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3-01-23 12:32:32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热门】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

  1、识记“直直落落、养尊处优”等12个词语。

  2、说出各个手指的优点和缺点;(重点)

  3、理解课文通过手指给我们的启示:在一个集体中,成员之间要“取长补短,团结一致。(难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马季相声《五官争功》片段、和手有关的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本单元课文给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好学生是怎么“炼”出来的。《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两小儿辩日》提示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要勤于思考,《匆匆》警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桃花心木》教导我们要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从《顶碗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精神。相信《手指》一定能给我许多宝贵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交流字词。

  2、默读课文,把握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部分阅读

  1、读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或在文中批注(自己概括)五根手指的优点和不足。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2、独立填写表格。(见幻灯片)

  (四)、玩游戏,说道理

  游戏设计: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拓展学习

  1、试着找找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搜集丰子恺的漫画,和同学们交流。

  3、挑战自己,创作《五指争功》的相声。

教学设计方案2

  第一课时

  目的: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的大和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画,你们想看吗?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这图上画的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这是颐和园里的美景。(板书:颐和园)指导读音和写法,请你看老师写颐字,写这个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习其它生字时,你也应该这样,想想应该怎样记着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你想从文中了解什么呢??好,就让我们一起读书,讨论,弄懂这些问题,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学习课文,通过读书,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1.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拿着笔,可以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号,画出生字词,你喜欢的词语,读懂的和不懂的地方。通过读书,你读懂了什么?(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的大和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请你再次读书,把作者带大家游览的地方画出来。(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细细游赏吧。你喜欢哪一处景物就来读那一段,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你就把这些句子画出来。

  4.你喜欢哪一处景物?为什么喜欢?你从哪里读出了大和美呢?

  5.指名发言,读出句子,说说从哪里体会出来的,(相机理解词语意思,换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滑过,游过。点明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你能读出来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指导读书)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到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处处有美景,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可作者为什么先写长廊,再写万寿山,最后写昆明湖呢?他为什么这么写呢?我们下节课来讨论。

  三、布置作业:

  同学们,颐和园那么美丽,可还有许多中外朋友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开拓旅游产业,旅游局希望能在电视上做做这方面的广告,请你们课下帮忙设计个广告词,能吸引广大游客,说出颐和园的特点。你们愿意吗?好,比比看谁的广告词写的好。

  第二课时

  目的:

  体会中心,学习写法

  体会中心,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

  1.同学们,颐和园是个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生自由发言,能说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大和美)作者怎样写出颐和园的大和美呢?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你觉得这样介绍好在哪里呢?你能当一个小导游,来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吗?

  3.想开去:和作者一起游览了颐和园,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上书中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作业:你能这样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吗?

教学设计方案3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试 颓唐 琐屑 举箸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的进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文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的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教师备注

  二、教学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2、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背影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份(1)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呢?

  教师备注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失一毕,父亲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的光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教师备注

  小 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年,子女对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之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某个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3、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之处。认真体会父母的爱子(女)之情。

  达 标 测 试 一、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触目伤怀 ( )

  A、心里 B、怀抱 C、怀疑 D、胸膛

  2、不能自已 ( )

  A、自己 B、停止 C、控制 D、已经

  二、见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深情。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作者最难忘怀的是什么?(父亲的背影。)在不能忘记前加一个最字,表明什么?(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记叙的顺序来说第一段属于什么写法?(采用倒叙的手法)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作者最主要追忆的是哪一件往事呢?(买橘送别,描绘背影)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内容?(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一段中有一处写我第一次流泪,我这一次流泪是为了什么呢?(是因祸不单行而悲伤流泪)

  那么父亲在我流泪时是怎么说的呢?是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说这句话是因为真的有了什么好的解决家庭困难的办法了吗?不是。那为什么父亲还要这样说呢?(是父亲怕我伤心过度而对我进行安慰。是父亲体贴、劝慰儿子的表现。)

  父亲的心情本来也很难过,却反过来劝慰我,这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下面我们来研读第三自然段: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只写这一句?不写行不行?(这一句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具体写,而一笔带过。这一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程,所以不能不写。)

