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歇后语分享

时间:2022-04-30 19:14:49 歇后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的歇后语分享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如同揭晓谜底,常常让人会心一笑。以下是古代的歇后语分享,欢迎阅读。

古代的歇后语分享

  锅市马市——两市(事)

  锅市、马市是临清两个相连的古街名。明代时,锅市是专卖铁锅的市场,马市是专卖马匹的市场。这里借“市”谐音“事”,形容某些事情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大西门贴告示——谁吃谁饱

  清末,临清境内因旱成灾,庄稼歉收,老百姓忍饥挨饿。当地的慈善机构向临清的地主大户和大商人募敛粮食,用大锅熬成稀粥后分片分点施粥。当时,临清大西门也是个施粥点,因粥少人多担心分不过来,便在州衙张贴告示,规定到此点领粥的人只许个人吃,不许带回家去,违犯者送衙门严办。此语用来形容那些自扫门前雪,不管闲事的人。

  尚店过去——贾(假)牌

  尚店和贾牌是临清城南两个相邻的村庄,走过尚店村不远就是贾牌村。此语以“贾”与“假”同音,形容某些东西货不真价不实,假冒名牌。

  牛市口拐弯——香巷儿

  牛市口和香巷是临清的两个街名,从牛市口走过一拐就到了香巷街。在临清方言中,“香巷儿”和“香下儿”同音,以此来形容吃得开的人或事物。

  御史巷儿的锅饼——吃不透

  临清御史巷东头路南有一家锅饼铺,烤制发面锅饼。烤炉置有两层炭火,锅饼的两面同时受热。这样尽管饼很厚,但却烤得熟透香酥,尤其受体力劳动者喜爱。因饼厚一口咬不透,故形成了这样一个歇后语,用来形容对某事不甚了解,拿不准。

  王四辈的牛肉——有个烂劲儿

  王四辈是回民,在临清观音堂路南开设牛肉铺。他煮的牛肉又烂又香,从远处就能闻到肉的香味,是临清名吃之一。“有个烂劲儿”形容某种事物杂乱不堪。

  下渡口王家的焖饼——利利亮亮

  从前,一王姓人家在临清下渡口街路东开了一家小饭馆,专做焖饼。无论肉焖、菜焖、鸡蛋焖,都味道好,油水大,焖的饼条利利亮亮,从不粘连。此语用来形容某人办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

  武德奎的肉饼——好吃不贵

  武德奎过去在临清考棚街路南开设“宝盛居”、“天津馆”餐馆,他做的肉饼很出名。饼皮先用油炸过,饼内不但肉馅鲜美,而且上面还附有一层嫩黄的鸡蛋,外焦里嫩。这肉饼不但一看就惹人食欲,而且价格低,分量足。此语用来形容经济实惠的东西。

  徐小米的煎包——油水大

  徐小米,本名徐学敏,“小米”是临清方言的变音。过去他在临清考棚街路南开包子铺,颇有名气。由于他的包子油多味美,成为临清名小吃之一。现多用来形容做某种生意利润高,或做某事有利可图。

  临清的蓼花——虚蛋

  蓼花是临清特产,系以上等江米为主要原料的糕点。其因膨胀而大如不规则的乒乓球,看起来五颜六色,吃起来稣甜可口。1斤重的蓼花,装在袋子里显得非常多(俗称“胀堆”),很受儿童的喜爱。此语用来形容说话办事虚伪不实在的人,寓有贬意。

  剃头的扁担——不长

  旧时临清的剃头业,除了有固定地点的店铺,还有不少挑担的流动匠人。他们用的扁担不足三尺,前挑脸盆水柜,架子上挂着背刀布;后挑一个小坐柜,但坐柜的拴绳不能到头,要留出一点扁担头来,以便给过路的和尚代挑经包袱。

  别看这块背刀布不起眼,却大有来头。清初,顺治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强制汉族人一律剃发留辫,如不从则砍头示众,并把这一权力下放到剃头匠人身上,每个剃头挑子前都悬挂一黄布条,上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剃头师傅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来实现圣上的旨意。大清王朝局势稳定之后,那条黄布就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而演变成背刀布了。此语用来形容那些昙花一现的事物。

  吕寨的蛤蟆——闭气

  临清吕寨村(今属临西县)南有一戏楼,其东有一水坑,坑中的青蛙从来不叫。如果把在别处鸣叫正欢的青蛙捉来,放入其中,就马上也不会叫了。此语用来形容有些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憋在肚里不说而独自生闷气,或办了坏事被别人揭穿而哑口无言、狼狈不堪。

