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文章

时间:2022-04-04 05:07:36 文章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环境社会文章

  社会环境一方面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另一方面又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所以也有人把社会环境称为文化-社会环境。下面就有阳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环境社会文章的相关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环境社会文章篇(一)

  治安是一定社会中人们活动的非特定领域内涉及人身、财产与公共活动等方面不受人为因素威胁、干扰、侵害和损失,而由法律所规范的状态。当前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环境日益动态化。研究治安的社会环境,对于认识治安问题、制定治安规范和科学的开展治安工作有重要意义。治安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治安的法治环境、治安的人文环境和治安的物理环境。

  一、治安的法治环境

  社会治安的基本内容是由国家宪法、刑事法律和治安行政法规所规范的。法治治安是以人民大众为指导,以公安机关治安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法律为基本依据,以实现人民民主的法律化为目地的治安方法、过程和目标。我国的法治进程起步较晚,加之中国历史上长期人治方式留下的思想惯性,治安的法制环境不够良好,但正在改善中。

  (一)治安的立法环境

  当前治安管理职权最基本的方面可以说有法可依,但许多部门特权特别是具体职权的履行,法律依据则明显欠缺,如流动人口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等法律依据大多停留在规章甚至规范性文件层面。法治理念是法治治安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法治治安建立的思想基础。在一个没有法治传统的国度建设法治,法治理念更重要。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权力扮演重要的角色。警察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又必须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解决这两者冲突的情况就要从观念上树立法律高于治安管理权力的理念。

  (二)治安的`执法环境

  由于治安管理的法律制度一直先天不足,因而政策曾扮演法律制度的角色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以政策为首选依据的心理习惯思维仍然存在,以“红头文件”、“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为主要形式的政策作为执法依据的现象仍然普遍。

  随着行政审批的降低,场所行业准入门槛降低,短时间内场所、行业数量激增,明显超过社会需要,个体收入降低,致使业主之间、业主与从业人员之间利益矛盾突出。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有力的法律手段加以解决,不少民警在实际工作中感到无法可依,难以开展管理,民警利用个人智慧解决纠纷的现象普遍。

  二、治安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交织融合。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把中国传统道德冲垮,可是在这以后又发现西方文明不能根本取代中国文明,当代人文出现精神的“失落”感。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拉升,不可避免的派生出形形色色的矛盾,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心理不满的扩展蔓延。省市建设中涉及各个利益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一些利益主体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损害其他主体利益,从而产生利益冲突,引发社会治安问题。

  (二)城市文化的“双刃剑”作用日益显著

  城市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激励人们拼搏工作的同时,也腐化着部分人的心灵。城市主流文化背后,往往潜藏各种亚文化,每种亚文化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追随者。在亚文化中,相当一部分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要塑造积极健康的城市文化,建立学习型城市,增强市民学习动力,反对伪科学,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革除市民陈规陋习,提倡有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方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意识、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

  三、治安的物理环境

  治安的物理环境主要是建筑物等方面。奥斯卡纽曼1972提出的“防卫空间理论”认为通过设计能自我防卫的社会建筑物的外形来遏制犯罪,某一地区的这种外部特征既能对居民,也能对潜在的犯罪嫌疑人,表明该地区所有人受到监护,从而不易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

  1.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设计阶段要考虑到预防犯罪的问题,将犯罪预防工作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可以通过外部自然环境的设计来增加犯罪实施的难度,这种自然环境设计包括:增加照明、改进门锁、加固门窗、使用监控设备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2.旧城市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过程,注意规范化的安全设计。充分利用街区道路上的路灯、公用电话亭、交通标志、公共汽车站等街头设施,阻止路面上的驾车者进入人行道、候车点,以减少街面“两抢”等突发犯罪;在规划建设高架桥时,要注意天桥两侧的通透性,注意规划的整体协调,避免人员的无序聚集,引起交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

  3.大力开发、使用新技术。对各辖区的宾馆、旅店安装微机管理系统和报警器,在住宅小区安装监控装置,动员有经济实力的商场以及易受侵害的路边店等安装报警设施,形成电子防范网络。重点防控和打击计算机网络、利用现代通讯工具贩毒、跨国跨境犯罪等,推动城市犯罪防控实战体系建设朝科技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环境社会文章篇(二)

  环境铸造性格,性格选择人生!文化左右思想,思想决定行为!人无型,环境有型;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性格的人。文化有型,思想无型;什么样的文化诞生什么样思想的人。

