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

时间:2022-11-18 11:14:37 如意 农村创业 我要投稿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

  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展现在社会发展中。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多的展现在创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上。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农村小本创业养殖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

  胶州胶东街道办事处朱家寨村的孙立国夫妇,在偶然的机会发现养鸽商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每年10多万只鸽子销售到岛城市场。由于养殖的鸽子供不应求,每年的利润达到百万元。眼下,致富后的孙立国有了更大想法,除了扩大规模增加蛋鸽养殖数量外,还将对鸽子进行深加工,对于爱好养鸽的村民,他愿意免费传授鸽子养殖技术,带动更多人致富。

  夫妻俩改行养殖鸽子

  记者在朱家寨村的国霞养鸽场看到,一只只白色的'鸽子在笼子里悠闲地吃着饲料。据孙立国介绍,他原先从事过很多行业,开过半挂车,开过收割机,经营过饭店,养鸽子之前还贩卖辣椒。

  2001年初,他到威海收购辣椒,偶然间看到有家大型规模化养鸽子企业,当时就萌发养殖鸽子的念头。刚开始父母觉得风险大并不支持他的想法,但妻子却非常支持他,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购回600对“美国白羽王”和“泰森”种苗,由于缺乏养殖经验,养殖的鸽子生病了不少,好在及时请教专家,到了年底一算账,鸽子数量增加了不少,还小赚了一笔,让他对养鸽信心倍增。

  一年出笼10万只乳鸽

  “养殖鸽子有很多学问,刚开始我不懂,都是一步一步琢磨出来。”孙立国告诉记者,鸽子喂原粮,只要把小麦、玉米、高粱、豌豆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就行,不需要加工,再配以中沙、贝壳粉、骨粉、鱼粉和红土等矿物质,让种鸽多产健康蛋、促进乳鸽快速增长。他还安装了自动饮水器,全自动喂料机,既节省了人力,又减少了饲料的浪费,降低了鸽子的喂养成本。现在每月至少出栏上万只乳鸽,由于鸽子不适合长途运输,他养殖的鸽子主要销售到岛城市场和周边的高密、诸城等地,一年下来至少能出栏10多万只。

  “今年的饲料比往年便宜,鸽子的利润自然增加了不少,每只鸽子的利润在7元左右。”孙立国说,自己养殖鸽子的品种是“美国白羽王”,因繁殖率高,宰杀褪毛后皮色和肉色好,非常受客户的青睐,每年向他购买种鸽的养殖户也有很多,每对种鸽的售价在120元左右,每年的利润近百万元。

  “下步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对鸽子进行深加工,通过互联网销售到全国各地。”说起今后的养殖规划,孙立国信心满满地说,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将养鸽场发展成为山东省内最大的鸽子养殖基地和种苗基地。现在他已经成立养鸽专业合作社,他愿意免费传授养殖技术,让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

  今年35岁的潘远香是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村民,她3岁时因病致双下肢瘫痪,系肢体二级残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过,但擦干眼泪后,凭着身残志坚的毅力,她艰难求学和创业,创建了一个养殖场,还要带动村民致富。她闯出了残疾人奋发向上的心声,闯出了绚丽多彩的美好世界,闯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为你关闭了一扇门,自然也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选择坚强。”潘远香说。

  近日,记者来到屏山县大乘镇正直村,实地采访了这位自强不息的“爬行女强人”和她的养殖场。

  祸从天降 小女孩学会坚强

  潘远香的犇犇肉牛养殖场位于大乘镇正直村石明组,地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记者赶到这里时,潘远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尽管之前当地有关部门作了介绍,但初见潘远香还是带给了记者强烈的震撼:她的下肢严重萎缩,只有上半身能够活动,要挪动身躯必须靠双手爬行。她此时正坐在地上,费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里后,她又使用双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进入养殖场内后,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样,和场内的西门塔尔牛说话,并一一为它们喂草料。

  就是这样一个潘远香,却建起年产值超4百万元肉牛养殖场。

  3岁时,潘远香因高烧不止被送到一家私人诊所,经医生抢救命保住了但却不能直立行走。后经检查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不慎打坏坐骨神经。从此,潘远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从5岁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动的她,便在家厨房负责烧火煮猪食。至此再没单独“行动”过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学会了爬行。“在一次烧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喷出来,把旁边一堆柴火点燃了,把我吓着了就摔了个跟头,然后我下意识的往外头爬。”

  学会爬行的潘远香很兴奋,她终于觉得自己不是废人。从此,她开始试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尽力学会自己做家务。为了读书,她坚持爬行上学。“夏天地面很烫,手掌心几乎全是泡,冬天两只手全是冻疮,红一块、紫一块的肿得像泡粑。”潘远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编手套,由于技术不过关还没到校就磨破了。“那时候家里穷,下雨天手上沾满了泥,只能到校前两手搓搓就算了。”

  10岁才勉强上小学一年级,学习和生活对于潘远香而言,都比常人艰难许多。别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却要付出数十倍的努力。艰难念完小学和初中,她的成绩一直保持班级前三,但继续上学却成了难事,无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学校拒之校外。但潘远香并不服输,就在她快要绝望的时,高场职中的一位招生老师答应让她入学,还为她争取到了特殊照顾。当年,潘远香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迎来不少好心捐助,为她省去了三年的学费。

  生活磨砺 “爬行女”乐观面对

  潘远香2003年高中毕业后,先后又去学习了电脑和会计知识。2005年开始和人一起做家装,她主要从事设计工作。“我们是典型的‘游击队’,做熟人的活以及他们介绍的家装,几年下来还是攒了一点钱。”

  潘远香说,她2006年尝试养鸭,辛苦了一年最终血本无归。“亏了几万元,都是借的,压力太大了。”正当她情绪极度低落的时候,她当年成家了。原本应该沉浸在婚姻的喜庆之中,丈夫却在她怀孕期间离家出走,至今没有消息。谈到这里时,潘远香神情显得非常凝重。“儿子现在9岁了,送在我妹妹那里读书。家庭的事情都过去了,我现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养殖场。”潘远香对于家庭的变故不愿多谈。“儿子出生后过得十分艰苦,我的身体情况不好,连背他都困难。在家人的帮助下,孩子慢慢长大,也十分健康,这是最让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长大了,我这个残疾妈妈给他带来了自卑情绪。我必须学会坚强和乐观,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须搞好自己的养殖场,让孩子今后以妈妈为骄傲。”潘远香说话间透露出坚毅。

  艰难创业 残疾身躯撑起一片天

  儿子2岁时,潘远香把他送到了幼儿园。几年时间里,潘远香搞装修、养鸡鸭,事业上最终都没有起色,还负了债。“受到打击,我好长时间都没有回过神。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个环节,为什么还是失败呢?上天已经对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还是要乐观面对生活的重担。”潘远香说,她又重回原点,脚踏实地重新从事自己的装修行业,其它的就不要去乱想了。

  2012年,她开始四处了解和学习肉牛养殖,还专门请教了畜牧部门专家。说干就干,在亲朋好友和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养殖场2013年在她老家动工建设。“现在已投入了200多万,除了养殖场建设外,肉牛的本钱很大。”潘远香说,养殖场目前有42头肉牛,还有75头分给了屏山的农户喂养。

  据潘远香介绍,养殖场今年的计划是出栏200头肉牛,产值400万左右。今后,她还将建一个肉牛屠宰场,形成一条产业链,直接面向市场。“预计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来预购的很多,目前供不应求。”

  潘远香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带动附近村民特别是残疾人共同致富。“养殖场今后繁殖的小牛将送给乡亲们喂养,我提供技术和饲料支持,并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长期在8—10月之间,乡亲们每头牛能赚5000元左右。”潘远香告诉记者,?如今,肉牛专业合作社已经成立,他们走上了养殖场加养殖户互惠互利共赢的发展之路,市场前景良好。

  潘远香的想法赢得了乡邻们的尊重。58岁的村民潘洪清说,潘远香虽然残疾,但干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养殖场的时候,我和其他村民经常来帮忙,我还借了2万元给她。我今后也准备养几头牛,这样既能照顾家里,每年也有上万元的收入,不必出门打工了。”

  学驾驶开车梦今年能实现

  在潘远香的家中,她购置了一台安装在汽车上的残疾人操作设备。“开车也是我的梦想”,潘远香说。

  其实潘远香从小读书、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读高场职中。按照当地人的说法,等她长大了,随便摆个摊摊,找个人家嫁了。但是在潘远香内心深处,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要努力过上好日子。

  潘远香说,从小一个亲戚要经常骑摩托车进城,那个时候他很喜欢进城去,因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虽然她身体残疾,却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双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也没有感觉到自卑。”潘远香谈到别人用异样眼光看他时候说。潘远香说,她还在上海学习驾校,能够开车也是她的梦想,也许今年就能实现。

  据屏山县残联负责人介绍,潘远香的肉牛养殖场带动了23名周边残疾人发展肉牛养殖,残疾人家庭年增收1万元以上。潘远香身残志坚,自强创业,她的坚强和乐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同时带动周边更多残疾人和贫困村民发展肉牛养殖,帮助他们共同致富,将自立、自强的道路向着更加广阔的天地延伸。“潘远香是残疾人创业中的典型,市县对她的养殖场都十分重视,并给予了政策支持。目前,省市县残联打算将潘远香的自强创业事迹在全国相关会议上进行交流。同时,我们将联系畜牧等部门,为潘远香的养殖场提供支持和帮助。”该负责人说。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3

  清涧80后夫妻回乡创业 村里办起散养肉鸡场

  深秋的一个午后,在清涧县玉家河镇白李家河村的一处农家院落,成群结队的散养肉鸡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在院子、沟道、山坡上觅食。这些肉鸡的主人是一对80后恩爱小夫妻,他们从2011年开始在村里创业,办起了散养肉鸡场。

  1986年出生的师建华和1987年出生的韩念峰是高中同学,相似的家庭不幸让他们都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早早走入社会。06年高中毕业后,他们一起去了上海打工。师建华和韩念峰夫妻俩虽然年轻,但他们天生有着80后那种不服输的精神。在上海打工期间,每月微薄的工资只能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面对家庭、生活等压力,他们开始谋划着改变现状。

  “要改变生活现状,就必须敢于挑战自我,积累经验并打拼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句话始终激励着他们,在这期间,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创业之路。夫妻二人深知,他们从小生长于农村,只有农村才是适于自己创业的沃土,所以他们看的最多的就是中央七套的致富信息。

  在谈到起初创业的初衷,师建华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消费者对食品更加追求生态、天然和绿色,因此,我们俩就有了回家办养殖场的念头。”在经过深思和多方市场调研之后,2011年,师建华夫妇决定回到师建华的老家创办散养肉鸡场,因为师建华老家的院落周围有荒山,周边无污染,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很适合发展立体养殖。

