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理性

时间:2016-10-03 19:42:52 原创文学 我要投稿

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理性

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理性

黄程碧

在哲学中,理性是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聪明不等于智慧,因为聪明是先天性的,而智慧要靠后天的培养。高中语文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但归根结蒂首先是理性的。因此,高中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从书本中发现智慧,在实践中发展智慧,在应试中发挥智慧。

一位网友在他们微博里这样写道:现在学语文很不理性。不去抓语言材料,却去纠缠如何教这些材料的概念名词,严重偏离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轨道;不去练习语言材料,去熟读,去积累,却去做过多的分析,去死记硬背前人所学的结论;没有很好的去感悟最权威的语言材料,如课本,却是去做大量的教辅资料;不去引导读书,却去反复琢磨本篇课文考什么、怎么考,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去大量阅读古文,却只满足于高考篇目的古诗文背诵、翻译;不去做系列的写字训练,却有每学期一次的书写比赛;不给学生阅读文献目录,却去死记只为应考的文学常识……

这种现象不是局部的,而是大面积的。也就是说,高考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师生的眼光就盯住那里;今年的试卷出现了怎样的新题型,训练就以这种题型为重点;上面的“学者”“专家”们作出怎样的“预测”,下面的老师就趋之若鹜,照本宣科;学校征订了几套试卷,拼了老命也要让学生做完;训练的时间不够,就把其他学科挤到角落里去,完全不顾学科合作;规划内的资料不够用,就把目光投向书店,动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提升38套”“小题狂做”……学生做题到深夜,老师阅卷到天明,语文成绩原地走,师生对抗整三年。

河北省衡水中学的语文教学经验值得借鉴。2014年秋,我们请来了该校语文中心教研室主任王小铭老师。她说,衡水中学也像所有学校一样,要高分率,要升学率,要清华、北大……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理性操作的基础之上。老师方面,每周举行两次语文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一方面对上一周落实的任务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安排下一周的阅读篇目、积累内容和训练形式,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方面,各班自主办报,理性阅读,做到有阅读就必有心得,有心得就必有交流,有交流就必有总结。孩子们相互阅读同桌或同组同学的作文,肯定优点,提出修改建议,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落实到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 ( )

在作文教学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贯穿理性思维,能够为学生构建认知与情感的桥梁,也能够高效地实现阅读、交流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养成客观、公正、准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一般来说,思维有“感性”和“理性”两种基本形式。感性思维往往同具体形象联系在一起,时常伴随着想象和联想,并且蕴含着“爱”“恨”“愉悦”“悲伤”等种种情感活动。理性思维则借助“概括”“判断”“演绎”“归纳”等逻辑形式体现着对客观现实认识的深化。高中生正自在由感性走向理性的初级阶段,不论对作文材料的分析判断,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探讨挖掘,往往喜欢跟着感觉走,只是把古今中外的一些类似的素材死搬硬套地塞进作文之中,而不作深刻透彻的分析、推理,导致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因此,从作文教学入手,教会学生理性思考,除了前文提到的“团队作文”之外,这里提出几个简单易行的具体方法,以期共勉。

1、立足课本,因势利导

中国历史上这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一直引起历代学者的深思,他们纷纷探究其中的原因,力图对此作出正确的解释以作史鉴。北宋苏氏父子和明代李桢各有一篇《六国论》,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三篇。由于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立?⒐鄣悴煌???焕?肥录?谒?堑谋氏氯吹贸隽瞬煌?慕崧郏??侄寄苎灾?衫怼?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胜,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而得出的结论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辙认为:“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意思是,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于是,他得出结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成现代文,可以理解为“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李桢的观点是“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所以,他认为:“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二苏一李的观点都不相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大相径庭了。这里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只存在看问题的角度与立场的问题。三家都以铁一般的历史事实为论据,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分析和理解问题,都有极强的辩证思考,能说谁的观点更全面吗?这三篇《六国论》史论虽不全面却又都能持之有故,而且选材典型、论证周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因此,比较一下他们在确立论点、选择材料、组织论证时的不同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教学与写作论说文,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

历史上还有苏轼的《六国论》,但因为不为史学家看重,所以在此不作分析。

2、透析热点,深化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媒体的影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事物很快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层出不穷的“热点”有它的表现形式和形成过程,也有它所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们的心理需求背景等等。要理解它,就必须结合它的形成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剖析。

下面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为例,阐述表达与交流的理性回归。

一、提出问题

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得到奖励;相反,成绩下降了,受到惩戒。这种现在每天都在发生,折射出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我认为,前者值得提倡,因为有利于成长;而后者则应当摒弃,因为不论从心理的角度还是生理的角度分析,其结论都是弊大于利。

二、分析问题

1、问题产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唯分数论和唯进步论。不论高考还是中考,以分排名,以分论成败,成了整个社会的共识。

