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皮影戏相关的文章

时间:2020-05-27 11:25:06 文章 我要投稿

与皮影戏相关的文章

  拙中寓巧的皮影戏(一)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戏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元代时,皮影剧院戏曾传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稍后,又传至东南亚。清代乾隆年间,皮影戏传入法国巴黎、马赛和英国伦敦,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中国影灯"。

  皮影的原料多是牛羊皮,豫南喜欢用牛皮,豫西常用驴皮,其制作和表演皮影戏的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斜刀、圆刀、平刀、三角刀等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也用阴刻,雕工细致,刀法多变。绘画染色也有一定的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多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一般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皮影戏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现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1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 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艺人演出皮影时所用的唱腔,除了吸取本地区传统的唱腔外,还有自己的独创。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它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演员也不需正规训练,所以由其受到豫南、 豫西山区人民的喜爱。在皮影戏盛行的地区,一提起这种轻便的艺术形式,人们会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或者叫它为文化生活的轻骑兵。

  泰山皮影戏的产业梦想(二)

  在泰山传唱了400多年,作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泰山皮影戏,正行走在一个抉择的十字路口,是走进市场,还是抱陈守旧坚持老路,一直是泰山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的一块心病。而他的儿子范维国却已经做出了选择,“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方向很明显,文化一定要走向市场,但是就看怎么走了。”在第三届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范维国这样对记者说。

  “自己都维持不住自己,怎么传承下去”

  “来者何人俺乃泰山石敢当!胆大的妖狼,竟敢在泰山上拦路吃人,俺岂能容你!”在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泰安展区的现场,66岁的范正安作为特邀嘉宾正在会场向观众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泰山皮影“十不闲”。

  看他表演,手脚并用,一边唱,一边摆弄皮影人,还一边敲鼓奏乐,全身每一个地方都不闲着,速度快,却不忙乱。

  “有点老喽,这十不闲都有点跟不上了。”范老听说记者要采访,擦了擦头上的汗水感叹起来。

  范正安结缘皮影近60年了,可以说在这上面倾注了自己一生的心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改变,泰山皮影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曾一度被冷落,观众稀少,范正安的绝技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

  “一开始,我把这门技艺传给我儿子范维国,想祖祖辈辈传下去。后来,我就想,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孩子来学习制作皮影,演绎皮影这皮影文化是宝贝,可不能失传啊。”范正安和儿子一起办了一所学校,从皮影制作教起。

  “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太适合我们这种东西的传承,太浮躁了。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塌下身子学呀,学一样东西都想着立马见到经济效益。”范老感叹道,皮影戏走向市场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2009年11月,以表演“泰山皮影戏”为主要内容的“弄影轩”正式对外营业,向来泰安旅游的团队预定演出。“办这个“弄影轩”就是想弄个地方让想学皮影戏的孩子提供一个展示学习的地方,光学也要有实践的地方。”让学皮影戏的孩子有对外展示的地方,有学习以后的成就感,这是范老开办“弄影轩”的一个目的,而另一个目的就是盈利。

  对于盈利方面,范老表示一周能接六七场表演,盈利很少但是至少能维持正常的费用。“最后重要的是让这种文化能正常运转下来,要是自己都维持不了自己,怎么传承下去必须让它进入市场。”

  范维国脑海中的皮影文化帝国

  在范正安的眼里,可能看到的只是自己手中挥舞的皮影人物和它的文化分量,而儿子范维国看到的似乎不仅仅是这些。

  “皮影戏完全可以做很大,我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想法了,现在就希望能有人投资。”范维国这样对记者说。

  范维国告诉记者,“弄影轩”只是泰山皮影戏市场化的第一步,目前仅能容纳60来人的弄影轩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他们将建设一个可容纳500人的大型剧场分店。

  今年8月份,范维国还注册成立了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将分设三个机构,一个是产业开发中心,一个是文化传播中心,另一个是艺术演艺中心。范维国说,他希望研究院能成为泰山皮影进军文化产业的“桥头堡”,在这里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会员,对泰山民俗、民间艺术进行研究,丰富完整泰山皮影和泰山民俗文化的理论体系。

