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的故事

时间:2022-11-23 04:31:03 故事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家教的故事

  家庭教育伦理是鲁迅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认为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是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育驯良的好孩子,而非具有独立人格与创造性的人。因此阳光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家教的故事的优秀例文,以供各位参考。

关于家教的故事

  关于家教的故事篇1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识字知礼节的开始,如今家教图书汗牛充栋,教育类图书占据整个图书市场的大半。做书的诚意和成书的可读性息息相关,家教图书也不例外。山东画报出版社所出的一套家教图书从名人和普通人的家教成功案例出发,分析名人成长的脉络,能够看出编写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该套书的策划是由总编辑傅光中亲自操刀,灵感来自于前任总编辑汪家明组稿的一部《名人教子的故事》,这本书取得了市场的成功,内容有趣而又有教育意义。随之策划的三部书,先是遵循此套路,讲述《普通人教子成功的故事》,扩大了读者的对象,再发掘知名大家族几代兴旺不衰的家教背景,做出《像梁启超那样做父亲》和《像倪桂珍那样做母亲》两书,相辅相成地占据了父母读者两方面的市场。

  倪桂珍在一般读者心中其名不彰,但一子三女:宋子文和宋氏三姐妹,在 20世纪极大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图景。教育出这样有才干的子女,倪桂珍自有独到之处,然而史料匮乏,怎样体现其教子过程是个难题。在后记中我们发现,总编辑傅光中找到该书作者杨菁,不只是因为她曾经写作过宋子文、宋美龄、孔祥熙、蒋介石等人的传记,对传主生平有详细了解,更重要的是杨菁也是一位母亲,有教育子女的经验,能够理解孩子成长与父母指点之间的密切关系。作者非常细心,能够从宋氏三姐妹成年后的着装特色、生活习惯特色,悟出她们幼年所受的严格家教,从而理解倪桂珍的良苦用心。作者还非常重视史料发掘,从倪桂珍自幼所受西方教育,追溯到她的母亲一支,是明代跨文化学者徐光启的后人,又找到了宋子文和宋美龄暮年关心徐光启诞辰的实据,从而上溯宋氏家族的文化源流,还原了历史背后深度的因果关系。

  梁启超家族三代人才辈出,涌现出多领域跨学科人才,从军人、诗词研究专家、社会学家到科学家、建筑家,一门三位院士。梁启超家书遗留较多,可以看出他指点子女成长的脉络。梁启超自己从未以名人自居,反而以寒门家风为荣,强调“十数代清白寒素”,是最足以自豪的家风。梁启超一生多变,从革命者到政客,再到学者,一以贯之的是不断学习的务实精神,并善于根据环境调整学习、工作的方向,反对墨守成规。他虽然自己在清华任教,却反对子女在清华“消磨志气”,鼓励他们投身实业。因此梁家子女个性鲜明,不固执己见,各个时代、各领域均能找到发挥才干的舞台,父亲引导的积极作用,功不可没。该书作者俞祖华是山东省教学名师,和《像倪桂珍那样做母亲》一样,他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到对历史的评论中,洞悉梁家教子之所以然。

  关于家教的故事篇2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处事原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自己的空间,让他们觉得父、母是最可靠的,什么话都可以给家长说,让他们轻松愉快的生活和学习。

  1、培养自信

  知道吗? 林肯在初次登上政治舞台时,非常不自信,他甚至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他第一次面对公众演讲的时候,脸色发白,膝盖颤抖,仿佛随时都有昏倒的可能。

  但他并没有被这种恐惧压倒。他似乎对自己的尴尬经历看得很淡,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能仅仅靠紧咬牙关,就能讲完一个长篇演讲。聪明的他决定从逐步培养自信心人手。

  他决定做第一次政治巡回演讲的时候,一开始只做一些简短的演说。这样,他就不至于太紧张,就能够尽量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方法的确很管用。这些小小的成功积累起来便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到这次巡回讲演将近结束时,他已经可以连续讲半小时也不觉得很吃力了。后来,公共演讲成了林肯非常擅长的一种工作。

  林肯的故事告诉我们,先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让一次次的小成功增强自己的自信,由此,我们就会把自信养成一种成功的习惯。

  2、学会放弃

  一个小女孩正在客厅里的沙发上玩耍,母亲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小女孩,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母亲急忙跑出厨房,看到小女孩的手被卡在了花瓶里拔不出来,母亲小心翼翼的轻轻地拉住小女孩的手相外拽,小女孩哭得更厉害,母亲没有办法,急中生智,很不情愿的将自己家的传家之宝花瓶轻轻的打碎,小女孩的手露了出来,母亲抚摸着小女孩的手仔细的观看,是否被花瓶划伤,在母亲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小女孩的手紧紧地攥着,死也不肯松开,母亲以为是女儿的手在抽筋,便一边抚摸一边安慰。不久,小女孩的手慢慢的伸开,母亲看到小女孩的手中紧紧攥着的是一元硬币。母亲恍然大悟。原来小女孩不肯放弃的就是这一元硬币。

