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词

时间:2022-11-06 16:08:30 古代诗词 我要投稿

古代的诗词15篇

古代的诗词1

  1、莲花

古代的诗词15篇

  爱莲说——周敦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桂花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水仙花

  水仙花——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篸一枝。

  4、梅花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5、牡丹花

  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6、菊花

  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兰花

  兰花——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8、月季花

  腊前月季——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季冬。

  9、杜鹃花

  唐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10、山茶花

  山茶——陆游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古代的诗词2

  篇一:《夜夜曲》

  沈约(南北朝)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篇二:《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宋)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篇三:《关山月》

  徐陵(南北朝)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篇四:《咏傀儡》

  杨亿(宋)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篇五:《塞上》

  柳开(宋)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篇六:《夏意》

  苏舜钦(宋)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古代的诗词3

  春秋时期流行“当筵歌诗”“投壶赋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中国人喜欢诗歌,先秦时已有雏形,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而追溯起来,早在甲骨文时代,古人就开始写诗了。在《甲骨文合集》中,很多卜辞已具有诗词韵味。如21021卜辞:“辛未大采,各云自北;雷延大风自西,刜云率雨。”这段记载应该是当年巫师假以舞蹈动作、吟唱出来告示商王的,这不正是一种诗的表达吗?

  与“诗词”一样,“诗歌”也被认为是“诗”与“歌”的组合体,但最早时诗和歌并不是一回事。据《尚书·尧典》,尧帝当年任命夔为乐官时说:“诗言志,歌永言。”显然,尧帝也是诗人或是歌者,对诗与歌颇有研究。而“诗言志,歌永言。”正是中国人喜欢作诗、痴迷诗歌的根本原因。

  先秦人喜欢诗歌,是通过“当筵歌诗”、“投壶赋诗”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当筵歌诗”是中国最原始、也最流行的一种“斗诗”形式。据《春秋左传·昭公十二年》,当年齐侯、卫侯和郑伯到晋国,拜贺新君即位。席间行投壶之礼,赋诗助兴。中行穆子举箭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为诸侯师。”投中了,轮到齐侯。齐侯举矢接其茬而歌:“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

  中行穆子和齐侯如此“斗诗”,不仅是中国“斗诗”最早的古籍记载,也开了宴席酒令令辞先河。

  魏晋时期热衷“金谷酒数”“曲水流觞”

  《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

  从春秋时期开始,诗歌开始发展,楚辞、汉赋相继出现,魏晋南北朝时又出现了五言诗,涌现出一批文化名人和诗赋大家,如曹魏建安文学中的“三曹”、“七子”,两晋文坛则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魏晋南北朝不只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还为后世诗文创作、交流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这就是“诗词大会”式“大家一起玩”的.集体创作模式。

  秦汉时斗诗形式已有发展,表现为席间联句吟诗,名之曰“即席唱和”。到魏晋时,当筵赋诗在文人间开始流行,最热衷此事的文人之一是西晋的石崇。

  石崇擅长诗文,又是大富豪,他在洛阳郊外、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建造了豪华的“金谷园”,方便文人诗友聚会赛诗。宴席上,石崇与宾客常常当筵赋诗,创作出了不少佳篇,统称“金谷诗”。石崇为“金谷诗集”亲自作序称:“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现在仍流行的“罚酒三杯”之俗即由此而来。

  石崇的金谷宴席往往有几十人参与,其斗诗规则被称为“金谷酒数”。这种饮酒、赋诗的玩法,在诗词高度繁荣的唐朝更是大行其道。诗人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称:“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古代的诗词4

  1、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2、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3、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4、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6、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7、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8、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9、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10、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廷筠《杨柳枝》

  11、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12、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13、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1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1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6、人如风後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彦《玉楼春》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19、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20、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聂胜琼《鹧鸪天》

  21、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22、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有寄》

  23、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曹雪芹《枉凝眉》

  24、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5、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6、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

  27、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28、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先秦《越人歌》

  29、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30、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1、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陈蓬姐《寄外二首其二》

  32、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33、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冯小青《怨》