  教师备注

  下面请同学们注意一些重点词语:说定改用说过可以不可以?为什么?(改为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过是随便说说,说定是已经确定不送了。与后文的送相联系很好的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情。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细,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里行间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即便是父亲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可还是去送了。下面我们来看父亲送儿子到车站这一段。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些什么事。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咐我、嘱咐茶房。(作者通过这些描绘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关怀。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对父亲的体贴关怀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作者在本段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过体贴父亲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里,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已经是无微不至了,可这还远远不过,父亲又为儿子做了什么事情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课文的第三层。上堂课我们分析过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父亲为我买橘子,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这一段,分析一下这一段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能让你感动,为什么?

  作者在写父亲买橘子之前先写卖橘子的地点、这条路的情况,又强调了父亲是个胖子,这有什么作用呢?(主要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而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师备注

  这一段中写父亲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这段外貌描写中主要突出了一个黑色,这是为什么?(家中亲人去世,同时也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

  写父亲在平地上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写父亲买橘子的一路上又几个动词用的最好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探、攀、缩、倾)同学们说说这几个动词为什么写得好?

  慢慢探身下去为什么可以写成跳下去?用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两手的动作用攀这个词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

  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说明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当看到父亲此时此刻的背影我的反应时什么?(第二次流下了眼泪)作者为什么第二次流泪呢?(这是感动的泪,同时也是悔恨、惭愧的泪。)

  既然感动得流了泪,为什么要赶紧擦干,怕父亲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呢?(怕父亲见我流泪而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这是全文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那么第三次写背影是在哪里呢?

  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第三次流下了泪,这也同样是感动的泪,离别伤感的泪。

  第三部分:怀念父亲,再忆背影。请一名同学把第三部分朗读一遍。

  这一段文字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了和开头气氛、请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年老体弱,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儿子、关心儿子的心没变。

  教师备注

  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是儿子亲眼看到父亲的背影了吗?不是,这是儿子心中的背影,意念中的背影。面对这个背影儿子第四次流下了眼泪,这是思念之泪,这是伤心之泪。 教师备注

  板书设计 一、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卖橘子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二、追忆往事,描绘背影 艰难努力的背影

  2、离别的背影

  三、怀念父亲,再忆背影

  小 结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亲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也同时使同学们学习写作的一篇范例。

教学设计方案4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一课,这些生字词你们掌握得怎么样呢?

  2、复习生字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随意读)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个小朋友非常渴望拥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3课《假如》。(齐读课题)

  二、感知全文

  1、打开书108页,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请其他同学拿出手中的笔,边听边划出这个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画什么。

  3、指名汇报,出示课件。自由读读。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板书)哪一小节告诉我们了?指名读。

  2、为什么要画红红的太阳呢?自由读。指名回答。

  3、出示: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你能把小树当时的样子表演出来吗?

  学生亲身体验: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他的心情如何?(指导朗读)

  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4.在寒风中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小树,多么惹人怜爱,这位小女孩为它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给小树带来了温暖,现在小树又是什么样子,他的心情如何。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第一小节。

  5.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喜欢的齐读(在师生评议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二节

  1.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画许多好吃的谷粒?(板书)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出示: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3.引导: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生读)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4.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谷粒、米饭、面碎……)

  5.善良的小朋友想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生:许多好吃的谷粒)(课件出示第二节诗)。这是小鸟会怎么样呢?

  6.你真会体会,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五、学习第三节

  1、小树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小鸟吃饱了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而这个小女孩的朋友西西引读“西西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

  2、西西为什么只坐在屋里?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3、西西是不幸的。此时西西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些什么?

