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视角下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及贸易的福利效应论文

时间:2018-07-28 19:48:26 国际贸易 我要投稿

国际贸易视角下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及贸易的福利效应论文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遵循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规范,采取从创新研究视角出发,联系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论证,之后再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路径。具体表示为理论阐释一分工地位评判一经济福利效应论证一环境福利效应论证一综合福利效应论证一结论和建议。

国际贸易视角下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及贸易的福利效应论文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传统贸易体系及理论框架下,各国出口大多建立在国内相对比较优势禀赋及技术水平的前提下,以最终产品贸易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国际贸易模式及利益都能通过各国出口规模或产品价格得以体现。然而,至20世纪90年代末,传统贸易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新型贸易现象,诸如国际贸易量迅速増长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世界范围内的关税削减及自由贸易,因为传统贸易模型无法对贸易与关税的反应弹性达到20进行解释;以及关税反应弹性的非线性恃征同样与传统贸易模型理论相惇(80年代前,贸易的关税弹性为70;80年代后,该数值激増至50)。

  在此新型分工模式下,各国大多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承担最终产品的某一生产环节,不同的生产工序通过中间品形式在世界各国范围内流通传递连接,这种贸易模式使得中间品多次穿越国境导致贸易量的急剧增长,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实现了国际市场一体化与生产过程分散化的新型国际贸易体系。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各行各业的产量将由于分工的逐步细化而大増,进而带来国民的普遍富裕。"尽管此处的专业化分工是指企业内部对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工,但同样蕴含着专业化分工能提高经济利益的事实。当今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本质上就是斯密书中阐述的企业内部分工的扩展和深入。专业化分工的内涵在于各个产品工序能最大化其产出以实现最高经济效益,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使得最终产品在国家间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成为可能。生产者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源的最优化分布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各国依据自身优势禀賦,负责最终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或生产工序,再通过中间品贸易,形成最终产品的设计、生产、装配、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品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生产环节中,参与国际分工,获取经济利益,使国际商品市场的融合性空前加强。

  ..........................

  第二节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研究思路

  本文遵循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规范,采取从创新研究视角出发,联系理论模型进行分析论证,之后再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路径。具体表示为理论阐释一分工地位评判一经济福利效应论证一环境福利效应论证一综合福利效应论证一结论和建议。从国内増加值视角与碳排放效率出发,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与贸易的经济福利、环境福利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国参与垂直专业化的出发点是最大化贸易福利,包括经济福利、环境福利,从而实现环境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而出口品的国内增加值必然是决定贸易福利多寡的主要因素之一,更是出口影响经济増长的决定因素。一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又跟该国在垂直专业化中的分工地位紧密相关,分工地位又间接决定了贸易的福利效应。根据以上逻揖,文章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形成动因与发展路径,系统梳理了目前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产生条件、动因、分工地位、经济效应及环境效应的研究现状,并与传统贸易模式进行对比,以发现其将殊性。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根据最新数据库,从国内增加值视角出发,评价了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并进行国家和行业间的比较。

  其次,在对中国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进行评价后,基于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现状,分析垂直专业化的经济福利效应,从国内增加值视角实证研究了出口对中国经济増长的影响效应及机制。并从综合碳排放效率视角探讨了垂直专业化的环境福利效应及影响机制,得出相关结论。接着从综合福利绩效视角分析了垂直专业化的总效应。

  最后,在理论及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政策操作层面的建议,结合中国对外贸易中遇到的问题,就中国如何提高专业化生产的分工地位,以获取更可观及可持续的经济福利及环境福利提出指导性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内涵及动因

  分工与贸易发展经历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及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三个阶段。传统分工模式主要是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相对比较优势是传统贸易模式的基础,最终产品占贸易品的绝大部分。而大量的中间晶贸易则是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特征。国内外学者围绕这一新型国际分工体系进行了广泛探索与研究,给本文提供了很好地经验与借鉴。

  一、国际垂直专化化分工的内涵

  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分工逐渐超越了国家界限,逐步向世界范围内扩展至各国各地区,即为国际分工。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革命、自然条件、跨国公司发展、国家政策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等因素,其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及深化四个阶段。

  化会生产力是决定国际分工发展水平的基础和主要因素。在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之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国际分工仅仅在很少的附邻国家之间发生,范围相当局限。"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出现商业革命,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贸易发展促进了生产为交换的专业化分工形式。但由于规模非常有限,自然经济仍占世界经济形式的主导地化此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是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接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促使世界从单一农业社会向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经济社会转变。各国内部的劳动分工逐渐向超出国家范围的国际分工发展,形成了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其余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材料或初级品的世界贸易格局,并逐步演变为以发达工业国与发展中农业国为框架的国际分工格局,此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是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随着美国、德国为代表的世界第二次产业革命完成,工业技术进一步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资本输出促进了国际分工深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间分工与贸易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阶段(19世纪中叶至二战)是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二战后,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空技术及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复杂化精细化,由产业间分工、产品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发展,跨国厂商实现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寻找最优生产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品贸易占国际贸易额绝对比重,即为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

  .............................