  34、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35、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36、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3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38、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39、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40、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4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42、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43、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44、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45、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46、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47、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48、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49、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50、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51、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52、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53、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54、山长水远嫦娥怨,鸿雁相烦,鸿雁相烦,眉间心上玉簟寒。——纳兰性德《采桑子——春叶》

  5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56、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7、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58、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59、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6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61、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6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3、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64、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65、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6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67、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68、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6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7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71、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72、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73、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74、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纳兰性德《玉楼春》

  75、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76、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77、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78、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79、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8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81、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8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8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84、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85、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86、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8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88、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89、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二首其一》

  90、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9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92、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9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94、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9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96、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9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98、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99、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100、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古代的诗词5

  【例题精选】:

  例1判断下列修辞方法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先生是人民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A.对偶排比对比比喻

  B.对偶对偶对比比喻

  C.对比对偶排比比喻

  D.对偶对偶排比拟人

  答案:B

  分析:这道题是求正选择,考查有关修辞方法的知识。解题时可采用纵项比较的方法,先看第一组,可排除C项,再看第二组,可排除A项,再看第三组,可排除D项,这道题答案是B。

  【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

  1、判断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A.蛙声wā白鹭lù

  B.潜入qiǎn喜鹊qüè

  C.藕花ǒu日暮mè

  D.稻花dào茅店mào

  2、下列短语结构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春夜喜雨蛙声一片树木丛生

  B.观沧海说丰年知时节

  C.星汉灿烂江火独明惊起鸥鹭

  D.旧时茅店坦露胸怀萧瑟秋风

  3、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野径云具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织蛙声一片。

  C.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尽兴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4、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A.《春夜喜雨》《如梦令》《西江月》都是写景抒情诗,都属近体诗。

  B."兴尽晚回舟"在《如梦令》整首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春夜喜雨》反映了杜甫退居成都草堂后闲适的田园情趣。

  D.《西江月》这首词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5、《春夜喜雨》一诗描写春雨特征的诗句是

  A.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6、选出字句、出处无误的诗句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敕勒歌》)

  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C.几家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钱塘湖春行》)

  D.争度,争度,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E.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二、判断题:

  1、诗歌就体裁说,有新体诗和旧体诗之分。《春夜喜雨》是旧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

  2、诗歌之所以有感染力,是因为诗歌能表达作者炽热的感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押韵并有节奏。()

  3、《春夜喜雨》全诗的关键二字是"好雨",全诗表达诗人对它的`喜悦之情,其中最能表现它的特征的词有"潜、细、湿、重"。()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选自《稼轩长短句》,词牌名为《西江月》,作者为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按上边节奏朗读是正确的。()

  5、《如梦令》是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所作,诗中构成了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

  三、填空题:

  1、《春夜喜雨》作者,是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抓住的特点进行描写。从听觉角度写的诗句是。从视觉角度写的诗句是。从想象角度写的诗句是。

  2、《春夜喜雨》紧紧扣住一个"喜"字,第1、2两句喜,第3、4两句喜,第5、6两句喜,第7、8两句喜。

  四、简答题:

  1、《西江月》、《如梦令》各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些词语中表现出来?

  2、《如梦令》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全词回忆了一段郊游的经过,描绘了三幅画面,请给画面拟定题目。

  【答案】:

  一、

  1、A2、B3、D4、C5、B6、B、C、E

  二、

  1、"2、"3、"4、×5、×

  三、

  1、杜甫唐代春夜蒙蒙细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春雨及时而降蒙蒙细雨,滋润万物黑云密布,雨意正浓,欣喜这场雨下得透想象明朝(zhāo),万花齐放,欣欣向荣

  四、

  1、《西江月》写夏季农村月夜景色。从稻花香、明月、半夜、鹊、蝉、蛙、社林等词语表现出来。《如梦令》写盛夏傍晚郊野景色。从溪亭、藕花、鸥鹭、日暮、舟表现出来。

  2、沉醉归途误入荷塘惊起水鸟。

古代的诗词6

  阅读一则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议论爷爷剪枝条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讨论,归纳:1、削枝以强干。爷爷剪掉一些枝干,会使果树长得更好。舍弃次要的,是为了保留主要的,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2、看眼前,果树枝条茂盛,长势很好,看发展,剪掉枝条会使果实丰硕,所以爷爷毫不吝惜。行动服于目的,措施受制于宗旨。这是有远见、有胆识之举。

