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声音·视野》刊登的文章

时间:2020-09-10 12:00:55 文章 我要投稿

杂志《声音·视野》刊登的文章

  《遇上美国“特权车”》

  去年秋天我去纽约谈一桩生意。到达纽约时天色已晚,我下榻在纽约四季酒店。由于旅途疲劳,第二天我七点钟才醒来,眼看和美国客户约定见面的时间就要到了,我来不及吃早餐就匆匆走出酒店,正好一辆计程车驶来,我立即拦下车。

  我心急火燎地上了计程车,司机加大油门,汽车飞速地沿着第五大道行驶。车开了十多分钟,司机忽然降低了车速,继而停了下来。前方并没有红灯,我焦急地问司机:“是车出了故障吗?”“汽车没问题。”司机平静地说。“那怎么停下来了?”我不解地问。“你没看见前方有一辆校车吗?”司机说。顺着司机手指的方向,我看见有辆卡车头加巴士车身的黄色汽车正停在路边,一个写着“STOP”字样的红色八边形指示牌从车内伸了出来,一些孩子正在排队上车。“校车又不是红灯,我们赶紧超过去。”我恳求说。“校车可是美国的特权车,一旦校车司机将STOP指示牌展开,后面所有的车都必须停下来,即使总统座驾也不能通过。超越正在停靠和上下学生的校车是最严重的交通违章,我会丢饭碗的。”司机严肃地说。听了这话我不好再说什么了,回头看看,一辆警车正好停在我们这辆计程车后面,看来司机的话不假,校车在路上的待遇还优于警车呢!

  在美国的那段日子,我经常能在大街小巷看见黄色车身加黑色大块条纹并喷以“School Bus”醒目字样的校车,向来对“特权”嗤之以鼻的美国人给予了校车至高无上的特权,其待遇甚至优于救护车和消防车。美国的校车安全性能远高于普通轿车,每个座位都配备了安全带,校车外形看起来结实稳重,有点像装甲车。相对普通车辆,校车的交通事故率非常低,除法规严格、车辆安全性能优越外,这还与司机的专业素质密不可分。在美国当一名校车司机除了必须有3年以上驾驶经验、通过了司法机关的无犯罪记录检查,还必须完成专业的校车司机培训且考试合格。校车司机4年内不得有3次以上的违规记录,这个标准远远高于普通的驾驶人员。

  “孩子的生命安全超过一切最有价值的财富。”这句话用红色大号字体印在美国的《驾驶员手册》上。汽车是服务于人的,所以它首先必须学会尊重生命,当效率、财富与安全发生冲突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美国人在对待车与人关系上的理念。

  (声音 视野2012年第11期)

  《眼下有一种中国的出口产品——百万富翁——似乎是不可阻挡的。

  ——BBC称中国富豪正在热切地寻求海外居留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媒体引领了粗制滥造农村移民形象并强化针对其偏见的作用。“农民”一词一直有负面含义,隐含着无知、缺调少教,或是带着一种优越口吻对那些被动接受统治者恩惠的群体的称呼。农民还是一个永久社会地位,限定了低人一等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及经济能力。作为被隔离的阶层,无论农民移居到哪里,这种低级地位都会如影随形。

  ——英国《卫报》文章称,中国农民工仍未得到正常尊重

  在俄罗斯,“怎么晒黑了”绝对是句恭维话,这意味着你有闲有钱到海边度假、享受日光。而在中国,这话只怕会招来嫉恨,中国女子见阳光即如临大敌。

  ——俄罗斯《新消息报》文章称

  中国大多数奥运选手最多只有中学教育水平,而很多美国运动员却拥有或正在攻读大学学位。教育水平可能在赢取金牌方面起不到作用,却能在运动员退役后找工作时扮演关键角色。

  ——《福布斯》杂志文章谈中美体育运动员的退役生活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中国商业道德的沦丧以及政府监管部门难以跟上市场经济不断扩张的步伐的现状。但是对政府疏忽的过度关注,往往也意味着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国公民道德的瓦解正被人们所忽略。

  ——《纽约时报》文章谈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书包里的安全套——记一位母亲与医生的谈话》

  母亲:我有事找你,并且很急。是这样,我女儿,她刚上高二,有一天,我给她收拾东西,你猜我发现了什么?

  医生:一个男孩写给她的情书?

  母亲:比这严重,是一盒安全套。

  医生:然后你就训斥了女儿一顿?

