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等着随笔

时间:2019-07-14 20:07:51 随笔 我要投稿

莫等着随笔

  我们人生的旅程中经常会有“等着”的意识:

莫等着随笔

  “等爸爸妈妈有时间领你去游乐园,等你长大了我带你去旅行,等有时间了领爸爸(妈妈)散散心,等有时间了咱们亲朋聚一聚……”。

  熟不知这一等就是一个空头支票,就只能是等着而已,甚至会成为遗憾,成为一辈子守着“等待”过活的孤独者。

  生活中的道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心知肚明。什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什么“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什么“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道理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深有体悟,可是作为传统的中国人还是习惯于“等着”,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的条件使然外,更重要的是缘于中国人骨子里隐藏着的“小经济”“小实惠”:中国人讲究先苦后甜,讲求广积而细发,讲求忍百楚而求一福,讲求等百时而花于正。

  老人爱买很多反季商品等着来年、后年穿用;父母给孩子买衣服会买大几号的,等着孩子长大穿;乡下老妈会养一群家禽,等着过年儿女们都回来再吃……

  一些商家正因深懂中国人这一点,所以才会有节日大促销;保险公司正因深懂中国人这一点,所以才会有百年受益之险种;银行正因为深懂中国人这一点,所以才会有各种定期、基金等理财项目……也就是说正是中国人个体的这我“小心思”才促成了社会的“大心思”。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慢慢体会到“等着”的构想并不一定会预期实现。要不怎么有那么一首歌(《我想去桂林》)风靡多时。其歌词“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却没有了时间;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时间的时候却没有了钱……”相信会让大家感悟很深。

  随着阅历观念的转变,我们也会体悟到有时“等着”也并不那么划算。超市特价打包回来的商品因利用率低,大多都扔掉了;给孩子买的大号衣服,等孩子长大了早已“土”得掉渣了;N年后终于可实现全家旅行计划,可父母已年迈或不在了……

  所以,中国人的这种“等着”只是一种具有侥幸心理的憧憬,渴望把“小芝麻”攒成“大西瓜”,渴望把小投入变成大幸福;能够控制、蓄积、隐忍过程中的'心绪,而只愿追求一次性的满足猎奇、安慰、实惠心思的结果。

  上周周末我领着4岁的孩子陪着75岁的老妈去了趟离家不足一里地的公园,没想到这一简单的游玩儿却让彼此都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快乐。这让我感触很深:没有陪孩子去游乐园,没有领妈妈去远行,他们怎么还如此开心?看来快乐无需要小奢侈,温馨不一定要远行。那这样看来幸福不一定是“等着”来换的。

  这些年我一直想陪着妈妈、妻子领着孩子去一线城市玩玩儿,但却因“孩子太小,去早了也记不住”这样的理由给搁置了,现在想来,等到孩子大了,美好的东西都能记住了,会不虚此行了,很“实惠”了,可猛然间发现妈妈已经老了、糊涂了、什么也记不住了……

  我们习惯经营着等待,而时间却不由我待;我们宿有对未来憧憬的浪漫情怀,而方然醒悟才发觉其实幸福无处不在……与其等着孩子长大记事时给他大满足、大快乐,不如在他成长过程中不断制造出并享受着种种小快乐、小情怀;与其等着放长假陪老人去远行,不如每天抽身去陪伴、去房前房后、广场公园转一转……

  固此,不要只固守“戈多”式的等待,而忽略生活中的小陪伴,小嬉戏,小情怀,小“实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让生活中的大目的、小心计而迷失了生活中的小幸福、大真谛。

  当然,拒绝“等着”并不一定是要达到“奢侈”的活着,但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每天都能诗意的生活。

  让我们在生活中无数的点滴温润中“等着”大格调、大浪漫、大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的憾悔性错误。

【莫等着随笔】相关文章:

1.那份礼物等着你伤感随笔

2.默,莫,漠随笔

3.莫追河之大随笔

4.素衣莫起风尘叹随笔

5.莫欺少年穷散文随笔

6.岁月安暖莫负时光随笔

7.莫等分离才懂得珍惜随笔

8.秋意阑珊,莫做悲秋客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