  3、小孩拿起一根枝条,也许长得很好,但从整棵果树权衡,它成了分散营养,影响结果数量与质量的冗枝,必须剪掉。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让部分服务于整体,局部服务于大局。

  4、“傻孩子”,傻在何处?傻在只看到一根一根的枝条,忘了它们与整体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眼前的长势,忘了它们最终影响的结果。我们切不可一叶障目,而不见全树。

  第三题

  入选“集锦”的材料,要注意“典型”“精辟”“可靠”;分类制作卡片可以从内容、形式或作者等多角度分类,原则上便于查找。

  [例文]

  《削枝为了强干》(见参考书)

  简评:

  这篇简单的议论文,阐明的观点就是题目:削枝为了强干。联系实际,必须减轻作业负担,以保证同学们学得更轻松,更有效。

  阐明观点的事实,一是所提供的材料爷爷给果树剪枝的故事,一是生活中加重作业负担的事实。所举事例有代表性,能充分证明论点。作者对所举的.事实作分析,一是分析爷爷给果树剪枝条的原因,二是分析沉重的作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议论文中的分析,就是讲道理。

  引用了前人智慧的论述,使中心论点“削枝为了强干”,得到了更充分、更深刻的阐述。

古代的诗词7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西江月 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渔家傲

  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江城子 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满江红 怀子由作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古代的诗词8

  教学目的:

  (1)古代诗词表达的情感。

  (2)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诗中流露的情感

  教学难点:诗的鉴赏

  教具:幻灯片、投影仪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2)我国古代诗、词、曲三种体裁,习惯统称为古代诗歌。古诗从形式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3)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绝句、律诗、如:李白《秋

  蒲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作者简介:王勃,初唐四杰(扬炯、卢照邻、骆宾王)。

  2、对比阅读:用《谓城曲》与本诗比较,试看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

  3、内容分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上任之地,暗示虽远犹近。

  颔联:用两人相同的处境来宽慰朋友。

  颈联:跳过眼前的离别而叙述别后的思绪。

  尾联:又回到送别,诗人豁达地宽解友人,大丈夫

  应志在四方,注重功名,不要象多情的男女那

  样在分路口哭哭啼啼。

  4、讨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好在哪里?为何成为千古名句?

  明确:好就好在它一洗过去送别诗中那种黯然消魂的情调而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这正是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三、赏析《望天门山》

  (一)作者简介

  (二)⒈朗读、让学生画诗的内容。

  ⒉提问:《望天门山》的望字是站在什么地方望的呢?为什么?

  明确:在行船上较为适当,因为“出”字写出了山行的动感。山不可以动、那么只有船在动,船向山驶去,山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仿佛是天门山迎面而来。化山静为动。

  (三)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往往是最少的字来表达丰富的意境。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南绿草如茵、一片葱茏的勃勃生机。请同学们举例本诗除了出字之外还有哪些字用得好?

  (1)断字:诗人想象天门山原来为一体,后来被江水冲断了,想象中写出了长江水势的浩大。

  (2)回字:碧绿的江水向东奔腾而来,突然遇到天门山的阻遇,于是浪花飞溅,江水回旋,波涛汹涌澎湃,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壮,又写出了江水回旋激荡的壮丽风光。

  三、赏析最后一句:写远景还是近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写远景。因为孤帆写只见帆影不见船身,可见其远。

  日边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太阳就在水面一般。修辞(借代)。

  四、请同学描绘最后一句的意境。

  一片白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漫漫驶来。

  五、诗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那么画面上出现了那些颜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青山、流水、白帆、红日。描绘了长江雄壮秀丽的风光,

  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练习二、三。

古代的诗词9

  咏物诗——托物言志,咏物“不即不离”,状物“似与不似”——由形写神,物我一境——所写似物非物,意在写人——写时曲尽“物”之妙处而寄情其中。

  思路:物——情物——理。

  ——要抓住诗歌中所表现的“物”的主要特征(某一与诗人情感相吻合的特征)——揣摩诗中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①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志向情感。