  外因是变换的根据,内因是变换的条件。无论个人还是环境都在如影随形的发生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说到环境,总体概括我们可以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由于人类生存的刚需和工业文明进程必须的能源,从过去对自然环境地下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严重破坏到普遍关心重视同时逐渐开始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形成了国际普遍共识。而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为不断提高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逐步创建的人工环境。与此同时,是否也能通过提升社会福利,改善民生状况,从而形成有利于社会平稳的政治制度安全保障意识呢?人文环境亟需综合改善!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为人类的发展思维腾出了浩瀚的空间。

  存以食为天,活以安为先。幸福与痛苦只是人文环境给生活在这环境中的社会人造成的差别感受。为什么呢?文化使然!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社会制度长时间通过意识形态作用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积淀。其成型的工具就是宣传、教育和文字出版。有知识的未必有文化,有文化的一定有知识。学者有知识没文化,政客有文化没知识。真正的学者其实是完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痴者。为兴趣而痴,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或争取学术以外的东西。只想着在涉足领域里去发现,去论证,去探索,用心灵触动更深邃的空间。学者是孤独的,亦如纯真孩童般贪玩可爱!而政客通常是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为达个人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大政客往往是政治活动中的阴谋分子、两面派,甚至是政治野心家。现代社会对于政治上以利己为目的和手段的肮脏的政治掮客称之为政客,他们往往目光短浅、私而忘公、冷酷狡诈。在一定意义上讲,政客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有是因无无生有,得中有失失必得。社会经济形态从过去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商品经济社会,产能已经出现过剩,社会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安全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已刻不容缓。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几个部分构成。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的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安防线。最低生活保障金是公民社会的社会安全金。

  1601年,英国女皇颁布济贫法,1834年,英国议会修正济贫法,1935年,美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安全制度的国家。目前来看,中国社会救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血缘关系下的家庭亲戚互助互济,或者地缘关系的邻里同乡关照,以及同学朋友之间的馈赠接济;剩下的就是国家施舍的恩典了。因此,要吗视社会救助“没面子”,要吗该救助救不着,被挡在了门外,不该救助的搞关系“送人情”“捞便宜”。

  联合国于2015年10月5日,世界银行发布国际贫困线为1.90美元/天。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币/年为上限。最低生活保障按家庭收入评审贫困资格,分A类100%,B类70%,C类60%三档标准实施救助。在此基础上特困家庭可申请临时救助。但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后,如此苛刻条件下的贫困人口难以真正获得生活基本需求的社会救济?普通家庭通常总有几口人,按家庭总收入平均就已经是推卸责任,再而超出家长经济承受能力且法定责任以外的就会被设置在保障之外。

  由于传统籍贯治理概念直接导致社会救助意识只有贫困家庭户口没有贫困公民人口。本应国家承担的公民社会保障责任全部转嫁到了家庭保障的家长身上。这也是多年来激化困难家庭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1969年,美国学者奥珊斯基在其著作<<如何度量贫困>>中就以恩格尔定律为基础,就提出了一个家庭预算的30%以上用于食品开支就是贫困。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多党政治协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治国理政的民主集中制共和政体。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37年了,而政府主导的扶贫社会意识还停留在集体经济时代,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鳏、寡、孤独、病、残来区分困难群体。现如今是(国有资本私有资本)与(社会管理 生产劳动 无固定就业失业)构成的社会生产关系。无固定职业或长期失业,无家庭财产(包括遗产)和其他可支配性收入经济来源,无(婚姻子女)实施扶养、瞻养义务对象的人群事实是新时代最悲催的社会群体!

  世上有天生的穷人、富人群体吗?是盘古造的,还是上帝造的?如果有,那也是继承了贫穷。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形态,家庭穷、富根本不是完全的,主观的个体劳动价值的具体表现。社会财富(劳动成果)的创造和形成是社会人通过世世代代全体劳动分工合作产生及先人遗留下来共同享有的物质生活所需。资本的原罪,社会遗产处理,劳动剩余价值分配不公引发的战争对财富资源的掠夺,破坏和浪费还少吗!