  在范维国的设想里,他们还将联合一些景区建立泰山皮影戏的主体公园,从皮影艺术剧场、皮影茶馆、皮影车间、皮影文化研究中心到文化主题酒店、其他门类的民俗工艺品展销,杂技表演等一应俱全。

  “虽然是小剧种,但要把它做成大产业。我们明年就要举办中华首届泰山皮影动漫艺术节,这个你要给宣传一下,我们希望一些动漫公司能够参加。”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在范维国的脑海中,慢慢呈现出的是一个庞大的皮影文化帝国,但是他现在需要面对的切实问题是,皮影戏现在能够盈利的一个是“弄影轩”,一个是皮影纪念品的销售。

  在泰安展区的现场,就有展示售卖皮影纪念品的柜台,价格在几十块钱到上百块钱不等。而这种皮影纪念品也有它的局限性。

  “纯手工的比较贵,一般都在上百块,但是正是因为手工制作,产量上不来,限制了销售规模,而且还要面对西部地区低廉的仿制品的冲击。”范维国说,所以皮影纪念品的盈利规模也不会很高。

  泰山皮影戏的产业梦想 而作为皮影文化帝国重要组成的主题公园建设,需要高达5000万的资金投入,似乎让范维国这一设想也成为空中楼阁。但是传统文化要走向市场却已经成为范维国为泰山皮影戏定下的方向。

  “怎么样才能真正的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把它束之高阁供起来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归市场,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接受它,最后发展它。虽然这条道路现在看还比较曲折,但是前途是光明的。”范维国如是说。

  范维国可能不知道的是,作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的一次盛会,第三届文博会上山东省共申报文化产业项目1376个,投资总额达4841亿元,融资总额达2704亿元。而开幕式当天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上,就有31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224亿元人民币,6亿元港币得到落实。

  文化产业化发展正成为这个社会的共识,或许就在不久的将来,范维国的皮影产业化规划会梦想成真。

  寻访世界遗产 印尼国粹皮影戏(三)

  正如京剧脸谱让人想到中国,爪哇皮影则让人想到印度尼西亚。在近千年的岁月里,皮影戏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视为印尼的国粹。2003年爪哇皮影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

  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wayang kulit”wayang的意思是“影子、灵魂”,kulit的意思是“皮”。在幕布上活灵活现的皮影曾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时至今日,皮影戏仍然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的一个重要节目。

  日惹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印尼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的。王宫附近的梭诺布朵么博物馆的皮影戏据说是最传统和最专业的。我特意在这里看了一场皮影戏。大厅中央的台子前端有一幅白色幕布,上悬一盏灯,下端是根香蕉树干,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幕布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德郎”(皮影操纵师)盘腿面向幕布而坐,身后有十多个乐师和三名伴唱的妇人。乐队演奏古老的嘉美兰音乐。“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只听他“啪、啪、啪”敲了三声,全场肃静,据说这三声是为了把皮影“唤醒”。他首先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身边的三位妇人也唱起悠扬的歌曲。接着,在“德郎”的操纵下,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它们的剪影跳跃于白色的幕布上,给人一种神秘之感(见图,董力摄)。乐队给打斗场面配上了金属撞击声,好似武侠片中打斗时的清脆声响。我绕到舞台边上,只见“德郎”两手并用,拿着两三个皮影正左右开弓地舞个不停。据这家博物馆的皮影戏总监尤迪讲,根据故事情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

  “德郎”很不简单:既要记住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复杂的故事和众多角色的台词,又要用不同的嗓音表现各种角色, “德郎”必须身体强壮,否则整晚盘腿坐着操纵几十个皮影可吃不消。“德郎”和皮影备受印尼人的尊敬。以往“德郎”被认为是通法术的,清洗皮影的水也被视为圣水,可以祛病消灾。

  尤迪向我介绍了皮影的制作过程和角色的区别。工匠要先将水牛皮制成半透明状,然后描形、剪切,还得用小锥子扎上很多小孔,以便灯光透过这些小孔为皮影增加层次感,最后是上色。肤色、眼睛和鼻子的形状以及帽子和头饰区分了角色的性格和地位。年轻的贵族或者国王的脸是白色或者金色的,年老的则是黑脸;高尚善良的角色拥有较小而苗条的.身形、细长眼、尖鼻子和略向下看的谦逊眼神;粗鲁强硬的角色则身形高大,鼻阔眼圆,牙齿狰狞;红色皮肤表示脾气暴躁、白色皮肤代表年轻和纯真。尽管皮影在幕布上映出的影子分不出颜色,每一件皮影还是被画上了绚丽的服装。

