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随笔

时间:2017-04-17 10:41:13 随笔(旧) 我要投稿

《病隙碎笔》随笔

  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句话出自与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不知道你对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随笔是否有所了解呢?那你知道他经历了哪些吗?下面阳光小编为大家整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随笔,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病隙碎笔》随笔范文(一)

  《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随笔》是史铁生四年来用生命写就的唯一一部新作。

  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为六大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读来可使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珍视每一天普通生活的无限感慨。

  史铁生是这样一位作家,在他的日见稀少的作品中,不同的读者可以得到不同感受:机智者读到了从容;富贵者读到了博爱;贫贱者读到了高贵;浮躁者可以读到安宁;平庸者可以读到智慧。

  何立伟说:“史铁生就像一座佛,参透了生死、贫富和一切欲望。”

  被认为“精神浪漫、生活刻板”的海岩认为史铁生是他最喜欢的三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人的心理的开掘深度是一般作家所不及的。为什么呢?我觉得是由于他肉体相对静止,整日坐在轮椅上,也没有什么社会活动,那么他的精神领域就开掘得非常广大,他的东西,即便是很简单的事,你会感到他提供给你的更深,一般人还想不到这个层次。”

  史铁生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隙碎笔》随笔范文(二)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我相信还有其他许多喜欢他的读者——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在,仿佛是作为一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他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了。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趋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本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也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常常听人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残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无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地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生,——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没有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在非残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就不是一个残疾人。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够看到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一个距离。坐井观天,就永远不会知道天之大和井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制。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挣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在史铁生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能力。他在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其人当做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谈论,这不是偶然的。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这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迷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时常也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有时候我不禁觉得,如同罗马已经不在罗马一样,史铁生也已经不在那个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躯体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伤害不了已经不在肉身中的这个史铁生了。

  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可是,一旦寻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会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

  其实,当一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蕴涵着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哲学之所以必须是形而上学的道理之所在,一种哲学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绝对价值的预设,它作为哲学的资格就颇值得怀疑。

  进一步说,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会寻求解脱,基督就无须传播福音。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譬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佛为他消弭某一个具体的'灾难,赐予某一项具体的福乐,我们就有理由说他没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铁生的话说,他是在向佛行贿。又譬如说,如果有一种教义宣称能够在人世间消灭一切困境,实现完美,我们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断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乌托邦。还是史铁生说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人休想篡改这个给定,必须接受它。“就连耶稣,就连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来行那宏博的爱愿。”一切乌托邦的错误就在于企图篡改神的给定,其结果不是使人摆脱了限制而成为神,而一定是以神的名义施强制于人,把人的权利也剥夺了。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譬如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社会理想(譬如消灭阶级)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病隙碎笔》随笔范文(三)

  史铁生是当代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大半生都是在轮椅上度过的,他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他的思想却是饱满的,在他的笔下,他将自身的苦难写成了光辉的追索。 最近阅读了这一本《病隙碎笔》,这已不只是一本散文随笔,而是一部充满生活体验的人生笔记。创作这本书时,史铁生的双肾功能已经衰竭,靠着做血液透析而活着。三天透析一次,第一天透析没法写作,他只能在第二天强忍着痛楚动笔。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以顽强的毅力留下了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史铁生明白,自己的生命正在流逝,留给他写作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因此,无论病魔如何摧残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因而,他的笔下也就出现了“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诸多对人生的感悟的文字。这本散文集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和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有这样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这本书中随处都能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处处体现着史铁生的乐观与坚强。史铁生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相反的,他一直都在忍受着病魔带给他的痛苦。病痛折磨着他,

  残缺使他疲惫。然而,他却是幸福的,因为他乐观,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使自己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丰满。他不曾奢求着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自己的心灵来弥补身体的残缺,正如他所写的那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这样描述道: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史铁生对死亡早已看穿了,他幻想过死亡,却从未为此恐惧与苦恼。自己终将幻灭,这无法改变,然而自己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之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死亡不过是回归原处罢了。自己有幸能到人世走一遭,再次离去不过是落叶归根罢了,却也带着满满的收获。

  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那么,究竟何时才能够真正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最终步上山峰之巅呢?史铁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的过程,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绚丽。

  在史铁生的笔下,文字中无不透出他的乐观幽默,他也不时地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而又乐观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有的人,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着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就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也有些人,藏起自己的缺陷,以为这样就能变身完美,就能捍卫自己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着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只有像史铁生这样,不需要哭诉,更不需要掩藏,他才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病隙碎笔》随笔】相关文章:

1.病隙碎笔读后感

2.《病隙碎笔》读后感范文

3.《病隙碎笔》读后感九年级作文

4.《病隙随笔》读后感

5.稻田碎笔散文随笔

6.史铁生《病隙随笔》读后感范文

7.《病隙随笔》读后感范文1000字

8.随笔日记:时光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