚空,劫难只是彻底地粉碎了历史与文明,一切伦理规范,道德秩序已溃散成一片瓦砾的荒漠,"什么都完了",,寒风,黄昏,断墙颓垣更增加了这种精神劫难的可怖意味、因此有人用荒凉,苍凉,悲凉来概括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征,我们从《倾城之恋》中的上海和香港正能感受到这种风格。

  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墙","墙"是什么———"冷而粗糙","死的颜色"、灰墙代表了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现在预言变成了现实、可见张爱玲自始至终没有对现代文明有过任何希望、张爱玲在《〈传奇〉再版序》中说:"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张爱玲具有极敏锐的时代感,她甚至觉得时代仓促得比个人生命还要等不得,时代已在破坏,未来是更大的破坏,在破坏中等待破坏,难怪要生出荒凉、而且这是种"惘惘的威胁",是一种宿命的力量,人在破坏面前无能为力、只有慌慌张张地追赶着现世中的急功近利、同样,"墙"这一意象,也是悲风习习,透明透亮的人生顿悟,却浸透着如烟似雾的人生失落感,从而使团圆也变成灰冷的,悲凉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