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的文章

时间:2018-07-16 18:49:25 文章 我要投稿

有关传统工艺的文章

  千层底鞋的传统工艺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 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所谓的千层底无非是早年间,人们把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碎布条子烂布片子用糨子粘贴到一起,最后层层叠成的厚鞋底子,那都是当年穷人家迫不得已才做的。其实要真正完成一双千层底布鞋的制作,并非是一件易事,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我认为它其实就是一个系统工程。

  千层底布鞋的做工复杂,工序繁缛,技艺高深,难度大,耗时长,而且工艺要求严格。

  以千层底布鞋鞋底为例,制作过程就大体要经过七道工序。

  第一道是制袼褙:主要是碎布条子烂布片儿什么的。当地人管这叫“铺衬挠子”。把棉布用糨糊一层层粘贴在一起,贴至 1.5 毫米左右,烘干成布板,俗称“打袼褙”。昔日老北方屯里大人孩子身上穿的都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实在没法儿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下来,连同破烂不堪的裤子上衣,剪成一块儿一块儿的铺衬,再把它们同平时裁剪缝补衣裳剩下的边角废料放在一起。等到把铺衬积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打袼褙。先是在铁锅里熬出一盆糨糊,再把面板、锅盖、炕桌等物件拢到一起,然后小心仔细地把铺衬一块儿块儿一层层儿地往上粘。不用区分它们是什么颜色和花样,但要把新的旧的、厚的薄的和大块儿小块儿错开,打底和最上面这两层最好要选择稍新一点儿的大块儿布。一般用作鞋帮的打三层,做鞋底用的得打五七层。最好赶上晴天有太阳的时候,把那些粘着袼褙的物件支到院子里,晒上它两三天,等快要干透时揭下来,一张张挺刮刮硬梆梆的袼褙就算做成了。

  第二道是切底:切底前的另一件事儿是选鞋样儿。过去老北方一些心灵手巧的婶子、大娘、姑娘、媳妇,手中都有一些现成的纸鞋样子,取来即用。还有图省事儿的,干脆就把脚丫子或正穿在脚上的鞋子描在纸上,就剪出了个鞋样儿。有了鞋样子,把它连在袼褙上,握紧剪刀,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剪出来了鞋底和鞋帮的雏形。

  第三道工序是包边:把袼褙切成一片片的鞋底后,鞋底的外沿还要粘上一层白色的新布包上四边。

  第四道工序是粘合:把包边后的鞋底料八、九层粘在一起,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千层底。

  第五道工序是圈底:用麻绳把粘合后的鞋底沿四边缝合。这道工序决定着鞋的式样强度,因而是六道工序中的重要一环。

  第六道工序是纳底:用麻绳缝制鞋底。要求每平方寸鞋底纳 81 针以上。麻绳粗、针孔细,加工时得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分布均匀。

  第七道工序是槌底:纳好的鞋底经热水浸泡及热闷后,用铁锤槌平。槌时要靠模板加工,不能走样。这实际上是鞋底的定型工序。

  此外还有一些十分复杂的辅助工序,如选线麻和捻纳底绳子等。纳底时必须选用上等麻绳,搓麻绳要选取拉力极强的好线麻。我小的时候,各家各户的田头地脑都种线麻,立秋成熟后,乡亲们把线麻割下来,放到水沟里沤,直沤得乌黑发臭!几天后捞上来,清水洗,剥麻皮,晾晒干,用木槌子砸一砸,就可使用了。捻绳之前一般要把线麻捻成麻捻子装在针线笸箩里备用。捻麻绳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拨拉锤子打麻绳,拨拉锤子是乡村女红中的一种工具。老北方过去捻麻绳用的,差不多都是拨拉锤子。 另一种办法就是搓麻绳,我看得最多的是一些中年妇女把裤子挽起,把麻捻子放在小腿上轻轻揉搓给麻绳上劲,但人巧不如家什妙,这种劳动效率要比拨拉锤子慢得多。