  新中国成立,66年三代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里面有社会制度缺憾,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因素。也有地域,城乡,行业差距,政策调整所产生的资源收入分配不公因素。同时也有个人主观的努力冒险程度及能力不够的因素。间或其它病灾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贫困。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再不合理健全,那就是制度性贫困,代际贫穷延续的问题了。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国家资本积累已经完成。是时候考虑那些曾经为配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做出利益牺牲的政策性下岗职工的安置补偿问题了。特别是双下岗家庭,那可是牺牲了两代人的青春和幸福。根本无力摆脱代际贫困的现实,这个群体大都已步入中、老龄行列,以后的正常生活及养老是大问题。农民尚有生产资料(土地)种植,转租,征收可以依靠。但全国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也很多,当地的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同样需要制度性保障,生活面貌亟需改善。

  随着国家深化改革的步伐持续推进,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利益格局重新布局,社会矛盾尤显突出,社会形势愈加复杂多变。因此,市场经济体制顶层设计更应注重公民保障机制。如果由产能过剩造成的失业常态而导致的生存无保障,如果由于劳资对话权不公导致的合法示威游行受限制,那么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形同虚设。生产劳动者只有为生存屈辱,忍无可忍最终还是会将矛盾指向社会发泄,直至动荡!

  公民社会是国家对个人负责,个人对社会负责。公民履行宪法赋予的义务同时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政策研究制定与政治决策高层的思维方式应由传统的家国治理向现代国家管理转变,唯有人人对社会负责,社会才会人人安全。国家有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社会基础,其他的问题自然水到渠成,迎刃而解了。

  其实,无论国家、地区、还是家庭、个人;你要想活得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让自己周围环境的人活下去。这样既保护了自己的生活安全又保障了别人的生存发展。相信当代的国际、国内诸多社会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公共管理决策者们一定会有能力和智慧调节好收入分配,缩差共富,为社会公众营造一个更好、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环境社会文章篇(三)

  放眼望去,现如今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有品位”的生活。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也比比皆是。在我们享受现代生产方式带给我们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在现有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被“物化”了,出现了诸多不良社会现象,物质生活逐渐改善,精神生活却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与物质生活的富足相比,精神生活的贫瘠显得尤为醒目而刺眼。

  在我国经济发展大好的形势下,逐步形成了一个过度消费的群体。过度消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消费方式。过度消费有诸多表现,如人们在购买商品时追求过于豪华精美的包装,人为地不必要地增加家用电器的功能。在发达国家的垃圾站,随处可见还可以使用的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乃至汽车本身。这种浪费型的生活方式,大量消耗着地球上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我们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传统的生活方式过分地注重物质生活方式,而对于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视而不见。把人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单一地归结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这无异于将人类与动物等同,有悖人类自身的发展。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对动物似的利己的回归。消费主义偏离了消费的初衷,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仅仅是为了消费而消费,通过不断的消费获得满足感和占有后的快感,这种强调商品和服务的归属感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心理在作祟。

  想要有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善势在必行。

  第一,简朴的生活而非奢侈和浪费。

  简朴的生活是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一种适度消费的生活。简朴的生活就是要保有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能够物尽其用,让每一件物品发挥最大的作用。所谓的简朴,是与奢侈和豪华相对的。奢侈与豪华的生活不一定舒适,过着豪华奢侈生活的人,他们的心灵往往被物欲所主宰,并非看起来那般自在。相反的,简朴的生活却是极其方便舒适。

  简朴生活的目的是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并且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改善生活的质量。一般表现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用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比如商品在服务种类、质量和数量上的多样化。正因为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才让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消费的自由。

  为了适应简朴生活的需要,商品的生产不是以豪华、高档为目标,而是以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爱好和个性为宗旨,采用新的技术,投入更多的智慧,制造出具有新鲜样式和格调的新产品。这类新产品虽然有着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投入,但原材料的价值相对较低,所以它并不是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而是以投入的知识和智慧的价值来衡量。这种为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提供的服务,满足了个性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以“绿色消费”助力生态化进程。

  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日趋严峻,唤起了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伴随着身边各种各样环境问题的出现,公众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得到提高。于是在消费者进行购物满足消费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消费产生了一种新的考量,即物品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是否破坏环境,是否有碍生态保护。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绿色消费的兴起。

  “绿色消费”,是指以简朴和健康的生活为目标,在物质消费上偏爱“绿色产品”,在选购产品时即使多花点钱也选择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是指它的生产和使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害,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产品。绿色产品包括生态旅游、生态餐饮、绿色家电、绿色服装等等,其中,发展最早、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要数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公害类食品。绿色食品向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食品质量概念,它的开发要求原材料的产地必须是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食品原料作物的生长过程必须符合无公害、无污染标准,食品的加工以及运输过程必须遵循无公害的操作规程。因而它不但是绿色食品,更是高质量的食品。现如今,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俨然成为一种新风尚,这种风尚同时引导出一个新的消费市场:绿色市场。在绿色市场上,商品贴以绿色标签或环境标志表示它是绿色产品。