  4、你们对西西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呀,西西最需要的是一双好腿,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个小朋友和我们一样,都读懂了西西的心。(出示第三节诗)齐读。

  5、西西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指名说)。

  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6、指名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六、学习第四节

  1.这个小朋友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是多么美好啊。把你喜欢的愿望背下来好吗?(学生自由背诵)

  2.谁来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个孩子)

  3.她想怎样实现这些愿望?(靠神笔)读一下。

  4.生活中真有这样的神笔吗?是呀,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板书:爱心)

  5.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6、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愿望。

  七、拓展想象

  1.这个小女孩特别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要用来画些什么?(小组讨论)出示句子: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给()

  2.指名说。

  3.大家说得真好,假如我们也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们也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现在你们把自己刚才说的接着诗的最后一小节写下来。

  八、总结

  1.结束语:我们不仅会写更要会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没有神笔我们一样可以帮助他们。

  2、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一颗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帮助别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教学设计方案5

  【教材说明】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食物,得到人们的赏识和接纳。他的为人与尊严,后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课文表达了人要自食其力,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维护个人的尊严和做人的原则。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尊严、逃难、款待、显然、狼吞虎咽、例外、苍白、骨瘦如柴、需要、灰暗、喉结、赞赏、思量、惬意、僵硬、许配。(认知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德育目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劳取酬的道理,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2、难点:

  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尊严”的人生格言、小故事。

  2、风雪声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播放风雪大作的声音),老师动情地描述: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滴水成冰,刺骨的北风无情地逼迫着路上那一群衣衫褴褛的逃难人,他们一个个面呈菜色,忍着饥饿,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艰难地前进……同学们,此时你们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2、同学们都感到寒冷饥饿在侵袭这群逃难的人,在这样冰天雪地,风雪交加的时刻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需要食物、衣服、炉火)是呀,如果此时给他们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食物,他们一定会一扫而光。可是在这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年轻人却拒绝了这份极需要的食物,这到底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尊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思考:

  这篇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这篇课文先写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人,然后写哈默拒绝杰克逊地热情款待,坚持靠劳动获取食物,最后写哈默得到人们的赏识与接纳,后来成了石油大王。)

  三、自读自悟,体会内涵

  1、这个故事非常感人,课文中主要讲了哪两个主人公?(哈默、 杰克逊)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这两位主人公之间故事?(2~5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指名分别读三次对话。

  3、自主学习第一次对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在书中画一画。

  学生自由读课文,再书中画出来。

  指名回答:

  生:我是通过“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感受到他很憔悴,而且缺乏营养,他是多么渴望食物啊!

  生:我是通过“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里的“仰起头”我感受到年轻人对杰克逊大叔的尊敬。还有他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生:我是通过“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这句话中感受到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师:作者从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对这个年轻人进行了描写,同学们也抓住了年轻人的外貌、动作、语言来体会课文,从第一次的对话中你认为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不愿意占别人便宜,不是不劳而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师: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

  4、合作学习第二、三次对话:

  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小组讨论,在书中画一画,议一议。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⑴ 汇报第二次对话:

  生:“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我认为他此时心里很矛盾,他很饿,真想大吃一顿,可是他又不能不劳动就吃饭。

  生:我通过“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事物!”感受到尽管他很饥饿,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劳而获,宁愿忍受挨饿。

  生:我通过“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到年轻人很失望。当年轻人知道自己没活干时,他此时的心里很失望,因为没有活干就吃不到饭,所以目光才变得灰暗了。

  师:通过我们自学了第二次对话,你对年轻人又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为年轻人是个坚定的人,不决定就不改变的人。

  听老师范读年轻人说的话,三个“不”字加重语气。听了老师的范读你体会到什么?(年轻人坚定的语气,表明立场、态度坚定)

  学生同桌练读,指个别组读。评读。师生分角色读,互评。

  ⑵ 汇报第三次对话:

  杰克逊大叔为了能让年轻人早点吃上早饭,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是,年轻人接受了吗?哪一组愿意汇报第三次对话。

  生:“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年轻人说话时的语气特别坚定,一定坚持要先付出劳动,才吃别人的东西。

  生:我通过“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感受到年轻人特别有耐心。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地对待。

  生:年轻人由站起来到蹲下去,再捶背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他的尊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

  师:这时,在你的心目中,年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是一个有志气、自强不息的人!