  制作千层鞋底,原料以及糊底板都不是问题,最关键、最辛苦的一道工序是纳鞋底,干了的浆糊再加上那么厚的一沓底板,普通缝衣针根本就穿不动,于是就有了纳鞋用的锥子。纳鞋底的时候,要一只手把几层剪好码齐的袼褙攥紧,另一只手用一把特制的“纳鞋锥子”扎穿过去,再把那边纫有线麻绳的缝衣针穿过来,然后使劲拽紧拉实。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纳鞋锥子”的锥头就是当年百姓们常常提及的“大马蹄子针”,扎小孩马牙子和挑“攻心翻”(一种胃肠病)都用这种针。纳鞋底既要力气又得细致,指掌之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匀,纳出的鞋底就松紧适度、结实耐穿。针距之间掌握得疏密恰当、排列有序,就使人看着密密匝匝、精巧别致,极像是机器印染出来的鸡爪印或梅花图,整齐划一,煞是好看。

  鞋底纳成了,要往上安鞋帮儿了,百姓习惯称之为绱鞋,方法有明帮和窝帮两种,亦有大底鞋和小底鞋之分。绱鞋的方法也不一样。鞋帮的颜色和花样要根据穿鞋人的年龄、性别、爱好而择。北方人做鞋帮要先在袼褙上打好衬布,选取自己认为是最好的鞋样,把鞋样儿缝在衬布上剪下来,若做棉鞋,就把毛毡粘在里子上剪好后缝合。一些巧妇们经常把姑娘媳妇们穿的鞋用压刀在鞋面上压好花纹,再用各种丝线在鞋面上绣上各种花和一些美丽图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绣花鞋。过去的'新媳妇过门都要穿这种鞋。在一些喜庆节日里,大姑娘小媳妇们也都喜欢穿绣花鞋比美。

  昔日的老北方几乎家家都有鞋楦子,而做鞋楦子自然也离不开木匠的手艺。鞋做好后,必须用鞋楦子楦一楦,放置两天定定型,这样一双周周正正、像模像样的千层底布鞋才算大功告成。如果不是着急穿,带带拉拉,打打停停,前前后后算在一起,做出一双鞋子一般得用十几天时间。有的稍加复杂、样子又新颖一点儿的,就更费工夫了。比如,小媳妇给刚刚学会迈步的孩子做的虎头鞋,母亲给长期在外的儿子做的休闲鞋,冬天方便穿鞋带儿的乌眼鞋等等。

  那时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里,总能见到三五人一堆的老小姊妹们,在一片叽喳笑闹之声中,一边说着“千年谷(古)百年糠”的笑话趣事,一边捻着麻绳。你看她们总是一只提着麻捻子的手高高的扬起,另一只手不停的拨拉着拨拉锤子。在她们不停的拨拉中, 拨拉锤子飞快地旋转着,转成了一朵米黄色的圆形飞花!直到把一匹匹一绺绺麻捻子,变成一根长长的麻绳。

  北宋钧官窑首次复烧成功 传统技艺得传承

  11月17日,伴随着数百件略有瑕疵的瓷器被掷入“瓷魂池”的响亮的破碎声,仅存的十余件复烧北宋钧官窑瓷器身披黄绸从许昌市禹州大宋官窑中郑重捧出,放在诸多陶瓷文物专家面前。“大宋官窑复烧北宋钧官瓷鉴定会”随之开始。

  经过来自故宫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耀州窑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研究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北宋官窑的顶尖制作终于在消失了七个世纪之后,以最完美的形象重现人间,北宋钧官窑首次复烧成功。

  此次复烧北宋钧官窑鉴定会所公布的复烧器型有著名的出戟尊、渣斗式花盆、海棠花盆、仰钟式花盆等十余种,均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台北故宫所藏的宋代钧官窑经典传世作品造型。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员冯小琦说,此次复烧用料考究、器型标准、工艺精湛,再现了北宋钧官窑作品的神韵风采,可与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外著名博物馆所藏的宋钧官窑传世品相媲美。

  据了解,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代,工艺制作水准高超,窑变神韵独特,加之宋代统治者对钧瓷实行绝对垄断,连打碎的瓷片也不许流入民间,因此传世的钧官窑作品屈指可数。在其制作工艺失传后,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钧窑复烧均未成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侯松园认为,钧官窑复原是对现代制瓷技艺的挑战,此次复烧成功对挽救传统钧官窑烧制技艺具有重大意义。

  大宋官窑负责人苗峰伟表示,“中国官窑传承行动”是首次针对北宋官窑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挖掘、整理、恢复的重大工程。此次北宋钧官窑的复烧成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成果。

