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2-04-03 11:52:34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教师问题行为的成因、表现及其影响,探讨了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不良影响。文章可以改进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学校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

  【关键词】教师问题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冲击是巨大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祖国跨世纪的一代,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地知识传递与接受,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教师的能力、风格、学生的自身状况、教学的手段、内容等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理想的教学效果以理性的教学原则、内容、教学方法、策略为基础,同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采取适当措施。因此,研究教师的问题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

  现实中的教师行为并不是都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的。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分析,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有关。教师的问题行为,会对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或厌恶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从而使教师威信下降,严重地削弱了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教师问题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教师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伤害的教师的不正确的认识、情感及相应的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国内学者关注的主要也是这一方面的问题行为。

  2.高校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行为

  高校教师在职业适应和职业的情绪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质量、晋职考核、学历进修、岗位聘任等问题的担忧,从而将负面情绪带进课堂,影响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有的学校领导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此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使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有的是因为学校机构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带来的巨大的职业压力;有的是日常生活琐事带来的压力。同时,教师缺乏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3.教师问题行为的成因

  教师问题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那么,问题行为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影响了教师的问题行为:

  ①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问题;教育目的观模糊不清;学生观不正确;法制观淡漠。

  ②角色意识的淡化。

  ③职业道德的缺少和人格的衰微。

  ④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

  ⑤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⑥教师待遇及个人、家庭原因。

  ⑦学校管理问题。

  三、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教育评价的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自我概念失衡性,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这就更使他们对教师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具体地讲,教师对某位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一方面可能直接影响该生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其同伴对该生的态度与评价,从而触动该生在其同伴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地位知觉。同时,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的不成熟,致使其需要他人对自己从各方面予以评价,在社会比较中获得自认较为合理与准确的定位,而教师是他所接触的较为可信、有一定“权威性”的角色,因而,教师对其人格、能力、学习成败等诸方面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师的自我情绪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以及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学校“软件”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形成满意、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学生的“人格榜样”,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少地使学生被动地陷人消极情绪氛围,并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使得积极向上的情绪成为其生活的主导情绪,促使其心理、行为得以良性发展。

  四、应对教师问题行为的措施

  1.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出现的问题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因此,必须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行为规范,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据调查显示,很多问题行为与应试教育条件下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关,学校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制定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目前,有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及相关知识,缺乏教育工作的科学观。师范院校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使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较为充分、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加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尤其是一些新的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如行为科学、心理咨询与教育、各科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思想等等,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及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

  3.努力提高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作为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消极的心境,容易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感是教育教学中的润滑剂,它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努力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五、结束语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人”——即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而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他们的不良适应与情绪问题会加重学生以发泄情绪的应对方式;粗暴行为和对学生不公正的态度会加重学生以忍耐的应对方式;不良的学生观会加重学生以幻想否认的应对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以优质的“软件”,与先进的“硬件”配套,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最佳作用,才能为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周于川、周远华等.困难企业子弟学校高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P90-93.

  [2] 冯正直.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魏莉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P79-82.

  [4] 张旭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P75-78.

【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相关文章:

初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论文05-1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05-12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论文05-1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论文04-12

浅议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04-08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析论文05-12

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论文05-12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论文05-11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论文05-12

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案论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