  起初的创业资金,他们只有从上海打工攒下的一万多元现金,这是他们的全部启动资金。师建华拿着这些钱买了860只鸡苗,鸡窝都是小两口自己在院子里搭建的。为了让自己的肉鸡真正达到散养、无公害的要求,师建华夫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上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学习养鸡技术和防疫流程。

  几个月后,精心散养的第一批肉鸡可以上市了。师建华兴奋地骑着三轮摩托车,带着他的肉鸡在集市上卖,一天下来竟然连一只都没卖出去,甚至是无人问津。他回来后赶紧琢磨,如何才能让他的肉鸡打开市场。“只有让客户真正了解我这散养的肉鸡肉质好,才能打开销路,我就决定送货上门免费品尝。”师建华如是说。

  这次,师建华骑着三轮车去了绥德、榆林等地更大的.农贸市场,挨门逐户上门推销,免费让客户品尝他的肉鸡。功夫不负有心人,回来以后,就有客户给他打电话订购。时间长了,客户越来越多,他的肉鸡大都销售到了大型饭店和农家乐。

  市场打开了,夫妻二人又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们把一年赚下来的利润全部又投资进去,新建大鸡舍,购买渣料机,散养肉鸡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然而,天有不则风云,2015年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他新建的彩钢房大鸡舍坍塌,5000只肉鸡仅剩下1000多只,损失近二十万元。意外的打击并没有击垮这对小夫妻,他们赶紧雇来大铲车,在院子的另一旁又平整了一块地,建起简陋的鸡舍,没有让他的养殖场停下来。

  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他们的养殖场已经有了一些知名度。逢年过节,都会有城里的客户开着车来他们家里买肉鸡。2015年10月份,师建华夫妇又在县城东沟农贸市场租了一间门面,开办了“建华活禽门市”,现杀现卖。韩念峰告诉笔者:“以前喂鸡、渣料、防疫我都很在行,就是不敢杀鸡。直到有一次我老公生病住院了,客户又急着要鸡。我就自己动手杀。刚开始五六次都杀不死一只鸡,现在已经很熟练了。”

  目前,师建华夫妇的养殖基地年出栏达一万只,通过一边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一边刻苦钻研、不断摸索,他们已经从一个养殖“门外汉”变成了专家。他们的肉鸡都是直接销售给终端客户,中间没有二道贩,因此经济效益也不错,年收入在十万元以上。谈起未来的发展,夫妻俩也是充满了信心:“我们的散养肉鸡现在已经不愁卖,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的人吃上我们家的天然、绿色、无公害肉鸡。”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4

  王用水,出生在福安市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他并不满足于在农村一辈子过贫苦日子,更向往城市的“美好”的生活。于是乎在1999年,王用水来到福安城关一家电机厂打工,希望以此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008年,他在福安农贸市场亲眼看到刚上市的一批土鸡土鸭在很短时间里就被抢购一空。王用水有了主意——何不利用村里那些荒废的田地养土鸡呢?

  因为有前车之鉴,王用水不敢贸然行动。他走访了福安市区各大农贸市场,了解到土鸡蛋也有分不同的品质,一般的土鸡蛋一斤可以卖15元,而质量好的最高可卖到每斤20元。王用水又走访了一些市民,90%的人表示会长期购买土鸡蛋,75%的人愿意接受每斤20元的高质量正宗土鸡蛋。

  为了学习现代养殖业,王用水参加了福安市农业局组织一些关于养殖技术的'培训班。学成之后,他立即开始租田地、建厂房、买材料、订鸡苗、购设备等。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土鸡养殖场就办起来了。

  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出现鸡苗的非常规损耗,后来在兽医的帮助下得到控制。这次疫情使他再一次意识到农村养殖只靠勇气和干劲是不够的,必须熟练掌握养鸡的相关科学技术才行。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养殖知识、企业经营管理和营销知识,并大胆付诸实施。鸡场的管理越来越规范,养殖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步入正轨。

  家乡很多农户看到养鸡卖土鸡蛋能挣钱,纷纷加入养鸡行列。2009年底,他组织6户农民成立了“福安市青创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并出任法定代表人。由于合作社的土鸡是在生态林里放养,吃的是谷物、豆渣、酒糟等饲料。凭借客户的口碑宣传,王用水的专业合作社渐入佳境,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随着养鸡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出的鸡粪数量随之增加。为了不污染环境,影响村民生活,王用水请来了农技部门的专家,在他们支持指导下,将鸡粪发酵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紫心番薯和土豆的种植,也为合作社增添了一条创收渠道。

  目前,王用水养殖队伍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成员从原来的7户增加到了36户。使家乡农户平均年收人增长6600多元,还带动了周边其他村庄农户49户,并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

  农村创业故事还有很多,一个成功的企业始于正确的理念和好的构思,切不可仅凭感觉盲目的创业。当自己并不具备创业必须的所有素质或技能知识时,须懂得如何去弥补,去克服自己的弱点并将其转变为优势,这样才会朝正确的方向创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5

  养鸽赚钱从上当开始

  核心提示:放弃年薪三万的工作回乡养鸽子,遭遇挫折不气馁,利用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把养鸽事业做大做强。

  致富项目:肉鸽

  养殖案例地点:平顶山舞钢市

  致富人物:杨明军

  适合人群:喜欢养殖业的人

  所需场地:固定场地?

  2006年12月10号,在平顶山舞钢市武功乡的一个养鸽场里,33岁的杨明军正满面春风的和工人们一起卸货。虽然已是身家上千万的养鸽场的董事长,但他却依然习惯于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冬天在普通的养鸽户那里,一般两三对种鸽一个月只能出一只乳鸽,而在杨明军这里,凭借这套电脑孵化设备,一对种鸽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鸽。目前,杨明军已经拥有将近五万对的种鸽,年产乳鸽100万只左右。按一直乳鸽十五块钱来算,杨明军的养鸽场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万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杨明军决定开始养鸽子,当时鸽子的价格高,而且还不愁销路,这让他看到了希望。

  杨明军:没有听说鸽子有大批的传染病,好养、好管。

  然而杨明军面临的大问题,就是技术问题。虽然自己平时比较爱看养殖类的报纸和杂志,但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无奈之下,他就开始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去请教养殖业有名的专家。

  杨明军:他们对农村出去的人有一种同情心,感觉着有这种上进心,最后可以说被感动了。

  他的朴实和上进心打动了专家们,专家教会了他很多知识,有的甚至还推荐他到一些养殖基地去参观、学习。有了一定经验之后,1997年年底,杨明军东拼西凑的2万多元钱,买了180对种鸽,开始在自家的几间石棉瓦棚里试养鸽子。

  杨明军:经过选育后,留下了不到三十对鸽子。

  原来是种鸽场老板欺骗了他。由于种鸽品种不纯,给接下来的乳鸽繁育带来了很大困难。于是他开始狠抓鸽子的良种培育工作,经常参加各种行业展会,跟业内精英和专家交流,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剩下的三十对种鸽中,多次选育、优中选优、提纯复壮。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鸽终于进入了市场。

  杨明军妻子:有了第一笔收入吧,一万元左右。

  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后,杨明军发现,乳鸽和鸽蛋的主要客户是一些较大的宾馆、酒店.,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

  杨明军:他们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个鹅掌上面放一个煮熟的鸽蛋。一百多元一道。.?

  于是他开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的。.?

  扬明军妻子:有一次往郑州发了两批货,就7000元,要了几次账,他总是推。最后他只给我1500块钱,还让我写保证以后不准再要。

  长时间的打拼之后,杨明军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然而这时候,意外发生了。他的几百只种鸽被偷了。

  杨明军:因为价值十几万,全是精华部分,派了十多个人去寻找。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在离当地百十公里外的一个禽类市场上,看到有一批鸽子很像他家的。

  杨明军:因为脚环在(鸽子)不到十天时戴上,终生去不下来。有场名、鸽舍号、它的系谱,还有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在警察的帮助下,杨明军终于要回了这批种鸽。事后了解到,偷种鸽的人是附近去厂里参观学习的人,因为杨明军向他们介绍过这批种鸽最珍贵,他们当晚就把鸽子给偷走了。即使如此,杨明军对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依然敞开大门。

  杨明军:通过来学这个东西,有心人会提出很多问题,普通职工不提问题,对企业发展没有好处,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

  杨明军把养鸽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了企业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今,杨明军的新鸽场占地60亩,引进了自动调控光照系统、微型探头显示、自动饮水、人工育肥等国际先进技术程序,产量和效益成倍增长。

  武功乡副乡长刘俊绍:杨明军同志是一个青年养殖能手,是一个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

  杨明军取得今天的成就,在这中间他不但体会到了辛酸和失败,还总结出了很多独到的养鸽经验。

  杨明军:第一是不断引种,每年都要引进新鸽种,看它的适应性,提纯抚壮、优中选优、双优结合,给它编上编号,把它的系谱信息都存留到上面,保证不会近亲繁殖。最优良的品种再杂交选育进行八次选育。

  在引进设备方面,杨明军也尝到了甜头。

  杨明军:这是自动饮水器,可以自动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术员:我们过来后,种鸽出现惊悸,这种应激现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这种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内待的时间比较短,这样鸽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规律最恰当的调配自己的时间。

  企业规模扩大以后,重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

  杨明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农民那种自由散漫、自以为是等很多缺点都暴露出来了,来实习的大学生我们择优选用,留作为技术储备。他们进步的过程也就是咱企业进步的过程。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6

  种铁皮石斛致富一方百姓

  在磐安县冷水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铁皮石斛基地。该基地面积达100多亩,组培室面积5000多平方米,年组培苗生产能力4000多万株。作为磐安种植“仙草”铁皮石斛的第一人,磐安科普带头人郑方正用实际行动实现理想:种一片“仙草”富一方百姓。

  转行尝试种植“植物黄金”

  郑方正原来是一名药材商人,做了10多年药材生意。2004年,他发现铁皮石斛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冷水镇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种植这种稀缺药材,一直以来都有野生的铁皮石斛生长。

  “据我所知,磐安之前还没有人种植铁皮石斛。这几年不是都在讲创新吗,我搞农业也要讲创新,要走在别人前面。”郑方正说干就干,当年下半年就开始培育铁皮石斛。

  可是,培育铁皮石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创业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郑方正的首次尝试以全军覆没告终,损失惨重。

  2004年下半年,郑方正高价购入10万株铁皮石斛种苗,搭起简易塑料大棚,由于自己在外做生意顾不上,雇工又不懂种植技术,霜冻时没能及时将塑料大棚压实保暖,一夜之间,大部分种苗都被冻死,几万元钱打了水漂。

