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与新生经典散文

时间:2019-09-17 08:08:50 经典散文 我要投稿

告别与新生经典散文

  今日上午,我在医院的抢救室里目睹了一个老人的告别与谢幕,这个老人是我的姥爷,今年85岁。

告别与新生经典散文

  一年多前,我在医院的生育室外听到了一个婴儿的初啼与首唱,这个婴儿是我的儿子,今年一岁。

  一个灵魂远去,一个生命新来。

  远去的生命一定是汇入了无边的浩瀚,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所来兮何所终,在撒手那一霎那,他笑了,周围的人哭了: 新来的生命也一定是来自于浩瀚,或是来自于那高耸入云的奥林匹斯山上狂欢的众神之间,或者来自于那汪洋恣肆流偿着明亮月光的大海浪尖之上,他像初春的溪水,那种初生的美高于新低的嫩叶,而低于灿烂的云霞,在他探出头来那一霎那,他哭了,周围的人笑了。

  冬末春初,二叔和我分别从不同的城里赶回老家农村,跟随我的父亲,带着我的兄弟,还有我的侄女,挎着装满祭品的篮子,沐着原野上的风,踩着刚刚醒来的土地,来到祖先的坟地扫墓,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到太爷爷,到爷爷,一路下来,跪拜了好几个坟头。鞭炮的碎屑铺在浅绿的麦苗上,响声回响在空气中,呛鼻的硝烟缭绕而起,我看着逝去的几代,看着身边的几代,想起了河水。每个人都在某一个时段会觉得自己这一代与众不同,甚至会有“天命意识”,但其实我们都只是这血脉江成的河中的一朵浪,这朵浪的`悲喜,那么朵浪一定也品尝过,体会过,这一朵浪的梦想,那一朵浪一定也拥有过,追逐过。他人又是有联系的,波浪追逐波浪,灵魂嘱咐灵魂。我并不是孤立的,身上的血,无疑在其它身躯流过,而我只是一个中转站,它们必将流向下一站,最终汇入无边的浩瀚。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为什么自古以来这么重视祭祀?我想,除了一些社会功能外,主要的,是一种流传,刘震云的作品(故乡相处流传)和其它一些以河南家乡为背景的小说,深刻地让人产生了这种印象,时间在流逝,几十年,上百年,物是人非,张三走了,李四来了,李四走了,王五来了,时间这条路上,从来没有断档,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苏轼说“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都有追求长生的愿望,只不过西方人的方式是宗教信仰,寄希望于个体在死后的天国中永生,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在姥爷的病室,还有一个病人,吊瓶输着液,床边还请来一个老婆婆念念有词跳大神,全面撒网),所以和西方人不同,选择的方式就是生儿育女,传递香火,焚我残躯,熊熊圣火,在一代一代的流传中,不同的个体相继死去,而作为一个整体却在救世中获得了永生(尼采其实也说过,个体会死,这是个悲剧,但这个悲剧却换来了人类整体的一代代延续,而这,是一件乐观的事)。一个是个体的天国,一个是整体的尘世,中西之不同,这也算是一点吧,然而从同为“人”之意味上来讲,追求永生,恐惧夭折却是共同的心理,“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每一个有梦想的人的噩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又是他们的希望!不是因为烧死的那棵野草又灵异地复活过来,而是它身边另一棵草又破土而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过往洒泪当然是人之常情,为新生欣喜则是更上一层楼的感情。大江歌罢掉头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走吧,世上这一茬人,流吧,史上这一湾血脉。2012不是末日,因为儿子的历史还没有展开,他们刚刚开始!

【告别与新生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经典散文:向秋天告别

2.告别孤独散文

3.告别优美散文

4.告别夏天的散文

5.与岁月牵手经典散文

6.坚守与放下经典散文

7.经典散文信与不信

8.野草与花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