  关于印尼皮影戏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来自印度。印尼皮影戏的内容多来自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就是一个重要的证据。一说来自中国,是北宋以后经马来半岛传入印尼的。还有种说法是源于印尼本土,11世纪时从爪哇王室逐渐传到印尼各地。

  看皮影戏曾是印尼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王宫里有专门的皮影工匠和皮影戏艺人。有钱人家也常请皮影戏班登门表演。在乡下,每逢节日或办喜事,全村人聚在幕布前后从傍晚一直看到黎明。不仅如此,普通人家也会买些便宜的皮影或者自己做几个皮影自娱自乐。不过,如今面对影视的冲击,皮影戏的生存发展也面临挑战。很多皮影戏班为了留住观众,表演时加入流行歌曲、讥讽时事、插科打诨等噱头。

  虽然印尼皮影戏一直在变化,如加入印尼本土的角色、灯光的变化等,但它的延续传承依然形势严峻。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一个项目,鼓励印尼采取措施保护、振兴和推广皮影戏。在日惹和梭罗,就建立起了专门传授皮影戏的艺术中心。尤迪说,他所在的博物馆也招收了一些青年,学习皮影的制作和表演,目的就是为了让印尼的国粹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皮影戏:琴声灯影里渐行渐远(四)

  相传在汉代,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相思成病。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汉武帝看后,似见到李氏一样,于是病渐好。“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在如今商业大片、动漫、偶像剧乱战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皮影戏——这出琴声灯影里渐渐消失的古老民间艺术?

  13年皮影收藏家变身皮影制作人

  即便是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这个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间工艺品集散地,也难见皮影身影。

  几经找寻,记者终于发现了一家名叫“皮影坊”的皮影艺术坊。走进“皮影坊”,正赶上店主周树鹏准备打烊。记者在店内看到,满墙都是五彩斑斓的皮影,生、旦脸谱,着唐宋服饰,韵味十足。

  “我收藏皮影已有13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树鹏开始琢磨收集皮影。最初他从辽西朝阳地区购进皮影,在琉璃厂出售。“因为收购皮影时总是和一些民间艺人打交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会做了。”周树鹏说。

  “现在,技艺精湛的老民间艺人是越来越少了,好雕工的皮影也已经很难再寻。”1999年,他发现手工作坊的技术工艺并不能达到皮影雕制精美的要求,于是细心的他开始尝试自己制作模子,然后才交由他人批量生产。目前,皮影坊文化整合传媒已经成为北京市惟一一家自己制作生产皮影的艺术工作室。

  从事皮影收藏、制作和买卖13年,周树鹏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皮影坊”成为北京市目前规模最大的皮影艺术坊。2006年和2007年,周树鹏相继开了两家皮影工作室。中国美术馆200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专题展”记录手册《影戏华彩》的封面字体就是周树鹏设计的,其中加入了众多皮影元素。2007年,周树鹏又为刘德华《三国之见龙卸甲》电影提供了全部皮影道具。

  皮雕搭上家装复古顺风车

  皮影始于汉,兴于唐,流传于宋元,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它曾经是有钱人家和宫廷才能欣赏的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时尚就是轮回的复古,如今社会又刮起了一股“怀旧风”。明清家具、皮影等一些具有文化内涵、能勾起人们怀旧情怀的老物件成了抢手货。

  “现在越是具有传统民俗民风的藏品,人们越爱不释手。我们的皮影价格只有100多元,不仅外国游客非常喜爱,还有很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买回去作为自家摆设的装饰品,或是当礼品送人。”周树鹏说。

  据了解,目前一个17公分的仿古皮雕市场价较为便宜,在70多到150元不等。而不少明清珍品每一张都在上千元左右。周树鹏说,现在每个月的订单量基本可维持在3万-4万张。