  3、教育时机

  有一天,一个女的父亲要去女孩的房间看她写作业,刚推开一条门缝,看见自己的女儿正在拿着一份封面上印有一个男明星的巨照的杂志,包在自己的胸前在屋里高兴的转圈圈。父亲看后,没有打扰女儿,而是把此事告诉了她的母亲,母亲翻阅了这个男明星的有关资料。到了星期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时,母亲说我也很喜欢某某明星,女儿一听就来劲了,然后,母亲告诉女儿这个明星,小时候家庭情况和小时候学习是如何的努力,是怎样成为明星的。女儿听后,便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了。

  4、家庭教育的欠缺

  老师在讲历史课时,讲到圆明园是谁烧的,发现一名男学生爬在桌子上睡觉,老师就将他叫起来问:你说圆明园是谁烧的,男孩带着哭声回答:不是我烧的。老师十分生气就让学生站在教室外面,这个学生就掏出手机给他的父亲打电话,说老师不让上课,父亲问为什么,学生就给父亲讲了情况,父亲就告诉儿子说,圆明园多少钱我们陪他就是了。

  5、分苹果的故事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这样写到: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著名人士这样写到: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我把门前的饿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温馨提示: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关于家教的故事篇3

  今年7月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在美国休斯顿一家中餐馆吃饭时,看到诧异的一幕:邻桌坐着一对中年洋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女儿七八岁,儿子三四岁。小儿子指着菜单上的彩色图片要吃四川担担面。妈妈说,这是辣味面,你吃不了。但小儿子非要不可。妈妈劝不了,只好由他点了,等到担担面上来,小家伙尝了一口,马上不吃了,要换一碗不辣的面。

  但麻烦来了,妈妈严肃地摇头:“NO!你必须把它吃完,这是你坚持要的,你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儿子把求救的眼神投向老爸,岂知老爸只顾自己大快朵颐,对儿子的求救不置一词。可怜的孩子只好流着鼻涕眼泪吃完了面条。

  我小声地跟一起吃饭的朋友说:“这女人怎么这么狠心啊,逼这么小的孩子吃这么辣的面条?”朋友小声说:“美国人就是这样管教孩子,从小就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估计以后点餐,他妈只要说一句:你还想尝尝中国辣面的滋味吗?这小家伙就不敢固执己见了。”

  小家伙吃完那碗辣面后,妈妈奖励给他一个冰激凌,还直夸他“Good boy(好孩子)”,小家伙立即眉开眼笑。我不禁对这个“美国辣妈”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种赏罚分明的美式教育无独有偶。我的英语老师Ellen非常喜欢给我们讲其外孙Oliver的故事。Oliver比较调皮,常在家中做出惊天动地之举。最恶劣的一次,妈妈让他帮忙把土豆泥拿给妹妹吃,他偷偷在妹妹的土豆泥里放了芥末,小婴儿吃了一口就哇哇大哭。妈妈知道后,也不责骂Oliver,而是拿掉他正在啃的鸡腿,递上“芥末土豆泥”,命令他吃下。

  Oliver知道错了,赶紧道歉。妈妈毫不心软:“你只有吃掉它,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求饶无效,Oliver只能遵命。从那之后,他再也不敢捉弄妹妹。因为他知道了,一旦东窗事发,他就会自食恶果。

  上个月,一个好友的儿子Myers摔伤了腿,我和先生去看望他。Myers是个正读大四的学生,他准备明年大学毕业后报考医学院。在美国,医学是个非常“奢侈”的专业——4年本科加上4年医学博士,读完至少8年时间,得花20多万美元。

  Myers的父母十分赞成儿子学医,但前提是必须自己贷款交学费,将来工作后自己还贷。若是其他家庭,这并不奇怪。可Myers家在当地开着十几家连锁餐馆,不差钱啊!

  Myers为了少贷点款,暑假期间和几个同学去林区帮人伐木。可他才干了半个月,挣了2000多美元,就被一根木头砸伤了腿。看着儿子受伤,Myers的爸爸不仅不内疚,还说风凉话:“我让你在店里切洋葱,时薪10块你嫌少,要去挣时薪15块的,现在好啦,我给你时薪8块,你干不干?反正这活儿坐着也能干。”我只能感叹:天下有这样对儿子落井下石的“冷酷”父母吗?

  在国内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弯腰驼背的爷爷奶奶们,替孙子孙女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接送弦子们上学放学……到底哪一种爱,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呢?也许美国父母的“冷酷教育法”并不适用于每个国家的孩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冷酷中成长,总比在温室中开花更能迎接人生的挑战。

【家教的故事】相关文章:

家教小故事带图-有关家教的故事11-29

家教故事作文12-27

我的家教故事作文05-28

我的家教故事作文12-04

[优]我的家教故事作文11-11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作文06-10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征文04-23

我的家教家风故事作文08-05

家教故事作文包饺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