  师:那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学生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师生互评。

  5、由读到演,体会内涵:

  ⑴ 三次对话我们已经分析完了,你对年轻人也加深了了解,那么请你加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指两组上台表演。

  师生互评。

  ⑵ 同学们演得真棒,充分表现了哈默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这就是做人的的尊严。(板书:尊严)正是由于哈默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

  齐读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

  生: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

  生: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6、教师小结:

  是呀,一个人能够自尊并尊重别人,坚持按劳取酬,坚持做人的尊严,必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财富。(板书:=财富)哈默拥有尊严这比精神财富,也为他日后创造物质财富奠定了基础,所以哈默成了著名的石油大王。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同学们课前搜集了有关尊严的故事,谁愿意讲给同学们听?

  (资料:杭州有个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到一家面包房推销黄油,和老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这个大学生准时到达,但等到下午4点,老板才慢慢赶来。大学生厉声告诉他:“你可以不买我的黄油,但你不能伤害我的尊严!似这样言而无信,你一辈子也成不了大老板!”老板惊得满头大汗,但很快就竖起了大拇指,不仅自己和这个大学生签订了长期合同,而且给他介绍了很多生意伙伴。 )

  2、汇报资料,仿写格言:

  ⑴ 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

  尊严,就是拒绝乞讨。

  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

  同学们说说你自己搜集的有关尊严的格言,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⑵ 读一读这些格言,试着仿照拟一条人生格言。(可提示学生从“什么是尊严”和“尊严的意义”两方面去想)

  ⑶ 拟好后交流。

  3、总结升华:

  一个人在穷困潦倒、逃难流亡之际,仍坚守着自己的尊严,还有比这更可贵的吗?我钦佩哈默的志气,自尊是人生的底价,自立的基础,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守,不能放弃。他尊重自己,所以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相信自己,所以最终超越了自己。自尊是一种广告。走到哪儿,就会带到哪儿。自尊更是一种高尚。因为自尊总是建立在平等之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就必须首先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必然换来尊重。

  【板书设计】

  尊严=财富

教学设计方案6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②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②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②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③引导小结。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④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②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指导写字。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②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赵州桥》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③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引路,读文识字

  ①开展读书“闯关”活动。

  a.“闯关”总动员。讲清方法及规则,共设三关:字音关(读准字音)、句子关(读通句子)、感情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座两人互为“闯关员”与“守关员”。每闯一关得一面小旗。

  b.学生自主读书,做“闯关”准备。(遇到生字新词,通过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

  c.同座分别“闯关”。一次没有闯过关者可以练习后再“闯关”。

  ②开展读书“展示会”活动。

  a.“我会认”。卡片抽读生字词:横跨、创举、坚固、石栏、同首遥望、图案、设计、雕刻、智慧。

  b.“我会读”。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了解读书情况,相机纠正字音。

  c.“我想读”。谁想读谁就站起来读。(侧重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和用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①“说”字。请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大家明确写每个字的注意点。

  ②“写”字。“小老师”在田字格内示范写生字。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字。

  ③“查”字。同座互相查写的字。

  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听写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课文批改、订正。

  品读课文

  ①紧扣主线,研读课文。读课文,想一想,再填空:赵州桥是一座( )的桥。

  ②交流汇报,感悟课文。

  a.历史悠久的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

  b.雄伟坚固的桥。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中的语句或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来加以说明。

  c.非常美观的桥。引导学生用多种琖来感悟文字,可以读一读,演一演,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龙的其他形态。

  ③上下联系,整合课文。选择赵州桥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两个特点,用“不但……而且……”连起来说一说。

  ④课件展示:赵州桥今日的风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⑤熟读成诵,内化课文。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拓展活动

  ①交流有关桥梁的资料。

  ②有兴趣的,可以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或家乡的桥梁。

提示综合性学习

  ①说说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②提醒学生注意整理资料,商量商量怎样展示成果。

  作业

  抄写第三自然段。

教学设计方案7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并会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了解一点水的变化常识,激发学生观察、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

  3、学会本课3个生字“落”、“海”、“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多媒体课件显示)小朋友看,天空布满了乌云,你还看见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雨点》。

  师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一边看图一边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课文中共有4句话,配有4幅图。请小朋友一边看一幅图一边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们的意思。

  3、通过自己的读,你知道雨点都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懂读好。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1)(出示生字)落。读准字音

  雨点是从空中落下来的,它落进了池塘里。

  (2)(多媒体播放:池塘画面)

  池塘里的水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小河里的水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一动也不动,就像什么?书上用了哪个词?