  母亲:我才没那么简单呢!我悄悄放了回去。这幸亏没让她爸看见,要不家无宁日。可这对我总是一件大事,压得我这几天睡不着觉。我女儿毕竟才18岁,我不敢想像,她那么小,就敢背着我……唉!眼见着往邪路上滑,当妈的却不知怎么办。

  医生:先纠正一下,这不是邪路,是自然之路、生命之路,哪个少女不怀春呢?假如你没找到我,你准备怎么对待女儿书包里有安全套一事?

  母亲:我可能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和女儿严肃认真地谈一次。我会告诉她,中学期间,全部精力应放在学习上。我会明确地告诉她:妈妈不赞成你现在谈朋友,但如果谈了,也不会硬拆散你们。可有个底线,是要坚守的,因此妈妈认为你现在还没到用安全套的时候。

  医生:你认为谈过之后会有什么结果呢?

  母亲:从小到大,我的女儿一直听我的话。

  医生:没准表面上她会答应你,而且你再也不能从她的书包、衣兜里翻出安全套,但她还是我行我素,不过把安全套藏得更隐蔽了,或者根本不带回家。

  母亲:那该怎么办?

  医生:你装不知道。不要让女儿意识到你经常检查她的书包!

  母亲:什么?原来就是这样!她是我的女儿,我不能放任不管。

  医生:就冲她能备用安全套,就比同龄时的我们有很大进步。如果你担心女儿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经常找一些,放在家里的公用书架上,别让女儿以为是专门为她准备的。当然也没准某一天,你们母女俩可以轻松愉快地谈论这个话题。其实在美国和瑞典,孩子从上中学开始,就能和父母面对面地讨论性话题。美国有部电影《新岳父大人》,其中有一个情节:还在上大学的女儿往家里领来了男朋友见她父母。之后,女儿和男朋友要开车出去玩,父亲嘱咐了一句:别忘了戴好安全套。其实他是口误,他原本想说别忘了系好安全带。可见在他的潜意识里,女儿一谈恋爱,肯定得准备那个东西。

  母亲:那毕竟是美国,我们中国有自己的国情。

  医生:国情是发展的。咱们上大学那个年代,怎么能够想像大学校园里有投币售安全套的机器?前几天我去山东考察,在青岛海洋大学的学生布告栏里,看见有宣传避孕知识的招贴画。

  母亲:你说这是不是在鼓励学生做那个事?

  医生:难道说接种天花疫苗也是为了得天花吗?知道了避孕常识,备有安全套就意味着马上有性活动吗?我们谁都知道,两弊相权,取其轻。你说有了性活动和没有防范措施而怀孕了,哪个更不好呢?

  母亲:当然是怀孕了。

  医生:没错,怀孕对女性的身心伤害远远要大于性活动。如果孩子是由于这方面的无知而怀孕,那家长和教育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母亲:那你说要不要对我女儿进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

  医生:当然!但教育要考虑实际效果。我上面说过你应该准备一些有关性方面的书放在公共书架上,这些书里当然也包括性伦理方面的知识。让女儿自己选择着看,效果要超过你的说教。

  母亲:见着女儿书包里的安全套,想对女儿说什么,还得跟做地下工作似的,注意隐蔽,我真难以接受。

  医生:她虽然是你女儿,但别忘了,她更是18岁的成年人。对成年人隐私侵犯的伤害比孩童期更大。

  《如何实现梦想》

  大多数人距离他们的目标只缺少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正确的决定就是下决心——对自己说:“我决定展开行动,追求目标。”

  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一个决心达到目标的人更有力量。然而,在每个人下定决心之前,你必须先了解的是:

  首先,千万不要把如何实现梦想和梦想本身混为一谈。

  你的第一个决定应该非常具体、明确: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拥有什么?排除什么?追求什么?获得什么?

  你应该将你的决定用很简单的句子表达出来:“我想要——”在空格上填上任何你真心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有点像是一个小孩得到妈妈的同意,带着十块钱在糖果店里,自由选择任何他想到的糖果。请自由地在空格中填入你的决定,不要给自己任何限制,你惟一需要确定的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这就是你立刻想要、一直想要、而且非常想要的事物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请排除所有你曾经自我设定的障碍,并且大胆直接地说:“是的,我全心全意地想要——”

  其次,不要猜测你的梦想。

  当你专注于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时,你必须先将你以前所有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放在一边,切断你的后路,从现在开始只剩下你和你的梦想,你已经不能回头了。就像你刚抓着一根摇晃的蔓藤越过山谷一样,现在的你无路可退,你已经站在山谷的另一边,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你该如何完成你的梦想。