  著名文物专家叶佩兰:复烧是对传统制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11月17日,在许昌禹州举行的“复烧北宋钧官窑瓷器鉴定会”上,75岁的著名文物专家叶佩兰谈了自己对瓷器复烧与仿制的看法。

  怀抱着一尊被钧官窑工匠们认为“有瑕疵”的翠玉色花瓶,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著名文物专家叶佩兰爱不释手,喃喃地说:“瑕不掩瑜”。她说自己在钧瓷的故乡大开眼界,不仅看到了传说中的开窑仪式,也见证了复烧珍品的出炉。“复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仿制,而是今人探索古人技巧奥秘的必由之路。”她说。

  与瓷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叶佩兰表示,传统制瓷技艺只有靠复烧才能保护与传承,但这种复烧必须按照原物的原料、釉料、花纹、神韵等原汁原味地进行,这样才是对祖先流传下来的技艺负责,挽救濒临失传的制瓷技艺。她说:“我很反对粗制滥造的仿制。很多人把这些劣质的仿品用化学手段进行做旧处理后进入市场流通,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也搅乱了市场秩序。文物部门应当健全管理制度,严肃整顿这种行为。”

  葡传统音乐“法多”成非遗名利双收

  新华网里斯本11月24日专电被葡萄牙人誉为国宝的传统音乐“法多”自2011年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头衔以来,不仅名声大噪,更为葡萄牙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

  “法多”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葡萄牙首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葡萄牙卢萨通讯社24日援引里斯本“法多”博物馆馆长佩雷拉的话说,“法多”成为非遗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到博物馆了解“法多”的历史,欣赏它特有的哀怨和悲情曲调。葡萄牙各地文化中心和艺术学校举办的“法多”音乐文化相关展览也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法多”吸引了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兴趣。葡萄牙音乐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法多”CD光盘的出口量占葡萄牙音乐出口量的60%,同比增加20个百分点。

  目前,里斯本旅游局在同“法多”博物馆合作打造葡萄牙民歌“法多”之旅,以向全世界扩大宣传葡萄牙的这一民族文化瑰宝,让更多人欣赏到纯正的“法多”音乐,并期待“法多”为葡萄牙带来更多的旅游收入。

  由歌曲和器乐吉他两部分组成的“法多”又称为悲歌,表演者以女歌手居多。它产生于15到17世纪的航海大发现时期,是葡萄牙非常流行的传统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底蕴。

  中国传统灯会再次照亮美国硅谷

  人民旧金山10月25日电 美国当地时间11月23日,数千盏来自中国“灯会之乡”自贡市的彩灯照亮了硅谷的大美国游乐园,拉开了美国传统的感恩节、圣诞节和新年的节日季大幕。

  当日下午5时整,在加利福利亚州圣塔克拉拉市的大美国游乐园,随着数万名观众齐声倒计时开始,一棵70英尺高的圣诞树瞬间华光四射,同时数千盏彩灯也一一点亮。各具特色的彩灯让现场观众欢呼雀跃,惊叹不已。文明古国千年彩灯神奇的火光,穿越历史,跨跃时空,在遥远的美国璀璨绽放,让古老和现代、西方和东方紧紧联系在一起。

  “自贡灯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是政府间和人民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高占生在亮灯仪式上致辞时对“天下第一灯嘉年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美国加州众议员方文忠对自贡市政府代表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真诚感谢自贡灯会给加州民众带来了节日的欢乐。

  中国自贡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吉明在亮灯仪式上向观众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和自贡灯会的悠久历史,并代表自贡市政府向支持和关心自贡灯会展出的美国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据悉,这是自贡彩灯第二次在美国硅谷迎来天下嘉宾。去年自贡彩灯在硅谷的首秀就吸引了超过42万名各国游客前来游园赏灯。而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日则成为今年“天下第一灯嘉年华”的亮点。

  “今年的彩灯更具国际色彩。”据灯会主办方美国国际文化交流集团(ICEG)董事长黄露表示,今年的灯会不仅有中国特色的“龙凤呈祥”,也有代表各国文化的精彩之作,如印度门、越南独立庙、墨西哥玛雅金字塔、英国的伦敦桥等各种主题彩灯。同时,今年的灯会专门命名了“中国文化日”、“越南文化日”、“印度文化日”、“拉丁文化日”等主题活动日,嘉年华将成为各族裔人民欢乐共享的盛会。