  第一次种植铁皮石斛就遭遇惨败,郑方正并没有气馁。他多方讨教,认真学习铁皮石斛的种植技术。很快,他再次买来一批铁皮石斛种苗重新种植。

  郑方正成功了,不但种活了铁皮石斛,而且存活率高达80%,让农业专家都为之惊叹。被称为“植物黄金”的铁皮石斛,在郑方正的手里成了真正的黄金。

  带头走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之路

  在自己发家致富的同时,郑方正主动带领和支持当地农户走科技创新、共同富裕之路。

  2010年,郑方正牵头组建了月塘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既解决了基地的资金短缺问题,又为更多农户提供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时还带动了磐安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基地的过程中,郑方正始终坚持研发新技术,不断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品种。2010年,该基地组培室攻克重重技术难关,经过反复实验,批量培养出6万瓶铁皮石斛试管苗,这些试管苗大田成活率达95%以上,可种植面积达10亩,市场价值30万元。2011年,郑方正又联合当地11位村民共同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无菌恒温的铁皮石斛种苗基地,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种苗。

  不断创新和完善种植技术,以科技实现石斛产业效益的最大化,是郑方正一直以来的追求。不久前,郑方正与他人合作,在福建省泰宁县承包数千亩崖壁作为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种植铁皮石斛300多亩。

  把铁皮石斛种在崖壁上,是仿野生栽培的重要方法。据郑方正介绍,福建泰宁为我国五大丹霞地貌所在地之一,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湿度适中,特别适合铁皮石斛生长。公司请来16名攀崖高手,组成专业种植团队,在山崖上进行种植。公司承包的`山崖中,适宜种植铁皮石斛的面积可达2000亩。

  “尽管种植成本很高,但后期管理成本低。崖壁种植完全利用了自然优势,回归了铁皮石斛自然的生长状态,与野生铁皮石斛在质量上保持一致。目前,崖壁种植的铁皮石斛鲜品市场价格达每公斤4000~5000元 ,为同类地面栽种铁皮石斛的10倍。随着今后崖壁种植的发展,价格会有所下跌,但高品质的特点决定了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除了发展崖壁种植,郑方正还在福建建宁县利用黄花梨果树基地发展林下栽培,把铁皮石斛种植在有20多年树龄的黄花梨树干上。目前已在500株黄花梨上种植了铁皮石斛,同时通过跟当地果农合作,准备把林下栽培面积发展到100~200亩。

  如今,郑方正又在石斛抗冻性方面动起了脑筋。他以一亩多基地作为试验,去除了大棚外侧用于保温的薄膜层,让棚内的石斛在完全自然的环境下生长。目前,大棚内石斛经受住了第一波的冰冻考验,长势良好。前几天,气温降到零下,大棚内的石斛苗上结出了冰棱,郑方正拍了张照片放到微信上,许多人看见后纷纷咨询,想购买这类抗冻苗。

  郑方正介绍说,石斛抗冻性研究成功之后,在室外的板栗树、梨树、松树等落叶树种上都可以种植,能够节省大量的耕地资源。此外,移栽室外树上的石斛比在室内种在地上的虫害会少很多,不必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只要保证有干净的水源即可,所以品质也相对较好。

  由于郑方正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2010年,他被磐安县科技局特聘为创业型农村科技特派员,成为该县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的首位农民科技特派员,也是该县农民科技协会副理事之一。2011年,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行动中,郑方正被评为磐安县级科技示范户,他牵头的铁皮石斛培育基地被选为磐安县级科普示范基地。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7

  蔡甸“米王”创新湖北豆丝加工工艺赚大钱

  这个夏天,夏长兴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将上市,他的米业公司进入生产旺季;另一方面,他设在玉贤的加工厂正大批量生产湖北特色美食——豆丝,以及油炸兰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闲食品。“湖北人爱吃豆丝,但过去受时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两季做。经过创新加工工艺,今年7月起,我们就能不受季节限制全年加工豆丝,而且还开发出杂粮、莲藕、绿豆等多种口味。”夏长兴自豪地说。

  从1994年辞职下海,夏长兴在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卖大米。“创业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创办的天安米业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蔡甸米业加工的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

  “武汉好爸爸”为儿治病辞职卖大米

  如果不是因为儿子,或许,夏长兴不会迈出创业第一步。

  辞职下海前,夏长兴在蔡甸区粮食局下属的柏林粮管所工作,当过营业员,下乡收过粮油,后来做到了业务经理。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粮食系统是铁饭碗,依然有不少人羡慕。

  1993年,儿子的出生,彻底改变了夏长兴的生活。儿子刚生下来就连续高烧不退,送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如不能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而当时他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500元,为给儿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巨额债务。

  为了救儿子,为了还债,夏长兴毅然辞职,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了卖大米的生涯。创业之初异常艰辛,夏长兴每天清早起床,骑着三轮车到粮油店批发大米,再走街串巷叫卖,经常到晚上八九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好在,一年下来,他攒下2万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户。

  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要扩大经营就得有固定的场所。于是,他租下一间门面,开了家粮油门市部,批零兼营。

  “中国合伙人”老同事联手再创业

  随后几年,夏长兴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从一家门市部发展到四五家门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儿子的病经过手术治疗也痊愈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夏长兴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1999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粮食部门开始整体改制,几个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牵头,把粮食局的大米加工厂盘下来。最终,夏长兴拿出20万元,老同事则拿出自己买断工龄的钱,一起入股办厂。

  2005年,在大米加工厂的基础上,夏长兴正式成立了天安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金碾王”商标,推出了“晚金优”、“农家晚粳米”等系列产品。2009年,“金碾王”被评为武汉市著名商标,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3年被评为武汉名牌。天安米业也被评为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2年的产值超过了1亿元,产品还销往云南、广东、上海等多个省市。

  尽管事业越做越大,夏长兴并不满足。他着手在蔡甸玉贤镇新开加工厂,对大米和一些当地农作物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采访中,夏长兴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豆丝自动化加工车间和兰花豆加工车间。其中,豆丝是把大米和绿豆混合打成浆,摊成皮切成丝,夏长兴还对这款武汉人喜爱的特色小吃进行了创新,推出了杂粮、莲藕、绿豆、黄豆、荞麦等多种口味。

  仅需2分钟米浆就变成豆丝 1月19日,记者来到万顺农产品合作社的生产厂区,这里过去曾是当地一所小学,豆丝生产线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学楼里。“一楼是磨浆车间,核心设备都在二楼。”合作社负责人夏长兴大手一挥,带着记者直奔位于二楼的糊化成形车间。“糊化成形”说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这是整个豆丝制作的关键。车间里的两台转轮式电动烙豆皮机器,是合作社与武汉工业学院食品学院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生产的专利产品。

  夏长兴说,豆皮的厚度影响豆丝口感,也影响后期晒干的时间。在烙豆皮的过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没“卖相”,温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过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圆形的平底锅,以蜂窝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温度飘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卫生,品质也不稳定。要想大规模生产豆丝,就必须走机械化道路。用机器生产出来的豆皮,厚薄均匀,颜色亮白,口感和外观都远胜传统手工豆皮。“机器每天可烙豆皮一万斤,只需一个工人就能操作。”

  生产出来的豆皮厚3毫米,宽60厘米,像玉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从机器中吐出。在传送带末尾,一位工人将豆皮卷成圆筒,送入切丝车间。在切丝车间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宽的湿豆丝。随后,湿豆丝又随着传送带,送入长约20米,温度约60摄氏度的高温烘干车间。经过一次烘干的豆丝落入一楼的低温烘干车间,经过二次烘干后的豆丝就可以进入包装车间了。

  从米浆到豆丝成品送入仓库,等待包装,全过程只需2分钟。而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豆丝,仅晾晒就要花费一周以上。

  豆丝产值翻番网销全国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丝生产线正式投产,到2014年春节前,产值达到800万元。2014年春节后至今,合作社已经生产豆丝300多万斤,产值达1300万元,预计在2015年春节前能达到1600万元,产值实现翻番。

  由于统一购买生产资源,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市场,社员去年人均收入1.7万元。2013年,万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合作社”。

  几年时间,玉贤种植大户社员从5人发展到现在的26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社员达到40多人。合作社与各大连锁超市和农贸批发市场都有良好的营销合作,销售额逐年递增。“豆丝产业正在发展的上升期,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过节不赶工,保证豆丝品质是关键。”“过去还有农户自家晒了豆丝拿到集市上卖,现在他们弃了老把式,从合作社批发豆丝,去市场零售。”夏长兴得意地说。去年9月,夏长兴开通了电商平台,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网络,以厂家价格购买豆丝、荷兰豆等特色农产品。“现在每天都有至少20单生意,顾客清一色的好评。”

  ■导师点评

  湖北豆丝走出作坊传统食品工业化路更宽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粮食与果蔬加工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何建军认为,夏长兴从走街串巷卖大米,到开公司加工大米,再到对农作物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不断提高。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对湖北特产——豆丝的传统作坊式加工方式进行了改良升级,研发出自动化豆丝生产线,改变了过去只有秋冬季节才能加工豆丝的局面。自动化生产的豆丝,在营养搭配、品质控制、卫生安全等方面,均较传统作坊豆丝有了“质”的飞跃。

  豆丝生产符合我国提倡的传统食品工业化、主食产品工业化,是当下国家政策积极支持和倡导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他建议夏长兴积极申报专利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多种营销模式(尤其是电商销售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尽快走出产大于销的局面。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8

  2005年,26岁的吴艳还是四川省江油市一家棉纺织厂的纺织女工,一个月收入700元。吴艳的家在农村,自小家境贫寒。那个时候的她,因为胆小自卑,就连跟别人说话都有严重的障碍。为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胆小害羞的吴艳竟然要干出一件在别人看来胆大包天的事情,她竟然要主动选择下岗,回老家创业。这件事情激起了丈夫黄秀东的强烈反对。黄秀东认为,吴艳跟生人讲话都困难,更别提自己创业了。

  但吴艳却不顾丈夫的反对,2005年她带着下岗安置费和借来的5万块钱,独身一人回到距离江油市200公里的家乡——大英县象山镇白角滩村,干起了山鸡养殖。山鸡养殖对吴艳来说完全陌生,她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在家乡租下了一所旧校舍和小山梁,买了300组种鸡。由于缺少资金,吴艳没有孵化设备。她土法上马,想用电热毯加棉被进行孵化,结果第一批1000多只蛋全部报废。吴艳没有气馁,第二年,她又借了些钱,并请来一位畜牧局的亲戚驻点指导,一批批的小山鸡终于孵出。