  如果你将“如何”完成你的梦想,和“什么”是你的梦想混为一谈,那么你将永远一事无成。因为这个“如何”将会一直打击你,并阻碍“什么”的完成,最后你将失去尝试的勇气而不愿意再跨出下一步。

  如果你开始臆测你的梦想是否会实现,那么你将失去追求梦想所需要的动力。

  许多人都在等待一个安全的环境,他们希望等所有的绿灯都亮了以后再出门。抱持这种想法的人,一辈子也无法走出家门。

  《12种严重误导消费的食品标签》

  食品包装上的文字、图形等说明物,可能是厂商最常用的误导性小花招之一。当你在超市里放下一盒普通食品,转而拿起另一个标有“无脂肪”或“全天然”的盒子时,你可能已经上当了。

  按规定,食品标签上不得出现错误的、引起误解的或欺骗性的描述或介绍,但厂商经常打出漂亮的擦边球。毕竟,消费者对食品标签存有不少误解。美国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近59%的消费者搞不懂食品标签的真正含义。下面列出了若干种最常见和最具误导性的字眼,看穿它们,就能在超市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了。

  “全天然”

  不要被这个词愚弄,它并不意味着其中所有东西都来自大自然。“全天然”是商家推出的宣传用语,并非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标志。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完全没有给“全天然”下过具体定义,只要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人工香料或合成物质是合格的,食品制造商就不会惹来麻烦。

  “一些标注‘全天然’的产品里有高果糖玉米糖浆,而食品制造商会争辩说,它们都是玉米里的成分,是健康的。”美国公共利益科学中心立法主任史蒂芬·加德纳说,“这可不正确。”

  “杂粮”

  喜欢购买健康面包和饼干的消费者,会比较留意标签上是否写着“全谷物”“100%全麦”。全麦比精制粮食含有更多的纤维和其他营养成分,因为粮食在精制过程中被去掉的部分,很多对健康有益。

  不过,并不是所有颜色较深的面包、饼干都意味着健康。它们中有些是用焦糖着色的,并非全部由全麦制作,比高度精制的白面包优质不到哪儿去。真正的全麦面包中有很多小粒麦麸,肉眼就能看到,口感粗糙。

  如果遇上口感细腻的“杂粮”面包,你就得看看成分表上更多的内容了。

  “未添加糖分”

  对特殊人群来说,这个标签很有意义。比如需要特殊饮食的糖尿病患者,就会优先选择这类产品。但是这并不代表没有糖。包括水果、牛奶、谷物和蔬菜在内的食品中天然就有糖分,因此,就算这些商品中没有人为添加糖分,它们仍含有天然糖。

  另外,不加糖的产品中仍可能有其他玄机,比如含有麦芽糊精。这种碳水化合物也会提高血糖。

  “无糖”

  无糖并不意味着这一产品含有更少的热量,其实它的热量可能反而更多。每100克或100毫升液体食品中,只要糖含量小于0.5克,即可称为“无糖”,而它们可能还包含着其他形式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

  这类产品往往含有糖醇,它虽然热量低(每克含有约2卡路里热量,是糖的一半),但能引起腹泻,久坐时可不要吃下太多糖醇。

  “无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对心脏不好,理想的摄入量是零。“实际上,号称不含反式脂肪酸的产品其实不是零含量,而是每100克或100毫升产品中含量小于0.5克。”加德纳说,“而如果消费者吃下两份产品,则会得到累计的效果。”

  仔细看看配料表,如果出现“氢化油”这个词,那就意味着反式脂肪酸仍然存在。

  “增强免疫力”

  这是制造商爱用的误导性词汇之一。只要产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制造商就会使用这样的字眼,来给商品扣上一个“健康产品”的光环。事实上这是一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因为如果厂商更明确地指出产品有医疗或药理作用,就会触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联邦贸易委员会这类机构的严格审查。

  2008年曾有一宗围绕维生素产品Airbone的'诉讼,最终以厂商支付2330万美元调解费收场。原因是该产品的标签写着“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且作为防感冒药销售,结果又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自己有效。

  “放养”

  那些在标签里声称是自由放养的鸡,真的靠谱吗?你吃的真的是在农民的粮仓周围溜达着长大的禽类吗?以美国农业部的定义为例,其中对“放养”的规定并不严格,家禽在户外溜达的时长、范围、运动量都是“自由心证”。

  “放养一词让你以为吃了在野地里长大的家禽,但真正的含义只是它们曾经接触过户外活动。”美国营养学会发言人、营养学专家邦尼·托布-迪克斯说。

  “不含脂肪”