  据现场负责安装调试的工程师介绍,今年灯会的所有彩灯都是根据美国市场需要、游客欣赏习惯制作的。参加设计的有20多位中国顶尖的彩灯设计师,参加生产的有100多位彩灯技工。在中国生产出部件,运到美国硅谷后,由5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精心组装、调试。无论是侏罗纪恐龙灯组、天空之城灯组、UFO灯组还是光雕植物园灯组,都表现了精湛的技艺。今年的灯组不仅数量是去年的两倍,而且更多地采用了LED节能环保新型发光材料,真正降低了温室效应,做到绿色环保。

  加州圣塔克拉拉市市长马修斯、山景城市市长Mike Kasperzak、大美国游乐园总经理劳尔·雷恩伯格等嘉宾出席了当日的开幕式。

  兰州水烟传统手工艺行将失传

  水烟又称九叶芙香草,属黄花烟种。相传三国时隐士孟节献烟草给诸葛亮,用以治疗瘴气患者。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烟草辗转传入甘肃,并广泛种植于兰州、榆中、皋兰、靖远、永登、永靖、临洮等地。水烟以丝、色、味三绝闻名全国,自古就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

  然而,拥有百年历史的兰州水烟却濒临消失。传统手工制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性旅游参观范畴,流传百年的传统工艺和水烟作坊亟待通过旅游投资项目被保护性继承延续。2007年被榆中当地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兰州泰和水烟工业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水烟加工厂,其副总经理黄加勉感叹:“老匠人越来越难找了,这份传统手工艺行将失传。”

  继承传统的北魏贡酒制作技艺

  北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建立的王朝。平城(今大同)作为北魏的都城,规模之大不仅超过西汉的长安、东汉的洛阳,也超过君士坦丁堡。这里商业兴盛、市面繁华,各种作坊鳞次栉比,名优特产品称著于世,其中酿酒业最为发达。

  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时的皇家御酒为桑落酒,原是山西晋南一带一个叫刘白堕的人依据祖传技术酿制之酒。太武帝饮了此酒后赞不绝口,便将酿制技师诏到平城,令其酿酒。其后又融入了平城当地的酿酒技术,所产之酒味道更香更美,饮之数日余香在口,转送千里都不变质。太武帝大为高兴,将此酒封为皇家御酒。此后平城大量生产,该酒成为国宴用酒和赠送友邦、赐赏有功之臣的物品。

  如今,大同酿酒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由我市上皇庄岗酒厂生产的北魏贡酒,即是采用大同传统酿酒技艺酿制而成。日前,北魏贡酒制作技艺被列入大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北魏贡酒制作技艺最早传承于上皇庄村民任富。任富出生于1890年,其继承祖业,以酿酒为生,而且他酿的酒品质优良,被广为传颂。后来,任富将祖传酿酒技艺传授给了来大同工作的李连增,李连增后来还担任了大同云冈白酒厂厂长。1996年,大同人张同生在上皇庄村发现了龙湫泉,经检验泉水品质极优,于是他在上皇庄村北选址建起了酒厂,并拜李连增为师,利用大同传统酿酒技艺生产白酒产品。

  据悉,北魏贡酒采用大同传统酿酒技艺,选用优质高粱、小麦、大麦、豌豆、糯米为主要原料,辅以山涧优质矿泉水,在地缸、泥池发酵30天以上酿制而成。而且酿制好的酒,还要在恒温山洞酒库窖藏,以达到优质品质。经过这一流程制作的北魏贡酒,酒味甘醇,口味独特,清香四溢。

  传统酿酒技艺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酿酒技艺已经渐渐失传,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作为传统酿酒技艺的一种,北魏贡酒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北魏贡酒制作技艺,有关部门专门对其进行了挖掘整理建档,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如今,北魏贡酒制作技艺又被列入大同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信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北魏贡酒制作技艺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有关传统工艺的文章】相关文章:

1.傣族的传统工艺文章

2.与老师有关的文章-关于老师有关的文章

3.赞美桃花的文章-有关桃花的文章

4.善良的文章- 与善良有关的文章

5.描写声音的文章-有关声音的文章

6.有关坚持的文章

7.有关安全的文章

8.有关宽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