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里那座汉家女子的衣冠冢的散文

时间:2019-11-13 16:07:19 我要投稿

大漠里那座汉家女子的衣冠冢的散文

  2014年9月中旬,在呼和浩特,去穆斯林风情街品尝了呼和浩特风味稍麦、手抓羊肉,去蒙古老街见识了蒙古刀、蒙古族服饰。

大漠里那座汉家女子的衣冠冢的散文

  去大漠,必得去草原,见识风吹草底见牛羊的大漠风光,体验蒙古族的赛马。可当地人告诉我们,你们来的不是时候,现在的草原没有草,没有草就不会有赛马,建议你们去看看昭君墓,那可是汉家人的骄傲。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城南10公里处。

  大漠的空气就是干燥,出了呼和浩特市,我们所乘的车在尘土飞扬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又乘昭君墓景点的游车继续颠簸了一阵才算到了昭君墓。

  首先入目的是高3米的昭君塑像,真是一个风华绝代的美人儿啊!再往里便是巍然屹立于姹紫嫣红花团锦蔟之中的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的塑像,威武雄健,恩爱有加,温情脉脉。

  登通道台阶,过凉亭,登上昭君墓顶,放眼望去,四野宽阔,周围郁郁葱葱,这就是匈奴为昭君建的宫立的`碑,因青松翠柏,繁花环绕,故又名“青冢”。

  墓顶上有砖砌的小亭,亭旁有蒙古族小商贩兜售的仿昭君饰物。

  我找了块青砖坐下,想象着昭君出塞的情景,想象着昭君为匈汉友好作出的牺牲。

  其实,名为昭君墓,里面并无昭君遗体,它埋藏的只是昭君的衣冠。

  这衣冠主人的尸骨今在那里?

  无人能回答。

  也许,这个像蒙古包一样的墓,一座没有主人只有主人衣冠的冢,会让很多人遗憾。

  但是,这却是昭君为匈汉两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付出她人生的见证,她将她的青春给了大漠,她将她的名留在了大漠。

  昭君,不幸也幸。

  不幸,是因为她被迫进入汉家宫廷去面对汉君王成群结队的嫔妃,若非和亲,她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宫中。

  有幸,是她出塞和亲肩负匈汉两族友好团结大任,不仅汉家感念她的功绩,更迎来匈奴民族的爱戴和尊敬,为她建了这座衣冠冢来作为对她永久的纪念。

  夕阳西下,我们自昭君墓顶下来,来到了昭君资料馆。

  昭君资料馆陈列着有关昭君的一切详细资料,这其中有她在匈奴生活的许多感人的故事。

  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来汉请求和亲,这是匈汉和睦的源头,昭君自愿请命,出塞去大漠匈奴国和亲,远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被呼韩邪单于封为“宁胡阏氏”,阏氏,王妃的意思。

  当时,呼韩邪单于已50岁了,而昭君才二十出头。

  和亲三年后,呼韩邪单于死,留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再后来,他在权利争斗中被他的同父异母兄弟杀死。

  当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请求元帝让她归汉,元帝让她遵从匈奴收继婚风俗。于是,昭君又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若鞮单于,成为复株累若鞮单于瘀氏。与复株累若鞮单于生育两女。这两个女儿成人后又嫁了匈奴贵族,延续着匈汉友好的交往。

  在昭君出塞和亲之前,已有四位汉代公主与匈奴和亲,但她们去了三、四年便患病死了。这是因为匈奴人人性凶残,加之气候恶劣水土不服生活习惯大相径庭,语言又不通,使得娇弱公主无法忍受抵抗而不幸早逝。

  而昭君在匈奴入乡随俗,与匈奴人友好相处,她将中原的文化、礼仪、教子、栽种、刺绣传给匈奴人,对匈奴族的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了匈奴人的尊重和爱戴,她去世后,匈奴人对她给予了深深的怀念。

  由于昭君的出塞和亲,使呼韩邪后裔长期亲汉,汉匈之间结束战争,边陲安定,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换来了50年的匈汉和睦。

  我曾去过昭君故里湖北秭归。秭归也塑有同样规模的昭君像,秭归的昭君纪念馆里关于昭君的生平介绍,说昭君在成为复株累若鞮单于瘀氏生了两女儿后便去世了,享年仅33岁。

  而这座昭君资料馆的昭君生平资料,说昭君在复株累若鞮单于死后,来今呼和浩特地区生活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去世时大概52岁了。

  到底那个确实?彼是昭君故里,此是昭君和亲之地,该信谁?也许,彼是真,内中含有昭君故里亲人们的自豪和伤痛;而此,是大漠人对昭君的崇敬和爱戴,他们不愿意昭君在33岁上就去世,他们要昭君活到52岁。

  而我,也宁愿信昭君她,活到了52岁。

  大漠里,那座汉家女子的衣冠冢,它属于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

【大漠里那座汉家女子的衣冠冢的散文】相关文章:

1.地铁里的短发女子爱情散文

2.安好,旧时光里的女子爱情散文

3.那座山散文

4.大漠黄昏经典散文

5.大漠孤雁泪散文

6.清浅的女子散文

7.那座城市随笔散文

8.如水的女子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