  与此同时,吴艳还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拜师学艺等途径学习养殖技术,并运用到实践中。她废寝忘食地守在养鸡场观察山鸡采食、产蛋等情况,摸索科学养殖方法,使山鸡存活率大大提高。半年后,山鸡到了发情季节,开始产蛋,这可把吴艳高兴坏了。然而,高兴之余吴艳没有想到,等待她的却是现实一连串的打击。2006年,吴艳拿着山鸡到饭店推销。她在大英县卖山鸡是独一份,就定价为300元一只。可她找了十几家饭店,都没人买账。

  鸡养大了卖不出去,5万元本钱已经所剩无几,吴艳陷入了资金困境。又累又急,她突发了急性胆囊炎。孤零零一个人趟在医院里,吴艳已经穷得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了。但吴艳没有想到,就是这一次生病,却让她在绝望中遇到了一位重要的'人,不仅给她的财富带来转机,还让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人就是杨建设,是当地卫生院的院长。吴艳付不起医药费,杨院长二话没说先帮她看好了病,告诉她,等有钱了再来还。

  一个月后,吴艳出院了。为了答谢,她请杨院长到家中做客,还炖山鸡给杨院长吃。这次吃饭让杨院长对吴艳有了更深的了解。没想到,杨院长听说吴艳的山鸡难销,竟然主动帮她宣传。杨院长的热心帮助,让吴艳封闭的心变得开朗起来,她开始尝试着交朋友,没想到这些朋友竟然成了她前期开拓市场的最好途径。2007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她把山鸡卖到大英县的几家野味馆,价格定到每只198元,一共净赚了三十多万。

  2007年8月份,吴艳跟四川九寨沟一家公司签订了15万只山鸡的购销合同。吴艳的丈夫黄秀东也辞去工作跟她一起干。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她把三十万元全部投入,跟二十多家养殖户成立了合作社,由她卖鸡苗给农户,等山鸡出栏后再统一销售。本来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吴艳没有想到,随之而来的天灾竟然要把她逼入绝境创业故事山鸡养殖投资创业。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九寨沟也是重灾区,15万只山鸡合同全部终止。一天,吴艳回到家,被家里的景象惊呆了。

  合作社的养殖户从吴艳手里买来的鸡苗,养到出栏了又卖不出去,大伙都急了,天天坐在吴艳家里摔摔打打,就是想让吴艳按照合同收鸡,因为农户自己不知道山鸡的销路在哪。为了卖鸡,吴艳两口子在四川省内到处找销路。2009年5月,跟养殖户承诺的10万只山鸡依然找不到销路,吴艳也实在没有钱去收购养殖户手里的鸡了。无奈之下,她要瞒着丈夫去做一件事情。过了不几天,丈夫黄秀东就发现一件奇怪的事,一到晚上,吴艳总是对着一面小镜子比比划划,嘴里还念念有词,问她干什么她也不说。

  原来,吴艳打算去向县委书记寻求帮助,但一直以来她都有一个弱点,跟陌生人一说话脸就红,特别是跟她觉得重要的人对话时,她就更是紧张。于是,吴艳想出了一个办法,头天把要说的内容和县委书记可能会问到的问题都写在纸上,然后背下来,对着小镜子反复练习。吴艳对着小镜子练习之后,第二天直接找到了县委书记,不但争取到了一万元的资金补助,还获得了十万元的贷款。这件事情,让很多人都对吴艳刮目相看。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9

  王云杰是一名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每个月工资仅几百块钱,每天均要按时上班,在打工不到一年后,他选择了回家乡创业,在村里看到有村民养鸡赚了不少钱,而且鸡肉都是供不应求。王云杰也按耐不住了,拿出自己的积蓄加上家里人支持,买了一批100多只鸡回家饲养。

  养鸡需要精心的呵护,稍不留神就养不活了。由于没有做好防疫,100多只鸡全部病死,一下损失了几千块钱,第一次创业就遭遇失败,对王云杰的打击不小。失败的经验教训让王云杰明白,养鸡是一门精细的技术活,没有掌握真正的`养殖技术,是根本无法靠养鸡赚钱的。于是他跑去镇上的网吧上网了解相关信息,当得知在梧州蒙山县一个兔业公司有着先进的养鸡技术,他又一次自掏腰包到该公司培训跟班学习一个月。

  学成归来后,王云杰决心大干一场,扩大养鸡规模。他的想法得到了在县城做生意的表哥支持,投资10多万元在交通相对便利的三里镇上河村筹建鸡业园,王云杰则负责技术与管理。2009年6月,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兔业园正式建成,当年购买笼位1200多只,引进种兔60多组(每组为1公4母),共三个品种。

  当鸡业园上了一定规模后,王云杰再投入15万元,新建鸡舍600多平方米,购进笼位1600多只,购置饲料加工设备一套。全场计划发展基础母鸡600只,种植优质木草20亩,到时年可出栏商品鸡18000只左右,产值达到100万元。此时,王云杰想到了带动附近农户发展兔业养殖,他计划采取基地+农户的养殖发展模式,即基地跟农户签约,按chengbenjia提供鸡种,要求每个签约农户至少养殖20只基础鸡兔,基地负责技术服务到户,由农户自繁自养。鸡业园负责组织对签约农户生产出来的商品鸡进行统一销售,然后从收入中补齐提供种鸡的差价。按照这个模式,每个农户每年从养鸡项目中纯收入不低于15000元。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0

  2015年11月30日,记者走进湖南怀化溆浦县祖市殿匣垅村,采访大学生“放牛娃”罗治团。牛舍就在一座山坡上,一排排的黄牛或悠闲自在地吃着草,或“哞哞”叫着相互嬉戏,罗治团正挥着铲锹在牛舍中清理粪便。

  罗治团1990年出生,7岁便开始帮家里放牛。“牛儿还在山坡上吃草,白云在青山顶子上缭绕,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天边,清清流水伴着牛儿吃草的声音……”罗治团说,这是他儿时放牛生活的写照。

  也许正是由于童年的放牛经历,加上自己畜牧养殖专业毕业,让罗治团甘心抛弃在城市里月薪7000多元的工作,辞职回家乡养牛。他创办了养牛合作社,创建了从繁衍、防疫到出售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改变了祖祖辈辈天然散养状况。

  一个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大学生,甘愿回乡村生活?面对别人的疑惑,罗治团说:“刚开始,自己也觉得有些难为情。回乡的举动让村里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背地里议论纷纷。但接触养牛的时间一长,我就愈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罗治团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养牛上。他脱下西装,换上工作服,走进牛棚,又当起了“放牛娃”。

  清杂草、铺地砖、焊牛舍……修缮养牛场,没有请一个工人,罗治团整整忙了一个月。购买玉米、草料,准备饲料全过程都是自己完成的。

  2013年,罗治团筹备7万多元,从外地引进了架子牛,正式开始他的养牛生活。喂牛、洗牛舍、除粪便、医治牛病……他的父亲负责拌料喂牛,其他很多事情都要靠罗治团一个人做。冬天干活只穿一件衬衣都是一身汗,夏天光着膀子整个短裤都湿透了。

  养牛的道路不仅辛苦,也伴随着困难和波折。2013年5月,购进的十多头云南黄牛中就出现了问题。经过长途运输,以及气候和温度的差别,牛出现很大的反应,表现出不进食、咳嗽的症状。自己虽然拥有专业的畜牧知识,但毕竟由于养殖经验不足,依然没能及时判断出病因。他求助大学时候的老师,并取样送去学校化验。最终确诊牛是感染了“巴氏杆菌”,因为处理得及时,才避免了较大的损失。

  意识到技术不足是养牛遇挫的重要因素,他多次来到县城的畜牧站和县畜牧局,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年参加了人社局第一期免费创业培训。之后,经常有专业畜牧工作人员为他上门指导。他还被纳入省里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政府技术与资金的双重支持下,罗治团又重新修建了一栋牛舍,养殖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并扩大了养殖规模,目前出栏的黄牛达到80多头。

  三年的养牛经验让罗治团看到,要想养殖事业得到发展,光靠个人力量是不行的,养殖场必须逐步走上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集约化的道路。于是,在县畜牧局、就业局的支持下,2015年他牵头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

  “其实我想带动村里人一起致富。”罗治团说他会继续发展肉牛,用科学的方法养殖、用网络的渠道销售,一步步发展壮大。村民有谁愿意养,他会免费提供牛仔,养大后按照市场价回收。“吸引村民参加就要让他们得到实惠。牧草、技术都可以提供,农户只要付出简单的劳动力,就可以在家创造财富。”

  2015年7月,因为真心为村民着想,带领村民致富,他得到了广大村民的支持,当选为匣垅村村主任。

  “放牛娃”的春天也一样缤纷多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放飞自己的梦想。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1

  军人有异于常人的品质,受过特别训练,他们退伍更具有创业的品质,今天我所讲述的是一个退伍军人的农村养鸡致富故事。

  刘杰的创业致富故事要从2011年说起,在2011年他退伍了,退伍以后本来可以在县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依然放弃了去县城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农村,回到了那个自己热爱的家乡。他在农村致富网上看了许多关于农村创业致富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他在农村致富网上学到了许多农村养殖方面的技能和看了一些农村致富故事,他被那些农村致富故事激励了,而且还看到了农村致富的希望,最后他确定在自己的家乡养殖野鸡。首先需要的就是资金,他向他们的亲戚和邻居借了几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然后在家旁的小树林中划开了一片地来养殖野鸡,把养殖野鸡所需要的一切都准备好,然后去野鸡苗厂进了一小批野鸡苗,再慢慢去喂养,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也学到了许多在网上没有的东西,他养殖野鸡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在喂养的同时也去联系一些饭店,酒店和一些中小型公司,等野鸡长大的时候,公司也早已经联系好了,就这样他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也走出了他农村创业致富之路的第一步。

  从那以后,他一步一步的加大了野鸡的养殖量,同时也挣到了越来越多的钱,他的成功致富故事是我们这些人学习的榜样,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创业致富之路,希望将来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创业致富之路。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2

  在农村里,现在有很多的人还在种植庄稼,但是种植庄稼的农民,最怕遇到干旱还有大暴雨,遇到这样的天气,农民们真的是很揪心,不仅影响了庄稼的生长,而且收成都不好了。

  这不,有一些农民就不种庄稼了,开始养殖土蜜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敢养殖蜜蜂,因为养殖蜜蜂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很容易就会被蜜蜂给蜇了,被蜜蜂蜇了会痛好几天。

  但是还是有胆大的农民敢养蜜蜂,因为养蜜蜂获得的利润是很大的,蜜蜂产的蜂蜜,像农民这种收的蜂蜜都是很纯正的蜂蜜,一斤就可以卖到200-400元不等的.价格。

  蜂蜜里面含有很多的营养成分,而且经常喝蜂蜜的女性,皮肤也会变得很好,有美容养颜的效果哦。

  小伙伴们,你们喜欢喝蜂蜜水吗?一般你们喝蜂蜜水都是下几勺蜂蜜呢?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3

