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禾虫酱散文

时间:2019-02-05 14:27:10 我要投稿

外婆的禾虫酱散文

  未到五月茘枝红的时节,我无端的便想念起禾虫酱的滋味。

外婆的禾虫酱散文

  禾虫,《广志》有记载: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或稻根腐而生虫。大者如箸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说起来奇怪,这种每年只有两次上市的虫子,对老饕而言,鲜吃的滋味当然远胜于腌渍。而我却偏牵挂那种在舌尖上的咸鲜,如其说我想念的是禾虫酱,不如说我想念的是外婆。

  外婆居住的小村,山明水秀,稻米飘香。每当农历的三、四月,在茘枝花开时节又或农历八月稻花成熟时,禾虫上市,到了涨潮,全家老小都要出动捉禾虫。

  因为那时候农村穷,这禾虫是难得的美味,除了大家吃一次新鲜的解解馋,剩下的,外婆就会用一层禾虫一层盐的方式腌制,生晒发酵,入坛密封,放于阴凉处制成禾虫酱,也可以将生鲜禾虫洗净晾干,拌好盐,放到陶坛中,密封腌一段时间,便自然成酱。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一罐子禾虫酱是一家人荤腥的来源。但其实,外婆制禾虫酱是为了妈妈。

  外公在母亲三岁那年就去世了。是肺病。外公就这样把三个年幼的女儿留给了外婆。

  在那个年代,婆家嫌弃外婆没有儿子,早把外婆推出家门,置之不理。而外婆又不能回娘家生活。生活的不易,任凭外婆怎样苦苦挣扎,怎样的不舍,不到三岁的母亲最后还是被迫送到远方过继给别人做养女。终究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直到后来,母亲嫁给了父亲,母亲的养父母又去世后,外婆才可以和妈妈重逢。

  母亲喜欢禾虫的滋味,总是说它又鲜又香。于是外婆记住了。每年便都要送上来。当年的交通并不便利,外婆要过来母亲这里,必须先步行半小时出村,再到镇上车站,再转两次车,又进入步行一个多小时,经历大半天,才会辗转到了我们家。

  因为禾虫离水即死,外婆为了方便携带和保鲜,便只好做成禾虫酱。

  记忆中的外婆,矮小,苍白,瘦弱,纤细。永远的`脑后扎起的小发髻,永远或蓝或黑的粗布斜襟衣裤,永远的黑布鞋。而外婆面上对着我们永远也不会变的:是晶亮的眼睛和慈祥的笑。

  外婆不会说广州话,只会浓重的家乡话,我们只会听乡音,但却不会说。于是,外婆和我们总是“鸡同鸭讲”,各说各的。这时,总引起大家哄堂大笑。但真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好好的学会家乡的话的。

  外婆逗留的日子总是很短,小住几天,便又匆匆赶回乡下。就算那个地方曾经把她伤得那样重,她却也离不开那里了。于是,我们却在盼她来的日子,也记住了禾虫酱。

  母亲会不时把禾虫酱拿出来在太阳下晾晒。鲜活的禾虫让人望而生畏,而制成酱后,禾虫的蛋浆早已凝结,在阳光下只见一钵金黄。

  舀一小勺,加陈皮丝用来蒸五花肉,味道比用虾酱蒸五花肉,不知鲜美多少倍。小小的一碟,无须其他,便足够全家佐以完成晚饭。制法虽简,味道却真的不简单。

  如今,外婆已不在多年,加上环境污染严重,禾虫的数量已经很少,连新鲜的亦成稀罕物,但我们依旧年年会吃上禾虫。因为乡下的表弟每年仍会在这两个时节,应时捕虫。于是,半夜常接到打给母亲的那通电话,又会听到熟悉的乡音:“细姨,听日翻哩食禾虫。”(意思是:小姨,明天回来吃禾虫)

  禾虫尚有,禾虫酱亦可复制,但外婆已不在了。

【外婆的禾虫酱散文】相关文章:

1.鱼酱的香味散文

2.外婆的手纹经典散文

3.我的外婆经典散文

4.我外婆的眼睛经典散文

5.外婆小镇的散文随笔

6.外婆的小菜园抒情散文

7.致有外婆陪伴的日子散文

8.外婆家的小院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