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志愿开始填报 去外地上大学也是好选择

时间:2016-06-04 17:46:39 大学生新生网 我要投稿

北京高考志愿开始填报 去外地上大学也是好选择

  2014年5月12日,从今天开始,今年的高三学生就要填报高考志愿了,很多外埠名校或者扩大招生名额或者拿出了优势学科甚至是高额奖学金来吸引北京考生。去外地读书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几位学长前辈的经历也许会给您一点启发。

  去外地上大学,其实都是经过理智分析后的最佳选择

  不管是为了避免太激烈的竞争,还是为了在同样分数下拿到更硬的学校文凭,或者只是雏鸟想要单飞的渴望,北京的孩子去外地上大学,其实都不是一时的冲动,都经过了反复考量。

  成绩不够高还要上有品牌保证的985院校,那就只能去外地啦

  填报志愿前,王晔君和父母很是纠结了一番。按之前几次月考的排名来看,他发挥好了,能上中国政法大学,考差了,又会低上几十分。看着儿子忽高忽低的成绩,王爸爸决定,还是得走个稳妥的路线。

  可稳妥也要有“性价比”,有些北京本地高校虽然考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全国没有太高的认可度,在将来找工作的时候会受到限制。于是,他们用“硬指标”来筛选学校。全国39所既是"211",又是"985"的“双料”高校,在他们看来具有“品牌保证”。于是父亲拍板,“就从这里挑。”

  北京的8所"985"院校,王晔君不敢选,只能选择在京录取分数线较低的外地"985"院校。哈工大和湖南大学进入了他们的视线,北京的文科考生只需考到500分左右,而其他省市的考生却要多考近100分。巨大的分数差值在王晔君和父母看来,“性价比”颇高。

  “东北太冷,北方的冬天太萧条,我想去‘四季如春’的南方,就选择了湖大。”2005年高考后,王晔君离京去长沙读大学,这在他周围的北京同学中是不多见的。

  分数相当的同学,都报人大而不是复旦,这样几乎没有人跟我竞争

  陈欣怡一直是一个好学生,她高三的一模考试在全北京排到一百名左右。陈欣怡想过去北大,但北大文科每年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刚好有一百多点。报考北大,意味着有一定的风险,即使能去,恐怕也只是到一些相对边缘或冷门的专业。那只能选择略低一点的目标。人大和复旦同时进入了她的视野。“我还是挺在乎学校牌子的,当时觉得人大在北京有清华、北大压着,总是有点不甘心,而复旦在上海是绝对的响当当,底气十足。从往年录取分数来看,人大通常在600分左右,复旦还比人大略低几分,性价比很高。”

  报志愿往往还讲究“知己知彼”,同班同学的志愿也很重要。“当时跟我分数相当的四五个同学都报了人大,在一个四十多人的班里,这个比例还是挺高的,注定竞争会很激烈。”几番权衡之下,陈欣怡选择了复旦。

  一心想让女儿留在身边的父母最初并不同意她的选择,但此后的招生咨询会改变了他们的想法。相比起北京几个名牌大学简单支几张桌子,一群家长围着说不上几句话而言,复旦明显用心很多,“负责招生的老师在租的宾馆里跟我父母在房间里单独谈了一个小时,包括我的分数、复旦的情况以及转专业、出国资源等细节,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来他们这里咨询的其他学生的分数,这个消息就很有含金量,当时有50多个人来咨询,我的分数挺靠前的,父母觉得很有诚意,报复旦也更有把握。”

  考本地大学二本都困难,去外地,还能拿个本科文凭

  在北京孩子里,去辽宁上大学的张嘉驹绝对是一个“稀有物种”。他的选择也是经过相当理智的分析后才做出的。“当年学习成绩不行,在北京考个二本都困难,跟家里人也商量了一下,干脆考个外地大学,总是个本科文凭吧。”

  上大学如果还住在家里,根本就没有上大学的感觉

  王瑞的父母是都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成绩也是从小学一路优秀到了高中。父母本来希望他能考上北京大学,但是王瑞却从初中时代开始,就下定决心,绝不报考北京的大学,一定要去外地的大学读书。

  “北京各个学校里,我爸妈都有认识的朋友,我那时候烦死他们了,可是我并不是个叛逆的孩子,也不愿意多顶撞父母。就想一定借着考大学的机会离他们远远的。而且,上大学如果还住在家里,根本就没有上大学的感觉。不过,我也不想非要自我放逐到偏远城市不入流的学校,那样对自己太不负责任。所以,我就选择了上海的复旦大学。”

  在外地读书的体会:有不适应也有锻炼

  上大学对于多数孩子来说,都是第一次独立生活。在父母照顾不到的城市里独立生活,对孩子来说,有困难,也有乐趣。对父母来说,有牵挂,也有领悟。

  锻炼了自己,也锻炼了父母

  虽然一直向往着离开父母,但是真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王瑞却开始怀念北京了:“冬天去什刹海滑冰,夏天去西四吃凉面。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文化,在上海,我找不到归属感。”大四的时候,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生,于1999年重新杀回了北京。