  绿色标志由政府部门依据有关环境标准颁发。它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和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害,而且对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都无害或者危害极小。我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颁布了中国环境标志图案,开始实施环境标签制度。中国的标志图形中间为青山、绿水、太阳,外围由10个圆环组成,环环相扣,表示全民参与。整个图案所表达的'意义,即“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是有了这个标志,中国的绿色产品才得以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走向了国内外市场。

  绿色标志这一制度的实施为绿色产品筑起了一道围墙,保证绿色市场的健康成长,更进一步地改善了世界贸易的大环境,并且通过绿色消费推进了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愈发广泛地被消费者认可,使得生产商为了占有更大更好的市场,不得不加入到绿色生产的行列里来。为了能够符合环境标准,贴上绿色标签,生产商就需要采用符合生态标准的技术,节能减排。与此同时,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废弃物的排出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既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又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绿色产品,转入绿色生产,扩大了绿色技术的需求。

  消费观念的转变,还任重道远,除了加强消费教育,宣传绿色消费的观念,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与鼓励,并且通过坚持不懈的监管,不断巩固完善绿色消费。   第三,由物质型消费向知识型消费转变。

  在过去的消费生活中曾一度以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为荣耀,而这显然是不符合生态保护的生活方式。在未来的消费生活中,利用和消费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被认为是符合时代精神的行为,创造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将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商品将被广泛推广,并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设计、制造和销售知识和智慧的价值含量较高的企业将会蓬勃发展,具有知识和智慧头脑的人才将更加被重视,受到社会的尊敬。也就是说,在未来的消费中,最能触动消费者欲望的,不再是豪华和高档的奢侈品,而是具有更多更高知识和智慧含量的商品,所谓的奢侈品,也将最终被知识和智慧含量高的商品所取代。

  这种知识型价值观把重心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是单纯地向自然无止境地索取,不以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来定义成功。也就是说,不是以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途径去满足个人对物质的欲望。这种崇尚知识和智慧的价值观是站在生态环境高度上的价值观,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四,由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行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要求更多更好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要求过更好更舒适的生活,是无可厚非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然而,在一些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推崇为了消费而消费,而不是为了需要而消费。消费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满足虚荣心,抑或是把消费水平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购买大量远远超出自身需要的奢侈品,频繁地更换生活用品,造成了极其巨大的浪费。

  与过度消费相反,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而它也并不是刻板地为俭而俭,而是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需求,进行衡量,合理消费,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适度消费是种美德,应该大力提倡。首先,适度消费有利于社会和谐。适度消费要求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表现。只有大家都做到适度消费,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其次,适度消费符合中国国情。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较少,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次,适度消费有利于身心健康。从饮食角度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暴饮暴食、高脂肪含量的饮食愈发普遍,恢复饮食的适度消费成为我国公民身心健康的一副良药。最后,适度消费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过度消费的同时必定助长攀比心理等不正之风,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个人过度消费的物质需求,不惜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严重影响了职业形象,更会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五,由崇尚物质向崇尚精神转变。

  精神以物质为基础,但高于物质。在生活中,追求精神需要是比追求物质需要更高层次的目标。我们要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构建我们的精神乐园中来。在闲暇时间里,我们可以多读书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聆听或者学习音乐来涤荡我们的心灵;抽更多的时间陪自己的家人,赢得温馨的家庭氛围;可以闲适地做些家务,享受生活;可以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等。这些看似不足为道的事情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更有利于各种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使我们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以上几点有利于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比原始的奢侈浪费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但符合大自然的生态属性,适合人的需求,也更适应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生活。

  人是生活方式的主体,个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基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对家庭产生影响,更会影响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品质和发展趋势。所以,要建设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管理,才能使社会生活方式沿着一条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才能营造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环境。


 

【环境社会文章】相关文章:

赞美小区环境的文章04-17

走向社会励志文章11-12

现实的社会励志文章04-06

有关介绍世界环境日的文章05-08

社会名言大全文章阅读05-07

从学生到社会人励志文章05-12

励志文章:欢迎来到现实社会05-02

我们要怎么样在社会立足励志文章11-16

关于保护环境的优秀文章-保护环境的美文摘抄04-10

环境保护类申论文章(通用63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