2、问题产生的区域

铁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国家选拔人才,首先看高考总分;名校录取学生,首先划定界线;高中招生同样把分数放在第一位……因此,学生把分数当命根子,家长将分数与孩子的未来等量齐观,学校用分数作为老师业绩的主要考察项目,社会则拿分数衡量学校的成绩、教育部门的政绩甚至于某个行政区域的知名度。考得好重奖,考得差重罚,既有成文的制度,也有不成文的规定。

3、问题产生的弊端

于是,老师没日没夜地教,学生没完没了地练,练,家长自始至终地督促,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领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提要求,分任务,下命令。老师苦不堪言,学生精疲力尽,家长提心吊胆,领导如履薄冰……于是,×××?痢痢撩?5摹痢痢晾鲜Φ拇侵袄碛珊芗虻ィ菏澜缒敲创螅?蚁嗳タ纯矗挥谑牵?痢痢潦 痢痢撩?5摹痢痢镣?б虿豢把梗?诹俳?呖际碧?プ陨保挥谑牵?痢痢潦 痢痢两烫寰值摹痢痢辆殖で奈奚?⒌乩肟?约旱墓ぷ鞲谖唬?艿蕉?涎睾8男械绷艘幻?ヅ滔?劬?怼??

4、问题产生的影响

殊不知,以分数论进退成败,无异于以貌取人,违背了德才兼备的价值观。马云的故事就是对这一现象最深刻的讽刺……

三、解决问题

1、从社会的角度解决问题

因此,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三。首先,国家应依法治教……

2、从团体的角度解决问题

其次,学校应五育并举……

3、从个体的角度解决问题

再次,家长应关爱先行……

四、愿景呼告

朋友,青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愿天下莘莘学子都能成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民族栋梁,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3、继承传统,锐意创新

从优秀的传统中来,到教学中现实中去,一直是我们奉行的理性

语文的原则。下面是三堂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录简要,供大家参考。

第一堂课

一、情境导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是一味的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又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老师说——如果把“素”比作“传统”,那么“画画”即改变,也就是创造新的事物。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起来创造自己的新篇章吧!

二、温习经典

读下面的一则《论语》,按照要求完成训练

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要求:

1、正确翻译这个语段。

2、如果将这段文字进行改写,你认为运用哪种文体更合适?

3、根据文体合理创作。

三、教师示范

下水文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白云在天空悠闲散步,鸟儿在林间呼朋引伴。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河南兰考县境内。

阿D是这个地方镇守边疆的最高长官。听说此事后,他十分希望能够拜见这位举世闻名的大圣人,于是派人请来了孔子的几个弟子。

“只要有才德的人到这里,我没有不去拜见的。”阿D说。

子路一行人虽然一直都在为老师失去了官位而闷闷不乐,但还是把他引见给了老师。过了很久,阿D才出来。从他庄重而又欣喜的脸色中,子路隐隐感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世外高人。

“谢谢你们?卑?有些激动,“看得出,诸位都在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吧?殊不知,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他来宣扬大道。”

话音未落,公西华就鼓起了巴掌,曾晳、冉有也频频点头称是,子路则一步迎了上去,紧紧握住阿D的手连声高呼:“高人啊,高人??

四、课堂小结

(一)准确把握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巧妙处理谋篇布局:

1、简洁的开头(设置悬念)

2、顺利的过渡(承上启下)

3、自然的结尾(意料之外)

(三)精心理顺行文思路:

1、环境烘托2、伏笔设置3、细节刻画4、详略得当

四、教师寄语

你们都是聪明的天使,你们都是未来的明星;然而,光有聪明远远不够,还必须勤奋地积累,不懈地训练,方能点亮蔚蓝的天空……

第二堂课

一、温习经典,完成思考

读下面的一则《论语》,按照要求完成训练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注释】 (1)上:上等人(2)民:指那些遇到困难而不学习的人。 (3)下:下等人。

要求:

1、正确翻译这个语段

2、你对孔圣人的观点持何看法?以这段话为材料写一篇作文,你认为运用哪种文体更合适?

3、根据文体合理创作

二、教师示范,拉你下水

下水文

1、两千五百年前,您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您的思想为后来人开启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天窗;然而,两千五百年后,我却认为,天赋只是成才的一个客观因素。所以,请允许我抖胆修正您的观点——学而知之者,上也;困而学之,次也;生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先破后立,直奔主题)

2、夫子,您曾经教导您的弟子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博学以文”……您的学说继承人荀子曾经写下了名扬千古的《劝学》篇。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话充分强调了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这是对您的'学说的发扬光大。(引用论证,顺利过渡)

3、4繁例+论证(略);5、点例论证(略);6、7结合现实+论证(略)。(事例厚重,分析透彻)

