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西魏设雄关“州府口”留遗址

时间:2016-09-24 10:03:51 原创文学 我要投稿

「随笔」西魏设雄关“州府口”留遗址

打开网页,翻开家乡县志,我细细地品味:

「随笔」西魏设雄关“州府口”留遗址

“18.5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的家乡有著名首领廪君部落联盟首领。

夏商时期,巴族势力范围已经跨越清江流域,直逼中原,以致周武王姬发剪灭殷商还借助了巴人的力量。在颠覆商纣的牧野之战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后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周武王对巴人的勇武大加赞赏,“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春秋战国时期,廪君部落联盟与东边强大的楚国争斗达数百年之久,后因内乱,加之秦楚夹击,势力日渐削弱,直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惠文王所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家乡长阳之地属黔中郡。

东汉时期,隶属江陵南郡。后来曹操“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枝江以西立临江郡”。

三国时期,公元208年,赤壁大战曹操败于孙刘联盟,退出江南,“于是南郡、零陵、武陵以西为蜀,……蜀分南郡立宜都郡”。 ( )

之后,吴蜀争夺荆、湘多年,又归蜀汉,时而归东吴。南北朝时期,建制随王朝更迭而屡有变化。

隋朝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八年又隶属南郡。……贞观八年(634年),我家乡地域改隶峡州夷陵郡,……。

五代时,藩镇割据,高季兴父子建立荆南(南平),隶属江陵府峡州。

宋朝,隶属荆湖北路。

元朝,隶属荆湖北道峡州路

明朝,隶属湖广行省荆州府夷陵州……”

林林种种,在我脑海掀起了圈圈涟漪。真是“一时激起水中天”,心中的波浪层层卷起,由原点向外扩散,扩散到久远久远,思绪浸润到历史的时光隧道,顺着“虫洞”穿越进西魏时期,因巴人有功于朝廷,给予封地又属于南郡的宜都郡,那时的南郡包括现今的大宜昌,即在宜昌设府,而我们祖祖辈辈的居住地丹水,正好是宜昌府西进的隘口,为了防止西边来敌的侵犯,随即在丹水设置为“州府口”,据口扼守。

为了证实我的.这一想象,我曾晨练跑步来到了“州府口”。这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靠北悬崖千仞,斧切一般;靠南,“白狗观”崖壁陡峭,山势险峻。难怪这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州府口,因昔为恩施至夷陵州和宜昌府必经之地故名。境内的太史桥曾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太史桥原是恩施至宜昌途中的一座普通的单孔石桥,是清朝时一个名叫赵宗鼎的人主持修建的。赵宗鼎于清光绪四年任长阳知县,后调走任主考官,官品相当太史,所以人称“ 赵太史”,因此此桥得名太史桥。1943年5月,日本侵略军攻陷宜昌,扼长江咽喉,长阳成为抗日最前线。同年5月26日至31日,日军进犯长阳,妄图经太史桥直奔恩施、四川,当时国军第32军第五师在太史桥英勇顽强狙击日军,先后于高家堰境内生姜坪、馒头嘴、太史桥发生三次惨烈战斗,打退日军十多次进攻,歼敌1000多人,自身伤亡508人,使日军从长阳至恩施和四川的图谋变成泡影。今建有抗战纪念碑。抗战纪念碑位于馒头嘴丹水南岸珠包。主碑上有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题写的“碧雪千秋,可贯日月”主题词阴刻。碑上刻有死难国军将士名单和当时战况。

值得一提的是,长阳高家堰镇现存有7栋古民居,著名的有:向家院子、石庙子老屋、白果树老屋、南岸老屋、张家祠堂、曹家老屋等,历史最长300余年,是研究丹水流域土家民族建筑艺术、民俗风情的宝贵实物。此外,丹水流域多古碑。有反映古代“治安”的“千家牌公议碑”;反映古代办学教化的“乐捐助学碑”、“劝学碑”;反映古代人口流动、创业的“六姓碑”;反映古代兴办公益事业、改善基础设施的“筑路碑”、“栈道碑”、“功德碑”等。

“州府口”的由来原来是这样子的啊!追述历史,我如梦初醒。

西魏设雄关,“州府口”留遗址。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中心学校】

【「随笔」西魏设雄关“州府口”留遗址】相关文章:

1.读书要设禁区随笔散文

2.雄关漫道真如铁

3.往事不堪留散文随笔

4.我就吃三口随笔

5.假日愿为爹娘留的散文随笔

6.多情空留恨,自古伤别离随笔

7.春天,给你一段诗意的留白随笔

8.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