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与古代诗歌赏析

时间:2022-12-09 10:38:48 古代诗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丝绸与古代诗歌赏析

  丝绸与古代诗歌

丝绸与古代诗歌赏析

  中国以丝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直至今日,有许多文人墨客均以丝绸为内容赋诗作画。特别是中国历史上闻名的唐诗、宋词中,许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杜甫、李商隐、王昌龄,以及范成大、陆游、苏轼等所作的诗词中,很多是以丝绸为内容或进行比喻的。清代康熙皇帝曾命令当时的名画家焦秉贞和名雕刻家朱圭、梅裕凤绘制雕刻《御制耕织图》自浴蚕至成衣图23幅,并在每图上题词一首。又如中国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金瓶梅》等巨著中也有许多关于丝绸的描述。还有现代文学家茅盾的《春蚕》等等。现摘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两首诗。

  《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注:这首诗选自《新乐府》第29篇。红线毯,为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所产的一种丝织地毯,曾为上贡精品。作者严厉地谴责了宣州太守为讨好最高统治者,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行,对贫困百姓的生活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以,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艳,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异彩厅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着,曵土踏泥无惜心。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注:这首诗选自《新乐府》第31篇。绫,为唐代一种名贵丝织品。唐代官员所穿的官服就是以不同级别的绫作为衣料的,从其所穿的官服质地可知其官职大小。缭绫,是唐绫中较费时费工的一种织品,产地为今浙江省绍兴地区。作者描写了缭绫缫丝、织造成、染色、熨烫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技艺,同时感叹如此名贵的丝织品,上层统治者却丝毫不爱惜,对比强烈

  蜀绣蜀锦:丝绸王国两朵奇葩

  中国有四大名绣,蜀绣为其中之一,号称“蜀中之宝”,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还有四大名锦,蜀锦为其中之一,古人称锦,金也,其价如金。蜀锦兴于汉,盛于唐。近日,记者来到蜀锦、蜀绣的家乡四川成都,一睹了蜀绣、蜀锦的芳容。

  蜀绣将中国的刺绣工艺推上了巅峰。特别是蜀绣经典技法“异色异型双面绣”,在薄如蝉翼的尼龙纱正反两面绣上不同图案的刺绣作品,而且针脚藏而不露,可谓鬼斧神工。记者在成都文书坊街采访了蜀绣大师孟德芝,她曾是成都蜀绣厂的一名普通绣工。2006年,蜀绣厂改制,下岗的孟德芝成立了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公司。当地政府对蜀绣的扶植,使孟德芝在成都文书坊文化一条街有了自己的门脸,并成立了蜀绣研究院,她培了多名养蜀绣技工、学生,并吸纳街道下岗再就业人员,带领下岗的姐妹们为传承发扬蜀绣古老技艺忘我的创业工作。

  记者了解到,目前能掌握“异色异型双面绣”的蜀绣艺人屈指可数。孟德芝是其一,她凭着天赋和对蜀绣的酷爱,在蜀绣领域成为了鼎鼎有名的大师,并多次代表国家赴瑞士、美国、韩国等国展示蜀绣技艺。记者有幸现场观看了孟德芝制作蜀绣精品“九子·熊猫”的过程。只见她用一根细细的绣花针,在薄薄的尼龙纱(厚度仅0.2mm)的正反两面绣着不同的图案。一面为九童学习图,一面为国宝大熊猫。此项技艺的绝活在于正面的针脚不能下穿过反面,同时又要照顾到作品的整体性,两幅图案巧妙的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据说“九子·熊猫”是孟德芝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曾被香港一对夫妇求购了3年。但孟德芝一直舍不得转让。直到“5·12”汶川地震后,这对香港夫妇又一次来到四川慰问灾民,被感动的孟德芝才将“九子·熊猫”蜀绣作品赠送给他们。

  蜀锦因产于四川而得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各国和我国近邻日本。蜀锦与蜀绣虽同属丝绸类产品,但两者还是存在很大区别。蜀锦是织出来的,属于纺织品范畴,用经线和纬线在大花楼织机上生产。产品主要用做服装、服饰等实用品的材料;而蜀绣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属于工艺品范畴,用专用的绷子和绣花针、蚕丝线完成,产品大都做成装饰工艺品。