  孔雀养殖场主人叫陈思红。据介绍,陈思红算是广东惠东孔雀养殖第一人。陈思红原本是惠阳淡水人,对孔雀很有兴趣,当他获悉在江浙一带有人饲养孔雀的消息后,便萌发了养殖孔雀的念头。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思红到梁化镇游玩,到处鸟语花香、青山绿水的场景让他下定决心在梁化镇养殖孔雀。不久,陈思红在梁化镇黎光村办起全县首个孔雀养殖场。养殖场饲养了成年孔雀种苗100只(其中80只母、20只公),同时还购买了100只幼孔雀(每只成本200元)进行饲养,品种为蓝孔雀,从印度引进。“由于没有养殖经验,一开始就遭遇了困难。”陈思红回忆说,当时由于保温工作没有做好,100只幼孔雀全部死了,好在成年孔雀种苗没事。

  这次失败让陈思红更加小心翼翼,通过上网查询、看专业书籍等学习孔雀养殖和孵化技术。而随着成年孔雀种苗的不断产卵孵化,养殖场的孔雀数量逐渐增多,孵化成功率也达80%以上。由于孔雀数量较多,陈思红相继在该镇的星湖村和黎光村增办了2个孔雀养殖场。“目前3个养殖场孔雀数量有3000多只。”陈思红说,加上其他养殖户养殖的'数量,全镇孔雀养殖数量有5000多只。

  旅游景点引进孔雀吸引游客

  虽然孔雀养殖在当地属于新鲜事,但一些精明的商人却看好这种高雅的鸟类,将其展示在旅游景点,作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据陈思红介绍,当地山区有个度假村,以前客流量不是很理想,当了解到梁化有孔雀养殖场后,度假村老板找到他,商量在度假村引入孔雀事宜。陈思红欣然应允,并亲自协助对方搭棚,传授养殖技巧。得知度假村有孔雀,许多游客都会带小孩前往观赏,特别是碰到孔雀开屏,更让游客兴奋不已。一段时间后,度假村游客不断增加,特别是到了周末,更是热闹非凡,其中一部分游客是慕名前往观赏孔雀的。

  部分养殖户养孔雀致富

  “孔雀还是比较容易养的。”陈思红说,在人们印象中,孔雀是一种高贵的鸟类,不太容易养殖,其实不然,在一定程度上,孔雀甚至比鸡鸭更容易养殖,只要做好幼年孔雀防寒措施便可,而且孔雀食量不大,每天喂一次就可,也很省人工,一般一个人可管理1000只。

  据陈思红介绍,蓝孔雀目前主要分观赏性孔雀和食用孔雀两大类,观赏性孔雀一般养殖时间较长,要2年以上,价格比较高,而食用孔雀大约养殖6至8个月,价格相对较低。“由于孔雀养殖在当地尚属新兴行业,现在还处于推广阶段。”陈思红说,目前养殖场主要培育孔雀苗出售,并于2014年成立了合作社,有社员近100户。通过推广和社员带动,目前除梁化镇外,附近的大岭等镇开始有农户养殖。有的养殖户通过养殖孔雀走上了致富道路。有一位陈姓湘籍人,以前在梁化镇马鞍岭村办养猪场养猪,亏了40多万元。2013年改养孔雀,开始养殖100只,去年再扩大养殖规模,养了500多只,养殖几个月后出售,收入近10万元。前不久,该养殖户用通过养殖孔雀赚到的钱买了新车。

  “孔雀养殖到一定阶段,将会销往餐馆、酒店等。”陈思红说,蓝孔雀是可以上餐桌的,目前在江浙一带比较盛行。广东在美食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和氛围,特别钟爱煲汤喝,因此孔雀食用在广东有着很大的潜力,而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孔雀生长。为动员当地农户养殖孔雀,陈思红在打理好自己养殖场之余,便免费为当地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等,使得养殖户不断增加。他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将梁化打造成孔雀养殖大镇。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4

  讲述人:王艺洁

  198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从事土地规划相关工作。2015年放弃待遇优厚的白领工作,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在大连经营以肉驴养殖基地为主体的品牌生态农业,自封“东北驴妞”。

  毕业院校:辽宁师范大学

  2009年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校期间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辽渔奖学金。

  感谢大连

  在参加大连团市委组织的YBC青年创业培训班时,我不但学习了创业相关的知识,得到许多优秀创业导师给予的建议、指导帮助,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创业伙伴,培训结束后还成功获得团市委的创业青年扶持资金并配备创业导师;在基地建设中,金普新区农业、畜牧业等相关部门,在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都给了我最大的指导和支持。

  WIFI、空调、写字间……以前心中的“理想地”,如今我早已离它远去;挎包、职业装、高跟鞋……那些曾经的“标配”,现在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累赘”……人都说就业、创业的路千万条,而我,一个毕业四年的女大学生,却做了一个惊掉人下巴的选择——放下城市生活和安稳工作,到农村去养驴!

  如果哪天你来到金普新区杏树街道杏树村的益园肉驴养殖基地,就会在一队悠闲散步、吃草的驴群之间,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白净斯文、身材瘦小的女孩。这个每天与驴为伴的女孩就是我,一个在城里生活了29年,工龄还不够一年的“驴倌”!

  我出生在黑龙江省鸡西市,12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大连金州区定居;高中毕业后,曾因户口迁移问题没能按时参加高考。辍学在家的两年里,我先后做过推销员、补习老师等;2009年,我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到北京争取了一份与所学专业不相干的土地规划工作……或许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不墨守成规的我。在北京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逐渐厌倦了那繁华却孤独的生活和平稳而乏味的工作,几次到北京郊区的乡村做勘测、规划工作时,让我对农村生活及农业发展有所了解,也对生态型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浓厚兴趣。那时我就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到那片“广阔天地”中“作为”一番。

  2014年,我征得父母同意,辞去了北京的工作返回大连。在代理一种阿胶产品时,我发现阿胶的主要成分就是驴皮,而且时下这种东西特别稀缺,价格也一路飙升。这时,我萌发了养驴的念头。一开始,很多亲戚朋友认为我的行为不可思议,妈妈更是认为我在开玩笑。

  家人、朋友的不理解,激发了我潜藏在内心的倔强。之后的几个月里,我像一头倔强的毛驴一样,疯狂地学习肉驴养殖知识,多次到山东等养驴大省去实地考察、调研。最后,当我拿着自己撰写的可行性报告,向父母阐述了肉驴养殖的前景,及如何规避风险后,他们答应为我的项目出钱、出力。

  除了父母的支持,我在创业期间还得到了全方位的帮扶:在参加大连团市委组织的'YBC青年创业培训班时,我不但学习了创业相关的知识,得到许多优秀创业导师给予的建议、指导帮助,还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创业伙伴,培训结束后还成功获得团市委的创业青年扶持资金并配备创业导师;在基地建设中,金普新区农业、畜牧业等相关部门,在相关政策法规等方面都给了我最大的指导和支持。我的梦想终于可以扬帆起航了!

  2015年,我在邻近高速公路的杏林村选取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引进了40头驴苗。养驴真不是件轻松活,从配饲料、喂食、洗澡,到清理驴舍、防疫保健……我每天都在围着驴打转。

  我刚刚引进驴苗不久,就发生了几十头驴崽踢毁围栏集体“出逃”事件。眼看着一头头力气比我大很多的驴往外跑,我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拦住它们。多亏当时父母在场,再加上附近村民连夜赶来帮忙,终于把出逃的驴一一拦住,当时逃得最远的驴已经跑到五六公里之外。从那以后,我不但为驴舍加装了钢护栏,更是每晚都要来驴舍巡逻几遍,直到驴儿们慢慢适应了周围的环境,我才能睡上安稳觉。养驴的日子虽然辛苦,我却乐在其中。每当看到驴儿们大口大口高兴地吃草料,吃完了还向我眨眼、亲昵地用头蹭我时,所有的辛苦都消失了。

  经过我精心地照顾,当初引进的小驴苗已慢慢长大,即将进入销售阶段。为了达到自己最初设定的“发展绿色、生态、品牌农业”目标,我在养驴的同时,还在基地种植了蔬菜,养了一些溜达鸡、溜达猪。目前,我成功注册了“非常驴”的商标,并着手研制驴肉制品。未来基地将以会员制、网络销售、专卖制模式进行销售,并逐步扩大市场。

  这就是我,一个“东北驴妞”的创业故事,可能有人会说我“像驴一样倔强”,而我却想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就业、创业不一定非要固守城市,在农村、在基层也有着广阔的创业、就业天地,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

  跑回农村养驴并非大材小用

  记者:你接受过大学教育,明明可以靠学历吃饭,现在却干起了技术含量并不高的肉驴养殖,有没有人说你“大材小用”?

  王艺洁:太多人这么说过了,说我“读书读傻了,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非要跑回农村养驴,十几年书真是白念了……”但我认为我的书没白念,虽然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养驴上,但十多年的教育赋予了我开放的思维和先进的理念。在我市农村,从事肉驴养殖行业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没有学历的村民,他们把思想牢牢禁锢在养殖这件事上,而我要做的是一个产业链,要用一种新的养殖方式改变传统养殖模式。比如我基地里的生态养殖,购入大豆榨成食用大豆油,豆油售出,豆粕豆饼用于驴及家禽饲料;秸秆是驴饲料的一部分,回收秸秆,粉碎后用于驴饲料中,既给当地农民增加了额外收入,又有效解决秸秆燃烧问题,减少了空气污染。驴粪又是农田的天然好肥料,农民可避免使用化肥,有利于生产无公害作物。未来还要采取“公司+核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绿色生态品牌农业。

  会在绿色生态品牌农业这条路上,坚持住、走下去

  记者:我市养猪、养鸡等养殖业正逐渐规模化、产业化,你为啥选择养驴?

  王艺洁: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驴肉不但肉质好、口感好,含有高级不饱和脂肪酸,里面包含亚油酸和亚麻酸,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有非常良好的保健作用。而且驴浑身都是宝,肉、皮、骨、内脏、油脂等都有其独特的养生价值。从养殖方面来说,驴的食量小,饲料用量是马的二分之一左右,且抗病力、耐热、耐寒能力都较强,但由于饲养周期较长,繁育慢(一年产一胎),驴肉市场供应相对少得多。在我市,肉驴养殖大都是散养状态,没有成规模的养殖基地,发展肉驴养殖基地可以填补当地市场空白;此外,市面上售卖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注水驴肉”、“马、骡肉伪造驴肉”比比皆是,因此,以肉驴养殖基地为依托,发展品牌生态农业很有市场前景。

  记者:目前基地发展是否遇到困难和瓶颈?