  汪六爷看呈子——要小子的劲啦

  从前,临清头闸口有个开澡堂的掌柜叫汪六爷。他瞎字不识,却总爱假装斯文,常常在别人面前之乎者也胡云一通。有些人不摸底细,还以为他很有学问。有一天,一个人被人告发,拿着对方的呈子到澡堂求汪六爷给念念。汪六爷接过呈子,仿佛很认真的看了两遍,然后一脸惊讶地说:“你这个呈子可要了小子的劲了!”那人忙说:“汪六爷,您搞错了,这是人家告我哩!”汪六爷忙改口说:“我说的就是要了你小子的劲了!”那人又发觉汪六爷把呈子反拿着,就提醒汪六爷把呈子拿倒了。汪六爷却说:“不错!我是让你看哩!”此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孟豁子照镜子——一对孬种

  临清岗楼村,有个地主叫孟百顷。他中年时才得了个兔唇儿子。尽管儿子长得极丑,孟百顷却一味娇惯,以致长大后无恶不作,人送这个“孬种”绰号“孟豁子”。平日他到河东饭馆吃包子,是光吃馅不吃皮。店内有个跑堂的伙计是个有心人,见此情景,料他日后没有好下场,便将他平时扔掉的包子皮都晒干收放起来。十几年后,孟豁子果真把家产花了个片瓦无存,又身无一技,只好当了叫花子。一天走到过去常来吃包子的饭馆门口。那个跑堂的伙计看见,就把存放的包子皮拿出来,抓了一把给他吃。孟豁子连声道谢。伙计这才告诉他这是他自己过去扔掉的包子皮。孟豁子听后又愧又恨,不久就饿死了。此语用来形容两个同样坏的人。

  王二麻子的书——白说一回

  王二麻子是临清人,名叫王桐轩,因脸上有麻子而得此绰号。此人善诙谐,颇有口才。少年时他投到一个油漆匠手下当学徒。有一天,他跟师傅一起去干活,路过一个土地庙。他故作不知地问师傅:“这是什么庙?”师傅答:“是土地庙。”他又问:“里面供的什么神?”师傅不耐烦地回答:“土地爷!”他连忙应道:“噢,原来是‘徒弟爷’呀!”就这样不知不觉沾了师傅一个便宜。

  每年一到春节或四月会时,王二麻子就头戴演戏用的顶翎,身穿官服,足蹬朝靴,颤颤巍巍、神气十足地坐在两个人抬的长扁担上扮演杠官。走到某大店铺门口,王二麻子就大喝一声:“落轿!”抬扁担的人就蹲下身子让他跳下来。这时就有一个扮差人的拿根铁火棍插在地上,让他坐上去。扮告状人的接着走向前高声喊道:“青天大老爷在上,小人冤枉!”王二麻子问道:“你有什么冤情?状告何人?”这时如在酒店前,告状人就告酒里掺水;如在盐店前,就告盐里掺面汤;如在粮店前,就告大米里掺砂子;如在杂货店前,就告干虾里掺豆饼……。“判官”也会随机应变,进行发落和判决。就这样,把市面上那些奸商市侩们掺糠使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买空卖空等卑劣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无遗,说出了被坑害者的心里话,引得围观者捧腹大笑,而那些奸商们却羞得无地自容。

  平常日子,不管王桐轩走到哪里,总有许多人围住他,要他说快板,说山东快书和数来宝、太平词等。他也有求必应,张口就说。听众听他说完,就哈哈笑着一哄而散。此语用来形容做义务工作。

  王二奶奶走火鏊子——再送一趟

  从前,临清东梯子街有个叫凤的姑娘,长得人才出众,性情刚烈。临清知州王糊涂的妻侄“花花太岁”相中了他,三番五次托人提亲。凤姑娘一家对这恶少嗤之以鼻,一口回绝了。不久,凤姑娘嫁给了一个姓王的人家(从此人们都叫她王二奶奶),夫妻二人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很美满。但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到三年,丈夫便因痨病去世了。消息传到花花太岁耳中,这恶少就串通官府,诬告王二奶奶因奸谋害本夫。知州王糊涂立即派人将王二奶奶下了大狱,并派人开棺验尸。验尸人接受了恶少的贿赂,谎说死者七窍流血,系服毒身亡。于是,知州王糊涂施以酷刑,逼王二奶奶招供。王二奶奶宁死不屈。黔驴技穷的王糊涂最后在大堂上摆了12盘烧的通红的铁鏊子,威逼王二奶奶。王二奶奶毫无惧色,当场脱下鞋袜,赤脚走上了火红的铁鏊子。一时只见王二奶奶脚下青烟四起,大堂上弥漫着浓重的焦糊人肉的气味。走过这12盘铁鏊子,王二奶奶面色苍白,大骂道:“狗官!你就死了这个心吧!你王二奶奶有骨头,敢再送你一趟,叫你看看!”说完,她又从火鏊子上走了回去。最后她两脚掌的的皮肉全被烤糊,露出了白色的骨头。王糊涂傻了眼,只好命人用大筐将王二奶奶抬进了死牢。时间不长,王二奶奶便惨死在狱中。此语用来形容人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