  Shuì jiào

  (1)(出示词语:睡 觉)读准字音,“睡”是翘舌音。

  我们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要闭上眼睛,所以“睡”这个字很有意思,是个眼目旁。你能读出它的意思吗?

  (2)指导读好第1句。

  (二)讲读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

  (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sàn

  出示词语:散 步)读一读。

  2、为什么不说它睡觉,而说它在散步呢?散步的`时候是怎么走的呢?你能读好这个词吗?

  3、指导读好“散步”。

  4、指名读第2句。评议,再读。

  (三)讲读第三句。

  1、自己看第3幅图,小声读第3句话,能不能把意思读懂。

  (多媒体课件显示:江河画面)

  2、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一听他有没有读懂。

  3、评读。

  4、齐读第3句。

  5、小结:刚才大家看着图,自己读懂了第3句话的意思。

  (四)讲读第四句。

  1、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第4句话,能不能把第4句话读懂、读好。

  2、指名读。

  3、评:他读懂了没有?从哪里听出来的?

  Hǎi yáng tiào yuè

  (出示词语:海 洋 跳 跃)

  4、指导读好“海洋”、“跳跃”。

  5、齐读第4句话。

  四、指导朗读。

  1、现在谁能把整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呢?

  2、自读、互读、指名读、赛读、全班读。

  五、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读生字卡片,巩固字音。

  2、这些生字不光要认识,还要能记住它们。

  本节课,我们学了几个有三点水的字?

  3、“落”是上下结构的字,三点水在这里不做偏旁了。

  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海”这个字请小朋友注意右边“每”的笔顺。

  “洋”这个字怎么记呢?

  4、师范写“落”、“海”、“洋”。

  5、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剩余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表演课文。

  教具准备:

  录音磁带、头饰、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齐读生字卡片(“海”、“洋”、“落”)

  2、口头扩词。

  海( )( )( ) 落( )( )( )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1、这么有趣的课文,愿意背下来吗?

  2、为了背好课文,我们先来读好下面这几个词语: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3、看着板书或屏幕,试着背诵课文。

  (1)自背、同座位互背、指名背、评议、全班齐背。然后问:我们来演一演这个课本剧好吗?

  4、拿出自己做的头饰,边背边做动作。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我们已经学懂了,你们注意观察过吗,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郊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2、多媒体课件显示:雨点落进果园里、树梢上、田野里、池塘里的画面。

  3、(出示:口头填空)

  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 。

  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 。

  雨点降在池塘里,唤醒了 。

  4、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学生互相讨论。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字卡,读字音。

  2、教学新偏旁。

  睡:上节课老师已经教过,这叫“眼目旁”,跟读两遍。

  散:右边的偏旁是“反文旁”,跟读两遍。

  觉:偏旁是下面的“见字底”,跟读两遍。

  步:上面的叫“止字部”,让学生认读两遍。

  3、自学课后的笔顺表,描红。

  4、从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学生各抒己见,师提醒以下的几个生字。

  步:下面不要写成“少”,多出一点来。

  睡:重点指导右边的笔顺。

  五、指导写字。

  散:左右等宽。

  跑、跃:左右等宽,足字旁略微比右边的部件短一些。

  睡:右边的第二笔横写长一些,第三笔横略长些,第一笔横写得最短。

  1、师范写“散、睡”,生描红。

  2、生描红,临写生字,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板书设计: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2、雨点 江河 跳跃

  海洋 奔跑

  教学反思:

  课文写作者在不同地观察同一事物都不一样。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来了,小雨点落在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8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⑴ 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局囿( ) 招徕( ) 饽饽( ) 秫( )秸

  荸荠( ) 隔阂( ) 商贩( ) 蘸( )

  ⑵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⑴ 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或者先由学生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学生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⑵ 在学生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

  (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学生尝试进行介绍。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二、研读与赏析

  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把握课文的内容及结构:

  ⑴ 自读课文,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课文介绍了关于北京街头吆喝的哪些内容?与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异同?

  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

  你觉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感情?你能从同学的'介绍中听出这种感情吗?