  王艺洁:最大的问题就是销售,基地的肉驴现在一部分是通过农村市集整头销售,一部分是有人通过口碑营销了解我在做的产品会主动上门收购,这样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利润空间也很小。

  分析原因,一是自己的品牌没推广出去;二是大家对驴肉的价值并不了解。最近,我刚刚注册成功自己的商标“非常驴”,我想以开设驴肉产品体验店等推广模式发展驴肉深加工;同时结合电子商务的理念在网上销售;希望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探讨品牌推广营销和策划。不管遭遇什么困难,我一定会在绿色生态品牌农业这条路上,坚持住、走下去。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5

  今年36岁的吴昀羲,家住田园镇勐廷社区春花地村民小组。几年前他介绍,一方面是自己小时候就跟父亲到山上找过野生胡蜂,对胡蜂有特殊的记忆,另一方面是“2013年的时候,我偶然在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上看到人工养殖胡蜂致富,就萌生了养殖胡蜂的'想法。”

  当时,吴昀羲还在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上学,有了养殖胡蜂的想法后,他一边上课,一边开始学习胡蜂养殖技术。2014年,职校毕业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忙于找工作,而是在父亲的支持下到德宏学习胡蜂养殖技术。

  2015年8月,吴昀羲学成回家,并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始培育蜂王养殖胡蜂。说到自己的创业经历,吴昀羲笑笑说:“当时很多人都在说我傻,但现在很多人看到我成功了,都说我有想法。”

  今年4月,吴昀羲成功培育400多个蜂种,并出售了200多个,收入7000余元。今年6月,出售了110多窝标准蜂群,收入30000多元。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6

  有“观赏鱼之王”称号的锦鲤,是一种高贵的大型观赏鱼,其色彩缤纷艳丽,花纹千变万化,再加上对水质要求不高,易繁殖,得到众多养鱼爱好者的喜爱。在广东惠州龙门县龙潭镇土湖村,邓润球投资兴建了一家锦鲤养殖场,专门繁育养殖锦鲤。

  有的锦鲤单条售价过万

  进入邓润球的养殖场,可看到大大小小的露天鱼池和室内鱼池。在室内鱼池,鱼池都作了编号,不同的鱼池里养着大小不同的锦鲤。工人正坐在鱼池边上挑选鱼苗,合格的鱼苗放进增氧的鱼缸,不合格的鱼苗则放到桶里,经冷冻后喂龟。

  在室外的鱼池里,增氧机有规律地发出声响,水下可看到色彩艳丽、四处游动的锦鲤。“这条昭和锦鲤要1万多元,锦鲤的售价与鱼的体型、质地、花纹有关。”在室外的鱼池里,邓润球指着池里长度约40厘米的锦鲤告诉记者,他的养殖场的锦鲤品种主要有昭和、红白、大正3个品种。

  邓润球介绍,这些锦鲤都是他自己利用种鱼繁殖养殖出来的。养殖场从2010年开始建设,共有20多个鱼池,其中室内鱼池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目前,养殖场有六七名工人,每年产鱼近2万尾。

  邓润球养殖场的锦鲤种鱼一般1年产2次卵,1轮繁殖180万尾左右鱼花,成活率大约50%,即约有90万尾鱼花会成活下来,然后经过3次的'挑选才能最终成为合格的观赏锦鲤,第一次挑选时间为35天后,鱼花成长为手指大小的鱼苗,大约只有5%左右的鱼苗合格,1年内会进行第二、第三次挑选,每次都只有40%~50%的合格率,最终下来,1轮繁殖的合格锦鲤接近1万尾。

  龙门优良水质促他决定养鱼为业

  邓润球是怎样“看上”锦鲤养殖的呢?原来,邓润球是东莞虎门人,一直很喜欢养锦鲤,家里大大小小的鱼缸、鱼池都养了锦鲤,平时就通过看专业书、听朋友讲解、自己摸索等掌握和提高养鱼技术。

  一次偶然的机会,邓润球跟朋友到龙门游玩,发现龙门的生态环境好,水质优良,很适合养殖锦鲤。于是,回到东莞后他就跟家人商量,决定到龙门投资兴建锦鲤养殖场。邓润球托朋友从日本引进了两条优良的种鱼,开始摸索养殖技术。

  一段时间后,邓润球发现在鱼缸养锦鲤和在养殖场养殖是两回事。养殖场养殖更讲究规模化养殖、统一化管理。经过几年来的不断研究、探索,邓润球终于掌握了一套比较成熟的锦鲤养殖技术。如今,他的锦鲤已经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他还在东莞开设了锦鲤销售部专门负责养殖场的锦鲤销售工作。

  “曾经有内蒙古、北京的客户专门到我们养殖场选购锦鲤鱼苗。”邓润球告诉记者,自己的养殖场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不但在国内,连在东南亚等地都有人主动问津了。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7

  十多年来,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张相镇谢家屯村村民隋立国、赵玉明夫妇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过越红火,谈起致富的原因,隋立国、赵玉明夫妇连说,这主要得益于狐狸养殖这一致富项目。

  隋立国、赵玉明每天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给狐狸准备早餐,这早餐的搭配很是让记者惊讶。原来,为了保证狐狸皮毛的光泽度,他们每天都要给狐狸喂食新鲜的刀鱼和肉。隋立国、赵玉明夫妇告诉记者,狐狸一日三餐的营养配比都十分重要,热量太高,会让狐狸体重太大,热量太低,影响皮毛的质量。因此,为狐狸搭配营养成了隋立国、赵玉明夫妇养殖狐狸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除此之外,狐狸的.人工受精及产仔也有学问,一定要为临产的狐狸准备极其安全、舒适的环境,防止狐狸受到惊吓后吃掉幼崽。说到养殖狐狸的收益,隋立国、赵玉明夫妇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他们夫妻二人告诉记者,他家的狐狸最多时存栏700多只,每只狐狸能卖到500多元,按照每年出栏500多只狐狸计算,一年收入20万元不成问题。今年他们还新增加了养犬这一适应市场需求的致富项目,现在他家共有克基、法牛、秋田、八哥、西德等大小型犬五个品种,共40多只,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8

  谈起“宝峰黄”肉鸽,就不得不谈到龙凤桥村民旷伟了。

  今年44岁的旷伟是土生土长的重庆永川宝峰镇龙凤桥人,修长的身板,略显黑瘦的面庞上,流露出这个农村汉子的坚毅与执着。

  2005年春节前夕,旷伟骑摩托回家的途中发生车祸,导致粉碎性骨折。

  他放弃了此前的煤矿工作,在朋友的怂恿下,到了昆明,做起了服装生意。

  昆明的服装生意不好做,没几个月,旷伟便决定,回家宝峰,同时,把服装生意也“搬”回了家。

  那时,旷伟常骑着摩托,托着大包小包的服装,辗转于宝峰、来苏等场镇,经营地摊服装生意。

  2006年的一天,旷伟来到来苏摆服装摊子。

  “咕——咕——咕,咕——咕——咕”,紧挨着旷伟的服装摊子,一个卖麻鸽子的引起了他的注意。

  从与卖鸽人的攀谈中,旷伟盘算着,得出了一个结论:卖鸽子比卖服装划得来得多。

  旷伟毅然决定:养鸽子。

  有了这个念头,旷伟放下服装“挑子”就出发,随即到四川大邑、广东佛山等各地“取经”,考察肉鸽品种、养殖、销售市场进行。

  2006年,旷伟以190元每对的价格,到广西买了200多对种鸽,在家里当起了“鸽子王”。

  第二年,旷伟的种鸽规模达到了500对。

  那些日子,听着鸽子欢快的“咕咕”声,旷伟心里特别舒服。

  为了尽快掌握养殖技术,聪明的旷伟一边从书上学、网上学,到外面一些名气较大的肉鸽基地学习,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积累自己的.实践经验。

  当肉鸽养殖规模扩大到1000对时,一场鸽疫差点将他彻底击垮。

  2007年6月,旷伟发现一只鸽子患病死了,随即疫病迅速蔓延到难以控制的地步。

  查阅资料,旷伟敏感地意识,自己的鸽子患了新陈疫(俗称鸽瘟病)。

  那时他刚捡了20只病死鸽子去埋,回到鸽舍,又有20只鸽子死了……

  短短一个星期,旷伟养殖的鸽子死了一半,直接经济损失就达9万多元。

  走投无路之时,旷伟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决定用治鸡瘟病6倍的剂量,将药水从已经染病的鸽子的鼻子滴进去……

  第二天,旷伟惊奇地发现,那几只试用大剂量药物的鸽子活蹦乱跳的。

  根据旷伟的实践经验,专家推算,防治鸽子新陈疫,需要治鸡新陈疫4至6倍剂量的用药标准。

  鸽棚建起了,旷伟肉鸽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现在,旷伟常年种鸽养殖规模发展到4000多对,年销售出乳鸽10多万只。

  按今年批发1只12元(今年市场疲软,往年每只市场价十四五元)计算,旷伟的肉鸽养殖基础年产值也在100万以上。

  由于主要喂养的是玉米和豌豆,不像其他鸽子煲出来的汤现白油珠,用宝峰龙凤桥的鸽子煲出来的汤现黄油,特别鲜香,人称“宝峰黄”。

  就是旷伟一手培育起来的“宝峰黄”肉鸽,如今成为了重庆市场的抢手货,占了重庆肉鸽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19

  “去年卖鸡苗、商品鸡9300多只,除去饲料和防疫开支,纯收入近十万元。”甘肃环县演武乡佛岔村小伙白永鹏开心地说。

  今年30岁的白永鹏大学毕业后,在外创业5年,收入不容乐观。2014年,他听说毗邻的镇原县三岔镇有人养芦花鸡致富,便多次跑鸡场考察学习,他了解到这种鸡生长快、易育肥,好管理,就下决心干好这一行,从鸡场里他学习掌握了防疫、孵化等技术。

  2016年3月,白永鹏在离家1公里的山脚下,用围栏圈了50亩山地,建成了育雏室、鸡舍、消毒室、场库等。半年后,他买了1万只芦花鸡苗。刚调回鸡苗的那个月,他经常顾不上吃饭,每天在鸡舍除了喂食,还要观察鸡苗的生长。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鸡成活率达到99%,为了周转资金,他先出售了5000只小鸡,剩余的'当肉鸡来养。