  蜀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主要靠口传心授进行手工织造锦,其织造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成都建有蜀锦织绣博物馆(“蜀江锦院”),坐落在杜甫草堂附近。记者采访了该博物馆行政办公室王主任。她介绍说,“蜀江锦院”是全国唯一拥有全套手工蜀锦制作工艺和蜀锦历史文化展示的专业场馆,2009年对外开放。内设大型蜀锦织造工场,陈列了历代锦绣纹样艺术品和清代花楼木织机复制品。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了解到,织锦的大花楼织机长6米、宽1.5米、高5米,由拽花工和织手两人配合,拽花工坐在花楼上提升经线,织手在机下负责穿纬线,两人配合称为“挑花结本”。提一次经,打一次纬,循环往复,方可织出美丽的蜀锦。蜀锦产品有坎肩、旗袍、马褂、马面裙等,反映了明清服饰面貌和民间刺绣的精华艺术水平。现代蜀锦用于服饰和工艺品。王主任介绍说,“蜀江锦院”属于民营股份制,国家不拨款,经营状况直接影响公司的运行效益。目前来参观并购买蜀锦产品的多数是旅游团队、散客不多。记者发现,参观者中有学生、国外客人,但当场购买蜀锦产品的参观者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价格较高。

  我国蜀绣、蜀锦是中华民族的美丽瑰宝,但传人不多,工艺、技法由于一批老艺人相继去世而失传。抢救、继承蜀锦、蜀绣针法、技艺刻不容缓。如蜀绣双面异型绣汇集了蜀绣的主要针法,但精通此针法的艺人屈指可数。蜀锦的挑花结本靠口耳相传,缺乏记录手段,一定程度阻碍了它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有待重视和解决,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将再也见不到蜀地正宗的丝绸锦绣产品。

  江南丝绸是一种文化

  中国的桑蚕文化延绵数千年,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桑蚕文化上留下不朽的佳作。桑蚕文化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孔、孟“至善至诚”的思想精髓。在桑蚕成长的一个多月里,养蚕人和蚕之间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在由芝麻粒大小的一粒蚕卵长成硕大的一条蚕的过程中,养蚕人先是顾其柔弱体小,后是爱其体胖憨态。不知要有多少不眠之夜,不知要流下多少辛勤的汗水,才能把蚕养得肥肥胖胖、顺利成茧。如果蚕成长不顺或饲养失败,不少养蚕者会伤心落泪。养蚕的过程传递的是一种真挚、仁爱的情感。在我国南方蚕区,不少地方有在蚕汛前给菩萨烧香为蚕祈福的习俗,养蚕人对蚕的呵护犹如母亲对襁褓中的婴儿般细腻和热情。其中所蕴涵的精神实质,成为文学、美术作品尽力挖掘的创作题材,矛盾先生的《春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桑蚕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应该贯穿在丝绸的整个消费之中,体现出丝绸与人的深层关系。

  如今,丝绸服装已经成为人类高雅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返朴归真、绿色环保的今天,身穿对皮肤具有保健功能的丝绸服装,是消费者成熟消费的表现,也是消费者健康意识的体现。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礼仪小姐的风采征服了全球的宾客,她们出场所穿的礼仪服装,就是用丝绸制作而成的。

  新安江之水流进千岛湖,经由新安江水电站泻下,下游就叫富春江了。富春江流域美丽富饶,江山如画。历史著名的“富春山水图”描绘的就是这里的情景。千岛湖是富春江及下游城市包括杭州的饮用水源,政府对于它采取的环保措施严格而科学,因此这里有江南最为优良的生态环境。最近几年,当地政府把常年散居在高山里的农户请进了集中建设的新居,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农作和人的生活对水源、土质和地表生态的破坏。出色的环境保护措施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这里出产许多著名的绿色保健品、中药材和食品。例如“国珍松花粉”的松花粉就采于千岛湖周边的松林,而“农夫山泉”则是取用了千岛湖的深层水。在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生态如此和谐发展的地区,发展蚕丝生产确实是得天独厚,这里所产的蚕丝真正具有了“绿色环保”产品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里绿色的自然环境,已经为这里的丝绸制品贴上了天然的“绿色”标签。

  富春江流域是蚕丝氨纶抱合丝生产基地。其延伸产品为各种弹力真丝绸、弹力真丝交织绸。这类产品风格独特,具有较好的防缩抗皱性能、染色性能和印花特性,其工艺技术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里的“蚕丝氨纶抱合丝”制丝生产技术是世界仅有的。利用这一技术,通过高科技制丝手段,把世界上最好的茧做成蚕丝氨纶抱合丝,再用蚕丝氨纶抱合丝作纬线织造出带有弹力的丝绸面料。弹力丝绸面料是随着纺织科技发展应运而生的高档新型面料,内含5%~8%的弹力纤维氨纶丝。加入氨纶后,面料具有了更好的表面张力和弹性恢复力,从材料学的角度弥补了丝绸面料洗涤后易于变形起皱以及强度较弱的缺陷。这种弹力丝绸除保留了纯真丝面料的感观风格外,与传统的包覆丝织弹力面料相比,表面更加紧实细腻,染色印花后色泽更加艳丽明快,使丝绸的高贵典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长期以来,这里所生产的弹力丝绸面料通过不同的渠道几乎全部用于外贸出口,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奥运会以后,用这些面料加以印花或手绘工艺制作出的精美的睡衣、睡袍、内衣等产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消费者的积极回应。