  ⑵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思考讨论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相关提示如下:

  课文介绍的内容:

  吆喝所代表的经营品种(4~10段);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11段);吆喝的声调(12段);吆喝的音韵节奏(13段)等。

  课文的结构层次: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总起句、过渡句来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梳理出如下板书:

  作者的感情: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末段“倒还剩一种吆喝”即可体会出来)

  ⑶ 在讨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

  参考提示:首先,要将要介绍的事物分成若干“类”(或若干方面的内容);其次,将这些“类”按一定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最后,应使用一些具有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和上下连接的过渡句。

  【体验与反思】

  1、模拟吆喝,体味“吆喝”这一口头文化的独特魅力:

  ⑴ 学生自由选择文中提及的吆喝声,进行模仿。并由学生从语气、语速、语调、音量等方面加以点评。(教师也可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京味语言的示范)

  ⑵ 五人一组,请两组同学分别进行表演,无规律地进行不同品种的吆喝,重现老北京街头的热闹场景。

  2、交流与讨论:

  你如何看待当前街头的吆喝声?

  此题意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答案不求同一。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现代城市形象的角度来思考,并最终落实到“关注生活”这一目标上去,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讨论后,可让学生以“城市的吆喝”为话题作文,作为课外拓展延伸的作业。批改后,出一期作文展。

教学设计方案9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 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 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把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菱形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 ,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 、 ,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非凡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非凡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非凡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实.

  师:观察右图,菱形 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假如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 、 ,则菱形的面积是什么?

  生: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 已知:如右图, 是△ 的角平分线, 交 于 , 交 于 .

  求证:四边形 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 已知菱形 的边长为 , ,对角线 , 相交于点 ,如右图,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 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菱形定义……

  菱形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 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菱形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设计方案10

  学习目标

  1.认识“氏、兽”等7个生字,会写“差、抵”等14个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等词。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3.学习阅读说明文,认识本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4.了解太阳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能够直观反映太阳特点的课件。

  2.展板一块及生字词卡片。

  3.搜集与太阳、月亮有关的图文资料。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激励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太阳的了解程度。

  2.从学生展示资料中的新奇点、趣味点入手,或教师讲述《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让学生想一想:太阳能不能用箭射下来?为什么?太阳离我们有多远,有多大,有多热?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初读感知,练习读正确流利

  1.自读课文,把生字新词画出来,并练习读正确。注意“氏”读shì ,不读sì ;“兽”读shòu ,不读sòu ;“殖”读zhí ,不读zí ;“蔬”读shū ,不读sū ;“较”读jiào ,不读jiǎo 。

  2.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3.小组练读课文。小组商议读的形式,可以齐读、轮读,在组内互相正音。

  4.各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看哪一组读得正确、流利。可以小组齐读、接读,或派代表朗读,读后进行评议。

  5.默读思考:读懂了什么?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a.太阳有哪些特点,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特点的?b.太阳和地球有哪些关系,课文哪些自然段是讲太阳和地球关系的?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太阳的特点和太阳与地球关系非常密切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学习写太阳特点的部分,领悟表达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愿望:同学们,现在我就是太阳公公,知道大家都想了解我。我呀,离你们很远、很远,我的身体很大、很大,我的温度特别高。现在,你们对我了解清楚了吗?(据学生回答进行鼓励,进入下一个环节)

  2.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3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这些特点写清楚、写明白的,然后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特点认真阅读。

  3.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结组,讨论课文是怎样把太阳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并发现问题,引导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4.汇报交流。

  a.学习“远”的小组汇报,教师就汇报适时引导,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做口头练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

  教师板书:列数字。

  b.学习“大”的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播放课件。

  如,看课件,说体会:左边是130万个地球,右边是一个太阳,中间以等号连接。教师总结并鼓励学生发现的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学习“热”的小组进行汇报。

  要求这一组学生在听完前两组汇报后,说得要有条理,适当引导说出列数字和用假设事例来说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算出太阳的中心温度是一千八百万度。

  指导朗读,深入体悟太阳特点及表达方法

  1.自己练习朗读感兴趣的段落,要读出太阳的特点。

  2.通过开展师生、生生朗读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感受太阳的特点及恰当的.说明方法。