  当白永鹏正沉浸在买鸡仔赚了一笔的快乐之中时,意外出现了。一个早上,他清洁鸡舍时傻眼了,新鸡舍一角摞着三层死鸡,足足有60多只。他心疼急了,一整天没有心情吃饭。随后,他一边查资料学习,一边向同行请教,找到了死亡原因,原来是鸡本身就有夜盲症,当晚有一个鸡舍维修,鸡舍少鸡多又看不见,才发生了悲剧,他吸取了教训,给鸡舍安装了灯,每晚鸡上架时,都会开灯一会儿,此后,这种事故再也没有发生。

  去年冬季,卖鸡途中,生怕鸡受冷生病,开车走之前,他用篷布裹住车仓,可到了集市,40多只鸡不明原因地死了,死鸡又不能卖,本想赚一把,不料却赔了。事后查找原因才知道,鸡不怕冷,就怕热。

  在白永鹏的细心打理下,养鸡场逐步正规化。然而,眼看着这一茬鸡马上就能出栏了,可销路很少。他心急了,一有空就到邻近的演武乡、三岔镇等周边乡镇的集市上做宣传,他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发信息。

  在他不断的宣传推广下,芦花鸡渐渐获得了市民的认可。2017年春节前,他的芦花鸡成了热销年货,一位四川的客商一次性购买了1500只,县城的一名老板订购了200多只。

  鸡场忙不过来,白永鹏就请了一名群众来鸡场务工。养鸡用的饲料、玉米、麸皮等,他都从村里群众家里收购。日前,他又购进了一万只雏鸡,他说:“放养芦花鸡‘钱’景很好,我要不断扩大规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0

  近日,在山东郓城县张营镇小民屯村采访,刚一进村,就如同走进了一个鸽子的世界,村头村尾屋前屋后,一群群鸽子跳跃在高楼红瓦间。现代化的养鸽室内,一排排比阿哥在欢快地觅食……

  据了解,该村共有16家养鸽专业户,养鸽量年上市超过7万只。其中,计生扶助户陈玉生家养了3000多只肉鸽,年出售商品鸽2000只,是名副其实的“鸽子王”。

  一次,陈玉生跟随镇里组织的考察团外出寻找脱贫致富的项目。回家后,他和妻子决定养鸽子,并于2000年东拼西凑了不到2000元钱,建起了鸽舍。鸽舍建成后,他买来150对种鸽,迈开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他算了一笔账,只有饲养得当,每对种鸽一年可繁育7-8对,幼鸽养上20天就能长到500克,6个月又能成为产蛋孵化的种鸽。这样鸽生蛋、蛋变鸽循环下去,岂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商机。

  鸽舍建成后,夫妻俩一心扑在养鸽上,起早贪黑,整天泡在鸽舍里。不懂饲养技术,陈玉生自费到山农大请肉鸽养殖专家教授指导,还买回了大量肉鸽饲养方面的书籍资料。经过努力,他所饲养的肉鸽产蛋率、孵化率不断提高,当年实现利润15000元。为了增加效益,陈玉生找来小木箱,安装上一个200瓦的灯泡搞起了人工孵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鸽子终于出壳了,可饲养了没两天就死了,再孵化再死亡,捧着一只只死去的雏鸽,这个硬汉子流下了眼泪。

  搞养殖没有科学知识不行。为了获得人工孵化鸽子的经验,陈玉生数次到山农大请教,专家和教授都被他的执着感动了。他们一起化验、解剖死掉的鸽子,经过两年的研究,终于找到雏鸽夭折的.原因。目前,他用自己研究设计的孵化箱和喂哺器,18天就能人工孵化出一茬健康的幼鸽。种鸽不用孵化鸽蛋,增加了产蛋次数,增加了养殖效益。为把这一先进技术推广给养殖户,他自己还刻录了人工孵化鸽子的光盘免费送给大家,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养殖效益。

  陈玉生对人们常说:“我能有今天,是与张营镇政府、镇计生协会,特别是张营农村信用社的扶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向周围群众透露了致富秘方:一是富民政策少不了,二是养殖技术缺不了,三是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少不了。

  陈玉生夫妻养了3000多对种鸽,还要搞乳鸽销售,每天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2013年,张营镇成立小民屯村肉鸽养殖合作社,他被推举为合作社社长。由于名气大,又是镇上肉鸽养殖的示范户,来他家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总是有问必答、乐此不疲。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1

  “我养的这些肉鸽已经开始下蛋了,下个月就能孵化出小鸽子挣钱了!”7月9日,站在自家的鸽笼前,河南柘城县张桥镇张桥村贫困户张国民高兴地说。在精准扶贫中,柘城县不搞统一化,而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脱贫模式。张桥村就是依托村里的肉鸽养殖场,形成了肉鸽养殖脱贫专业村。

  张桥村原有贫困户133户,贫困人口458人。经过2014年、2015年两年的脱贫攻坚,现在未脱贫的还有51户139人,计划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出列。张桥村脱贫帮扶单位柘城县委宣传部的驻村干部和来自市盐业局的驻村第一书记,根据柘城县委的要求,积极为贫困户想法子,找路子。

  张桥村的村民张涛,前几年到外地学习肉鸽养殖技术,2014年在张桥村南建了一个肉鸽养殖场。现在,张涛的肉鸽养殖场月纯收入达到5万元左右,效益非常好。张涛在2014年建场时,为帮助他解决资金困难,张桥镇镇长史云洁曾以自己的工资卡担保,为张涛贷款20万元。张涛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发自内心的支持。近两年养鸽事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张涛扩大养殖规模。

  几乎就是一拍即合,在驻村干部的撮合下,张涛与贫困户迅速达成了“公司+养殖户”的脱贫发展模式。张涛为每户贫困户提供40对80只优质的种鸽,帮助贫困户在家里建设鸽笼,免费为贫困户提供养殖技术、防疫药品,签订协议确保回收养殖户养殖的鸽子。养殖户购买40对种鸽的钱由“到户增收”项目资金贴补。

  这一扶贫措施受到张桥村养殖户的拍手欢迎:政府补贴资金,自己不花一分钱,40对种鸽就送进自家院子里的鸽笼里;肉鸽养殖不像养鸭养猪有异味,每天稍微打扫一下就行,院子里空气清畅没异味;给肉鸽每天喂的玉米、小麦家里应有尽有,不需要为购置饲料发愁;技术问题、防疫问题,张涛跑到家里来指导……关键的是,40对种鸽通过繁殖生长,每年基本上能保证1万元的纯收入。

  养殖一小段时间后,贫困户张华影还创新性地在自家鸽笼的最下面,放了几只鸡。鸽子挑食,在吃食时会把一些小麦、玉米啄掉下来,正好让下面的鸡吃掉。这样,张华影不但省去了每天打扫鸽子掉落到地上的残食的麻烦事,又喂肥了几只鸡。

  今年三月份首批发放给贫困户的肉鸽,现在都已经开始下蛋了。下个月就能孵化出幼鸽。张涛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40对种鸽孵化出80只幼鸽,按现在18天的肉鸽每只15元到22元的`价格推算,村民下个月就能收入1200元到1760元。张涛说,现在肉鸽养殖的前景非常好,跑东跑西去打工,不如留在家里养群肉鸽。现在,张桥村已经有很多不是贫困户的村民也想养肉鸽致富了。

  张桥村形成的肉鸽养殖脱贫方法是柘城县实施产业扶贫工程的一部分。目前,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形式,柘城县已经创建了“个体企业+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土地流转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正在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脱贫模式。除张桥村发展成为肉鸽养殖专业村外,张桥镇张集村发展成为了苹果种植专业村,远襄镇陈楼村发展成为了养羊专业村。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2

  “养鸽子要精心、细心,对待它就像家人一样。”3月24日,四川巴中恩阳区文治街道青堡村的早晨还吹着阵阵寒风,而村民张学云却早早来到自家的肉鸽养殖大棚里,一边喂食一边不停地抚摸着笼子里的鸽子。

  青堡村地处距离恩阳8公里的深沟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就是通往山外的纽带。祖祖辈辈耕田种地,靠天吃饭,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

  今年63岁的张学云曾是青堡村“有名”的贫困户,一家4口人,人均耕地2亩,主要种植杂粮豆。妻子患有青光眼,几乎看不见,本人又常年被胃病困扰,2个儿子在外打零工收入微薄,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2015年,为让帮扶精准到位,青堡村村“两委”按照“党建+精准扶贫”理念,把区民政局下派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袁超与张学云进行结对帮扶。袁超根据张学云家庭的具体情况,建议他们一家人发展肉鸽养殖。

  袁超的建议一下就说到了张学云的心坎上。早在几年前,张学云就有了养鸽子的念头。“当时我们一家人都做不起重活路,每年的收入也仅够一家人的开销。”虽然身患重病,但好强的张学荣再也不甘依靠种地和政府的补助为生,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增收致富。

  有了帮扶干部的倾心扶持,张学云说干就干。在经过查询资料和养殖方法之后,张学云又去实地考察,从品种的选择到管理经验,他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记在心里。“我当时就感觉鸽子养殖这行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能够做大做强。并且我感觉鸽子比较好养,自己本来也有这方面的经验。”

  “当时没有本钱,就只引进了70只。”建棚搭舍没钱,自己和妻子就一点一点肩扛手挖自己搞建设。后来,驻村干部帮助他通过产业周转金贷款1万元,争取民政部门补贴3000元,解决了创业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一年时间,张学云的肉鸽存栏量达到了400多只。

  “养鸽虽然不是特别累的事情,但要勤快,一点都不能马虎,该注意的事情一项也不能忽略。”在养殖过程中,张学云认识到,养鸽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必须实行科学饲养。为了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张学云积极参加区畜牧局举办的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经过一年的钻研,张学云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养鸽经。

  如今,张学云的肉鸽养殖逐渐走上了正轨。“现在我们只卖鸽子蛋就有钱赚了,目前鸽子我还不会卖。”谈及接下来的打算,张学云信心满满地说,他今年将再搭建一个肉鸽养殖棚,并把规模扩大到4000只,按目前的市场价格,2017年他家仅卖鸽子的收入就能超过5万元。

  袁超说,张学云除了养殖肉鸽,还养了100只鸡,30只鹅,本人还在村里的玫瑰花合作社打工,已成为村里出名的致富能手。

  看到自力更生的张学云,村里不少贫困户受到激励,也决定自力更生谋发展。“在张学云的带动下,如今,我们已有42户贫困户也发展起了养殖产业。”袁超说,张学云总是毫不保留地把养鸽经验传授给其他村民,现在大家只要有养殖方面的问题,都来找他。

  “现在脱贫了,自己的病也好转了很多。以后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张学云自强不息,他不仅用自己的努力向着致富目标迈进,还将带领全村的贫困户一起实现小康梦。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3