  王佩的粪杈——一火成

  打铁匠王佩打粪杈在临清出名。粪杈4根齿,一般铁匠需要三四火才能打成,而王佩打铁火候掌握得好,分齿很快,一火就成。此语用来形容办事一气呵成。

  邵四爷的棺材——掉底

  过去在临清碧霞宫住的邵四爷,专门做“狗碰头”的薄皮棺材。当放有尸体的棺材被人抬起时,多半被压掉了棺材底。此语多用来形容那些质量低劣的产品或弄巧成拙,反露出本来面目的人。

  王聚丰的蜡烛——干碗儿的

  临清老商号王聚丰蜡烛铺,座落在临清锅市街路西,专门生产牛油蜡烛。这种蜡烛点燃时牛油不溢流,明亮耐烧,很受消费者喜爱。临清方言将缸内无水、灯内无油、壶内无酒都叫作“干碗儿的”,此语意为一无所获、一无所有。

  石家风箱——不走不拔

  临清石姓人家生产的风箱,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无论风吹日晒雨淋都不走翘,不拔缝。此语用来形容耿直正派、老老实实的人。

  赵胡子解板——就这两锯(句)

  临清过去有个姓赵的60多岁的木匠,把圆木用大锯分解成板材时,总嫌别人笨,干得慢,就接过锯自己锯起来,结果不过十来锯便气喘吁吁了。此语用来形容人说话简洁或平日寡言少语。

  同兴斋的鞋——老样

  临清同兴斋鞋店原来开设在马市街路东。它生产的各种布鞋布料精良,底子耐磨,鞋样适时,价格公道。穿在脚上舒适美观,从不走样变形,很受人们欢迎。此语用来形容那些行为规规矩矩,一丝不苟,墨守成规的人或事。

  郑庄的闺女——糊纂(胡纂)

  临清郑庄村(今属临西县),旧时每至农闲季节,全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就用废布打成袼褙,裱上黑布,做成妇女头上戴的“硬壳纂”,拿到庙会或集市上去卖。因“糊纂”音同“胡纂”,故以此语形容无中生有、胡说八道。

  谢山的银子——是假的

  谢山是清朝末年的一个银匠,在临清开银楼。他技术高明,用锡铅铸成的假银锭,足以乱真。此语用来形容某种事物不真实、虚假。

  康家洼的膏药——找病

  临清康家洼的膏药,过去是名牌产品。这种膏药贴在身上,药力会自己渗入到患者体内的病灶处。此语本来是说康家洼的膏药质量高,后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爱惹事生非、没事找事、自讨苦吃的人。

  大寺里的买卖——拦腰砍

  临清大宁寺内过去有一个大商场,在这里经营的商家常常漫天要价,如果按要价的一半来讨价还价,顾客还会吃亏。此语用来形容那些说话办事虚假,不讲信誉的人。

  泰兴永的买卖——说一不二

  临清泰兴永布庄开设在大寺街东首路北,其经营的布匹货真价实,明码标价,对任何人不讨价还价,且其店员礼貌待客,百挑不厌,在临清享有盛誉。此语用来形容讲诚信的人或事。

  二闸口的西瓜皮——随大流(liù)

  过去,每至夏秋季节,临清二闸口上常有吃西瓜的人,吃完就把瓜皮扔到运河里,让其随河水漂走。“随波逐流”在临清称“随大流”,意谓盲从。

  七神庙的奶奶——白脸蛋子

  旧时,临清各庙内供奉的碧霞元君(泰山娘娘)神像都是木胎铂脸,唯有河西七神庙的神像是泥胎粉白脸。“白脸蛋子”在临清寓贬意,当地人用此语比喻那些不知羞耻的人。

  挑水的娶抬轿的——门对筲对

  挑水和抬轿这两种行业都是靠双肩卖力为生,如果两家结亲则属门当户对,两不嫌弃。此语也用来形容臭味相投的人。

  盖宝红的戏——自带行头

  回族人盖宝红是临清的一位乱弹艺人。民国初年,他常在临清大关帝庙露天演出。他唱作俱佳,特别是嗓门高、底气足,不论多少观众,只要他一开口,都会听得清清楚楚,人们都愿意听。尤其是当时北四街一带的回民老太太,只要打听到盖宝红演唱,就奔走相告,说:“快去看吧!是盖宝红的戏,咱这面的哥哥,穿着平金绣花的马褂子,好着呢!今儿们唱的是《四郎探母》呀!”由于盖宝红唱出了名,所以他有自己专用的行头,以显示与其他演员不同。此语形容某人做事不同一般,风格独特。

【古代的歇后语分享】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常识分享05-07

古代的歇后语160句12-16

古代人的歇后语100条11-13

水浒传的歇后语分享05-08

和孙悟空有关的歇后语分享05-08

小学生常用歇后语及答案分享05-08

古代诗歌精选05-08

古代诗词05-09

古代诗歌05-11

经典古代语句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