  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误导性标签。自从人们认识到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以来,市场上就开始充斥着这类吹捧“不含脂肪”的产品。实际上呢?有时所谓的无脂肪和全脂肪几乎含有同样多的热量。“不要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吃,因为包装上号称不含脂肪的,可能有大量的糖;号称无糖的,可能有大量脂肪。”托布-迪克斯说。所以,还是检查标签上的卡路里含量比较保险。

  《恋物》

  有人说:“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带点儿恋物情结。”在这个越来越功利化的世界里,我们都是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小心翼翼地藏起不安、烦躁、焦虑和惶恐,企图在某种既定的事物中寻找安定。于是不知不觉独爱起一种颜色、一阵香味、一个季节……甚至一类人。恋物,恋的却不一定是物,有时只是那一刻的感动。

  我曾在一本书里发现,作者总在不自觉地透露她对纽扣的爱恋。在不同的篇章中,她几次三番提到自己房间的窗帘。那是一块普通的纱质窗帘,唯一出彩的,是窗帘的边角处镶满了五彩的纽扣,让整扇窗都染上了童话般的缤纷。这些都是作者一颗一颗仔细筛选,又细心缝上的,为了它们,她特地跑到离家很远的小店,磨蹭了好几个小时才得到。我想,那几个小时对她来说应该一点儿都不长,因为她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满满的幸福,让我可以轻易地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女孩子手握一把纽扣露出傻傻又纯纯的笑。

  我有一位朋友,他对摄影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人并不少见,他们喜欢随时随地记录身边的事物,捕捉任何一个小细节,抓住每一个惊鸿一瞥。我觉得这种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可以不知疲倦地寻找、发现并珍藏美的事物,仿佛所有平凡的东西在他眼里都焕发着不平凡的色彩。有一次,他去马来西亚旅行,硬是顶着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在一条小河上漂了四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他恶狠狠地拍了几百张相片,老实说这么多张都差不多,连续看五张就会没了兴趣。我问他为什么要拍那么多相同的景色。他回答说,那里的人太朴实了,不管认不认识都会向你招手、打招呼和微笑,那里的景又太美了,哪里都长满了树和花,让他舍不得挪开视线……所以他的手也舍不得离开快门了。这样的解释让我忍不住笑,再去看那些照片,每一个被定格的画面都散发出了阳光的味道。我一张张翻阅过去,觉得无论美也好丑也罢,在他眼中都有存在的价值。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则柯达菲林的广告——在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内,每一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照片,这些静止不动的照片在诉说自己的故事的同时也在传达一句话:“留下我,保护我并分享我,我就能拥有无限的生命。”这句话让我瞬间模糊了双眼。每一张相片都是一个时空胶囊,它封存了一段又一段记忆,让这些记忆不会被时间的长河冲走,以至消逝不见……

  有一个认识的女生不知为何爱上了做各式甜品,放假的时候,她会储存一大堆原料,然后把自己整日整日地关在厨房,和面粉、糖还有满屋的香甜为伴。看到新成品的照片载上Facebook,我会立刻“赞”一个下去,顺便流着口水加上“我好饿”的评论。这个时候接到她的邀请是最苦恼的,因为明知又将浪费一个惬意的午后,却还是抵挡不住甜点的诱惑。

  还有一位好姐妹,她无法抑制地沉溺于亮闪闪、发着光的小东西。指甲油、手机贴纸、戒指……无一不闪得让人眼花缭乱。不幸的是,烟花也属于这一类事物,于是澳门的每场烟花她几乎都在场。有时还会硬拉上我,两个人在夜晚的寒风中冻得哆哆嗦嗦,一边跳脚一边仰头看那巨大而耀眼的烟花在空中义无反顾地爆开、散落……

  于是我明白了:恋物,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热爱生命的表现,更是一种向往并追求自我的方式。在大大小小无数个纽扣、相片、蛋糕、烟花、香水、公仔、马克杯、笔记本……一切的林林总总乱七八糟中抚平自己的心,享受一刻的宁静,找到最初的梦。

  当你发现,自己无法自拔地迷恋上一件事物、一种感觉、一阵心悸时,我会由衷地羡慕你,因为这个时刻的你会是满足且快乐的。

【杂志《声音·视野》刊登的文章】相关文章:

1.描写声音的文章-有关声音的文章

2.爱格杂志所有文章

3.倾听内心的声音文章

4.恋上你的声音的经典文章

5.关于金钱的声音的文章

6.牵动心灵的声音文章

7.以声音为话题的文章

8.聆听成长的声音的文章