  ②借物喻人——赞美或批判社会上某类人。

  ③借物喻理——劝世道德箴言

  (物之特征具多面性,诗人写时“只取一瓢饮”;诗人性格、经历各异,故同咏一物,诗歌主题可能有差异。但因文化积淀,不同诗人对同一“物”的吟咏,所抒之情感也可能相同,注意诗歌具体的意境)

  如王勃《咏风》“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借“风”而起兴,结句表达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在诗坛上引领风骚的志向。

  【物象象征意义举例】

  松——傲霜斗雪,刚毅坚强,不畏艰难,高洁,正直、坚贞,不谄媚权贵。具有高风亮节。

  梅——坚强,,高洁、超逸、傲岸,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也有以梅自喻,写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或表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虚心劲节,不随流俗、不畏风霜、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孤高刚劲。

  菊——卓尔不群,坚强、坚贞、高洁、宁死不变节(如宋人郑思肖《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或隐者形象。

  兰花———朴实与纯真,不事雕琢,有卓尔不群、宁静之美。具有美女似的纯洁,君子似的风范,勇士似的'气概。也喻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谊。

  但陈子昂《感遇》(其二)咏兰:“兰若生春夏,苹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凤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首联写兰叶的茂盛,领联叙兰花兰茎的艳丽,须联述兰在秋风中遭到打击,尾联叹兰的一生劳意无人理解。诗人通过对兰的咏叹,寄予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心。

古代的诗词10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出塞》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九歌国殇》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咏石灰》

  年代:明

  作者: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代的诗词11

  中国古代诗词直抒胸臆者不在少数,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然大多含蓄蕴藉,如果你不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故事恐一时难以理解。

  杜牧《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初看,这是一首咏物诗,感叹时光不居,红花易凋。但狂风吹花自然之事,花落果成令人欣喜,纵不如此,又与你杜学士何干。其实,与杜牧的关系大了。

  相传风流倜傥、疏狂不羁的杜牧早年游湖州,参观民间水戏,路见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长得十分可爱,因年幼而未娶。杜牧与女孩的母亲约定,十年之后来娶。孩子的母亲说:“十年后君不来,该当如何?”杜牧给女孩的母亲写了一纸协议,约定杜牧十年后他没来,女孩可自行许配人家。

  十四年后,杜牧如愿以偿做了湖州剌史。找到了当年的女孩,想要娶她,不想女孩三年前已经嫁人,并有了两个孩子。杜牧很生气。但想到此时强娶会惹出事端,况且是自己违了约定,晚来了四年。最后,又给了女孩厚礼,此事算是圆满结束。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杜牧的心里难免伤感,自责让自己后悔终生的迟到。惆怅之余,作此诗,题名“叹花”, 其实“叹女”。

  诗开篇一个“自”字表达了对自己的自责。二句中“不须惆怅”正表明了骨子里的惆怅与伤感,四句“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子”语含双关,明指果子实指子女。不知此诗背后的故事,你就很难理解杜牧那痛彻心扉的自责、惆怅与感伤。这种惆怅其实是与春的归去没有多大关系的,无非是怀人的由头而已。

  朱庆馀,中唐后期诗人,越州(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仅存其两首。其中就有《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中写了一个新娘,新婚之夜,红烛不灭。待到晨光熹微,新娘早早起来在烛光中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拜见公婆。此时,她的内心依然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的打扮是不是漂亮,能不能讨得公婆的欢心。于是,在画好眉,梳好妆后,只好问一问身边的丈夫的意见。

  诗写得极其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洞房昨夜停红烛”渲染了新婚之夜的美好和新娘一夜忐忑不安的心情。“待晓堂前拜舅姑”,“待”是等待,也是期待。“待晓”,一夜红烛不灭,新娘在忐忑中等待着天亮,也期待着天亮,希望着拜见公婆的那一刻能得到公婆的欢心,从而能被这个家庭所接纳。“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夜未眠的新娘,早早地起来梳妆,尽管她自己已经感觉很用心很完美了,但还没有把握,还须要问问丈夫的意见。作为一个新娘子,自然十分羞涩,这种想法不好大声说出,让别人听到,只好低声一问。

