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象出发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美经典散文

时间:2022-12-02 19:07:33 古典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形象出发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美经典散文

  什么是“诗歌形象”呢?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即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具有一定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从形象出发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美经典散文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1、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所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来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生平经历,熟悉必要的历史背景),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3、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如“柳”的意象,“燕”的意象等。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诗人触景生情,寄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4、物象

  指的是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在欣赏这类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有寄托象征的传统,美人香草、春兰秋菊各有习惯的寓意。诗词中表情达意的物象——杨柳青草,常常用以寄托深情。花草树木入诗作为表情达意的物象,一般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使用象征意义,以花草树木的特性来象征一种品格,如以梅花的妍丽耐寒象征高尚坚毅的品格;以菊花在百花凋零时独自怒放的特点象征清高孤傲的人品和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隐士情怀;以松树的苍劲和耐受各种艰苦环境的性质,象征刚强不阿的精神等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例子。

  另一种是使用谐音修辞,以一种植物名称与某种感情同音而产生联系,形成常用意象,杨柳就是例子。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杨柳在古诗词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柳谐“留”的音,表达恋恋不舍之意。所以古人在离别时经常赠以杨柳枝,以表达无限留恋的情意。这首诗中的折柳就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抒写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李白另有一首【忆秦娥·箫声咽】,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在这首词里,不是以折柳的笛声引发思念之情了,而是以柳色引发联想,表达挽留的心意。由于再三挽留也不得不离别,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无论是声是色,都是以柳、留谐音为抒情基础的。

  除杨柳之外,青草也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思念留恋之情的物象。青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经冬不衰,逢春即萌,人们由此想到这正像人们彼此之间的思念之情,长久不断,绵绵不绝。于是在诗词中就常用青草来表达思念的情绪。大家熟悉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以青草表达离别之情的代表作,堪称千古绝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又别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诗中极写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几乎已经成为野草的代称。诗人所以这样做,目的只为表达最后一句萋萋满别情。那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如萋萋芳草,绵绵无绝期!

【从形象出发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美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古典诗词欣赏12-09

神韵古典诗词欣赏12-09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作文550字04-30

经典散文:走进古典诗词12-09

美到窒息的古典诗词01-21

飘·零 古典诗词欣赏12-09

表打祝福的古典诗词欣赏12-09

中国书法与古典诗词的关系12-09

关于爱情的中国古典诗词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