  但这四年,王瑞觉得自己的选择还是正确的,“住回家里,我爸不再把我当作小孩子说教,我妈不再把我当私有物品保护。饭前饭后,我爸也开始用对待成年人的态度来跟我交流,感觉舒服多了。”所以,在王瑞看来,去外地读书,对自己是个锻炼,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父母。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会待人处事了,不再是愣头青

  上学第一年其实没有什么不适应,比较新鲜,同学都是北方人,我也能侃,混得比较开。倒是第二年比较郁闷,一来净顾着玩,学习成绩也不太行;二来各种不适应的都来了,又想家啊,又想找高中同学玩什么的。

  外地这几年,知识确实没学到什么,我最大的收获还是更会待人处事了,原来就是愣头青一个。其实工作之后,大学学的那些知识也没有什么用,中国这大学,能学知识的有几个?我身边在北京上学的一样是混毕业拿文凭,别太差就得了。从这个方面讲,我觉得外地大学和北京的学校没有什么区别,关键还在个人怎么取舍,怎么活不是活啊。

  学会了“计划经济”,爱上了湘菜

  上大学,是王晔君第一次独立生活,洗衣服成了最先面临的挑战。一开始洗不干净,他的'办法是多倒洗衣粉、多泡,再学着别人用手揉。经济方面也要开始计划,以前吃住在家时,完全不去考虑花销问题,现在每月领到生活费,得算好各方面的分配。

  尽管生活上磕磕绊绊,回想起来王晔君还是很庆幸自己有过几年在异乡生活的经历。“好多留在北京上学的同学,连校都不住,还是家里照顾一切,跟他们比觉得自己确实独立了。”他呵呵地笑,“而且我喜欢吃辣,湘菜很对口味。”

  学会了遇到事情独立作决定

  陈欣怡如愿走进了复旦的校园。适应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听不懂上海话的她很难融入这座城市,湿冷的冬天让她觉得格外想家,她跟在北京上大学的高中同学吐槽这里的种种不如意,也主动参加北京同乡会的活动试图找寻亲切感。

  经历了一个学期,陈欣怡扭转了之前的刻板印象。“一开始会认为他们斤斤计较,太有心计,城府很深,总是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我渐渐认可了一些他们的观念,其实斤斤计较并不代表他们有城府,反而体现了他们的真诚,他计较这个就会说出来,而不是在心里计较,表面却装作很大度。”

  对于成长,陈欣怡觉得“最大的改变是所有决定都要自己去做”。她拿一个小事情举例子,“我的一些上海同学到现在都还是要跟妈妈一起买衣服,没有自己独立买过。买衣服这件事看上去很小,但需要根据自己的开销、喜好程度和性价比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权衡,这也是个做决定的过程。”

  经过了这几年,陈欣怡已经非常独立了,无论保研还是找工作,都是自己觉得差不多靠谱了再告诉父母,“如果不来上海的话,可能很多事情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决定,而是回去问问爸妈。”

  有人不回故乡工作,是为了去更好的地方,如果家就在北京,回来是顺理成章的

  不管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还是为了更低的生活成本,去外地上大学的孩子就像候鸟,毕业后还都回了北京。外地的求学经历,对他们找工作来说,是能够加分的正面效应。

  王瑞研究生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这么多年过去了,年近四十的王瑞回想起一路的波折很是感慨:“上大学的时候,去外地看看,也是人生经历的一种丰富,而且对将来也有好处。我们领导就说过,从来没有离开家的孩子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不能吃苦。”

  王晔君也从未考虑留在长沙。毕业前的校园招聘会大多是南方企业,他是回到北京后才找的工作,进入了一家教育公司。“其实长沙没什么不好,挺宜居的,娱乐业也发达,但就是没想过留下。”他解释,“有人选择不回故乡,都是为了去个更好的地方,比如北上广深。但家本身就在这几个城市的话,回去是顺理成章的。而且北京本地人找工作,事业单位、考公务员,进企业什么的,还是有优势。”

  身为女孩的陈欣怡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回京。“当时出来就想好了要回北京工作。已经在这边待了这么久,该体验的也体验过了,是时候回家了。”陈欣怡笑了笑,“当然,也有现实的考虑,毕竟家里多少会有资源支持,生活成本也会低一些,起码不需要考虑租房嘛。”

 

北京高考志愿开始填报 去外地上大学也是好选择

【北京高考志愿开始填报 去外地上大学也是好选择】相关文章:

1.北京高考志愿填报

2.北京高考填报志愿时间

3.2012北京高考专科志愿28日开始网上填报

4.北京2013高考专科志愿7月28日开始填报

5.高考志愿填报怎样选择专业

6.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7.2017北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8.北京高考志愿填报个数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