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清明节的风俗

时间:2024-04-02 08:52:18 帅帅 清明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台湾人清明节的风俗

  台湾的清明节既有闽南、粤东祖居地的一些共同习俗,又有一些与大陆大并其趣的习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台湾人清明节的风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台湾人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前三天为“上巳”原是“祓出不祥”的洗濯仪式之日,大陆清明日则是扫墓日。但台湾所有漳州裔民继承祖先传统,皆是上巳是扫墓日,此俗与郑成功“反清复明”有关。当年郑成功认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下令废除“清明节”,新定三月初三为扫墓日,至今台湾有人仍称此日为“新清明”。总之,台湾同胞扫墓的时间不尽一致,但都集中在清明节前后。缅怀先祖,寄托哀思,是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至于独特的清明习俗主要有:

  做清明稞:用清明的青菜或艾叶和碱或石灰粉,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早米磨成的米浆,制成绿色的稞皮(习称“红龟”)内馅以花生、绿豆、大麦麸、芝麻仁、糯米甜饭等为料,然后用稞皮包之,做好后呈圆形如拳头大小,放入稞模一按,便成为有各种氏族堂号花纹的清明稞。印模的氏族堂号是祖上传下来的,如沈、姚、施、尤等姓刻有“吴兴发祥”字纹;许、白、邓、韩、翟等姓刻有“南阳郡”;王姓刻有“三槐堂”;梁姓刻有“梅镜堂”柯姓刻有“靖山堂”……现在通行的清明稞模花纹多是梅花、菊花、寿龟、如意、鲤鱼等。稞模除圆形外,也有半球型、椭圆型等。这些清明稞在扫墓完毕后,按习惯分送墓地附近村落的牧童,期望他们放牧时不要破坏墓地,也有的送给亲朋好友。

  吃薄饼: 台湾扫墓祭祖的物品,多用面粉和馅料做成薄饼(类似春卷)。据传说:古时有个叫蔡莫一的文人是个跛足、眇目、歪口、只有一只挛缩手的残疾人。他天资聪颖,满腹经论,19岁时中状元,皇帝破例重用他。他官很大,要理许多文书案件,常废寝忘食。其妻想出一条妙计,将他那挛缩之手,用绳子悬在嘴边,给予卷的薄饼,便他就餐方便。后来蔡官人在清明日去世,他的后代就用薄饼作为节俗来纪念他。后来闽、台地区仿效之。

  踏青: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台湾入借扫墓之机进行郊游称之“踏草青”。

  吃蛋斗鸡: 相传,这种习俗是从广东传进台湾的,叫“清明蛋”,即将蛋煮熟后,用茜萆取汁作料,在蛋壳描绘花纹,数日后会呈红色,剥壳后,蛋白有蓝色花纹;另一种是“雕蛋”,即用笔在蛋壳上绘花纹,然后将蛋白蛋黄巧取出,成为永久性欣赏艺术品。台湾清明节还崇尚斗当地民间饲养的一种黑色体大的“军鸡”届时众人围在一起大声喝彩助威。

  台湾的清明节风俗

  台湾的清明节既有大陆的风俗习惯,又有自己的特点。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于这时风和日丽,空气清新,百花争艳,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所以《群芳谱》称之为“清明”,并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台湾,清明节是一年里所有节日中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是要放公假的。“清明不回厝无祖”,指的是清明节不回家扫墓挂纸的人就等于没有祖先,即使在外窘困没有路费回家的人,这一天也想方设法回家扫墓。

  台湾的清明节也叫扫墓节,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坟上“挂纸”和“培墓”。一般在清明节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锄头、镰刀、酒、祭品等到自家祖先的坟墓上扫墓,一般分成“挂纸”和“培墓”两种扫墓仪式。“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纸”、“压墓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子孙已经祭拜过祖坟。挂纸时,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培墓”的时间多在清明节前夕,先要用锄头或镰刀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重新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台湾的清明节,家家户户插柳摆艾上祭品。清明节,台湾家家户户都要门前要插上柳条和艾条。在扫墓时,从福建去的闽南人后裔,除了准备猪肉、鱼、蛋、松糕和甜糯米饭作祭品外,还要包薄饼。这种薄饼的形状像圆形的茶盘,将鸡丝、蛋丝、豆腐千丝、鲜虾、花生米、紫菜、冬菇等包在薄饼里,卷起来像个巨型的春卷,然后蘸着甜酱或辣椒酱吃。而从广东去的客家人子孙,则要准备猪肉、鸡、蛋、鲍鱼和豆腐干等五种祭品,并做艾糍、蒸发糕,拜祭自己的先人。等拜过祖先,烧过香纸后,就把艾糍、松糕等分给大家,在墓地上野餐。这时,父母或家长就对儿孙讲述自己祖先的出身之地,和开发台湾宝岛的业绩。台湾民间习俗若是家有长子娶媳妇、添丁生子或置产等,一定要在培墓时点“姓氏灯”,祭拜之前燃烛,祭祀后不熄灭,而是将它小心地放在灯罩内带回家(沿途不可使其熄灭)放在祖先的灵桌前。

  而台湾漳州籍人不过清明节,却过三月三。相传,当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厌恶清明节的“清”在“明”之上,于是下令废除清明节,改三月初三“上巳日”为扫墓日。漳州籍人就将此习俗保留至今。

  现在台湾的清明节,人们更重视春游踏青。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气和吉祥。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孩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人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清明节的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台湾人清明节的风俗】相关文章:

有关清明节的风俗12-01

关于潮汕的清明节风俗12-01

关于清明节风俗的作文12-01

山西清明节的传统风俗特点12-01

古人清明节有哪些风俗12-01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作文11-30

清明节的风俗小学生作文12-07

关于福建清明节的风俗习惯12-01

风俗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