  这几天,浙江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的养鱼大户袁宁岳几乎足不出户,照看着鱼塘里的2万条鲥鱼。与众不同的是,他经营的思贤生态养鱼场里没有挖出来的鱼塘,只有4个用PVC材料做的养鱼池,看起来有点像用来开碰碰船的大池子。

  池子上方还有一座用粗绳和木板做成的窄窄“吊桥”,踩上去晃晃悠悠。袁宁岳每天要在这里走上好几趟,为的.就是实时掌握养鱼池的情况。“鲥鱼非常娇贵,冷了不行,热了也不行,一般在5℃到30℃之间才能健康生长。”袁宁岳指着养鱼池边接入的水管说,这里进入的是村里的井水,常年保持在18℃,对养鱼池的水温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为了照顾好这群“发财鱼”,袁宁岳没少花心思。除了要保持合适的水温,鱼池还需要24小时不断增氧,每天需换水2至3次。

  袁宁岳蹲在PVC养鱼池上方,查看鲥鱼生长情况。

  以前,袁宁岳在大雷山里养溪坑石斑鱼,也就是光唇鱼。但这种鱼最多只能长到100克重,他便计划养殖一种经济效益更高的淡水鱼。2015年5月,在奉化区海洋与渔业部门的帮助下,袁宁岳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养鱼场,从江苏引进美国鲥鱼苗,试着用PVC鱼池设施养殖技术来培育鲥鱼。

  为什么看好鲥鱼养殖的前景?袁宁岳介绍,野生的长江和钱塘江鲥鱼数量锐减,市面上销售的鲥鱼多是养殖的。比起东南亚等国的鲥鱼,美国鲥鱼的肉质更加细腻,味道也更鲜美。因为美国鲥鱼生长区域与长三角的纬度接近,比东南亚地区的温度更低,鲥鱼的生长周期也就更长。从外形上看,美国鲥鱼和长江鲥鱼并无太大的区别,只是前者的鳞片更加光亮些。“宁吃鲥鱼一口,不吃草鱼一斗”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份独有的鲜美。配上冬笋丝和咸肉片,清蒸鲥鱼在长三角地区的不少酒店内是一道经久不衰的高档菜。

  一群群鲥鱼密密匝匝地聚在一起,游动的方向也整齐划一。它们一直这样游,不累吗?袁宁岳说,鲥鱼的腮比较小,如果不保持游动,头部供氧量不足会导致它们死亡。刚开始养鲥鱼的时候,袁宁岳没有考虑到停电这一“变量”。“停电1小时,死了5000多条鱼,损失太大了。”从那之后,他买了发电机,还在增氧泵上安装了报警器。一旦停电,这些应急设备会马上启动。

  鲥鱼不仅娇贵,也比较“笨”。有人喂食的时候,整个池子里的鲥鱼都争先恐后地涌来。互相碰撞刮擦间,不少鱼身上的鳞片被蹭掉了,这会导致它们患上“水霉病”。为减少鱼群抢食,袁宁岳只好在鱼池的不同方位多次少量喂食,让鲥鱼“少吃多餐”。他还给鲥鱼建立了健康档案,用药时间、苗种来源、饵料投喂都记录在册。

  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养的鲥鱼成活率已达到90%。去年冬天至今,已卖出鲥鱼6000条左右,批发价约为每公斤150元至160元。去年,他又采购了2万尾鱼苗,小鱼现在已长到150克左右,预计今年8月可以上市。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4

  养殖贵妃鸡前景如何,贵妃鸡养殖赚钱吗?请看山西阳泉80后小伙贾维杰养殖贵妃鸡“孵”化创业梦。山西阳泉郊区杨家庄乡北杨家庄村的大脑山上有一片养殖基地,远远看去与其他养鸡场没什么区别,但是这里饲养的鸡却比较特别,有三冠、五趾、黑白花羽,是从外地引进的贵妃鸡。“贵妃鸡原产于英国,肉质好,产蛋量高,近几年颇受欢迎。”说起贵妃鸡,27岁的小伙贾维杰滔滔不绝,眼前这个占地120多亩,现有4000多只贵妃鸡的养殖场,是他在4年前一手创办的。

  回乡创业,养殖贵妃鸡

  2012年,刚从学校毕业的贾维杰放弃在外地工作的机会,返回家乡创业。之前,贾维杰曾在南方呆过一段时间,了解贵妃鸡的养殖,综合本地气候、土壤条件,他认为阳泉非常适合贵妃鸡的养殖,于是将贵妃鸡定为创业项目。

  在家人的帮助下,贾维杰选好地址,建起鸡场,又一次性从南方购回2000多只贵妃鸡苗。信心满满开始创业,却遭遇了挫折。“可能是之前我们对笼舍的建设不是很完善,鸡苗受到侵袭,死了不少。”贾维杰说,当时眼看就要入冬了,却由于保暖设施不足,鸡苗再度死亡。两次下来,大概损失了1700多只鸡。

  巨大的损失让贾维杰一时很难接受,但不服输的个性,让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慢慢地调整状态,认真总结教训。

  运用互联网,新鲜鸡卖到全国各地

  通过不断摸索,又向其他养殖户学习和请教,贾维杰逐渐摸着了门道。经过4年多的发展,他养殖贵妃鸡有了一定的经验,养殖基地也有了规模。“我们现在的规模比4年前大了不少,特别是在技术储备和市场开拓上。”贾维杰说,鸡场现在年出栏在1-2万只之间,存栏量保持在5000-6000只之间,每年的销售收入在30万左右。

  养殖基地做大做强的同时,贾维杰利用自己擅长操作计算机的特长,紧跟市场,为自己的鸡场设计了网络销售方案,并取名为“方便鸡”。

  通过互联网,贾维杰将销售模式从线下转到线上。顾客可以从手机端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微信商城直接下单,养殖场在接单后会第一时间通过快递投送的方式,将新鲜的鸡及时送到全国各地的`顾客手中。通过跟专业做鸡类菜肴的厨师接洽,贾维杰还总结出一套适合贵妃鸡烹饪的方法。为此,在顾客收货时,他还会送上煲汤用的中药材,同时还会附赠一份说明书。

  在贾维杰的心里,贵妃鸡养殖是自己的第一份事业,认准了这一行,他只想做到最好。“这个行业潜力非常大,以我们现在的发展状态来看,市场营销和品牌意识可能是短板,我们会付出更多努力,保证产品质量,打出山城品牌。”贾维杰说。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5

  2014年,云南省景东县锦屏镇董报村平掌组拥有两台挖掘机的杨瑞超从央视《致富经》栏目了解到外省一个养殖户养豪猪致富的信息。同年10月,他专程到镇沅、墨江县豪猪养殖基地进行考察学习,坚定了扔下老本行,养殖豪猪的想法。他回家卖了一台挖掘机,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豪猪圈舍,于2015年3月购买110组、330头豪猪种猪,共投资120余万元,转行正式开始豪猪养殖。

  走进杨瑞超家豪猪圈舍,100余间圈舍几乎没有空闲,有3头一舍,有1头独占一舍,有母子同处一舍的。豪猪是一夫多妻制,3头一舍的为1夫2妻。通过一年养殖,杨瑞超家的豪猪已产仔100头,目前还有部分豪猪待产。据杨瑞超介绍,自己在镇沅学习养殖豪猪期间,与当地的豪猪老板购买了种猪,并与老板签订了每公斤150元的回收合同,合同目前还有效,今后将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变化。每只商品豪猪可长至14到16公斤,按每公斤150元计算,一只豪猪可卖2200元左右,平均每只豪猪每年饲料成本200元左右,可净赚2000元。他现在并不打算出售商品豪猪,但有部分种猪准备出售。杨瑞超的父亲介绍,豪猪养殖很简单,每天早起打扫一下圈舍,早上喂些芭蕉、蔬菜,下午喂点玉米,玉米用清水淘洗一下,泡一下就行,豪猪的食量不大,没有养牛、养羊繁琐和累人。

  现在,杨瑞超发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目前成立了金瑞昌豪猪养殖合作社,发展社员6户,他打算发展更多的养殖户加入合作社,形成规模化养殖;他想建一个豪猪肉深加工厂,把豪猪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26

  河南平舆县东和店镇张赵村33岁的李巍峰职专毕业。2006年,在姑父的帮带下,李巍峰开始学做建材生意,后生意越做越火,盈利颇为丰厚。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巍峰从网上了解到一种叫“鹿胎膏”的保健品,于是对鹿这种陌生的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通过上网搜索并学习研究相关知识,他了解到鹿全身都是宝,而且在家乡也能养!

  2013年,在村支书的'帮助下,李巍峰与一个朋友合伙买下了村委对面闲置的养牛场并进行了初步改造,办理了“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这期间,他还专门在北京一家鹿场实地学习了3个月。当年底,李巍峰花费20万元从北京引进种公鹿1只、母鹿15只、生产鹿4只。令人痛惜的是,由于长途拉运、颠簸20多个小时,加上当时天冷风寒,这20只鹿“落户”家乡短短两个月内,竟接连死了5只!而李巍峰的那位合伙人,由于资金短缺也宣布退出。

  困难难不倒英雄汉。在李巍峰的努力下,2014年,母鹿顺利产下11只幼鹿,生产鹿“贡献”的第一茬鹿茸被在外经商、春节返乡的当地人全部买走。这让李巍峰掘到“第一桶金”。

  2015年,李巍峰追加投资40多万元,新建了饲料车间、仓库,安装了整套饲料生产新设备,上马了青贮饲料加工新工艺,还种植了梅花鹿喜食的甜象草、大麦草等,并正式注册成立了平舆县万禄鹿业公司。同年,母鹿又顺利产下8只幼鹿,全部成活,生长状况良好。而且,上年度自繁的11只小鹿已开始产茸,其中小母鹿均已成功受孕。在精心照料好自己这些“金疙瘩”的同时,李巍峰还积极创新,相继研发了鹿血酒、鹿茸酒、鹿胎膏等产品,通过网络和实体店进行销售,产品供不应求,一年收入几十万元。

  李巍峰说:“养鹿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但对困难户来说,门槛很高,风险也较大。”为带领大家靠养鹿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在县有关部门的鼓励和帮助下,李巍峰决定成立养鹿专业合作社,目前他已初步草拟了合作社章程,理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基本思路和帮带模式,即以公司为后盾,以合作社为平台,以群众零投入、零风险为前提,分户投放,散养子鹿、青年鹿,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以及统一培训加上门指导、统一结算加年终分红等。

【小本农村创业养殖故事】相关文章:

农村小本创业养殖故事05-10

农村养殖成功创业故事-农村养殖创业成功故事04-12

农村养殖创业故事05-10

小本创业故事05-10

小本创业故事05-10

农村养殖的创业05-12

农村小本创业项目05-10

农村小本创业项目05-10

农村小本创业项目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