  《纺织品丝绸术语》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5月12日发布2011年第6号公告,批准发布192项国家标准,其中丝绸国家标准2项,均为新制定标准。

  丝绸国家标准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5月18日发布2011年第13号公告,批准发布了多项纺织标准,其中丝绸行业标准5项。标准文本均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丝绸行业标准

  江苏:丝绸文化发端地之一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又有重大发现。中国刑事科学领域的“指纹大师”、资深考古研究者、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长刘持平9月3日披露最新成果。经过近两年研究,他认为蚕被六千年前的江苏先民尊为氏族保护神和族徽。这一发现,将“丝绸技术由嫘祖发明并传播”的时代推前千年。

  位于常州金坛市西岗镇三星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6500-5500年,出土文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同期文化遗址中极为罕见,至今仍遗留诸多未解之谜。

  据介绍,在遗址出土的4000多件精品文物中,有2件礼器石钺,雕刻着完整的骨质钺帽饰和牙质镦,为江南地区首次发现,石钺钺帽雕刻着动物形象,国内专家一直以为是鳄鱼。

  刘持平则认为,钺帽的形象经古人艺术创造夸张而成,类似蚕。此外,该遗址发掘出的陶纺轮、陶尊乃至妇女佩戴的骨簪上都文饰类似蚕、蛾、蝴蝶的图案。种种迹象表明,一直以树叶、兽皮为衣的先民,见到用蚕丝织出的华丽丝绢时惊为天物,产生敬畏、崇拜之情,奉为氏族保护神顶礼膜拜,并将其奉为图腾,雕刻在利器钺上。

  蚕在三星村遗址的“现身”,将打破古老传说,将丝绸文化起源推前。

  相关史记和考古发现表明,蚕制丝技术由嫘祖发明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黄帝时代,在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至今为止年代最早的丝绢、丝带和丝线等。

  而刘持平研究表明,养蚕制丝技术比嫘祖时代还要早上一千年。从时间上看,三星村人距今约6500-5500年,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型期,且石钺出土于第四堆积层,年代应更偏前些,约在6500-6000年左右,两者存在千年时空距离。

  专家推断得出,丝织技术发明于6000年前,三星村人将自产的丝绢作为贡品,朝贡给三皇五帝。而嫘祖作为黄帝正妃,积极总结了包括三星村人在内的各地的丝织技术之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丝绸的起源与发展

  一、丝绸的起源与发展

  丝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已出现罗、绮、锦、绣等品种。秦汉以后,丝绸生产形成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唐宋之际,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工艺技术和生产区域都产生了重大变化。明清两代,丝绸生产趋于专业化,织物品种更为丰富,图案更加绚丽多姿。

  二、起源与初创

  我国有着许多关于丝绸起源的古老传说,甲骨文中也出现了蚕桑丝帛的文字。河南、浙江等地出土的有关文物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蚕茧抽丝、并用原始腰机织出各种织物。

  三、创新与成熟

  春秋至中唐的二千多年是我国丝绸生产古典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生产重心位于黄河中下游,绢帛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内容。斜织机和提花机广泛应用于丝织生产,各种织物应运而生,印花技术臻于完备,图案主题神秘并富有装饰性。中国丝绸及其生产技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

  四、融汇与发展

  唐中叶至明清近一千年间,我国丝绸生产在融汇了西方纺织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技术体系。束综提花机被广泛应用,缎、绒织物的出现使丝织品种更为丰富,图案风格趋于写实并富有吉祥寓意。丝绸业中心逐渐移至江南地区,生产呈现专业化趋势。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丝绸贸易的主要通道。

【丝绸与古代诗歌赏析】相关文章:

古代诗歌大全赏析05-07

精选部分古代诗歌赏析05-08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05-08

古代诗歌赏析九首05-07

古代诗歌阅读赏析05-08

古代诗歌听筝的赏析05-08

古代诗歌四首赏析05-07

古代爱情诗歌赏析合集03-24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赏析方法介绍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