  指导学习本课生字

  “抵”,不要少写一点;“氏”,不要多写一点;“兽”,下面是“口”不要写成“曰”或“田”。

  抄写生词

  抄写词语:差不多、抵得上、摄氏、庄稼、野兽、生存、繁殖、蔬菜、麻绳、比较、预防。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的特点,距离我们那样遥远的太阳,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的第4~8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学生自主阅读,勾画句子。

  自读自悟

  1.认真阅读第4~8自然段,同桌互相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2.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及生活实际,再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

  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不必考虑发言内容是否符合课文叙述顺序;可以用课文中语句,也可以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就没有自然气候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自然也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指导有感情朗读。

  a.自己读,练习读出对太阳的赞美之情。

  b.多种形式的比赛朗读,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实践活动

  各小组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太阳和月亮的图文资料精选一部分,贴到展示板上,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设计、美化展板,拟定专题题目(如“日月同辉”“神秘的星球”等)。

教学设计方案11

  一是开展教学大视导、大诊断、大整改活动。以各阶段不同年级学业监测成绩基础,遵循以“缩小差距,消除分化,推动均衡,提升质量”为目标,以教导处、各教研组骨干教师、各科室队伍为主体。由陶春鸽校长带队,分组深入全镇所有学校,通过全程参与学校一日教育教学活动,从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科教研、学生学习等层面全方位视导。寻求困扰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主因,针对问题逐条分析,形成诊断报告,提出整改建议,跟踪督导,限期整改。对成绩提升较大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奖励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倾斜。

  二是建立中心小学和各完小两级连片教研工作新常态。成立“教研共同体”,启动实施连片教研活动,着力解决规模较小学校难以开展大教研的实际问题。依据地域特点,将全镇划分为南北两大片区,同时结合镇校实际,定期开展活动,每个大片区每学期开展活动不少于四次,每个完小每月开展活动不少于一次,逐步形成“中心校统筹安排,教导处组织实施,片区龙头校引领示范,片区成员校共同参与”的连片教研工作常态,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建立起能独立活动的镇级兼职教研队伍。

  三是深入推进教研下校活动。把握“研究重心下移,研究阵地前移”的教研工作方向,通过“课题指导、观课评议、送教下乡、课例研讨、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开展约点课、观摩课、送培进校、热点研讨、课题指导等丰富多彩的教研下校活动,传播新理念,带去正能量,促使教研工作接地气、出效益。

  四是举办全镇教师出题、解题能力大赛。以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试题研究为导向,解题能力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分学段举办全镇教师出题、解题能力大赛,引导教师深入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动手习题,命制一套高水平的`学科试题。全面提升教师的解题能力和业务素质,积极营造勤奋笃学、严谨治学、不断进取的良好风气,为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能力基础。

  五是构建教干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出台管理办法,从日常教研常规活动规范入手,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各校教学质量水平。要求每位教干按职务分别听评课不少于100节、80节、60节;每月与学科教师进行一次交流,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发现各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方案,尤其是加大薄弱学校的指导和帮扶工作。

教学设计方案12

  一、“钓鱼”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钓鱼》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从中得到启迪,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 钓 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鲈玉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讨论,我们知道了钓鱼是一件有趣的活动,但想要钓到鱼也是不容易的,需要耐心、技巧、机遇等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2、谁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顾的过程中板书。

  二、课堂活动

  (一)、课堂活动一:自读课文,说一说这条鱼该不该放?说出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大胆的站起来说一说。

  1、有同学说该放,原因是??(还不到捕鱼的时间;做人要有原则,虽说没人知道,但自己的良心知道??)

  2、有同学说不该放,原因是??

  (1)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2)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3)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到处是静悄悄的??

  (二)、课堂活动二:再读课文,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掉鱼,做出这个选择“我”是做了激烈的内心斗争的,小组讨论一下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

  1、交流(1)捕到鱼“我”??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得意、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再读句子。

  (2)父亲让我放掉鱼,“我”??,读句子:“爸爸!为什么?”(急切、不理解)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委屈、难受)

  (3)“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课堂活动三:是谁鼓励“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1、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2、回顾课文,父亲为何那么“不通情理”?