  全诗有烘托,有语音描写,有动作描写,把人物忐忑的心理,娇羞的神态,焦急的期待极其精微传神的刻画了出来。

  就这一层来说,诗已经很漂亮了。但我们要看到诗的原标题《近试上张水部》,就会感到它要表达的意思远没有这么简单。

  原来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明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得到认可并介绍给主考官。朱庆馀的这首诗投赠的对象就是擅长文学乐于提拔新人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得到张籍的赏识,临近考试,朱庆馀还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可,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诗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的不安和期待。这如同姑娘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能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未来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就稳定,日子就好过。反之,就没有好日子过。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得到主考官的青睐,科场一举成名,就会直入仕途。今后的人生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反之,就可能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终老林泉(如罗隐)。

  这首诗单从描写新娘在的忐忑与期待,就已经是上乘之作了。但它实与新娘无关,只不过借此表达诗人面对科考时的忐忑与期待罢了,透过这一层来看这首诗,更让人击节叹赏。

  让人欣喜的是这首诗得到了张籍的巧妙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为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写了一位越州的采菱姑娘,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她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才艺出众。却又暗自沉吟起来。虽然其他姑娘穿着丝绸制成的贵重衣服(齐纨),可并不值得人们看重。相反这位采菱姑娘的如珠玉一般的歌喉价值万金。诗的前两句实指朱庆馀文采出众,但追求完美,显得不够自信。后两句是说华而不实的东西并不被人们看重,而朱庆馀却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和朱庆馀的赠诗一样,张籍的答诗把朱庆馀比作相貌既美,歌喉又好的采菱姑娘,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朱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诗中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我想朱庆馀看了张籍的诗,一定会打消“入时无”的顾虑。朱的赠诗妙绝,张的.答诗绝妙,两首诗珠联璧合,被传为千古佳话。朱庆馀从此声名大震。

  说的张籍,他的另一首诗《节妇吟》历来为人们称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在字面上,这是一首哀怨凄美的诗,其中的名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现在也常被人引用,表示对他人的深情厚意,因为时与事的不能相配合,只能忍痛加以拒绝之意。

  《诗筏》中评价:此诗情词婉恋,可泣可歌。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意志坚决。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初看这首诗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此诗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言情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张籍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分裂。因此不为所动。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李师道的收买而写的名作。

  诗一开篇就以“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含有谴责之意。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做到了“富贵不能淫”,。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词浅意深,言在意外,,以节妇的坚贞不二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立场。全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据说由于这首诗情词恳切,连李师道本人也深受感动,不再勉强。

  中国文化的精华是诗歌,诗歌的语言追求蕴藉含蓄,往往言在此而已在彼。我们欣赏诗要走进诗人,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这样才能更深入地诗歌,领略诗歌的意外之趣,得到阅读的意外惊喜。

古代的诗词12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

  2分析意象;

  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

  1把握形象特点;

  2辨析表达技巧;

  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

  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

  3分清主次;

  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

  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

  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古代的诗词13

  1、《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2、《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4、《忆帝京》

  柳永

  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

  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

  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5、《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渔家傲》

  陈袭善

  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

  登山临水年年是。常记同来今独至。孤舟晚扬湖光里。衰草斜阳无限意。

  谁与寄?西湖水是相思泪。

  7、《解连环》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漫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8、《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荥迥,借问一枝如玉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10、《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古代的诗词14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 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7.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8.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参考答案:

  7.C “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考生此题要有一定的审美和识别能力。

  8.C 注意两点:第一,陈述对象是“审美移情层次”,弄清“这”的指代内容,故排除A.B;第二,“情不虚情,景非滞景”与“情景互生”是一个层次而非两个层次。

  9.B 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古代的诗词15

  硕人 诗经卫风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代的诗词】相关文章:

古代的诗词11-05

古代爱国的诗词02-17

经典古代诗词名句02-11

古代经典诗词名句02-23

古代的诗词【推荐】12-27

古代的诗词【荐】12-28

【精】古代的诗词12-29

励志古代诗词11-21

古代古诗诗词赏析02-05

少年散古代经典诗词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