  第二节传统分工模式下分工地位及贸易福利效应的研究

  传统分工模式下,各国完全利用自身生产要素生产,贸易品大多为最终产品。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比重很小,各国生产要素不易为他国所用。国际分工形式多为产业间分工或产业内分工,且在对国际分工地位及其贸易福利效应问题的研究上多采用传统贸易理论模型。已有文献也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结论。

  一、传统分工模式下的分工地位研究

  随着国际贸易与分工形式的不断演进,学者们对各国分工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传统国际贸易与分工模式下(产业间分工与产业内分工),贸易以最终产品为主,一国的贸易规模、贸易顺差与出口产品结构可以作为其国际分工地位的衡量指标。在整条产业链均在一国国境内完成的前提下,利用贸易差额与出口产品结构来判断国际分工地位具有合理性。传统分工模式下,各国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最终品贸易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出口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出曰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出口规模较大、贸易顺差较大、出曰产品结构中资本密集型或中高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较高的国家无疑处在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而出口规模较小、贸易逆差较大、出口产品结构中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比较高的国家必将处在国际分工的低端位置。但仅仅从贸易规模角度来判断分工地位较为粗糙片面,为更加准确衡量一国的国际分工地位,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尝试和改进。

  传统分工模式下,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贸易规模、出口产品价格、出口产品技术含量等角度对国际分工进行定位。这些方法对于产业间分工的分析比较适合。而对于有大量中间品贸易的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模式,其并不能反映一国真实的分工地位。诸如承担IPHONE手机最后组装环节的出口国,表面上其出口品价格高,技术含量高,实际上并未处于国际分工优势地位。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更合适的研究方法更真实更准确地进行国际分工定位。

  ..........................

  第三章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现状分析...............30

  第一节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验事实...............30

  第二节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测试方法...............38

  第四章中国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64

  第一节国际分工地位的内涵及界定..............64

  第二节贸易增加值统计的理论模型与依据来源..................64

  第五章垂直专业化背泉下贸易的经济福利效应...............95

  第一节垂直专业化分工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95

  第二节贸易增加值视角下出口影响经济増长的因素解析.................95

  第七章垂直专业化背是下贸易的综合福利效应

  第一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本节借鉴相关文献将资源与环境污染因素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进行一般均衡分析。以试图解决几个问题;经济社会能否能实现经济与环境均衡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环境污染、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有何内在联系?哪些因素将影响经济达到稳态?通过

  何种方式?分析上述间题将为下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无论是在单一环境因素或是在R&D与环境因素均考虑的限制条件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满足特定条件则可以实现。在这两个模型中,人力资本积累对技术水平的促进可减弱物质资本边际产出下降的限制。因为人力资本是清洁生产要素,在増加产出的同时不增加污染排放,因而比有形资本增加了额外的经济正效应,最终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否考虑研发投入均可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但增加研发投入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稳态增长率将更高,同时污染排放率更低,即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由此可知,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应注重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与研发投入比重,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促进环境改善。

  ............................

  第八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垂直专业化分工背景下贸易的福利效应为主线,运用国际及行业的多层次统计数据,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分工地位及贸易的福利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与比较。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成效显著,依托劳动力、王地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迅速融入了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目前正处在由全球价值链融入阶段到提升阶段的转变,整体垂直专业化率稍有下降趋势,其中东亚地区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轴也领域。世界各国因其要素禀赋、技术水平、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垂直专业化率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与特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低技术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较低,而在中高及高技术行业中垂直专业化率较高,进口依赖性强。

  第二,垂直专业化分工改变了传统贸易经济利益的内涵,增加值视角的贸易经济利益更能客观反映与衡量一国的贸易获利能力与分工地位。国内增加值核算体系湿示出目前中国的贸易经济利益构成中,国外流入要素占据重要地位,出口国内増加值规模与国内増加值率均相对有限,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低附加值环节。由于制造业行业生产特点及要素密集度差异等因素影响,各行业在国内增加值率、国际分工参与度与国际分工地位指数亦存在明湿不同。服务业发展改善趋势明显,未来具有很大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多已处于价值链资源整合阶段,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要素优化,获取可观贸易利益,发展中国家在掌握国际分工主导权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难逾越的鸿沟。

  参考文献(略)

【国际贸易视角下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及贸易的福利效应论文】相关文章:

1.2018产业分工视角下国际贸易论文

2.实践教学下国际贸易论文

3.国际贸易视角下韩中FTA对韩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

4.关于教学方法改革下国际贸易论文

5.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的规则影响论文

6.信用证独立性下国际贸易论文

7.实验教学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论文

8.网络教学国际贸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