  皮影每月仅能为老外演出3-4次

  “现在的皮影市场不大,真正懂的人不多,现在大多数顾客的兴趣都只在皮雕身上,而对于皮影戏的唱腔、演出几乎是无人问津。”周树鹏对此也很无奈。

  “皮影的消失,关键是在皮影唱腔和表演上。”据了解,目前皮影演出只是在甘肃环县、陕西渭南、辽西朝阳等皮影戏历史悠久的山村地区还存在。

  为了开发皮影市场,将传统皮影戏保存下去,周树鹏和香港英派瑞旅游公司开展合作,在派对上为外籍游客团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的皮影戏表演。这样的演出平均每月可达3-4次,在旅游旺季时情况更好。周树鹏说,由于财力不够,国内方面远不能和国外市场相比。皮影戏没有固定演出场所,而目前他们正在考虑和茶馆开展合作。“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也是不少传统民间艺术所共同面临的尴尬境地。

  当我们关注民间艺术时,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据了解,目前我国皮影艺人的年龄普遍偏老,都在45岁到70岁左右。对于皮影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周树鹏表示,不少年轻人对于皮影文化不了解,而国家虽然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皮影行业协会。皮影艺人四散游离,这并不利于皮影技艺的传承和皮影艺人的保护。

  近年来,皮影生产又遭到了激光技术的冲击。一直以来,皮影都是手工雕刻而成的,耗时耗力,却凝聚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一般皮影爱好者来说,他们并不能分辨出手工雕刻和激光雕刻的精致度,而激光雕刻更为价廉。

  传承百年的路家班皮影戏(五)

  路海,路家班皮影的第六代传人、北京玩具协会会员。路家原籍本在东北沈阳,1644年进京,定居在昌平路家庄。路家第一代唱皮影的人,是路广才。他自幼酷爱皮影戏,拜师学艺,弃农进城搭班唱戏。其子路德成,子承父业,在西单北大街堂子胡同西口成立了“祥顺影戏班”。其子路福元自幼随父学艺,中年时另立门户,在西四南颁赏胡同西口成立了“福顺影戏班”。路福元的次子路宗有,是路氏皮影第四代传人,生性刚烈他一心要改革祖辈传下来的影调,和父亲争论未果就在西四北大街毛家湾西口,另立“德顺影戏班”。他把伴奏的大锣、大铙舍弃,改用京剧的打击乐器。又吸收京剧的长处,改革影调。他的大胆改革,使路氏皮影在北京诸多影戏班中独树一帜,奠定了北京西派皮影的基础。路氏皮影第五代传人是路宗有的五个儿子,长子路景魁唱丑,人称“活猪八戒”,又弹得一手好三弦;二子路景通唱大武生,嗓音高亢声入云霄,又兼操纵;三子路景达耍影人,在设计、雕刻影人方面独有创新,他借鉴京剧脸谱,设计皮影造型,形成北京西派皮影特有风格;四子路景平拉主弦,兼唱花脸、老生、武场上的活儿没有他不会的。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受到外在环境以及兽皮材料质地上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影响,皮影戏偶造型风格各地不同。

  北京皮影以线刻见长,自清中叶后,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正是艺术家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艺术不断的繁衍、发展。造型设计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塑造,注重人物着装在影人关节处连接的统一和衣饰冠戴的合理性。路景达创造性地将京剧脸谱融入皮影造型中,其造型典雅,色彩亮丽。

  华州皮影戏与雕刻艺术(六)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有“电影始祖”之美誉,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源于汉代,兴盛于隋唐,宋朝时期进入极盛时代,此后传入西方,流传民间各地。

  皮影戏曲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产生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一颗璀璨明珠。皮影戏人物、布景、道具造型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制作十分精细考究,须选用上等牛皮、经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几千余万刀而成。

  华州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故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祖”。专家普遍认为,华州皮影戏在国内外戏剧历史上的地位,近似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上的地位,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华州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特点是:精巧别致、刻工细腻形象、线条明畅生动、施色考究艳丽、既能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不失民间艺术的稚巧淳厚,既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可作为珍贵的收藏品和馈赠品。

【与皮影戏相关的文章】相关文章:

1.与剪水相关的文章

2.与权衡规矩相关的文章

3.男人与酒相关文章

4.与亲人相关的感人文章

5.与菊花相关的文章三篇

6.与花相关的文章及诗

7.与爱岗敬业相关的文章

8.爱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