8、先圣,您的思想的光芒永远照耀人间大地;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愿意终身沐浴您的阳光,感受您的温暖,让生命获得更大的宽度与厚度。(表明愿景,收束全文)

三、课堂小结,回归理性

小结:第二人称议论方略

运用第二人称议论,是议论文的又一种写法。它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让人感觉像是板起面孔说教,觉得刻板。第二人称议论给人的感觉如与老友对谈,亲切自然。正因此,第二人称可以让议论显得更活泼,更有情味,可以使枯燥的议论鲜活起来。运用这种写法,用例可以更自然,更便宜于从生活出发进行议论。

这种模式,一般用呼告手法入题,提出问题,然后联系现实生活列举现象,再运用事理论证或事例论证进行分析说理,最后再回归现实之中。

这种议论法,大家可以参看赵鑫珊的《人是什么》(此文以前收入语文课本中,后又删去,现在可以从网上搜到)一文,细加体会。

四、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论语》,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一则,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第一则: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第二则:

自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第三堂课

一、研读经典,完成思考

读下面的《孟子·人和》,按要求完成训练。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注释:域:使……在界限内;固:使……坚固

(一)参考文下注解,把这段文字准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译文:

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二)多维立意:你觉得孟子的这段话可以适用于哪些话题?

1、顺向思维

(1)由“封疆域民”想到:

“束缚”“强权”

(2)由“凭险固国”想到:

成功的因素、成与败

(3)由“兵革施威”想到:

“强权”“野蛮”“错误的选择”

2、逆向思维

(1)由“封疆域民”想到: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由“凭险固国”想到:

心灵的长城、没有攻不破的关、依赖

(3)由“兵革施威”想到:

和谐社会、与民同乐、仁者爱人、博爱

(三)深度挖掘:由这些话题,你能联想到哪些素材?

1、顺向思维

(1)由“束缚”“强权”联想到

正面:大唐心怀、中国的崛起、和平

反面:赢政愚民、古罗马的覆灭、纳粹

(2)由成功的因素联想到

正面:下棋的故事、高考状元的故事

反面:关羽大意失荆州、拿破仑的失败

(3)由“强权”“野蛮”“错误的选择”联想到

正面:中国梦、战争与和平

反面:秦朝的灭亡、希特勒自杀

2、逆向思维

(1)由“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想到:

正面:大唐心怀、中国的崛起、和平

反面:赢政愚民、古罗马的覆灭、纳粹

(2)由“心灵的长城、没有攻不破的关”想到:

正面:世界反法西斯、中华民族抗战

反面:《过秦论》

(3)由“和谐社会、与民同乐、仁者爱人、博爱”想到:

正面:大唐心怀、中国的崛起、和平

反面:短命的秦朝、蒋家王朝

二、回归理性,深入思考

1、教师寄语: 欲尽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追求更高立意

2、师生互动:

(1)由“封疆域民”想到:“束缚”

(2)使立意更生动,我们会想到:禁锢、牢笼……

(3)使立意更深远,我们会想到什么呢?

心灵的禁锢、“强权”

(3)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想问题,我们还能想到:倒行逆施

(4)由此可以推论出: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思且行,我们才能越来越接近蔚蓝的天空。

三、教师示范,拖你下水

下水文

越来越接近蔚蓝的天空

1、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在告诫所有的统治者:丧失了仁德,就会丧失民心、丧失国土、丧失未来。

2、曾记否,赢政有独夫之心,秦国有虎狼之师?统一天下之后,暴秦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然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秦,封疆之界何其大,固国之险何其多,兵革之威何其强!殊不知,历史的教训又是何其惨啊!

4、与之相反,尧有圣德,有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如日之光照临天下,故而成为千古佳话。

5、众所周知,近一百多年来,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内忧外患之后,中华民族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稳固。今天,这个伟大的民族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经济体。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从磐石开天地,到汉武帝时期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和康乾盛世,哪一朝不是以民为本,哪一代不是博爱天下?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个亘古不变真理,在中国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完美的检验。

6、再看我们的邻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之一的日本,历经明治维新,这个弹丸之国便不可一世,一再发动对华战争,直到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将亚洲乃至全世界带入灾难的深渊的同时,也将本土人民送进了战争的坟墓。经历了二战的日本从此经济一蹶不振,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华民族的强势崛起,日本经济更是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孟子说:“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这句话送给现代日本军国主义——没有德政的民族,注定没有美好的未来!

7、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天空,是因为人类憧憬美好的未来。最美的天空是蔚蓝的天空,蔚蓝的天空有着无限的深远。历史告诉我们: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团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深得人心,才能越来越接近蔚蓝的天空。

【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理性】相关文章:

1.《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历史

2.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个性

3.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艺术

4.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自然

5.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的宗旨

6.回归的高中作文

7.高考化学冲刺之回归课本

8.回归本心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