  (四)、课堂活动四:重点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父亲的教导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书上找出来,再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思考:“鱼”指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1、“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一件小事成就了一个人。那么你呢?

  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2、启发诱导: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班参与。

  四、总结积累:

  1、老师也送大家两句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毕达哥拉斯。

  2、课下与自己的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

  1、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与课文相关的事情在日记写一写,你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课文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

  2、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3、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钓 鱼

  钓到鱼 放掉鱼 启示

  获得启示:抵制(拒绝)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设计方案13

  《山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整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课文,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爱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虽然课文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能突出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但我认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对他们想象雨中山林的情景有帮助。因此,我精心节选了“风声”、“雨声”、“鸟叫声”、“雨滴落小水洼声”,把它们串连起来播放给学生听,听后让他们说说想到了什么,说完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贴近于文章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听、想、说的能力。

  二、重视范读。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读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读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方式上我选择了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春野》的音乐边听老师范读,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从孩子们眼中我看到了佩服的目光,她们夸老师读得好,我适时鼓励他们,说只要认真大家都能读好,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自主练读,读中自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部分读?为什么这么读。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阅读感受的交流,毕竟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应该鼓励学生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作品欣赏,这对学生是极其有帮助的。

教学设计方案14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15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在本教学设计中,围绕“亲情”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亲情”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礼物吗?从小到大,你都收到过哪些礼物,是谁送给你的呢?(学生畅谈)

  2.这些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它们将陪伴着你度过快乐的童年。我们的学习小伙伴冬冬也和你们一样,收到过很多亲人的礼物。她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首小诗,题目就是《礼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给同桌听一听,让同桌指出自己的不足,并根据同桌的评价再读课文。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短小浅显,易于朗读,易于理解,因此,课堂上不需要做过多的讲解,而应放手让孩子们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强化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质疑、讨论:

  (1)“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亲人期盼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每节诗的内容展开讨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领会每件礼物寄托着家人的关爱和期盼,也知道“我”从每一件礼物中所领悟到的生命的灵动,时间的宝贵,自然的秀美,知识的广博,世界的精彩。)

  (2)为什么把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的礼物比喻成“春雨绵绵”,不比喻成夏雨或秋雨呢?

  (引导学生明白,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播种希望,才能有所收获。亲人送给“我”的礼物中包含着亲人对“我”的期望和深切的教诲,它们就像“春雨绵绵”无声地滋润着“我”的心田,引领着我一步步成长。)

  3.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评选“背诵能手”。

  4.回忆一下亲人们平日里对你的关爱,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说一段话,把你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

  (自己练说,小组内说,指名说,教师相机指导。)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掌握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另外,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亲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那我们如何回报亲人的爱呢?读一读下面这篇《树的故事》,把你的感受跟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1)你们能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2)如果你要送给亲人们一件礼物,你会送什么?

  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儿玩。他爬到苹果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个盹儿……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跟他玩。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了,不再来树下玩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一起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树了。我想要玩具,我想有钱来买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树很难过。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来住。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再也没有回来。树再次寂寞和难过。

  一个盛夏,男孩回来了,树雀跃万分。树说:“和我一起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一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划多远。”男孩锯下树干,造了一条船。他划船而去,很久没有再露面。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

  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去咬了。”

  “没有树枝给你爬……”

  “我老得再也爬不动了。”

  “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树流着泪说。

  “我实在再也没有什么需要了,只是有个地方歇一下就好了。经过了这些年,我太累了。”男孩回答道。

  “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地方了。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

  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年幼时,我们喜欢跟妈妈和爸爸玩……当我们长大后,我们离开他们……只在当我们有求于他们或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才回家。无论如何,父母总是一如既往,有求必应,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心。

  (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任选以下两项作业内容,独立完成。

  1.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读一读,背一背诗歌。

  3.参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4.写一写你读了《树的故事》后的感受。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02-24

教学设计方案03-04

教学设计方案06-14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教学设计方案参考11-20

【热】教学设计方案01-22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02-26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12-08

教学设计方案【荐】02-01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3-23

【精】教学设计方案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